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实际耕地面积_耕地面积论文

清代实际耕地面积_耕地面积论文

清朝的真实耕地面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清朝论文,耕地面积论文,真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历史记载,我国从西汉直至元朝人口均未超过六千万,只有明朝的人口峰值才略高于此值。到清朝,在所谓的“乾隆盛世”,中国人口扶摇直上由几千万直升至三亿,继而至嘉庆、道光年间人口增至四亿多。耕地在中国这个农业社会里是保证人口增殖的物质基础,那么清朝的耕地究竟是多少就成为一个必须搞清楚的重要问题。

官方的统计数据

我们将清朝政府的统计数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些较为权威的出版物上所采用的数据一并列于下表。

表1 清朝耕地数据

人口( 百万) 耕地( 万顷) 人均耕地( 亩) 时间 资料出处

1 42.53268.06 6.30 1615 《清世祖实录》

卷61

2 76.55485.22 6.34 1661 《清圣祖实录》

卷5

3 81.37560.19 6.88 1685

康熙《会典》

4 81.65551.95 6.76 1706 《清圣祖实录》

卷227

5 103.05784.37 7.16 1722 《清世宗实录》

卷2

6 109.42820.35 7.50 1734 《清世宗实录》

卷150

7 183.68677.58 3.69 1753

乾隆

《大清会典》

8 286.33700.94 2.45 1784 乾隆

《大清一统志》

9 333.70727.08 2.18 1812 嘉庆

《大清会典》

10 372.46

696.92 1.87 1822

《户部则例》

11 434.39

697.00 1.60 1851

《户部则例》

12 426.45

852.37 2.00 1887 光绪

《大清会典》

13 443.00

847.78 1.91 1900 《中国自然资源

手册》

14 419.64

1455.24 3.47 1910《中国自然资

源手册》

注:1900年人口用的是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数据,1910年人口用的是国民政府内政部《内政年鉴》中1912年数据,因为宣统年间进行的人口统计殊不可信,相信两年间人口变化不会太大。其余人口数据均引自王育民《中国人口史》,其中雍正及以前的人口官方记载只有“丁”数,王育民将其乘以4得出人口数。 但是官方统计数据和比较公认的还是乾隆初中国人口始突破1亿。 人均耕地系由总耕地面积除以总人口得出。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的人口在康熙、雍正年间增长平缓, 从乾隆时起直线上升,1亿、2亿、3亿,嘉庆、道光年间继其余势突破4亿,咸丰时嘎然而止。与此同时,人均耕地则从7亩左右直线下降, 从乾隆时起跌破3亩,至道光时降至2亩以下。这岂非咄咄怪事?人口飙升至前此各朝峰值的近7倍,总耕地面积却从雍正时起的略超8亿亩后就跌落至7亿亩左右,并徘徊了约1个半世纪,直至光绪末回升至约8.5亿亩。 这个数值与汉、唐、明等统一王朝和人口峰值相对应时的耕地面积相差无几,比之耕地面积峰值甚至还远有不及。(见表2)

表2 一些朝代的人口耕地及亩产

朝代 年份 人口 耕地 人均耕地 粮食播面 资料来源

( 公元) ( 百万) ( 百万亩) ( 亩)亩产( kg)

西汉 2 59.59

557 9.35 132 中国农科院

《中国耕地》

东汉 105

53.26

511 9.59 132 中国农科院

《中国耕地》

唐朝 755

52.91

666 12.6 167 中国农科院

《中国耕地》

明朝 1393 60.55

776

12.8 174 中国农科院

《中国耕地》

明朝 1602 56.31

1059 18.8 ─

《神宗实录》

卷379

清朝 1753 183.68 678 3.69 184 乾隆

《大清会典》

清朝 1784 286.33 701 2.45

─ 乾《大清一统志》

清朝 1812 333.70 727 2.18

─ 嘉庆《大清会典》

清朝 1822 372.46 697 1.87

─ 《户部则例》

清朝 1851 434.39 697 1.60

119 《户部则例》

注:表中粮食播面亩产一栏数据系采自蓝勇著《历史时期西南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云南教育出版社),转引自中国农科院《中国耕地》。

