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造业“回巢”的原因及其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制造业论文,原因论文,回巢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670(2012)12-0004-5
一、美国制造业“回巢”现状及特点
1、美国制造业经历过三次危机
“二战”结束后,美国制造业产值占世界制造业总产值的份额一度达到了40%。随着战后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在钢铁、汽车、电视机、电脑芯片等主要工业品领域让出了大部分市场。70年代开始,“亚洲四小龙”进入经济腾飞阶段,美国的服装、鞋帽、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以及计算机等电子产品制造等产业进一步转移到这些地区,制造业份额继续收缩。对于20世纪的两次冲击,美国通过自身的调整,成功实现了产业升级。90年代以后,美国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微处理器、航空航天、网络设备、软件、医疗设备等高附加值行业,制造业投资、产出以及就业都恢复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实现了平稳过渡和成功转型。
中国制造业的崛起造成美国制造业的第三次危机。加入“WTO”以后,中国凭借低廉的要素成本、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地方政府给予的诸多优惠条件吸引了来自美国、欧盟、日本、韩国、香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大量制造业投资,成为世界制造业最主要的分包地和出口平台。2000—2009年,中国出口增长了4倍,占世界份额达到了9.7%,且种类齐全,覆盖了劳动密集型产品、重化工产品以及高科技产品。与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崛起相比,美国制造业在二十一世纪头十年损失了约600万就业岗位,数以万计的制造业企业破产倒闭。可以说,随着中国出口结构的升级,在众多现代制造业领域,中美之间的竞争渐趋激烈,一些美国机构甚至将中国崛起视为美国制造业有史以来面临的最大危机。
2、“回巢”现象预示美国制造业正在走出危机
尽管遭遇了其它国家的挑战,美国制造业目前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一是劳动生产率高,1972—2010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实际增长150%,而就业同期下降了33%,据测算,目前美国制造业工人劳动生产率大约是中国的3.7倍;二是规模大,2010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仍达到世界的19.4%,居世界第二(比中国低0.4%),相比十年前几乎没有下降。
近年来出现的制造业“回巢”现象更能反映美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回升。金融危机后,一些美国公司将制造业务从世界各地回迁美国,或者在美国投资新的制造业项目,对此,一些分析机构认为,这是美国制造业面对中国挑战进行的自我调整,有利于美国制造业竞争力的恢复。近期的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正在走出危机。2010年7月—2012年7月,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累计增加42.6万人,其中,最近一年增加23万人;2011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5%,高于美国GDP增速;2010年,美国出口超过德国和日本,成为世界第二,2011年,美国制造业出口达到创纪录的1.27万亿美元。
3、“回巢”涉及多个行业
金融危机后,相当数量的跨国公司将原本在海外进行投资的项目转投美国。从行业部门来看,这些“回巢”的公司不仅涉及IT电子等高科技产业部门,也涉及机械、电器、汽车等传统产业部门,甚至还包括一些普通日用消费品制造部门(例如筷子、咖啡)。从数量比例来看,据波士顿咨询集团2011年的调查,总部设在美国的、收入超过100亿美元的跨国公司中,有48%表示愿意“回巢”美国。最近两个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对108家总部位于美国的跨国公司调查也显示,有14%的企业明确打算将部分制造业迁回美国本土,三分之一的受访企业则表示正在考虑为回流采取措施。
4、我国是“回巢”的重点流出区域
从统计数据来看,近年来美国制造业对华投资放缓明显,我国成为美国制造业“回巢”的重点流出区域。2011年,美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10.4%,比2010年放缓0.8个百分点。从区域分布来看,对亚太、欧洲地区投资增速放缓,对北美投资增速大幅加快,其中对我国制造业投资增速放缓12.7个百分点,居主要投资东道国增速下降之首。
二、美国制造业“回巢”的原因
从具体原因来看,美国制造业的“回巢”背后,既有中美两国要素成本变化的市场因素,更有美国政府的长期战略意图。
1、我国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而美国劳动力成本趋于下降
2009年以来,美国失业率一直维持在8%以上的高水平,相比危机前大约提升一倍,就业的不景气削弱了劳工组织的谈判力量,还促使政府更加重视劳动力政策的调整,采取了削弱工会权利、限制工会活动的措施,成功降低了劳动力成本。以汽车业为例,金融危机后,各大汽车公司与美国汽车工会就大幅下调工人工资达成协议,2011年11月,丰田密西西比工厂新员工小时工资仅15美元,与通用汽车曾经最高80美元的小时工资相比大幅下降。此外,美国政府近年来重视支持基本教育和职业教育,强调职业培训需要适应未来产业发展需求,使学生无需长时间再培训就可以胜任制造业岗位。
