现代化的动力:青年的反向社会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力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本世纪初就盛行的社会结构理论倾向,研究者多论及个体心理行为变化对文化变化的影响,而很少将文化变迁与青年社会行为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加以研究。本文从青年类行为出发,解释以前喻行为为特征的青年反向社会化对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
一、反向社会化、文化变迁及其关系
在社会学研究领域,西方学者总体认为,作为青年文化现象的反向社会化,是与主体文化相悖的,有人认为是越轨文化、反文化,强调其反叛性、对抗性、边缘性、反文化性等。而在文化人类学和文化社会学领域,则强调反向社会化“是其中先进的、积极的一支”亚文化,主要是指传统的受教育者对施教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即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当前的社会学、文化学、青年学等学科的研究趋势,多持后一种观点,并形成三种学说:①文化先锋说。指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大规模迁徙中,年轻一代无可争辩地充当了文化改革的先锋。②直接因素说。青年一代更贴近时代而能向年长一代提供新知识、新信息、新的生活方式,因此,青年文化在促成社会变迁中起着更为鲜明、更为直截了当的作用。我国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文化反哺”,并认为,文化反哺现象的大量存在,促使青年文化由非主流文化向主导文化推进。③正面功能说。这种学说从文化分层角度,分析青年亚文化对社会主导文化所具有导向功能、规范功能、调试功能等。
关于变迁,社会学家认为,引起变迁的因素多种多样,但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却必不可少的:①人口数量的多寡、质量的高低、聚居的密度及增长的快慢等,会引起社会性人格的变化,从而加速或延缓文化变迁。美国社会学家里斯曼在《孤独的人群》一书中就指出,伴随着人口的增减及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再向消费社会的转变,美国人社会性格就经历了从传统取向到内在取向再到他人取向的变动。②经济技术发展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物质文化,而且势必影响到非物质文化(包括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结构)的变革,对人的心理及行为产生巨大的难以估量的影响。③变迁源自于传统的习惯行为方式的分离与更新,而这种行为又被大多数人接受并模仿。④越轨行为在从事革新的领域极为重要。越轨行为被社会承认并成功地解决了某些社会问题,这种行为就被认为体现了文化的变化。
把反向社会化理论与文化变迁理论加以对照,可以得出三点解释:其一,青年的反向社会化正是社会文化变动的始作俑者。文化变迁往往从青年的文化反叛开始。当青年人对传统的东西感到压抑时,他们就会变革传统、更新观念、实践新行为、流行新时尚,这种具有先锋特征的行为,不可避免地造成整个社会的精神生活乃至日常生活的改变,引发“文化震荡”。现在,我们时时处处都会感受到由这种震荡所带来的挑战与冲击。青年文化也由此确立了在社会变迁中的重要地位。其二,变迁而形成的文化断裂,极大地造就了青年的文化反哺能力。变迁往往会引发文化迁徙、文化移入、文化震荡、文化反叛等文化断裂现象。对此,青年人用他们理解的方式对最新发展现象首先作出反映,各种“引证”“反省”“思索”“批判”“选择”相继碰撞,最终导致一场发生在价值观方面的“沉默”的革命(引自查尔斯·赖克《美国的返青》)。变迁发生了。当青年中先进的思想观点、生活方式、时尚潮流不仅为青年人所追逐,也为成年所认同并接纳,青年文化就显现出极大的文化反哺功能。其三,引发变迁的两个直接因素:新文化的创造、传播、移入和传统行为方式的分离,正是反向社会化的本质体现。从这个意义上,反向社会化的发生也就是文化变迁的发生。反向社会化,作为青年主流文化的大面积发生,正昭示着新一代对社会生活的全面介入及影响。
二、反向社会化现象描述
(一)反向消费
