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福建农村公共文化扶贫的路径研究
王艺霖 刘淑兰
(福建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摘 要: 福建农村公共文化扶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诉求。当前,福建农村公共文化扶贫取得一定的成效,如设施配备逐步健全、资金投入不断增大、扶贫主体多元化、扶贫形式更加丰富,但仍存在文化传承困难、农民素质偏低、人才队伍规模小、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困境。基于此,笔者运用实地调查和访谈法,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从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扶贫内容、创新形式、开发特色产品、保障扶贫成效等方面提出福建农村公共文化扶贫的路径。
关键词: 公共文化扶贫;乡村振兴;福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参加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石,加强公共文化建设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学界对乡村发展与文化扶贫相结合的研究逐渐深入,围绕文化道德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扶贫脱贫与乡村发展关系、公共服务及文化教育在乡村发展中的地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较丰富,但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并与公共文化扶贫相结合的研究薄弱。福建扶贫工作起步较早,文化底蕴深厚且建设成效显著。福建在乡村文化扶贫方面虽有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但如何把公共文化扶贫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仍亟待解决。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福建农村公共文化扶贫的时代诉求
构建文明乡风,帮助贫困乡民实现幸福美好生活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繁荣乡村文化对改造贫困乡民精神世界,攻克贫中之贫、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1]。乡村文化繁荣包含公共文化等文化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扶贫由政府公共部门主导,民间社会力量参与,以贫困乡村农民为服务对象。通过农村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开展公共文化教育活动,发挥扶志扶智关键作用,为贫困乡民提供获取知识、信息、新思想的便捷渠道。从精神文化层面上对贫困乡村予以帮扶,提升贫困乡民文化素质和处理窘迫关系与处境的能力,契合乡村振兴战略文明乡风的要求。
(一)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扶志扶智服务
乡村扶贫要靠扶志扶智来解决。习近平指出,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贫困乡民物质资源匮乏,深掘其因是观念、信息等志智之贫。单纯物资帮扶虽能立竿见影,但易使贫困乡民陷入“因穷而要,因要而懒,因懒而穷”的恶性循环,长期阻碍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达成。公共文化扶贫志智服务双管齐下,助脱贫攻坚克难。扶志服务引导贫困户确立正确的目标方向,用触及心灵的优秀公共文化作品和文化论坛、乡村道德讲堂等普惠乡民的文化打开心结、滋润心田、建立信心。通过“要我脱贫给你交差”到“我要脱贫振兴乡村”的思维转变,激发贫困农户内生脱贫动力。扶智服务提升乡民见识和智慧,通过科教下乡、图书科普等促使乡民认识到文化对其改变现有处境的重要性,改善其不良生产生活方式及人际关系,同时学习脱贫致富的知识技能、提升文化素质,克服脱贫行动上的险阻。志智服务的共同目的是使贫困乡民既定生活轨迹发生积极合理的转变,进而摆脱贫困,振兴乡村。
(二)为文明乡风的形成厚植灵魂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五大总要求之一,是指提高乡民道德素养、思想水平所形成的良好乡村社会风气。厚植灵魂需乡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福建农村总体乡风淳朴,但仍有吸烟酗酒、打牌赌博以及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改善和营造文明乡风,对乡村振兴具有扎根铸魂的作用。农村公共文化扶贫通过对乡村优秀文化资源的宣传、演绎和推广,唤醒在市场经济中处弱势地位、自暴自弃、精神萎靡的乡民。农村公共文化扶贫,借助触及灵魂的图书、影视剧等文化作品,使乡民心中有魂,魂牵梦绕;通过发掘乡村传统耕读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提振乡民精神,重塑民族精神,以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精神源于乡村文化精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下有根,根深叶茂。据课题组调研,福建屏南耕读文化有自食其力的自立自强精神、勇担天下大任的耕读传家精神等,“耕以养身,读以明道”的终身学习理念可以弥补贫困乡民知识匮乏、信息闭塞、观念僵化、技能单一等缺陷,引导乡民脚踏实地摆脱窘迫的经济社会关系。