汉唐明等统一王朝的人均耕地常在10亩以上,即便对应人口峰值时也接近10亩。清朝乾隆、嘉庆和道光年间的人均耕地与之相比实在不成比例。即使考虑到亩产有所增加的因素,也依然构成不了所谓盛世的物质基础,解释不了乾隆时的人口飙升。据吴慧的研究,清时的粮食亩产为184kg,播种面积一般约占总耕地面积的85%,复种率为110%,收获粮食的约70%用作口粮,而且粮食收获及储藏过程中要有约20%的损耗,考虑到原粮加工出品率只有50%至60%(注: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195页。), 那么乾隆早期人均口粮尚可靠近200kg,晚期就只有100kg多一点,连半饱也不可能。嘉庆往后则只有饿死一途了。据另一些资料,粮食播面亩产还要低得多(注: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198页。),那就更难以解释乾隆盛世了。因此,我们认为,上述有关清朝的耕地数据严重失实,不足为据,实在太小,近乎荒唐。那么清朝中期的耕地面积究竟应该是多少?可能是多少呢?

清朝耕地的粗略推算

姜涛在《中国近代人口史》中写道,清朝除东北外实有耕地已达12亿亩,“差不多易垦荒地已垦殆尽”(注: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和381页。)。

据日本尾上悦三研究统计,中国在1840年时的总耕地为约14 亿亩(注:[日]尾上悦三:《近代中国农业史》,转引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198页。),而且他1957 年的数据是与中国国家统计局的16.77亿亩相同的, 也就是说他的数据与中国官方数据口径一致。

据清朝《户部例则》所载,道光二年(1822)到同治十二年(1873)耕地面积基本未变。据严中平等编的资料(注: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357页,转引自杜修昌《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史略》,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9页。),中国除东北、新疆、西藏外,其它各省耕地面积指数,如以同治十二年(1873)为100,则1893年为101,1913年仍为101,这半个世纪没有增加耕地面积。

根据杜修昌编著的《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史略》,从鸦片战争至清朝灭亡,我国耕地面积几乎没有什么增加。民国建立至1949年期间,农田面积也基本未增,甚至还有所减少(注:杜修昌,《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史略》,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年版,第219和294、264、264、294、126、192、247页。)。

那么1911年前后及1949年前后我国耕地面积是多少呢?对此有不少学者研究过,结果大致相同,请见表3。

表3 1911年前后和1949年前后我国耕地面积( 亿亩)

序号 1911年前后 1949年前后 资 料 来 源

1 14.42

14.68 中国农科院《中国耕地》

2 14.55

14.68 中科院-国家计委自然资源综合考

察委员会《中国自然资源手册》

3 19.60 杜修昌《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史略》

4 13.60 [美]帕金斯《中国农业的展》

5 14.516 [日]尾上悦三《近代中国农业史》,转

引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6 14.68 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之研究》

7 14.42

14.68 吴传均、郭焕成《中国土地利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推论,在始自乾隆终至道光这段时间随着人口飙升,耕地也有较大增长,咸丰以后耕地基本没有较大增加。也就是说,道光年间的耕地面积约略等于宣统年间的数字,也即约略等于1949年的数字。致于表中第3项1913年耕地数据19.60亿亩(注:杜修昌,《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史略》,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年版,第264页。), 拟结合表5再讨论。

这种纵向比较的研究,我们还应继续延伸至20世纪80和90年代的今天。我国今天的耕地总面积到底是多少呢?我们将一些有代表性的权威数据罗列于表4。

表4 国家统计局统计的中国现有耕地总面积(亿亩)

