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中国道家文化--中国道教史书面观_道教文化论文

细读中国道家文化--中国道教史书面观_道教文化论文

认真研究中国道教文化——《中国道教史》笔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教论文,中国论文,笔谈论文,认真研究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道教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从它产生之日起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道教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化学、医学、药物学、天文学、气功养生学等社会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我国社会习俗、民族性格、文化心理、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演化也发生了重要作用。道教积存下来的大量经籍文献、宫观建筑、雕塑碑刻等历史文物,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儒家、释家一道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可以说,不对中国道教历史进行研究,便不能全面了解中国过去的历史,更不可能全面了解中国古代的学术思想、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卿希泰教授主编的《中国道教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道教史的成功尝试。该书共四卷,约200万字,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至“八五”重点项目,并列入国家“八五”重点图书出版计划,最近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获四川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刚刚揭晓的第三届国家图书奖初选亦榜上有名。对于这一成果,国内学者均给予了较高评价。我们特选摘部分学者的评述,综合如下: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道教文化做实事求是的历史研究

任继愈(北京图书馆馆长、教授):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而得名,相信人经过修炼可以得道成仙。就思想起源来说,道教神话了老子及其关于“道”的学说,把老子《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同时,还吸收了阴阳家、墨家、儒家以及谶纬学的思想。道教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沿着方仙道、黄老道的某些思想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于东汉中叶,并伴随着漫长的封建社会经历了发生、发展、衰微的过程。卿希泰教授主编的《中国道教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具有1800多年历史的中国道教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做了全面勾勒,对道教发展史做了科学分期,建构了道教史研究的基本框架,从理论上阐述了研究道教的意义。

王明(中国社科院哲学所教授):从历史上讲,道教一开始产生于民间活动(如汉末太平道和五斗米教),并与当时反抗封建统治的农民起义联系在一起。在张角、张修、张鲁的农民起义被镇压之后,代表上层官方意愿的神仙道教才开始兴起,其典型代表人物是晋朝的葛洪。从东晋至南北朝,道教的传播、道派的孳乳、教义科仪的充实修订,都是在神仙道教范围内进行的。在唐朝,道教达到顶峰,朝廷宣布道儒释三教中,道教为先。神仙道教文化之所以不断得到弘扬,主要靠封建帝王、贵族、官僚、士大夫的提倡和支持。因为与民间道教相比,神仙道教偏向保护上层利益,在政治思想上相对保守落后,甚至敌视人民群众。但是,信仰神仙道教的一些知识分子,有深湛的文化修养,对科学文化作过杰出贡献,如晋朝葛洪、梁朝陶弘景、唐朝孙思邈等。《中国道教史》的重要学术价值,在于对道教发展的历史原因做了科学的阐释。

黄心川(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国道教史》坚持唯物史观,对道教史上出现的神话、理论、派别、人物、方术等进行了批判的阐述,并联系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条件以及科学文化背景,特别是与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连续不断的农民起义联系起来考察,把神秘的宗教问题还原为现实的政治问题;对于道教文化发展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出现的问题,都从社会政治角度给予了合乎历史的解释。比如,对道教何以在汉末以民间宗教的形式产生并得到统治者的压制或支持(卷一),对道教在李唐王朝、赵宋王朝的支持下得到发展的深层政治原因(卷二),对全真道在金宋元时期产生发展的历史契机和社会根源(卷三),对道教在明中叶后逐渐衰微和“鸦片战争”后民间化市俗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根源(卷四),该书都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给予了相当深刻的分析。

“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从思想史角度阐述道教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任继愈:如何看待道教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总的说,教道与中国佛教、儒教并称中国三大宗教,这三教长期以来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支柱。道教如同儒佛两教一样,一千多年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行为方式、人格精神、审美趣味等。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其思想体系中包含许多有价值的民族化要素,对于发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凝聚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道教在传统文化的长期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由于历史原因,学术界对儒佛两教研究较多,对道教研究较少,中国道教史研究一直处于真空状态。四卷本《中国道教史》弥补了这一空白,对于从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角度正确认识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具有开创先河的功劳。

