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洲论文,出口贸易论文,金融危机论文,对策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亚洲金融危机给我国出口贸易带来严峻挑战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遭受危机的亚洲国家经济受到严重打击,我国在东亚的传统市场出现萎缩
这场危机使东亚国家损失至少五、六千亿美元,经济大伤元气,普遍进入萧条状态,国民财富“缩水”,国内购买力下降,已无力进行大量进口商品。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各国实行紧缩政策,缩减预算,减少政府开支,维持收支平衡,许多基础设施项目被迫停建或缓建。东亚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据预测,今年泰国、印尼、菲律宾、韩国经济将出现平均2.7%的负增长。使我国对东亚的出口遇到严重障碍。东南亚和韩国市场一般占我国出口的11.6%,而且一向被看成是很有希望的市场。但金融危机的发生,使东亚国家市场近期前景暗淡。
(二)东南亚和韩国货币均大幅度贬值,加剧其出口产品同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
我国与东南亚国家均属发展中国家,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出口结构相似,出口商品多有雷同。因此竞争性较强。不过我国由于劳动力便宜,出口商品仍有价格优势。但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泰铢、印尼盾、比索、林吉特等贬值50%到75%以上,汇率因素使得东亚国家出口商品价格下降,国际竞争力相对增强,对我国出口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构成挑战。同时中国从稳定亚洲经济大局出发,坚决实行人民币不贬值政策,因此我国出口贸易面临严峻形势。东南亚各国为增加外汇,摆脱危机,纷纷抓住目前有利时机发动出口攻势。大量廉价的东南亚商品涌向国际市场,不能不对我国出口形成冲击。另外,韩元的贬值使我国一部分技术密集型产品同韩国也将出现激烈竞争。
(三)东亚国家对华直接投资可能因经济萧条而减少,从而对我国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的出口发展不利
东亚地区是在我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地区,日本、韩国和东盟9国在我国的直接投资占我国外商投资的2/3,即使不包括日本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我国的外资企业大多是以加工出口型为主,其出口增长在我国各类经济中速度最快,所占份额也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牵动力量。但金融危机发生后大量国际资金从这一地区撤走,东亚国家自身已经面临资金短缺状况,对外投资能力大大削弱,因此,我国从这一地区获得的直接投资将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我国“三资”企业的发展及其出口能力,我国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会受到严重抑制。
(四)东南亚和韩国的金融危机对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波及效应
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经济发展普遍放慢,使我国对这一地区的出口环境在总体上趋于恶化。就香港地区来说,香港为抵制金融风波冲击付出很大代价,港元维持了联系汇率制度,这有利于香港经济的稳定,但东南亚各国货币的贬值,港元汇率坚挺,使香港经济承受严重压力,也影响了香港出口和我国经香港的转口贸易。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东亚唯一的发达国家日本的经济表现极为不佳。日本在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以后,经济增长乏力,长期徘徊。日本经济的不景气与东南亚、韩国的金融危机互相“传染”,恶性循环,东亚经济雪上加霜。在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笼罩下的日本经济实际上已处于衰退状态。1997年度日本经济增长率为负0.3%。由于日本政府未能有效刺激内需,日本难以起到吸纳亚洲产品缓解金融危机的作用。相反,日本对亚洲国家的顺差一直在增加。日本的经济衰退和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也将使我国对日出口产生不利影响。
(五)亚洲金融危机还将影响世界经济贸易的增长
1998年4月份世界银行发表报告认为,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1974-1975年、1980-1983年的以及1990-1991年衰退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强烈,但其影响比原先估计的要严重。它不仅对亚洲国家造成较大影响,还将对拉美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造成影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199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有所下降。东亚大量的廉价商品涌向世界各地,使世界市场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和初级产品市场竞争激烈,有可能引发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东亚的“反倾销”增加,对亚洲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劳工标准、环保等问题更为关注。这些都将对我国出口的发展不利。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实际影响已经逐渐表现出来,这从今年一季度的贸易统计中可以得到有力的证明。1997年我国外贸尤其是出口贸易呈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外贸增长14%。出口增长27%,对东亚国家的出口也保持较高的涨幅。但进入1998年第一季度则开始回落。据统计一季度我国对外出口401亿美元,增长率为12.8%,低于去年同期25%的增长率。这里尤为突出的是我国对亚洲国家出口增长大大降低,增长速度仅为4.2%。其中对东亚国家出口均为负增长,如对日本出口65.2亿美元,下降2.5%,对东盟9国出口23.2亿美元,下降7.8%。我国对亚洲市场出口所占比重降至56.5%,下降了4.6个百分点。