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工资上涨成为常态,而美国经济近年来的低增长则造成工人失业和收入停滞不前,两者之间的此消彼长缩短了劳动力成本差距。据美国劳工部数据,2005—2010年,我国制造业工人小时工资增长了约150%,而同期美国仅增长15%,两者之间的比值从41∶1缩小到19∶1。
考虑到未来的经济增长前景,中美制造业工人之间的工资差距将会进一步缩小。2011—2015年,假如中美双方的工资涨幅仍参照2005—2010年,届时双方的工资比值将进一步缩小为9∶1,考虑到双方的劳动生产率差距(2010年,美国制造业工人劳动生产率大约是中国的3.7倍,原因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资本密集度优势、工人技能优势和产品档次优势),实际工资成本比值为2.43∶1;假设劳动力成本占制造业总成本的比例从30%下降到20%,中国制造相对于美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将从2000年的25%下降到2015年的11%,如果再考虑到物流成本等其它因素,在北美市场销售的产品有可能在美国生产更为划算。
2、国际物流成本的持续攀升
2005年以来,受新兴经济体需求的支撑,国际原油高位运行,除金融危机期间外,国际原油价格大多数年份在80美元/桶上方运行,相比2001—2005年平均价格上涨了一倍以上,造成物流成本大幅攀升。据IHS咨询公司的数据,过去4年,国际运输成本已经上涨了71%。北美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之一,与我国之间距离远,物流成本占比高,物流成本的攀升无疑会削弱中国制造在该区域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3、中美能源等其它要素成本的此消彼长
首先,我国2007年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外资企业税收成本上涨;其次,我国近年来沿海地区土地价格快速上涨,拉高外商投资成本,中西部地区虽然土地价格便宜,但产业集聚度低,配套能力远低于沿海;其三是能源成本上涨,2004年以来,我国工业用电价格累计上调10余次,累计涨幅约40%,且存在进一步上涨的预期。
美国正在重新获得能源成本优势。近年来,随着开采技术的重大突破,美国页岩气产量出现爆发式增长,有望为美国赢得新的能源成本优势。据统计,2005年美国页岩气产量还不到200亿立方米,而2011年产量已经达到1800亿立方米,大幅拉低了天然气价格。在2009年前,布伦特原油与美国国内天然气平均价格比率约为9倍,而2012年初这一比率已经上升到50倍以上。天然气价格下降将从三个方面增强美国制造业竞争力:一是带动电力成本下降,例如,在美国南部的南卡罗来纳州,每度工业用电价格不足我国当前价格的三分之一,当地政府甚至可以为大项目提供免费用地,2010年以来吸引了大量的中国民营企业投资。二是提振了美国化工制造业,上游原料价格的下降增强了整个化工产业链的竞争实力。三是提升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扩大了美国产品市场。
4、美国实施制造业振兴计划
金融危机后,美国经济陷入“无就业复苏”的尴尬境地,奥巴马政府自上任之初就面临沉重的就业压力。一些研究者认为,重振制造业不仅能够促进制造业本身的就业,还可以带动物流、贸易等其它服务部门的就业。因此,奥巴马政府将重振制造业作为恢复美国实体经济和拉动就业的重要依托,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制造业投资。
一是调整税收政策。为提高美国制造业的投资吸引力,美国政府正在推动暂时性减税措施的永久化;为推动跨国公司回归美国投资,美国政府正在谋求修订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美国哥伦比亚自由贸易协定和美韩自由贸易协定,取消把业务转移到海外的美国公司所享税务优惠。
二是调整贸易政策。2009年,美国政府推出“购买美国货”计划,要求所有经济刺激计划项目必须使用美国制造的设备和商品。2009年至今,美国先后对中国的钢铁、轮胎、风电设备、光伏组件等多个行业部门实施了贸易制裁;2010年,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五年出口倍增计划”,直接帮助美国公司与海外分销商牵线搭桥,并维护美国公司利益,在未来两年内为中小企业提供100亿美元的进出口银行融资,承诺加强国际贸易法执法,为美国公司创造公平的交易市场,提供资源支持,包括出口信贷、技术支持、商业和政治风险保险等。此外政府还将采取措施促进服务业出口,据估计,该计划可以帮助美国增加200万个就业岗位。
三是加大对高端制造业支持力度。美国政府力促制造业回归其战略重点主要集中在纳米技术、新能源电池、新材料、生物技术、新一代微电子技术、智能机器人等高端制造业。一方面,美国对高技术研发提供大量资金支持,例如,在2012年财政年度,美国增加了国家科学基金、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实验室等重要科学部门预算,用于支持开发先进制造技术;另一方面,美国也致力于加快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2012年,美国启动先进制造技术公会项目,旨在采用公私合作伙伴方式来增加制造业研发投资,缩短从创新到投放市场的周期。
四是地方政府(州政府)出台吸引投资的政策。金融危机后,由于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低廉,资源丰富,美国将其东南部作为发展制造业的主要基地,地方政府在吸引制造业投资方面推出了众多实质性举措。例如,位于美国南部的密西西比州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包括贷款、资助、债券和减免税收,可按照各企业的特殊需要提供合适的优惠条件。地方政府和海外代表处通力合作,与新企业密切沟通,度身定做项目计划书,并由专人协调进行一站式审批,以确保项目如期交付使用。