时间 耕地面积 说明资 料 出 处

1994

14.21 国家统计局中国农科院《中国耕地》

1985

14.73 国家统计局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之研究》

1983

14.9

国家统计局《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要览》

1987

14.38 原注" 有待进 《中国自然资源手册》

一步调查核实"

1985

14.5

国家统计局《中国粮食发展战略对策》

1979

14.9

国家统计局《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1997

约14

国家统计局

《作物杂志》

1993

14.27 国家统计局《中国科学报》

从表4可以看出, 我国现有耕地面积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约为14亿亩多,而且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从1949年以来是“自洽的”,也是作为官方权威数据认可的。解放后我国耕地从1949年的14.68 亿亩曾增加到1957年的16.77亿亩,达空前的最高峰,此后即呈递减趋势, 直至1994年的14.21亿亩。“从1949年到1993年,我国累计新增耕地64476万亩,累计减少耕地68645万亩,耕地面积净减少4169 万亩, 也就是说, 自1984年以来我国耕地总面积已经倒退到1949年以前的水平”(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耕地》,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 。据此我们可以倒推回去,我国现有耕地面积约略等于清道光时耕地面积。

那么14亿多亩这个数字是不是很可靠呢?在1958年初,国家统计局局长薛暮桥说:“我们甚至连地区面积的大小和耕作土地总数之类重大的农业问题都没有搞清楚”(注:[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版,第318页。)。表5示出了近年来采用卫星遥测以及土壤和土地普查得出的我国耕地面积。

表5卫星照片分析及耕地、 土壤普查所得之中国现有耕地总面积(亿亩)

时间 耕地面积 说明 资 料 出 处

1994

19.95 耕地普查面积中国农科院《中国耕地》

1985

20.4

卫片以及土壤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之研究》

详查资料

1983

〉20 70年代资源卫星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要览》

照片

1994

20.46 调查耕地数 《中国土地利用》

1991

20.95 原农牧渔业部县 《中国国情大辞典》

级土地现状调查

1984

21.5

农委、计委使用数 《中国粮食发展战略对策》

1986

21.1

汇总数

《中国粮食发展战略对策》

1979

22.6

美国人造卫星遥测 《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1997

19.5 原 说明" 实际数"

《作物杂志》

这组数据系得自卫星照片分析以及耕地和土壤普查,显然应更为科学和可靠,而且采用两种方法手段获得之数据的高度一致也很说明问题。前面表3中第3项引自杜修昌《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史略》,“据1913年调查,全国各省受各种灾害的面积达六亿五千三百四十七万亩,占全国耕地面积三分之一”(注:杜修昌,《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史略》,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年版,第264页。)那么彼时耕地面积当为19.6亿亩。该数据可以作为佐证,1911年前后我国耕地面积与今日约略相同。至此我们应该可以说中国目前耕地总面积约为20亿亩,相应地清朝的耕地面积也应约为近20亿亩。

清朝耕地约为20亿亩的合理解释

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历史可分为3段:1840~1911 年、 1911 ~1949年、1949至现在。1949年至1993年这段期间已详如前述,耕地增加了64476万亩,但却减少了68645万亩,也即净减了4169万亩。

“大兵之后,必有凶年。”(注:老子《道德经》。)1911年至1949年,大的战争计有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政府与北洋政权之间的南北战争,北洋军阀派系之间的直皖、直奉战争等,北伐战争,此后10年间的国共战争和蒋、冯、阎大战,日本侵华战争,三年内战等等。据不完全统计,1912至1920年共发生了39次战争,1921年至1927年共发生了73次战争,1928年至1930年共发生了40次战争。如此国无宁日,谈何发展生产?况且天灾亦且不断。据1913年调查,全国受灾面积达6.5亿多亩(注:杜修昌,《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史略》,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年版,第264页。)。因此农业生产在抗战前即呈衰败,抗日期间和解放战争期间更濒临全面崩溃。农田面积不但不曾增加,而且抛荒现象十分严重。据1948年报载,河南省抛荒地占总耕地数的30%,湖南为40%,广东也为40%(注:杜修昌,《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史略》,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年版,第294页。 )……