首先,充分利用教材的“阅读材料”。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材在编排时,设置了一定数量的“阅读材料”。这些阅读材料渗透着丰富的数学史,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深入解读“阅读材料”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对此知识适当的进行扩展,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增强其教育效果。
(三)为满足乡民美好生活的需求提供精神文化支撑
美好生活需求不仅包括基本物质文化硬需求,还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等精神文化软需求。乡村振兴的目的是使乡民从贫困的生活跨越到富裕的生活,乡民硬需求逐步转为软需求。乡民人际关系不和谐、面对困窘的处境心态失衡,阻碍扶贫举措落地。公共文化扶贫采用电影、书报等内涵丰富的文化产品为乡民提供精神文化支撑,将鲜活的身边人、身边事通过讲座、读书分享等形式,以及手机移动端、多媒体等科技手段提供服务,传达给乡民对待困窘处境的正确态度和多样化的行动方案。通过改善贫困乡民身心健康状况,化解家庭矛盾,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也能构建自然、和谐、宜居的生态环境。公共文化扶贫引导贫困乡民不再怨天尤人,破除封建迷信,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脚踏实地努力勤劳致富,为满足乡民多维度软需求提供保障,也为乡民追求美好生活提供可参考路径,使乡风更淳朴,乡民更和谐,生活更美好。
二、福建农村公共文化扶贫的成效
福建多山地丘陵,革命老区集中连片,客家民俗传统历史悠久,多元文化资源丰富。20世纪80年代以来,福建扶贫工作包括农村公共文化扶贫已取得显著成效。
(一)农村公共文化设施逐渐完善
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扶贫活动正常开展的基础要件,也是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三五扶贫开发专项规划数据显示,2015年福建2 200个贫困村实现全部通宽带、通广播电视[2],数字化程度普遍提升。自2016年起,为贫困地区839个县,分两年为文化馆每馆配送流动文化车,分五年对11万多个村文化活动室配置2万元标准的基本文化设备。
本报讯10月20日,是开磷建矿60周年、发展磷化工30周年纪念日。为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爱国主义热情及爱岗敬业意识,营造知我开磷、爱我开磷、建我开磷的浓厚氛围,开磷控股集团在开阳矿肥工业园区洋水广场及各片区分别举行升国旗、升厂旗仪式,2000余名干部职工共同为开磷60岁庆生。
(二)公共文化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加大
公共文化扶贫离不开资金大量投入。福建乡村最近十几年加大了公共文化的资金投入。从最初单纯重视经济发展逐步转为更重视文化内涵,提升文化附加值,文化扶贫投资主体更加多样。公共文化事业费用投入增加,扶贫资金来源趋于多元化。福建农村文化事业费用投入从2006年的0.693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1.922亿元,增幅177.34%。自2007年开展百龙联百村活动,先后有15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与151个村结对共建,投入资金14亿元。2005年以来,福建省扶贫两会(扶贫基金会、扶贫开发协会)共筹集扶贫资金近3 000万元,帮扶对象遍布全省40多个县,老区建设促进会、计生协会、慈善总会带动众多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和华侨乡贤注资扶贫济困。巨额注资改善了公共文化硬件配备,促进扶贫事业发展。
福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全面铺开,农家书屋遍布乡村。继2000年习近平提出“数字福建”后,“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保障扶贫试点也优先联通网络,提升了贫困地区图书馆服务推广能力。福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作为政府组织实施、农民自主管理的基础性文化工程和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从2007年开始试点,2008年全面铺开,在财政拨款、合格验收等政策指标催化下,到2012年覆盖全省各行政村,基本配备已较为完善。部分乡村农家书屋结合公共图书站与乡村图书馆建设已实现数字化,如武夷山市扶贫开发重点村依托数字武夷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平台建立移动三农书屋、莆田市2018年建档立卡贫困村龙山村建立乡镇图书室,藏书量超过万余册,内设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室、多功能展览厅等。
(三)公共文化扶贫主体多元化
扶贫对象自身素质直接导致贫困农民文化参与主动性不足,制约公共文化的普及与推广,而文化普及不到位也使得扶贫对象各项素质难以得到改善和提升。距离远交通不便,阅读环境不习惯,加上农民本身也对农家书屋、乡村文化站等了解较少,甚至以为其是村干部专属图书室或书店等,这些主客观因素使综合文化站、社区图书馆等城市公共文化普及形式难以在乡村落地。乡民受教育程度较低,认识不到自身文化素质提升和心态改善对人生的积极影响,不了解其对摆脱贫困改变命运的价值,就会选择放弃参与这些看似仅是用来欣赏娱乐的公共文化活动。
(四)公共文化扶贫形式日益丰富