从以上措施中可以看出,美国制造业投资环境相比金融危机前出现全方位改善,对于跨国公司尤其是高科技公司的吸引力正在迅速增强。美国回归高技术制造业绝不仅仅是政治口号,而且还是已经上升为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
5、劳动力替代技术的应用可能性
美国正在致力于推进新一代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此类技术一旦得到大规模应用,将对传统劳动力形成替代,美国的生产制造优势将更加明显。与传统劳动力相比,新一代机器人的产品装配成本较低,而精准度远高于人力。例如,生产电锯等工具的德国斯蒂尔美国分公司在弗吉尼亚州的工厂有120个“机器人”,可以全天不间断生产,每个班次只需要7名工人监管,该公司计划在未来一年内再投资1000万美元购置机器设备和软件以将目前产能提升一倍,而这仅需增加6名工人。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装配商——台湾富士康于2011年8月宣布,未来三年内将组装一百万台机器人,以替代中国工人目前的工作。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将应用于未来的“个性化”产品生产,比以往的大批量产品生产更贴近客户需求,优于传统的生产流程。
6、美国拥有知识产权、商誉等制度优势
出于对知识产权的担心以及对美国制造产品质量的信任,在成本相差不大的条件下,一些美国公司更愿意将生产基地重新放在美国。例如,谷歌公司近期将新开发的一款家庭娱乐播放器生产基地设在美国,尽管该款产品售价偏高,但谷歌公司认为消费者愿意为“美国制造”进行额外支付。对“回巢”企业原因调查中,对美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更有信心是重要原因之一。
三、美国制造业“回巢”对中国的影响
1、对我国IT电子、电器设备、化工等行业的投资和技术进步冲击首当其冲
从近期中美主要制造行业的外资变动情况看,美国在化工和电器设备领域对外资最具吸引力,2011年,美国以上两个行业吸引外资增速分别达到了29.7%和18.2%;2011年,美国在华制造业投资总体实现了增长,但在IT电子和电器设备领域的投资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降。因此,从以上两方面来判断,美国IT电子、电器设备、化工等行业率先“回巢”的可能性较大。
2、“回巢”现象在短期内不会对我国制造业投资造成大的影响
尽管美国制造业出现“回巢”迹象,但从发生的规模和范围来看,短期内对我国影响有限,世界跨国企业对我国制造业的投资仍有望保持“稳中有增”的态势。原因如下:
一是“回巢”规模较小,涉及就业岗位一般是数百或上千,以美国中小企业为主。
二是我国广阔的市场空间仍对跨国公司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回巢”企业并未完全撤离中国,对华投资增速虽然放缓,但绝对规模仍在扩大。例如,美国机械制造业巨头卡特彼勒在美国南部开设新厂的同时,也加大了在中国徐州的项目投资。
三是一些技术革新速度快、对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和产业配套能力要求高的世界级企业仍然将中国视为首选投资地。以苹果公司为例,其前任CEO乔布斯表示,由于中国拥有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和规模庞大的专业技术工人,苹果公司流向中国的制造工作岗位“不会再回到美国”。
四是欧盟对华投资不会受美国制造业“回巢”的影响。据美国劳工部数据,欧盟工会力量强大,欧盟制造业工人工资水平比美国高出约20%,中国高度宽松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仍将吸引欧盟跨国公司继续加大对华制造业投资。
3、“回巢”将影响我国对北美市场的长期出口
“回巢”意味着我国一些对北美市场出口的产品将改由美国或其它北美国家供给。2011年,对北美市场出口大约占到我国出口总额的20%左右,如果北美市场萎缩,势必给我国的长期出口造成较大困难。从目前的出口结构来看,IT电子、电器设备、化工等产品已经占据我国向北美市场出口的大头,假以时日,美国在这些领域完全有可能大幅提高自给率甚至向周边出口。因此,我国有必要提前做出政策安排,化解“回巢”对我出口造成的冲击。
4、“回巢”可能对我国制造业的技术进步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回巢”可能会推迟跨国公司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引入中国制造业。实证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的技术进步具有促进作用。美国是世界高技术研发龙头,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历史表明,从计算机到网络技术,从航空航天到新能源与生物医药,每一轮科技浪潮的兴起几乎都发源于美国,通过对海外生产基地的投资,美国的先进技术引入东道国,可以通过“滴落效应”带动当地技术进步。举例来说,苹果、惠普等世界级IT跨国企业在华投资,对于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1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5、“回巢”不影响我国对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竞争优势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仍明显领先于其它发展中国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外资政策稳定,政治风险低;二是我国基础设施条件良好,交通物流成本低于其它发展中国家;三是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为齐全的产业门类,供应链完整。