1840年至1911年期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对我国不断发动侵略战争,规模较大的有英法联军之役(1856~1860)、 中法战争(1883 ~1895)、八国联军的入侵(1900)等。每次战争,清朝必败,几乎到了被瓜分的地步,仅战争赔款就达数亿两白银,而康熙时的岁入只有3000多万两(注:王育民:《中国人口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6页。),乾隆时的全国赋税收入也仅有5000多万两(注:[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版,第233页。)。由于清朝政府的无能和腐化,对外丧权辱国,对内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清廷为镇压太平天国,连年用兵,使得清朝政府的赋税所出之膏腴之地江苏、浙江、湖北、江西、安徽等地人口死亡殆半(注:王育民:《中国人口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531 ~540页),“万户萧疏鬼唱歌”,良田变成荒榛坟场, 社会经济遭到几近毁灭性的打击破坏,耕地自然只会减少。

综括前面所述,诚如杜修昌所说,从鸦片战争至清朝灭亡,我国耕地面积几乎没有什么增加。民国建立至1949年期间,农田面积也基本未增,甚至还有所减少。当然有一因素应该考虑,那就是东北和新疆等地的开垦。但是这个因素也不应太夸大,因为早在乾隆中叶仅奉天旗地即已开垦4000万亩(注:王育民:《中国人口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17页。),此后至道光末近80年间当又增加不少。东北、 新疆和内蒙等地是开垦了不少耕地,但战乱所致的减少也许更多。所以我们说清朝道光年间耕地面积即达高峰,约为20亿亩。

我们再来看看清朝的垦殖情况。从康熙后期起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除曾对边区多次用兵外,心脏地区很少有大的社会动乱。在社会相对和平安定的条件下,出现了史无前例的人口增长。英国历史学家希尔顿认为:“农业技术改进没有人口增长快,在技术停滞的条件下,人口每年增长0.5%,在农民的经济范围内只能扩大耕地”(注: 希尔顿:《封建主义危机》,《世界历史译丛》1980年第5期。)。 清统治者的开荒政策是“荒墟榛壤以及积水所汇,有可疏辟者,多方相度筹划,俾地无遗利,民无遗力……。”(注:《清朝文献通考》卷4。) 一方面诸如“崇山密菁”、“高山峭壁”、“岩险之地”、“山径险恶之处,士人不能上下者”、“深崖穷谷”等均穷极开垦,靡有遗余;而江湖水乡之地,则围湖造田恶性发展,“不独大江大湖之滨及数里数顷之湖荡日渐筑垦,尽失旧迹,即自己输粮管业之塘,亦培土改田;一湾之涧,亦截流种稻,……”(注:《皇朝经世文编》卷38。)。明代“松木槎牙,兽群潜没,绵亘八百余里”之地,至清朝已是“山腰陡壁皆人家”,“山头但见人驱犊”了, 清代垦殖扩张远过明朝。 明朝洪武年间垦田数即达850万顷(注:《明史》卷77,食货1。),万历30年则更达1162万顷(注:《神宗实录》卷379。),而清之版图倍于明朝, 加之东北和蒙古已经大力垦殖,故总耕地面积绝非论者常引之只有七八亿亩。即便比之明朝耕地只增加0.5到1倍,清朝的耕地也应达16至20亿亩。