今年一季度出口实际必然还包括了上一年度订货的因素。考虑到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影响的滞后性特点,随着危机发生以后东亚以及其他地区新定货的减少,今年后三个季度我国出口可能面临更加困难的情况。到4月份我国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仅7.2%。今年前4个月累计出口总额561.9亿美元,同比增长11.6%,既远远低于去年同期,也低于第一季度的水平。目前亚洲金融危机已经减缓,最严重的时候已经过去,部分遭受危机国家的经济也出现了转机和复苏迹象,货币比价有所反弹。但国际权威机构指出,东亚国家经济要真正得到恢复,至少需要2-3年时间,而危机严重的泰国、印尼、韩国则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东亚国家在放弃对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后,正常的货币价位也将大大低于原有水平。因此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远未结束,它给我国外贸的更长远的深层次的影响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
二、创造条件,寻找机会,保持出口继续稳定增长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不仅是出口额的减少,而且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全局的大问题。因为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97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额3250亿美元,已经跃居世界第十大贸易国。其中出口为1827亿美元,比上年提高14%,拉动经济增长幅度近2个百分点。外贸出口与固定资产投资和国内最终消费同为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因此只有保持外贸尤其是出口贸易的稳定增长,才能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今年年初,我国确定外贸进出口额要达到3445亿美元,出口保持在10%以上的发展水平上,这是外贸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今年国民经济8%增长目标的要求。今年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增长的乏力,使外贸出口的拉动作用已经减弱甚至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增长;现在我国外债积累越来越多,面临较大的还债压力。1997年底外债余额1309亿美元,当年偿付外债本息就达324亿美元。只有继续大量地获得外汇,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才能保证债务安全、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外投资者的信心;另外,我国企业改革正处于深化攻坚阶段,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很大,出口的发展无疑是缓解这一问题的出路。因此从大局着眼,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只能是逆水行舟知难而进,并无后退的余地。
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是一件坏事,但是并不是说我国出口形势一片漆黑,其实我们可以寻找和利用的机会还很多。就国内来说,我国宏观经济环境良好,党的“十五”大为我国跨世纪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我国不仅成功地避免了亚洲金融危机对本国经济的直接冲击,而且注意吸取亚洲国家的经验教训,及时采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措施,最大限度减小这场危机给我国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保持了我国经济继续适度稳定增长。国际经贸关系中也有许多对我国有利的因素,除东亚国家外,世界其他地区经济态势良好,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国家贸易自由化潮流不断发展,今年世界经济有望增长3.1%,而世界贸易增长可能达到7%。就亚洲金融危机本身来说,它给我们带来的也不完全是负面影响。因此当前我国面临的出口形势是挑战和机遇并存。只要我们趋利避害,创造条件,抓住机会,努力开拓,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保持出口稳中求进,度过难关。
我国已经排除采取人民币贬值作为刺激出口的办法,我们必须针对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具体影响,根据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和对外贸易发展的内在要求,采取更为妥当的促进出口对策。首先要充分利用好国家近些年来制定的各种政策。早在1994年我国就根据经济发展需要适度降低人民币汇率,避免了汇率过高带来“高处不胜寒”的局面;我国还多次下调利率,降纸了出口成本;从1992年到1997年经过四次大范围、大幅度自主降低关税税率,我国平均关税税率已由43.2%降为17%,另外我国还承诺到本世纪末将关税降到15%,到2005年达到10%的水平,这既利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从而刺激生产和出口,同时适当增加进口,又可以改变近年来进出口失衡,外贸摩擦频繁发生的状况;为鼓励外商投资的积极性,1998年1月1日起,我国对外商投资项目、高新技术和符合我国产业政策鼓励的技术和设备进口,给予减免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优惠政策,同时还颁布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有利于扩大吸引外资和增强外资企业出口能力;我国积极采取扩大投资、刺激消费的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从今年起3年内投资7500到10000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大中西部和农村的开发,因此进出口的余地都很大;此外,1998年1月1日起将我国大宗出口商品纺织品的退税率由9%提高到11%。这些政策对我们克服暂时困难,促进出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并已经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今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还应给外贸出口以更多的政策扶植,比如重点抓一批产品销路好、出口情况好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向它们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其扩大再生产;增加对成套设备和对外工程承包项目的出口信贷规模;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政策,简化退税手续、缩短退税时间、加大退税力度。