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来看,我国未来仍有一些有利因素。一是其它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也呈上升趋势,例如,2005年以来印度纺织业工人工资年均上升10%,孟加拉国在2011年将最低工资增加一倍;二是我国劳动生产率提高较快,据波士顿咨询集团的研究报告称,我国制造业在过去的5年中年均提高10%。
可以预见,美国制造业“回巢”不影响我国对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相对优势,我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主要承接者的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
四、政策建议
美国制造业“回巢”现象表明,随着我国产业升级进程的加快,我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交集不断扩大,相互之间的产业竞争也将日趋激烈,我国应及时采取政策措施,避免制造业外资流出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根据我国要素成本的变化趋势,积极调整制造业发展战略,力争使我国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
1、高度重视美国制造业“回巢”可能带来的负面冲击,积极采取措施稳定出口
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稳定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的出口,积极拓展对东南亚、南亚、拉美、中东、俄罗斯、非洲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出口;积极应对贸易摩擦,推进多边、双边贸易合作,消除出口障碍;创新国际金融合作方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货币互换、人民币直接结算等手段带动出口贸易。
2、加大高端制造业研发投入,加快技术成果转化
加大财政资金对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实现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提高制造业研发实力;加强政府部门与民营企业合作,完善配套制度,加快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实施差别化税率,鼓励民营企业进入电子信息、新能源、重大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
3、推动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加强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支持企业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双边协商,推进高科技产业的技术引进,减少和消除对华高技术出口限制;加大职业培训资金投入,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增强劳动力素质和技能。
4、完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打造新的产业集聚区
加快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尽快启动和推进一批对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作用大、社会效益好的交通、能源重点工程,争取在“十二五”时期实现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全面改善,消除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支持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的战略转移,选择重点中心城市,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打通上下游产业链,提升中西部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
5、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以鼓励科技创新为根本目的,以提升国际形象为努力方向,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为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完善知识产权立法,形成结构完善、条文明确、可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体系;二是严格查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简化受理程序,缩短案件处理时间,保证案件处理程序的公正性和司法独立性,维护被侵权企业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推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与国际惯例接轨,提高我国知识产权执法的国际公信力。
标签:中国制造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