乾隆时吴江人陆耀对当时耕地状况有如下描述:“南方地窄人稠,一夫所耕,不过10亩,多到20亩。……北方地亩辽阔,农民惟图广种。一夫所耕,自七八十亩以至百亩不等。”(注: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178页。)据嘉庆十七年的统计,南方耕地占约52%,北方耕地约占48%。(注: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187页。)乾隆十八年人口约1.8亿,农村人口占80%,一夫者一个农夫,代表一个农户,以每个农户5口人计,据此可以大概推算乾隆早期耕地面积当为约10至15亿亩。如按一夫为一个农业劳动力理解,设农业劳动力与农村人口总数1比4,则应有13至20亿亩。如一户1.5个劳动力,则乾隆早期耕地面积的低限就变为15亿亩。从1753年到1851年约100年间人口又增加了近1.5倍,当然耕地不会不增加,即便只增加1/4到1/3,也当达20亿亩。

通常认为,乾隆、嘉庆时期可利用的土地差不多已得到充分的利用,几无再扩大耕地面积的余地(注:王育民:《中国人口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0页。)。这从另一侧面证明了19 世纪初清朝耕地已达峰值,即20亿亩左右。

乾隆时号称盛世,人民要不挨饿是起码的。人均需多少亩耕地方能不挨饿呢?

明末清初杨履圆说:“百亩之土,可养二三十人。”(注:张履祥:《杨圆先生全集》卷5。)意谓平均每人需耕地3到5亩方能维持生计。乾隆末年,洪亮吉则谓:“一岁一人之食,约得四亩;十口之家,即需四十亩矣。”(注:洪亮吉:《洪北江诗文集·施阁文甲集》卷1, 《意言·生计》)近人罗尔纲更根据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生产力水平定出“温饱常数”的指标,也是人均耕地4亩上下(注: 罗尔纲:《太平天国革命前的人口压迫问题》,《中国社会经济史集刊》8卷第1期。)。所论极为一致。这是指上、中、下各等田地的平均数而言。就全国而言,1比4的人地比例,可称作“饥寒界线”(注:王育民:《中国人口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9页。)。 吴慧认为:“从城乡人口总的来说,供养全部人口的消费量,需一人四市亩,才过得去。这个比例关系其实古已如此,固不独清时为然”(注: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149页。)。

乾隆五十五年(1790)时官方人口统计已达3亿,根据1比4 的比例,至少应有12亿多亩地。考虑到粮田只占85%,那么总耕地面积至少应有14亿多亩。 这个数字还不足以保证不挨饿。 清时亩产约为110kg 至18kg,收获及储藏损耗率为20%,原粮加工率为56%,粮食总产的70%可用作口粮,算下来人均口粮为138kg至231kg。盛世的口粮标准是否应比不挨饿高一些呢?无疑是应该的。这里我们提供一个参考:隋唐时期人均粮食占有量850kg,按前面的折算率折算下来人均口粮为266kg;明朝人均粮食占有量高达1250kg(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粮食发展战略对策》,农业出版社1990年版,第375页。), 按同样的折算率人均口粮应为392kg。如果我们把乾隆人均口粮的下限提高到200kg,则总耕地数就要相应地调到20亿亩。

有人可能对清朝是否能有20亿亩的可垦耕地供开垦有疑问。我们在此可提供几个参考数据:1.清朝的版图达1300万平方公里,可能是历朝最大的。远大于现在,也远大于宋朝版图。2.宋时耕地有一数据,《宋史·食货志》谓“率而计之,则天下垦田无虑三千余万顷”(注:杜修昌,《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史略》,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年版,第126页。)。折合市亩当为2700万顷,即便有重复及浮夸因素,也还是很说明问题的。3.现在我国耕地为20亿亩,加上解放后至1993年累计由于城市、道路、工厂、码头等经济建设因素以及其它因素而减少的6.86亿亩,约27亿亩。当然这只是粗粗匡算,但至少说明清朝是有超过20亿亩的可垦耕地的。