扩大出口必须充分发挥调动所有出口企业和部门的积极性。出口生产企业和外贸企业要着眼于挖掘自身潜力,改进经营,降低成本,千方百计提高出口能力,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特点是初级产品大于工业制成品,一般贸易大于加工贸易,国有企业大于外资企业。鉴于这种情况,应积极组织适销对路的工业制成品尤其是大宗商品如轻工、纺织、机电以及化工产品的出口,出口应尽量增加花色、品种、装饰和点缀,提高质量和完善服务,以更好地赢得用户。鉴于加工贸易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可以在一个时期内鼓励“两头在外”的加工工业的发展。加工贸易是我国“三资”企业的强项,外资企业加工贸易是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增长点,特别是外商独资企业的出口更是一马当先。今年前4个月,外商投资企业与国有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为48.1%和48.8%,基本是势均力敌。因此应充分利用国家对外资企业进口优惠和投资导向,为外资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鼓励其在出口发展方面继续发挥带头甚至主力军作用。
我们还要有效利用近期国际上的有利条件,在亚洲以外积极开拓新的市场渠道。美国是世界上增大的贸易国,是中国第二大的贸易伙伴,1997年中美贸易额达到489亿美元,美国已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市场。90年代美国经济实现长期持续“高增长、低通胀”的所谓“新经济”的佳绩。预计1998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仍在3%以上,市场容量很大。加之两国元首互访,中美两国政治关系不断取得新突破,必将带来经济上的成果。因此扩大对美出口大有文章可做。
中国同欧盟国家的贸易也将有新的发展。去年双方贸易额为430亿美元,欧盟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总理参加了第二届亚欧会议,并且同欧盟主席实现首次正式会晤。欧盟制定了新的更加积极的对华政策,确定了进一步加强同中国合作的方针。1998年3月,欧盟外长理事会正式确定不再把中国列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名单,这意味着在反倾销案中欧盟将不再采用寻找“参照国”的办法,而是根据中国产品的市场价格来确定是否为倾销,标志着欧盟在改变对华歧视贸易政策迈出重要一步,这将减少欧盟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而且会导致欧盟逐步放宽和取消在配额和许可证方面的限制,有助于中国商品在欧盟市场上的公平竞争。另外欧元在欧盟国家市场开始使用,将有利于欧盟货币市场的稳定,减少中欧贸易因汇率变化而带来的风险。这些对推动中欧贸易和中国对欧盟市场的出口都是有利的。
经过第一季度的市场开拓,中国对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及非洲、南美等发展中国家出口均有大幅度增加。对美国出口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2.7%,对欧洲出口增长9.6%,对非洲出口增长33.9%,对南美的出口增长40.1%,欧美市场在我国出口中的比重分别为18.0%和18.2%。这说明在国际经济贸易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多极化的今天,我们在克服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寻找出口机会方面有着相当大的回旋余地。
另外我们还应维持多年来的东南亚、韩国建立和巩固起来的市场。虽然由于金融危机的发生,这些国家陷入经济困境,但这并不说明曾经创造经济奇迹的东亚国家从此一蹶不振。许多有识之士认为,那些使东亚国家经济腾飞的诸多因素如科技、高素质的劳力、进取的精神、健全的基础设施等等并未丧失,并且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所不完全具备,这些今后仍然是东亚国家经济重新振兴的保证。市场的开拓总是有其连续性和不间断性,我们决不能因为东亚国家目前的困难而忽视和放弃这一重要市场。要看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影响都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东亚国家货币的贬值虽然降低了出口成本,但东南亚出口的60%是加工贸易,货币的过度贬值使其进口价格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侵蚀了其出口优势,因此货币贬值并没有真正带来这些国家的出口繁荣。东亚国家的货币贬值也没有完全抵销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因为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为我国的两倍到数倍,因而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仍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且中国的初级产品从品种、类别上看,都比东南亚国家多。另外东南亚国家区域内贸易比重很大,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出口的纺织品又因受到被动配额的限制,不可能有大的突破,因此不存在这些国家明显挤占我国国际市场的问题。这些国家经济在稳定和恢复中也要进口一些必要的工业设备、原材料,所以对东亚市场也并非就是无所作为。
三、吸取教训,调整战略,使出口贸易再上新水平
亚洲金融危机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国际经济事件,对于我国来说是一次前所未遇的新情况。这场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最大、最直接。在这场危机中我国出口贸易暴露出许多不容忽视的深层次问题。我们应该认真研究这些问题,联系亚洲国家的经验教训,着眼于我国对外贸易的长远发展,对阻碍我国出口的一些具有战略性的问题进行结构性调整。
