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模式对颅脑损伤躁动病人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论文_张艳华

集束化护理模式对颅脑损伤躁动病人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论文_张艳华

抚州市乐安县人民医院 张艳华[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模式对颅脑损伤躁动病人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7年1月颅脑损伤躁动病人160例,按照就诊顺序随机抽取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神经外科一般临床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集束化护理,观察2组满意度、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5.00%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0.00%比较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8.75%与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27.50%比较明显减少对比(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减少,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模式对颅脑损伤躁动病人的临床应用效果明显,可明显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躁动;颅脑损伤;集束化护理;满意度;不良事件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1-ZM

颅脑损伤病人在神经外科住院病人中占据较高的比例,住院患者在结束治疗护理过程中,往往出现多种临床症状及体征,有的颅脑损伤患者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神志由清楚逐渐变为恍惚或谵忘状态;有的则是渡过昏迷期后,有可能逐渐转为谵忘或意识恍惚状态。躁动为此时期颅脑损伤患者的较为常见的一种症状,此症状极易给护理人员造成困扰,而且会对神经外科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进展予以显著影响,因此予以合理处理对于患者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作用[1]。本文选取颅脑损伤躁动病人160例,探讨集束化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7年1月颅脑损伤躁动病人160例,按照就诊顺序随机抽取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41例;年龄20-79岁,平均年龄为(47.69±1.96)岁;格拉斯评分(GCS)评分为5-12分,平均为(7.13±0.15)分。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22-81岁,平均年龄为(46.95±2.08)岁;GCS评分为5-12分,平均为(7.36±1.98)分。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GCS评分等基础资料方面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神经外科一般临床护理措施,主要内容为遵医嘱护理,依据患者病情予以常规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予以吸痰、机械通气等治疗,患者保持病房整洁,生活护理、饮食护理、健康教育、院外随访等。操作均严格执行无菌化。

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集束化护理,主要内容为①护理人员均应参加集中培训,增强护理人员的集束化护理工作水平,按照患者具体病情变化,在确定躁动病因基础上,制定符合患者情况的个性化集束化护理方案。②根据护理方案,严格确保落实情况,每日早交班期间,应及时反馈集束化护理的具体开展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探讨其中存在的不足,依据患者病情予以护理方案的有效调整,将突发事件及时反映给护士长、值班医生或科主任,且予以及时有效的临床处理。③约束性保护:严格监测患者病情变化,确定其躁动相关因素,及时消除相关影响因素,如必要则予以适量镇静剂;应及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解释,在得到其同意后,予以约束性保护,例如戴手套式约束带预防抓伤皮肤,留置胃管的患者应约束四肢和胸部,且应观察约束带的松紧度是否合理。④管道护理:固定好管道,每天均应仔细检查固定情况等,并及时将固定敷料进行更换。⑤输液护理:留置静脉输液留置针,敷上敷贴予以固定,再通过宽绷带予以固定,当输液完成后通过薄长筒袜套住,在包扎时需保持良好的松紧度。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通过本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调查,分值从低到高,1-4对应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2];观察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情况;观察两组住院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通过SPSS21.0系统处理观察,计数资料以x2检验,计量资料以t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后总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对比差异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n(%)]

组别 n 非常满意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总满意度 观察组 80 50(62.50) 26(32.50) 4(5.00) 0(0.00) 76(95.00) 对照组 80 40(50.00) 24(30.00) 10(12.50) 6(7.50) 64(80.00) x2 18.269 P <0.05 2.2两组不良事件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如表2所示。

表2两组不良事件情况比较[n(%)]

组别 n 管道滑脱 皮肤抓伤 留置针拔出 跌倒 总发生率 观察组 80 4(5.00) 2(2.50) 1(1.25) 0(0.00) 7(8.75) 对照组 80 10(12.50) 4(5.00) 4(5.00) 4(5.00) 22(27.50) x2 19.568 P <0.05 2.3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7.56±1.38)d,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为(22.69±1.79)d,两组对比差异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集束化干预是指集合一系列有循证基础的治疗及护理措施,来处理某种难治的临床疾患。此干预方法最初由美国健康研究提出。近些年来,国内一些学者逐渐探索性地将“集束化”理念应用到临床治疗护理实践过程中[3]。此理念的使用最初是用来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4]。临床中对于麻醉恢复期的躁动研究和躁动原因的研究较多,对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研究也较多,但针对颅脑损伤躁动病人的护理研究比较少,集束化护理的使用研究报道更少[5]。

通过本文研究可知,观察组护理后总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相比较明显减少(P<0.05)。由此可知,观察组采用集束化护理,与对照组一般临床护理措施对比,可明显提高护理满意度,减少不良事件,缩短住院时间。通过集束化护理的实施,可使得管道滑脱、皮肤抓伤、留置针拔出、跌倒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由此可有效预防颅脑损伤躁动病人的护理风险,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使得家属满意度明显提高,对于患者康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因此可显著缩短住院时间。

总之,颅脑躁动病人应用集束化护理可提高护理满意度高,减少不良事件,缩短住院时间,临床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韦海楼.颅脑损伤早期躁动高危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14,12(1):47

[2]栾华,杜秀梅.优质护理在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08(10):1357-1358,1359.

[3]朱立霞,李凤霞,杨敏,等.集束化护理在颅脑损伤躁动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4,14(2):28-29.

[4]周玲艳.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集束化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4,13(39):140.

[5]谢绍结,刘秋燕,朱秀春.集束化护理预防颅脑外伤手术后躁动的效果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3):405-406.

论文作者:张艳华

论文发表刊物:《大众医学》2019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3

标签:;  ;  ;  ;  ;  ;  ;  ;  

集束化护理模式对颅脑损伤躁动病人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论文_张艳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