清朝的官方统计耕田数远小于实际数应该有许多原因,这儿我们仅列出主要几点。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珀金斯认为:“清朝中期耕地面积资料可靠性特别差”(注:[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第16页。)。这表现在对于丈量统计全国耕地面积这一非常艰巨的任务来说,缺乏设备、技术、称职的统计技术人员。不仅如此,甚至也缺乏统一的计量单位——标准化的亩。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亩积,有的相差两三倍,或差六七倍,也有十几倍甚至二十几倍的。尽管可以想象统计时进行了换算,但仍然可以肯定这会导致统计结果误差极大。例如陕西和甘肃两省的土地面积数,清朝政府的统计数字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41%,云南的为2/3(注:[ 美] 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版,第291~292页。)。

我国农史家唐启宇认为,“清政府的统计数字多有遗漏”(注:唐启宇:《中国农史稿》,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669页。), 例如许多官田、公田和地主隐瞒的耕地,少数民族的耕地,以及东北、新疆等地的私垦土地。清朝从康熙末年雍正年间实行“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的政策,将实行两千年的人头税取消,只收取耕地税。清朝的耕地数只是收取赋税的依据,并不反映真实数。到乾隆年间更改成定额租(注:杜修昌,《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史略》,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年版,第192页。),故地主们有着前所未有的强烈的瞒地动机。在尚未改定额租的雍正年间,曾从某地册载23万顷查出44万顷来(注:蓝勇:《乾嘉垦殖对四川农业生态和社会发展影响初探》,《中国农史》1993年第1期。),几至少报一半。现代中国仍还有类似的例子,贵州省的耕地就少报了一半。(注:刘巽浩:《论我国耕地种植指数(复种)的潜力》,《作物杂志》1997年第3期。)。

华裔学者何炳棣认为少报的一个主要根源起于地亩换算,“中等土地按一亩一分七厘到两亩甚至更大的比率折成纳税亩。贫瘠等级土地按两三亩的比率,或者提高到七八亩的比率折合”。(注:[美]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版,第312页。)

乾隆时下谕旨,小块土地(上等地一亩,中等地五亩,下等地十亩)不计田赋(注:叶依能:《中国历代盛世农政史》,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35页。)。中国的农业经营,恰好不但规模小, 而且每块土地的面积又是十分细碎。一个农户的耕地,瓜分豆剖, 散在各处。根据1929~1930年保定1390家的调查,只有38.07%的地块,每块有 5亩或5亩以上(注:杜修昌,《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史略》,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年版,第247页。)。这个影响也不会小。

几点浅见

1.清朝官方统计耕地数只是收取赋税的计量单位,这个数大大低于真实的耕地面积。其原因既有客观的技术手段上的,也有主观上的为少交赋税而瞒报。当然,还有小块耕地不计以及中差等级耕地的几亩折一交税亩。

2.随着清朝人口在道光年间达到饱和,其总耕地面积也基本达到最大值。这个值基本与1911年时以及1949年时的总耕地面积相同,也约略等于80或90年代我国耕地面积。这个面积根据近年来土壤和耕地普查以及卫星照片分析,实际值应为约20亿亩。

3.清朝收税地亩数只约等于真实耕地面积的1/3略多一点,那么清时的实际赋税负担也就大大低于历来所认为的数字,这是构成“盛世”繁荣景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4.清朝真实耕地面积应为约20亿亩,人均4亩多, 可以基本保证吃饱,这就是清朝从乾隆起人口大规模增长乃至道光时达到4亿多, 相当于明以前官方统计人口峰值近7倍的物质支撑。

5.从汉朝至明朝人均耕地一直在近10亩或10亩以上,而到清朝随着人口史无前例的大跃升,终于降至人均4亩多这一“警戒线”。 这个数字折算每户约二三十亩耕地,正反映了每家农户的耕作能力,反映了封建社会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从而说明明朝以前还是以“倍田”,每两年一轮种为主,至清朝迫于人口压力,“倍田”轮作制始告基本消失,复种指数始近于1或略超过1。

标签:;  ;  ;  ;  ;  ;  ;  ;  

清代实际耕地面积_耕地面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