首先,我国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它表现在我国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对发达国家的市场仰赖性很大,同时还表现在我国对东亚国家和地区仰赖性也很大。如果说前者的状况在一定时期内还需要维持和利用,后者则已经出了问题而且必须加以改变了。东亚占我国出口市场份额的60%,这里包括日本、韩国、东盟、以及港台等。这个市场对我国出口有特殊的人文、地缘优势,形成我国出口部门和厂家千军万马挤占东亚市场的局面。但是国际经济关系相互依存度越高,风险就越大,东亚一有风吹草动,我国就要受到影响。这次亚洲金融危机和日本经济衰退给我国出口带来的困境足以说明这一点。再者,东南亚国家产业结构、出口产品结构与我国处于同一水平,竞争性强,因此大幅度增加出口份额的潜力并不大。何况这些国家经济何时走出危机尚未可知,因此放开眼界,到其他地区开拓市场显得必要而紧迫。其次,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主要是单一的货物商品的贸易,由于经济技术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的限制,国际上正在迅速崛起的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在我国出口贸易当中所占比重微乎其微,这使我国外贸出口处于低层次低水平上,不仅在数量规模上发展有限,而且在国际经济突发事件和贸易保护主义面前缺乏更多的应对手段。再次,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虽然已经实现以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但出口产品仍然以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制成品为主,并且占到80%以上,而高科技、高档次、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则很少。这也影响了我国出口贸易的竞争、发展和抗风险能力。因此我国出口战略的调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实现市场多元化
针对贸易保护主义、传统市场的饱和以及全球市场的发展等形势,各国都在努力谋求市场的多元化。近年来,我国实行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与我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27个左右。但是市场多元化力度还不够,出口市场还过于偏重于日本、美国、欧洲等大市场以及邻近的东亚市场,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世界其他的广大的潜在市场。我国与中东、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以及同东欧、独联体国家的贸易额很小,市场结构失衡的矛盾很大。
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性要求。它是指在继续保持和扩大已有市场的同时千方百计开拓潜在的新的市场,扩大我国出口市场的覆盖面,改变出口市场的不平衡,实现市场结构的合理化,尽量减少仰赖性和风险性。
当然开拓新市场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因为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它们控制了世界市场的大部分,而发展中国家产品在技术、质量等方面竞争力不强,要想取得更多的份额往往是很困难的。不过,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也有自己的长处,这就是我国劳动力、原材料成本低,甚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一般工业制成品方面具有相当强的竞争优势,我国出口商品虽不属豪华高档,但由于物美价廉,在相当大程度上符合低收入国家的消费需要。不少商品以及品牌享有较高的声誉。现在一些发达国家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在这类产品生产方面出现断档。因此当前我们应该立足独具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若干高科技新产品的出口来实现市场多元化。
开拓新市场应遵循循序渐进、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根据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策略。在非洲,我国过去与东非、中非和北非关系密切,中国与南非建交后,又增加了重要的贸易伙伴。我们应着力加强同南非、津巴布韦、博茨瓦那、乌干达、坦桑尼亚、突尼斯、埃及等经济状况较好或影响较大的国家的贸易关系。采取以点带面的办法,促进向更多的非洲国家的出口。目前我国已经在非洲建立了10个投资贸易中心,必将对扩展对非贸易发挥窗口和桥梁作用。中东和海湾地区不少国家实行贸易自由化政策,在沿海建立了若干自由经济区,如阿联酋的迪拜等,中国公司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建立仓储分销基地,逐步扩大影响。在拉美则把外贸重点放在巴西、秘鲁、智利、阿根廷等国家。我国在拉美已经有数亿美元的投资,虽然还很少,但开辟了以投资带出口的新路子。在东欧、独联体国家重点同经济恢复较好的国家扩大贸易关系,并且发挥民间和官方两个积极性,以政治促贸易。我国同俄罗斯以及中亚等众多邻国有漫长的边界线,具有发展边贸的便利条件。1997年中俄贸易额为61.2亿美元,中俄领导人共同决定大力提高两国的贸易额,因此中俄贸易和对俄出口前景光明。
(二)调整贸易结构,在发展货物贸易的同时,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
当前国际贸易领域不断扩大,已经远远超出传统的货物贸易的范围。国际间的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越来越展现出广阔的前景。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在国际间购买或出卖一切服务的交易活动。80年代以来服务贸易异军突起,以快于世界货物贸易增长的速度迅速发展。目前世界服务贸易已经占到货物贸易的1/4。服务贸易既包括航运、旅游、工程承包、劳务等传统服务业,也越来越多的包括金融、保险、技术咨询、通讯等资本密集型和新兴的服务业。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将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并列为两大谈判主题,并达成一些开放服务市场的重要协议。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服务贸易的发展和出口。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贸易国,1996年服务贸易额高达2240亿美元,顺差734亿美元,弥补了美国经常项目贸易赤字的40%。