反向消费,特指肇始于年轻一代又向整个社会一步步拓展的一种消费文化,这种消费文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人们精神生活乃至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的巨大改变,引导社会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其一,青年新颖、独特消费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感召力,不仅促使更多青年放弃传统而效仿时尚,也使市场年轻化。青年的反向社会化首先从消费文化中获得反哺意义。其二,文化变迁通过消费方式变化得到表层反映。很能说明这一现象的便是流行。当青年人的流行服装、流行音乐、流行娱乐广泛跃起,得到社会认同并趋向于深层的观念形态时,社会变迁发生了。其三,反向消费促进社会由生产型社会转向消费型社会。这种现象在许多发达国家已得到证实。
了解反向消费的发生,对了解青年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吸纳关系十分有意义。首先表现为对传统某种程度的延续,但不是简单继承,而是在继承中萌发了新芽。当代表着成功、富有与完美的青年精英把世界潮流、文化发展、价值理念、审美倾向以及未来生活信息注入消费活动时,消费便具有了强烈的个性特征与前卫倾向,成为青年人效仿的对象,成为商家推销新产品的不竭之源,也成为未来商品的发展方向。可见,反向消费并不剥离与对传统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的联系,但是如果只停留在对传统作适当的修正,那么,还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反向消费文化,只有对传统文化作全新创造,才足以显示青年对促使社会消费文化变迁的作用。
长期消费观念形成。“今朝有酒今朝醉”是短期消费的形象写照;“省今天的钱以备明天”则是一种长期消费观。长期消费观不仅表现了消费领域的变化,更表现了对“欲望与抑制”之间的适度控制。适度控制有利于平衡现代化初期极易形成的“需求与满足”之间的巨大反差。
创造与消费并存。1999年,一项名为“中国新世纪调查报告”表明:青年认为甘居陋巷、安贫乐道、视钱如命等观念会导致商品无法流通,经济无法搞活,生产停滞不前,生活也就会枯燥无味。健全的生活应该是:既会创造,又会享受;先去创造,然后才有享受。这说明,在青年的生活观念中,创造与享受两者都不可缺少,但享受必须以创造为前提,无创造无享受,低创造低享受,高创造高享受。
可持续性消费。可持续性消费,是指从“高消耗资源、高物质化”的消费类型转向“低消耗、低物质化”的消费类型(如信息与通讯消费、娱乐消费、教育消费、运动消费等)。提倡用精神文化消费充实自身,减少资源性消耗,以较少的收入,较低的资源消耗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这种前瞻性的新消费模式,有利于建构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活方式。
信用消费。信用消费主要指借贷消费。在“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宣传鼓动下,青年首先接受这种新型的消费方式。中国工商银行杭州支行透出消息,1999年秋季开学,申请教育贷款的学生人数上升。这些并不贫困的学生为什么要借钱读书呢?他们说,不想增加父母负担,相信自己有能力承担债务,自己供自己读书。在目前信用消费还很不通行的情况下,这种行为具有很积极的“前喻”意义:大学生希望用他们的智慧和才能与社会建立一种信用关系,并以此获得社会的经济援助。事实上,这种消费方式在国际上很流行。在美国,绝大多数人都用信用卡向银行贷款消费。美国人认为,老贷款,又如期还,反而信誉好,能获得人们的认同,也就能在社会中站住脚。美国人就是这样对待信誉。试想,如果信用消费能在我国获得普遍认同,不是能极大启动市场,并有利于建立一种全新的的人际关系?青年人的行为给成人社会提供的启迪将随时间的推移而日显深刻。
新消费观对形成青年反向消费文化极为重要的。从各种新消费观中,我们可以反观到他们对世界各种新消费潮流的接纳与传播。更为重要,是他们在接纳中表现出来的发现、发明与创造,才体现出“青年人正在赢得新的权威。我们的社会正在走向子女楷模文化”时代。
(二)闲暇生活的亲情化
亲情化,是笔者受到库利初级化概念的影响而提出来的。在库利那里,社会化过程初期出现的人际关系利他主义倾向,被称为是人际关系的初级化,在初级关系中人们寻得了安全与发展。借用库利初级人际关系是友谊而非利用的概念,本文提出了闲暇生活的亲情化,其基本涵义是指青年的闲暇生活趋向于同类化、亲密化、友情化乃至家庭化的过程。
追求阶层性娱乐。目前,在运动、健身、休闲、消费四位一体的生活方式中,已形成不同品位的消费群体,在这里,玩什么已不再重要,而融入相同身份、相同品味的阶层群,却让人产生“类同感”“他我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向往古旧。带有浓郁怀旧情结的休闲生活,让我们看到现代青年对传统的固守。虽然没有太多的厌世情绪,却也存在对现代生活方式的规避。