公共文化扶贫保障机制是对文化扶贫效果的巩固,更是扶贫效果长期稳定的保障。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乡村人口外出务工并进城安居,许多农村变成空心村。城乡经济差异、农村人气不足等因素限制公共文化扶贫效用的发挥。首先,农村公共文化机构较分散,设施利用率较低。福建群众文化机构数2014年6 354个,2017年7 181个,增长13.02%。笔者走访福厦漳等地公共图书馆、街道文化站等,发现城镇公共文化场所集中且辐射面较广,能带动周边广泛群众共同参与文化生活。乡村人口密集度低,公益性文化活动场所过于分散,效用难以发挥。其次,公共文化机构常态化保障机制欠缺。文化设施常态化维护人员配备不足,阅读环境较差,文化读物、音像制品等资源后续保障不稳定等因素,使其难为文化扶贫提供必要物质保障。最后,乡民与文化管理者互相沟通存在障碍,致使这些公共文化机构平日多处于半关闭状态,面临荒废。乡村文化机构管理人员认为农民都在干农活没人会来而不愿开放,而空闲农民多通过打牌等方式进行消遣,并且认为农家书屋和文化站未对其开放而不愿去。
三、福建农村公共文化扶贫的困境
针对长链式薄弱电网励磁涌流防控需要,在计及剩磁、合闸电阻及延时合闸策略的基础上,分析了三者之间配合关系对励磁涌流的影响,进而给出了优化的合闸策略。同时,基于PSCAD平台搭建了藏中电网详细电磁暂态计算模型,提出用于励磁涌流评价的剩磁施加方法,仿真和实测对比高度吻合,充分验证了励磁涌流仿真评估方法的准确性,也为主变压器消磁效果评价提供了一种手段。
(一)乡村扶贫中文化传承困难重重
文化传承是乡村公共文化扶贫的目的和前提。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福建农村贫困地区的普遍特征。过去通过增加开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以经济增长间接带动短期高效率扶贫,对乡村本土历史文化古迹发掘维护欠缺,造成文化传承式微、乡民丧失家乡文化自信和归属感。
1.3.1 细胞系培养 人肝癌细胞系 Huh7 和Hep3B 采用含 10% 胎牛血清、100 U/mL 青霉素和0.1 g/L 链霉素的 DMEM 培养液,置于 37 ℃、5%CO2 的培养箱中培养,每天观察细胞生长情况,隔天换液。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扶贫模式对乡土文化景观破坏较为严重。课题组在闽北调研发现,许多古建筑随城镇开发建设而消逝,造成文化传承载体缺失,仅用推断难以复原其乡土文化原貌。有学者从现有散落古籍推断蒲城与武则天关系密切,蒲城古城是美人卧倒造型,入城之路是朝拜之路。在闽东地区调研发现,过去乡村发展对生态保护缺乏长远考虑,造成山林滥砍乱伐、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直到现在提倡尊重自然、复兴传统文化、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环境才有所恢复。
(二)扶贫对象自身素质制约公共文化的普及与推广
乡村公共文化扶贫对象是贫困农民,其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两大方面。福建省十三五扶贫开发专项规划数据统计,乡民因病、因残致贫返贫的占近52%。哈佛大学格兰特通过跟踪调查研究发现文化与身体素质交互影响,文化素质欠缺会造成身体素质弱化。文化素质含受教育程度、从业素质等,福建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高中以上学历不足6.2%。世卫组织科学报告称,健康不仅仅是指身体无病,还要有完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智慧不足、生活困窘的乡民很难关注到真正全面健康还涉及人生价值观正确与否。常有报道称,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户将社会救济的生产性物资变卖或消费,以换取短期利益,之后再度陷贫困泥淖。贫困乡民就业困难,从业素质欠缺是重要因素。扶贫机构为贫困乡民提供的就业岗位,多因能力难以胜任或工作不体面不愿做等造成就业困难。
公共文化扶贫主体是公共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公共性质的人文工作需政府、民间和高校广泛参与。当前,公共文化扶贫主体多元人才聚集效应显著,包括三大类:一是为基层设立的专项计划人员,如“雨露计划”“三区人才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扶贫队伍;二是公共文化部门帮扶人员,如县市文明办、基层乡镇文化站人员,由乡镇一把手上岗签署扶贫责任状及省市县乡各级干部的结对帮扶;三是来自高校文化志愿者队伍。据课题组调研,部分基层政府强化与高校常态化合作,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志愿者服务队进驻闽东贫困乡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支持乡镇图书馆建设。
自2015年6月习近平在扶贫开发会议提出精准扶贫以来,福建乡村扶贫事业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但因乡情各异,在全面建成小康的现阶段,其面临困境众多。
(三)公共文化扶贫常态化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公共文化扶贫形式是文化扶贫工作的外在表现。近年,福建基层政府更加重视传统文化承传,强化活动背景宣传。2004年创立的福建艺术扶贫工程开创农村公共文化扶贫新模式,形式种类多样。据课题组调查,福建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扶贫形式主要包括五大类:一是乡民共同参与自演自导的民俗节庆文化活动,如闽西客家春节舞龙舞狮等;二是通过文化讲座,如乡民道德风尚教育、科技文化教育下乡等,具体如闽西上杭才溪镇岭和村开设幸福院;三是文化交流活动,福州贫困县永泰县下辖嵩口镇坚持“传统魂、自然衣、现代骨”的先进理念,开展乡贤名流沙龙、当地名人书展和观影交流、儿童绘本阅读、鸟巢阅读图书漂流、嵩阳诗社书画展、冬夏令营等公益文化活动;四是结合博物馆、宗祠、主题公园文化展览,如闽西宣传农村孝子典范,建立“家风家训”中国梦文化主题公园,在畲族文化展厅、李氏大宗祠、文博馆、古田会址纪念馆等开展宣教活动;五是开展艺术扶贫培训,如闽北地区南平蒲城县开展艺术扶贫保护剪纸和闽派古琴传承,省级贫困县屏南县双溪镇安泰艺术城用文创带动残疾人艺术扶贫工作。
