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试验探索到开拓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观的演进和转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开拓创新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重大理论是不断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 们党形成了两个重大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这两次理 论飞跃相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形式和实践观念也实现了演进和转换——从 邓小平理论的“试验”实践观发展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实践观。
一
“试验”、“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是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 程中经常使用的词句。邓小平用“试验”的实践形式探索和开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 设事业,形成了独特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试验”实践观。“试验”实践观是邓 小平的一个独特思想,构成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邓小平“试验”实践观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第一,“什么事情总得有 人试第一个”。[3](P367)不论如何,人类实践总是在“新”的条件下进行的,总会有 “新”的内容和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的实践活动不可避免地要“试第一个”、 要“尝试”、要“探索”、要“闯”。第二,“我们干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在我们这样的大国搞改革,世界上没有先例,马克思没有说 过,我们的前人既没有说过,也没有干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同样没有过,所以,没有 现成的经验可学。第三,“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学”[1](P258)。所以,“改 革开放是最大的试验”[1](P130)。第四,“看准了的,就大胆地闯”[1](P372)。任何 试验都是自觉性和盲目性的统一。试验是探索,有风险,这是必然的,因此,必须“闯 ”。但是,“闯”不是乱撞和瞎碰,不是没有政治原则的胡作非为,更不是打着“闯” 的旗号,到处贴“闯”的标签,而不顾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干有损于国家、民族的事 情。“闯”是“看准了的,积极方面的,有利于事业的,抓着就可以干”[1](P372)。 第五,要“克服一个怕字”。干革命,搞建设要大胆地闯,没有闯的精神和闯劲,就干 不成新的事业。我们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改 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资本主义道路。… …不要怕,只要我们头脑清醒,就不怕”[1](P372-373)。第六,要“走一步,看一步 ”。既然是在实践中摸索、学习和实验,难免不犯错误,但要避免犯大错误。怎么才能 作到不犯大错误呢?邓小平认为,就是要“走一步,看一步”,善于总结经验。第七, 要“认真学习、勇于创新”。要搞好新的事业,必须认真学习,重新学习,善于学习, 要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本领。第八,“抓住时机,发展自 己”。“发展才是硬道理。”[1](P373)发展自己,首先是发展经济。在世界大转折的 大机遇中,“闯”和“试”,为的是发展,而发展也必须抓住时机,大胆地试,大胆地 闯。
为什么邓小平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会形成“试验”实践观?
首先,“试验”实践观是邓小平对人类实践活动进行新概括的结果。试验是人类一种 重要的实践活动,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基本方法。“试验”是一种开拓性、探 索性、实验性的活动,是做“前无古人”之事,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杀”出路来的“冒 险”活动。通俗地讲,试验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从本质上看,试验就是“试第一个 ”。它体现了主观努力与客观制约,科学的革命精神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的有机 统一。
人们往往习惯于把试验仅仅看作是自然科学领域常用的方法,在社会活动领域并不适 用。因为社会领域不同于自然领域,自然领域的试验具有很强的重复性和可操作性,而 社会领域则具有较大的随机性,不宜进行试验。邓小平大胆地摒弃成见,把自然科学领 域的探索方法运用到社会实践领域,并从认识论和历史观的角度来看待试验。邓小平多 次强调,人类是在不断熟悉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和新矛盾中前进的。人类活动,无论是 改造自然界的实践,还是改造社会领域的实践,由于人类总是要面对许多“不熟悉的、 预想不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总避免不了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实验性。从一定意义上 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一种试验,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探索史,一部实验史,人类活动 的结果就是不断探索、不断试验的结果。他指出:“什么事情总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 拓新路。”[1](P366)“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的闯将。”[2](P143)“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 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 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 不出新的事业。不冒点风险,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 的话?”[1](P372)
其次,“试验”实践观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特别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活动的 经验教训进行总结的产物。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的探 索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就是社会主义建设实验的历史。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 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不同的角度对未来社会主义 社会的某些特征作过描述,但并未作什么具体的规定。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 西,而应当和其他社会一样,把它看作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理论不是教条,而是 行动的指南。列宁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苏联建立了人类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 的国家,为其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样板。我国在建国初期,基本上照搬了苏联的 模式。经过几年的摸索,1956年,党中央、毛泽东发现苏联模式不适应我国国情,提出 要解决体制上的问题。但由于种种原因,正确的决定没有贯彻执行,“文化大革命”时 期又犯了严重错误。“文革”结束初期,教条主义流行,思想僵化,我国社会主义的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加深。在关键时期,邓小平领导全党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增加了“解放思想”四个大字,大胆倡导全党 要成为新时期的“闯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