邓星盈(四川人民出版社社长、编审):研究道教,既要把它放在中国思想文化的长河中作探源溯流的“历时性”考察,又要把它作为具有强烈民族性特色的文化系统作“共时性”研究,努力探索道教文化与儒佛两家文化及诸子百家思想的关系,道教文化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广泛影响,才能准确把握道教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中国道教史》把这两方面的研究较好地结合了起来。比如,在对隋唐时期道教兴盛和教理大发展作纵向“史”的论述的时候,既注意勾画道教诸主要派别的产生和发展线索,突出成玄英、李荣、王玄览、吴筠、李筌等对道教思想理论的贡献;同时又从横向的角度,论述了他们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养生思想等对当时社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分析了道教思想与同时代主流思想儒佛之间的交互影响。

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宗教所所长、教授):道教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一个复杂的学术问题,仅从道教史本身去弄清这个问题是很困难的。《中国道教史》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始终注意道教与儒佛之间的关系,从中国古代三大文化思潮的互动态势中论述道教的思想演变和历史发展,努力挖掘和正确评价道教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由此也凸现了该书的思想意义和学术价值。比如,道教对于道家经典《老》、《庄》、《易》及一些儒释经典的深入研究,反过来也影响了儒家和释家的思想发展,如宋明理学就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黄心川:在过去的道教研究中,常存在教外的阀异之争(即与儒释之争)和教内的门户之争。《中国道教史》力求避免这种偏颇,给问题以公允、客观的解释,矫正了国外学者对道教的无限夸张或虚无主义观点。比如,本书通过引用当代自然科学的成就,对于道教的炼丹、黄白术、医药、天文星象等给予了正确评价,肯定了道教在历史上对于自然科学的贡献。再比如,道教对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也发生过深刻的影响,像汉朝以后的诸种文艺形式如诗、词、曲、歌、赋、喜剧、小说等,诸多文学名作如《游仙诗》、《列仙传》、《黄梁梦》、《封神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无不深深打上道教思想的烙印。因此,为了整理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弄清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底”,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中国道教史》的出版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隗瀛涛(四川省文史馆馆长、教授):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要作用。本书的“导言”部分概述了道教与古代的社会政治、儒释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关系,论证了道教文化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很有启发。并且,本书对道教发展史作了科学的分期,从理论上阐述了研究道教文化的意义,提出了研究道教史的方法论,可谓新意盎然。

剔除糟粕,吸取精华,批判地继承中国道教文化的优秀遗产

邓星盈: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的兼收并蓄。”邓小平同志也说过:“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批判继承,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整个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是唯一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在中国道教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是杂糅在一起的。这就需要做细致的“剥离”和“转换”工作。所谓“剥离”和“转换”就是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对道教文化进行具体的分析,吸取其民主性、科学性精华,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凡是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进步的因素,就应当继承;相反,则应当抛弃。

方立天:用批判继承的观点来认识中国道教文化,不难看到,在道教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中,既蕴涵着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掺杂着不少封建迷信的糟粕。比如,道教文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讲“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在对待功名利禄上讲“清静无为”、“致虚守静”,在社会交往上讲“宽容于物,不削于人”,这些思想都包含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道家倡导的“大道希言”、“柔弱胜刚强”、“无为而无不为”等辩证思想,今天看来仍给我们以启迪。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道教文化中“小国寡民”、闭关自守意识,“使民不争”、“无知无欲”的“弃智”思想,炼丹求仙、占卜算卦的封建迷信思想,则是应该抛弃的糟粕。《中国道教史》从历史实际出发去分析道教现象,结论较为稳妥。

隗瀛涛:任何事物都是复杂的,而非单纯的。道教文化也是如此,它包含对立的成分,其中既有合理的因素,也有错误的糟粕,二者交互在一起。这就需要我们采取科学的分析方法,把正确的与错误的区分开来。这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才叫实事求是。《中国道教史》在分析道教经典和人物时,始终贯彻了这一原则。以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为例,其中就有许多相互矛盾的言论,反映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它既有维护封建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言论,又有揭露、批判豪门贵族黑暗统治的言论,还有部分反对残酷剥削和财产私有、主张自食其力和救穷济困等反映人民群众愿望的言论。只有把这两方面区分开来,才能对它作出合理的评价。再以东晋道教大家葛洪为例,他为道教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鼓吹长生成仙的宗教思想,同时又在化学、药物学、医学等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可见,葛洪是一个矛盾的人物,只有看到他相互矛盾的两方面,才能全面认识他的本来面貌。(范建荣编辑整理)

标签:;  ;  ;  ;  ;  ;  

细读中国道家文化--中国道教史书面观_道教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