(四)农村公共文化专项人才队伍不够壮大
农村公共文化扶贫内容关系到扶贫成效。福建农村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不仅表现为物化资源,还有精神资源。充分发掘和保护农村历史文化优质资源能够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扶贫的内容,实现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首先,加强农村物化资源挖掘、整理。通过对古建筑的修缮和宣传,把活化古物、振兴乡村作为公共文化宣教的内容。其次,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开展寓教于乐的公益培训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乡民通过培训提升文化素质,汲取脱贫力量。最后,运用多样化的文化宣传方式,弘扬农村历史文化精神资源。发动专家学者整理县志,设立乡村文化主题公园和乡贤事迹宣传栏,增进乡民对村史的了解,为其脱贫树好榜样。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福建农村公共文化扶贫路径
福建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指出,要围绕乡风文明、繁荣兴盛农村文化[3]。乡村扶贫虽有一定成效,但要实现乡村振兴目标,仍需加强公共文化扶贫。福建《文化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和《十三五扶贫开发专项规划》均指出要在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供给侧改革、遗产保护和人才队伍建设等。针对福建农村公共文化扶贫的困境,农村公共文化扶贫可有多维路径。
(一)挖掘农村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扶贫内容
农村公共文化扶贫离不开服务型人才队伍的建设。当前,支撑乡镇公共文化的人才主要来源于政府、民间、高校三渠道,德才兼备的专业服务型人才相对较缺乏。专人专岗的专业化公共文化人才队伍不够壮大,缺乏能够全方位提供文化设计项目服务的团队。福建文化发展从业人员数从2013年的83 942人增加到2017年的85 407人,仅增加1.75%。政府基层文化队伍、管理人员规模小、能扎根农村并支撑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稀缺,愿意提升能力去帮助贫困乡民改变命运的人才更为缺乏。高校文化志愿者多在假期进行志愿服务,毕竟无法常驻乡里。民间公益性文化义工队伍多是在体制外,文化是其团体聚合力和发展之基,故其多具有全方位文化设计服务的能力,但因缺乏和必要的信任、支持和引导,往往难以将主要对象瞄准乡民。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提升乡民素质,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扶贫形式
乡民素质是乡风文明情况的重要指标,重新激活乡村的生命力需从乡民素质着手。公共文化扶贫从加强文化阵地建设入手,依托文化场所、驿站和平台等服务网点建设,提升乡民的素质,延续乡村文脉。首先,依托乡村图书馆,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组织乡民学习农家书屋图书管理规定,强化乡民自我管理意识,养成借阅图书的好习惯。其次,依托乡村文化站数字文化驿站,公共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和数字化手段,研发配备新型集成化、便携式、多功能的流动文化服务设施装备,创新流动服务方式,让形式现代的公共文化服务普及农村群众。再次,依托乡村戏台和公共文化广场,开展寓教于乐的公共文体娱乐活动。最后,依托乡村小广播、文化共享频道播出平台和公共文化宣传栏等,保证公共文化教育讲堂下乡。福建老区山区众多,相比现代化传媒手段,小广播更能发挥大作用。通过开设精准扶贫惠民服务电视专栏和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扶贫节目,拓宽乡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提升其从业素质[4]。
(三)发挥区位优势,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
认清地理区位优势是开发具有福建特色的公共文化扶贫产品的前提条件。福建是沿海省份,“八山一水一分田”,贫困农村主要分布在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贫苦山区等资源稀缺、基础设施落后的山区。看似恶劣的山区环境中蕴含着红色资源优势、生态资源优势、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这三大优势是弱鸟得以先飞的最大依仗。首先,发挥绿色优势,扶贫开发。福建连续四十年森林覆盖率居全国首位,把握原生态无污染优势,通过生态环保健康的公共文化扶贫产品传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教育乡民保护环境,脱贫致富。其次,依托民俗优势,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是客家人聚居区,当地民族民间特色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做好特色手工艺品文化遗产传承,开展民俗传统文化展示表演等公共文化活动。再次,叠加多区优势,完善设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福州新区、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为扶贫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抓住战略机遇窗口期,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最后,把握乡土优势,闽台优势,创新特色。要抓住文化内涵,化文化为发展优势,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并举,合力唤醒乡村本土沉睡的文化资源。