基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及挫折的科学分析与总结,邓小平 提出用“试验”这种实践形式和认识方法来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他认为,在 中国这样的大国搞社会主义、进行改革开放和建设现代化是全新的事业,新情况、新问 题层出不穷。“我们干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我们是在一个贫穷的大国进行改革的 ,这在世界上没有先例。”“马克思没有说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 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1](P258)“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 践中学。”唯有如此,才能找到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可以说,“试 验”实践观是邓小平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实践的必然选择。他多次指出 ,“我们现在做的都是一个试验”[1](P174),“改革开放是很大的试验”[1](P130), “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的整个开放政策 也是一个试验,从世界角度来讲,也是一个大试验”,“经济特区还是一个试验”,“ 我们最大的试验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可见,邓小平是以“试验”的实践形式和方法来 为中国找到和开拓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的。“试验”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实践的基本特征,也是邓小平实践观的基本内容。再次,“试验”实践观的形成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我们知道,在改革初期,由于各条战线的思想僵化都很 严重,对许多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对当时采取的方针政策,我们还难以从理 论上加以科学说明,只能是干了再说,即“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因为 ,一是当时没有坚实的实践基础,二是没有充足的理论背景。邓小平为了赢得时机,以 其特有的理论智慧,紧紧抓住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核心,把解放思想确立为党的思想路 线的内容,并采取“不争论”的策略,鼓励人们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提出“试验”的 实践观。这是历史的必然结论。
在邓小平“试验”实践观的指引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出了一 条新的道路。事实上,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在充分 试验的基础上制定和推广的。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见了成效,我们才有勇 气进行城市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成功,为政治体制和其他社会领域的改革提供 了条件和奠定了基础。我国的开放首先是在深圳等地建立经济特区,然后便是开放14个 沿海城市,再就是全国性的、全方位的开放格局的建立。事实证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 代化建设的这种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局的试验性、探索性实践是成功的;我们大胆探 索出来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是正确的;实验中形成的基本理论、制定的基本 路线方针政策是正确和行之有效的。
二
“实践在发展,改革在深化,社会在前进。”[5](P233)邓小平的“试验”实践观为社 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道路。但是,经过10多年的试验探索,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实践无论是在内容、理论观念,还是在形式和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同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既有量的变化,也 有质的飞跃,既有形式的改变,也有内容的更新,任何停止的观点,任何满足现状、不 思进取的思想,都会成为实践的障碍。邓小平创立的“试验”实践观和方法论原则必须 坚持,但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实践的理念也必须更新。实践的发展,既需要形成新 的实践观,也需要新实践观的指导。世界的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进, 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 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因此,在 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认为,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这一反映实践需要的理论创新成果 ,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观转换的先声,是“创新”实践观创立的前奏曲。党 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沿着邓小平的道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一个中心, 三个着眼于”,提出了以理论创新为先导、以科技创新为基础、以体制制度创新为重点 的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领域,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创新实践观,与时俱进地 实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观由“试验”探索向“创新”的转换,丰富和发展了 邓小平理论的实践观。所以说,“创新”实践观的创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逻辑发 展的必然结果,符合实践发展的历史辩证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观,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 创新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3](P12)。把创新同党的思想路线紧密结合 起来,就是把创新同党的事业,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就赋 予了创新以新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同时,把“创新”与党的思想路线联系起来,作 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就必然地使创新成为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 践的决定性因素和根本保证,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提供了新的 行动指南。第二,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 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3](P12)整个人类历史, 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 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充分说明: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 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 力量。只有在实践和理论上不断进行创新,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三,创新是我们党的治国治党之道。“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 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 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3](P12)把创新上升为治国治党的高度,是江泽民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第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 展和变革的先导”,“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6](P26)。 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和基础,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实践的创新要由创新的理论为其 指明方向。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是注定要遭受挫折或失败的。