回归家庭。据“城市青年精英阶层生活方式”调查,相当多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的青年,对天伦、对含情脉脉、自然松弛的生活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渴望与追求。家庭、家人、亲情是他们事业成功的重要支撑物。另一方面,他们也无法摆脱有了成就就要庇荫家庭、光宗耀祖的历史巢臼。
重视友情。他们把与同事在一起喝酒视作对巨大工作压力的“疗伤”和“减压”,其理想境界在于化解办公室里的恶性竞争趋势,而使置身其中的个人在友善的空气中获得友情和较均等的发展机会。
闲暇生活的亲情化倾向对于文化变迁具有很重要的另类意义。以往的社会学家,不论滕尼斯、韦伯还是帕森斯都认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是人们行为的理性化过程。这种理性化即是社会角色的明确化、角色行为的规范化、人际关系的非情感化,人们的行为包括人际关系都带有在预先设定范围内进行的特征。现在,青年开始用张扬自我、用人情味的方式去处理社会关系,这样,角色行为的非规范化。人际关系的亲情化就大面积复生。而“亲情复生”恰恰是现代青年向世人展示的中国现代化独特性:现代化不排斥情感关系。中国现代化发展至今,已改变了传统的行政管理取向和强有力意识形态约束下的行为模式,人际间的真情、友情、亲情与法律、制度的无私、严格、规范,共同构筑现代化过程中人们的行为模式。虽然亲情化方式仍然是对中国传统重情礼仪的继承,但青年对这一传统的选择,并且不排斥法律对人情关系的制约,这可以看作是青年对社会由传统转向现代过程中的引导。
(三)超前就业
作为一种就业趋势,超前就业的观念形态表现为“为未来就业做好准备”的就业观;行为取向则表现为“在不断流动中实现就业理想”的就业行为;而职业形态主要指一种自由职业。
“为未来职业做好准备”,是“超前就业”的一种普遍观念。提高学历、多拿几张证书、掌握几项技能、模拟就业(正式就业前的实地操练)等就业前准备,成为广大青年的择业共识。
“在充分流动中实现职业理想”已由少数向多数、偶然向必然方向发展。理想职业是一种动态的职业,只能通过流动才能获得永久的职业生适。
“自由职业”是现代青年实现创造、自由、效益职业理想的目标。自由职业者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他们创造了一系列新职业观:保持精神高洁,崇尚自由、提倡创意、反对平庸;熟谙市场规律,善于自觉平衡精神追求和金钱之间的关系;完善人格,使自己成为一个传播爱心的人,一个真诚的人,一个善良而坚强的人,以此获得丰厚的报酬和崇高的职业地位,殚精竭虑,孜孜以求。
“超前就业”对传统就业观的冲击十分明显。首先,传统就业观提倡“干一行、钻一行”,“学到老、干到老”,而“超前就业”提倡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创业,“创业就等于就业”。“动中求职”的就业观,实行起来并不容易,它不仅需要金钱,更需要有头脑,有胆略,有实现创业的能力。而自由职业的兴起,让我们感受到能力与金钱并重、压力与创造共生、变动与坚守相倚的全新的职业生活。其次,职业流动极大带动了社会工业化过程。有研究者把现代城市化和工业化背景下的青年流动,看着是与现代化进程相一致的过程。因为青年从家庭、血缘中分离出来,是他们实行社会化的第一步。进入职业生活则表明他们逐渐摆脱旧的监督,进入新的社会监督形式,成为现代工业社会中独立的社会群体,与社会形成稳定的契约关系,并对其产生影响。而从一种职业流动到另一种理想职业,常常有助于生活方式、经验、技术、机遇的重要变化,这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十分有利。通过空前规模的职业流动,带动更多的社会成员亦步亦趋,形成职业竞争的市场,间接促进了社会对人才的尊重。正如此,“超前就业”取得了超过这一事实本身的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反向社会化对文化变迁的意义
反向社会化对文化变迁的意义,证实青年在现代化发展中起着何等重要的作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变革。从表面上看,反向社会化是一种革新性行为,而实质是在继承传统文化中又有所创造。比如,量人为出、寅不吃卯粮消费观念;计划着购买、吃好够用的消费行为;休闲的亲情化倾向等,都可以明显感到受传统文化的印记。青年那些极具现代性的行为仍不能完全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原因在于:一方面,传统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要素完善的系统,要对它实施“全面改造”绝非易事;另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两个传统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是旧有的经济与政治制度;另一个是传统文化。