他把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传递给每名同志,锻造了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作为“食品、药品、医疗器械”三大检验职能集一身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任务量不断增加、人员编制基本未变、没有绩效工资、没有奖金的情况下,为了鼓舞士气,他经常加班加点到深夜,周六周日几乎不休息,平均每周都有三四个晚上到单位巡视,连续几年除夕之夜都是在单位度过。在他的影响下,全所没有一名同志在工作面前讲困难,讲条件,恪尽职守蔚然成风。
(四)健全公共文化扶贫机制,保障公共文化扶贫成效
公共文化扶贫机制是公共文化扶贫有机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福建省文化厅推进文化精准扶贫实施方案》指出,要建设多功能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设立省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以奖代补专项资金。对引进人才提供住房等基础物质保障,同时出台保障资金使用效率的管理政策,从多方面强化福建农村公共文化扶贫成效保障。首先,开源节流,完善资金投入机制。资金投入机制涉及资金来源和使用,其投入要广泛开放公信力强的资金募集渠道。制定公开透明的专款专用资金管理办法,由文化厅、民政局和慈善总会多方共同集资,让有限资金发挥更大价值。其次,广纳贤才,完善引进、育人机制。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依据以德为先的标准筛选五湖四海的人才,形成多元化公共文化扶贫人才队伍。政府组织“三区”人才文化志愿者队伍,要人尽其才,提供专业服务。民间乡土文化人才需发挥人才聚集效应,为有德之才创建大平台,由核心人才自行组建项目组以招贤纳才,并给予其充分的信任和物资条件支持。高校人才是科班出身,理论功底较深厚,但实践经验略显不足,培育时要多给予实践和服务机会。通过社工机构提供的文化服务,或引进文化团队,长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等。最后,巩固成效,健全政策保障机制。加强省乡镇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联系,开通总分馆制证件通用服务,强化对资源信息共享的持续支持。
五、结语
精准扶贫脱贫,不能就扶贫抓扶贫,要将推动脱贫攻坚与农村公共服务、文化复兴、“三农”发展等工作紧密结合,把脱贫攻坚过程化为乡村振兴过程,变输血为造血,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打赢脱贫攻坚战。
本文提出和推导了卷积和的分段求和与定限图法.本方法在离散时序变量定位的基础上,分4至5段推导出了卷积和的具体求解公式,并绘出对应的定限图,使计算更加简单直观,物理意义更加清晰.该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中的时序定位不清,物理意义不明或运算繁琐等弊端.
参考文献
[1]华文逸.繁荣兴盛乡村文化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N].赣南日报,2017-11-26(003).
[2]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十三五”扶贫开发专项规划的通知[EB/OL].(2016-06-12)[2019-02-15].http://www.fujian.gov.cn/zc/ghxx/zxgh/201606/t20160612_1477105.htm.
[3]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N].福建日报,2018-03-26(001).
[4]杨艳丽,李丽,李冰.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J].成人教育,2018(2):67-70.
中图分类号: F32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640(2019)03-0291-04
doi: 10.3969/j.issn.1008-9640.2019.03.126
收稿日期: 2019-03-08
基金项目: 福建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协调发展理念下福建乡村文化扶贫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7R0018)。
作者简介: 王艺霖(1993—),男,福建漳州人,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刘淑兰(1971—) ,女,江西临川人,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责任编辑:张红雨)
标签:公共文化扶贫论文; 乡村振兴论文; 福建论文;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