理论创新 离不开实践,必须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必须坚持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理 论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理论更好地指导和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同时, 理论创新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辩证关系,既要毫不动摇、始终如一地坚持以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同时,又必须根据新的实践不断进行新的探索 ,不断为实践提出新的理论指导。第五,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江泽民多次强调,创新 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创新。其中,理论创新是先导, 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的主体,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核心, 文化创新是创新工程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没有文化创新,其他一切创新机制就不可能 运转。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和发展,首要的是进行理论创新,重点是推进 体制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第六,“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 ,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3](P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设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新情况、新任务层出不穷,我们一定要以创新的精神、与时 俱进的状态,适应新的实践的发展要求,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江泽民的这些思想是“创新”实践观形成的重要标志,体现了我们 党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深化。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 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显示和证明了以“创新”实践观为 基石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力量及科学价值。正如胡锦涛所指出的:“‘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既是我们推进实践创新的根本指针,又是我们深化理论探索的崭新起点 。”[6](P27)
三
人类历史是实践活动的结果,从根本上讲,是“试验探索—开拓创新”的结果。人类 发展史其实就是一个人类不断尝试、探索和创新的过程。试验和创新是既互相联系又相 互区别的两种实践形式。试验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试验的高级阶段和形式,试验不一 定是创新,但是,创新必定要经过试验,没有试验也就没有创新。
我们说邓小平理论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观是“试验”探索,并不是说, 试验探索之中就没有创新;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观是“创新”,也不是说, 创新之中没有试验。其实,社会实践是试验探索与开拓创新的统一。但是,由于不同历 史时期历史任务的不同、人类实践活动的性质和人类对实践活动规律认识把握程度的不 同,实践活动的强调面、侧重点及突出的部分就会不一样。一般来说,在一种新的社会 实践活动初期,会侧重于试验探索;当实践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实践的中心会倾向于 开拓创新。当然,这又依赖于人们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自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经过20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为新世纪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实践根基和科学的理论指南。
胡锦涛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事业,我们在前进中还会遇到这样那 样的新情况新课题,还要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因此还要继续进 行新的实践和新的探索。”“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 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6](P26-28)为此,我们要把“试验”探索和开拓“创新”统一起来,不断研究新情 况、认识新事物、揭示新规律,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不断实现制度创新、科 技创新,创造新成果,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
第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特殊性结合起来 ,实事求是,在试验探索、开拓创新中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形成新的理论, 制定适应中国发展的新的方针政策。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 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保证在探索创新过程中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 性。一个政党的主张能否实现,关键在于这一主张是在什么样的思想路线指导下产生的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才能够保证党的路线 、方针和政策的正确。邓小平多次讲,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了实事求是,我们的事业就取 得成功;什么时候,脱离了实事求是,事业就受到挫折。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错综复杂 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能够保证提出正确的 路线、方针和政策,就在于党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第三,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试验探索、开拓创 新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推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一个政党的主张和方针政策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是 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行动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这个政党才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并从人民群众那里获得无穷无尽的力量 。我们党始终坚持历史唯物论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并把这一观点作为党的群 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党在实践中,始终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一切着眼 于人民群众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党为公、执政 为民的本质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三 者的辩证统一,使我党更有力地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高领导水平和执 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以更高的质量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去实现新世 纪的宏伟蓝图。
第四,实验探索、开拓创新是一个曲折的过程,要把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统一起 来,既要树立必胜的信心,又要作好迎接重重险阻的准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 是一个探索创新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艰辛曲折过程。只有承认曲折,不怕曲 折,才能不畏艰险、不怕挫折和失败,才能集中群众的智慧,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胜利地 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最终实现党的最高纲领。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创新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