我国长期以来处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第三产业又落后,因此服务业发展相对薄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贸易有了快速发展。1982年我国服务贸易额55.39亿美元,1996年已达到409.8亿美元,占世界第16位。但我国服务业出口创汇能力仍然很弱。目前世界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出口比为4.2:1,而我国为8.1:1。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步伐的加快,国内服务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势在必然,而我们自己也必须采取行动,加强服务贸易的出口,使其成为增加外汇和推动整个出口贸易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当前世界上技术贸易也方兴未艾。技术贸易包括先进设备、装备等有形技术的转让,以及专利、许可等无形技术的转让。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在技术贸易中更多的是进口。但实际上,我国拥有不同层次和水平的技术,具有相当的技术出口能力。特别是一些独创性和实用性技术很适合发展中国家的需要,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开始有了技术出口。今后随着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技术贸易制度的完善,我国应进一步发展技术贸易的出口。以货物贸易为主,实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全方位协调发展,必将带来我国出口贸易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产品档次和水平
随着众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一般工业制成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进行国际竞争已远远不能适应国际贸易形势的发展,能否率先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已经成为国际竞争取胜的关键。
要实行“以质取胜”战略。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尽快提高产品质量,生产出质优价廉的产品,实现出口商品由一般粗加工产品向深加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创汇率产品的转变,把产品升级换代作为扩大出口的突破口,形成出口增长主要依靠质量效益的机制。科学技术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外贸出口应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则,加快科技进步步伐和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实现科技进步。
要实行名牌战略。名牌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也是竞争取胜的一大法宝。目前发达国家的各种名牌充斥世界市场,为它们的外贸出口带来不可估价的意义和经济效益。创造名牌既与产品技术水平高低有关,也与出口部门和企业的经销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企业现在也逐渐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但中国有影响的名牌还不多。以名牌产品代替普通产品是调整出口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培育和创造在国际上叫得响的中国名牌,应该是中国企业的发展之道和孜孜以求的目标。
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最根本的还是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现在发达国家都在积极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减少和转移传统的、失去竞争力的产业,以保持国际竞争力。发展中国家也存在这种趋势和要求。在发展中国家中,谁能率先跳出传统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居于主动地位。亚洲金融危机从反面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东南亚国家长期以来产业结构停留在落后的水平上,进入90年代中期它们的电器等产品因市场饱和而出口受阻,又无其它有竞争力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因而出口下降,外汇储备减少,成为触发金融危机发生的一个诱因。目前我国已经把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用新技术改造老企业,裁减压缩分散落后的企业,建立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是当务之急。我国决定作为出口行业大户的纺织业在本世纪末的3年内压锭1000万,实行减员增效的决定就是在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方面迈出的重要步伐。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也更加合理化,出口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出口贸易将在度过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后,迎来更加灿烂的前景。
标签:亚洲金融危机论文; 金融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国外宏观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东亚研究论文; 服务贸易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 欧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