当改革还来不及对新行为、新观念重新作出规则的时候,人们实现自己的目标和利益,就会更多地利用原有的制度框架和文化传统。这一点,许多具有丰厚历史的东方社会在走现代化道路过程中已得到证实。所以,对传统的继承与保留是青年迈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青年文化渐显成熟的象征。但青年特有的革新精神,使他们对传统的东西不会固守于此。“创造性”成为青年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底蕴。消费观方面,与传统的“不用”“少用”消费观相比较,现代青年的“少用”,不是总量的“少”,而是“选择着消费”:选择喜欢、选择特点、选择时机、选择高档、选择新潮,通过不多的消费行为却获得从口欲、心欲到智欲的全方位满足。其间,一种理性的消费心态已初露端倪。任何革新都不能完全割裂与传统的延续关系,同时通过创造使传统与现代融合,这些都是反向社会化现象表现出来的进步意义。
丰富多彩的个人愿望得以实现,极大促进了现代化进程。帕森斯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是在实现扩大愿望的机会(个人层次),和增强社会系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社会系统层次)中进行的。正是人在不满足于必然的存在而不断追求对存在的理解和超越,同时社会又能够给予个人以实现愿望、实践行为的机会,才使现代新文化取代了旧文化。这一理论强调:人们越能实现丰富的愿望与合理的行为,社会越能给予人们实现个人愿望的机会,社会就越有理性、越有人性,现代化真正要追求的就是这样的文化。帕森斯理论的反文化现象有很强的解释力,青年行为中大量出现的表现个性、具有违反习惯行为方式的越轨行为,而这些行为却成功地解决了某些问题,那么,这些行为就不会被视作不正常,反而被认为具有创业精神而为社会接纳。这正是反向社会化现象能成为青年的精英文化,并促使社会“返青”的原因所在。美国F·普洛格、D·G·贝茨对特定变迁的研究也表明,这是引起变迁乃至现代化至关重要的原因。
专业化而富有创意的青年群体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反向社会化现象之所以能够实现,就在于当代青年正从被前辈规范行为的从属者,朝着自我规范行为的主动者转化,并发挥着其他群体难以低估的作用。首先,专业群体的革新精神,使他们终将成为精英阶层而成功地领导社会。在经济领域,他们培养起娴熟的市场观念和操作技巧,挑战市场成功机率越来越高;在科技文化领域,以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独到的发现取胜;在行政部门,取代传统组织管理模式的,是开放的意识和精巧的安排,经验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得到尊重。正是他们的高学历、高专业、高创新、高技能,使其创造出崭新的器物、观念与精神,切开了我国各种传统文化封闭的环,形成与世界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中国社会在由他们引发的一系列震荡中走向新生。虽然,现在还不能说社会由精英青年来领导,但是大批青年学者在以常人看来还不够成熟的年龄,为社会奉献了出色的成果;青年创造的财富在社会总财富中所占份额逐年上升等等,我们已能感受到青年在引导文化变迁乃至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其次,精英青年的行为方式对社会成员具有很大感召力。一方面,青年精英制造时尚文化。青年精英所处的独特地位,往往能够把世界潮流、文化发展、价值理念、审美倾向以及未来信息注入日常生活中,使这种具有强烈个性和前卫倾向的时尚,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化生活目标。另一方面,借用消费方式介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信用消费、阶层消费、可持续性消费、电子消费、文化消费等等,独特而新潮的消费方式表现着成功、富有与完美的高质量生活,不仅成为青年人效仿的对象,也为越来越多的成年人青睐。当经营者把握了青年文化对市场独特的导向作用时,他们就会把青年精英的生活哲学转换成商业理念,让人们在追逐商品的同时感受到青年文化。同时,通过消费青年以新的权威受到社会关注与认同。至于青年文化能在多大范围内表现并影响社会生活,既取决与青年的自觉理性,也受制于社会体制。但无论如何,青年人全新的观念,与变革精神,终将使他们成为现代新文化先锋,并对社会生活发生辐射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