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炭新兴产业路在何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泥炭论文,新兴产业论文,路在何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日,中国腐殖酸工业协会泥炭工业分会、国际泥炭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在北京成立,会议同期举办了中国首届泥炭产业高峰论坛。与会专家认为,泥炭是绿色、健康、洁净、安全的有机矿产,在现代农业、食品安全和环境修复中的作用,早已被国内外大量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所证实。 但泥炭产业发展也存在着种种不足,如泥炭运输成本高、泥炭企业相应的资源政策支持不够、泥炭地分类评级标准缺乏等。作为新兴产业,其发展亟须标准化、规范化。 稀缺但迫切需要 近年来,国家对与泥炭应用相关领域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如科技部把种苗工程和工厂化无土栽培列为现代农业高技术领域;农业部把集中化、工厂化育苗列入全国农业蔬菜标准园建设计划和蔬菜产业十年发展规划;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把污染土壤修复和退化土壤改良列为“十三五”重大项目等。 业内人士认为,现代农业飞速发展,食品安全意识不断提升,环境健康不断强化,对用于种苗生产、无土栽培等领域的泥炭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现实需求。 以基质栽培为例,随着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规模化工厂化育苗(秧)和优质高效无土栽培技术正在大面积、大范围推广应用,其中广泛应用的基质主要成分就是泥炭。 据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郭世荣介绍,我国每年培育蔬菜、花卉种苗5000亿株以上,水稻、玉米、棉花等大田作物基质育苗(秧)数量近年来急剧增加,需要的固体育苗(秧)基质在5000万立方米以上,花卉、蔬菜和中草药等无土栽培约需要固体基质6300万立方米,年约共需1.13亿立方米固体基质。 “但目前国内商品化固体基质生产量不足1000万立方米,不到需求量的1/10,严重制约着我国育苗(秧)和无土栽培产业的发展。”郭世荣表示。 按每立方米基质培育2万株种苗计算,全国每年需要供应种苗基质2000万立方米。“而目前我国规模化、专业化的育苗基质生产企业数量不过100家,产量不超过10万立方米,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种苗基质市场空间巨大。”东北师范大学泥炭沼泽研究所教授孟宪民说。 错误认知很致命 欧洲和北美是世界上现代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工厂化农业是该区农业发展的主流,泥炭是工厂化农业不可缺少的绿色生产资料。 而在我国,对泥炭地的错误认知也给泥炭产业带来了不小的阻力。“湿地和泥炭地概念的混淆是造成泥炭全面限采的原因所在。”孟宪民说,我国1300万公顷的湿地面积中,无泥炭积累湿地占92%以上,泥炭地总面积仅104万公顷。 泥炭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和农业资源,欧美国家并没有完全拒绝和禁止开发利用。即使这些国家环保呼声强烈,议会和政府连续出台政策控制泥炭开采和使用,但泥炭替代材料在欧美园艺原料所占比重未见明显提升。如美国作为湿地保护呼声最高的国家,每年也向欧洲出口泥炭300万立方米。 “我国的泥炭资源管理存在认识混乱、管理僵化等问题。”孟宪民表示,社会大众甚至一些公众人物对泥炭地和湿地认知模糊、概念混乱,误导政府决策。 “更为严重的是,湿地保护领域缺少泥炭地开发与保护价值的评判标准,政府主管部门缺少执法和处理泥炭矿产的技术依据。”孟宪民认为,一刀切式的简单管理不仅使应该抢救性开发的泥炭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而且对正在积累的现代泥炭地也未能进行有效保护和严格管理。 开发与进口并重 由于气候带的差异与海陆分布叠加影响,造成全球从北到南依次形成了三个主要泥炭堆积区,即低温多雨的藓类泥炭集中分布区、中温少雨的草本泥炭集中分布区以及高温高湿的木本泥炭集中分布区。而我国地处中温带——暖温带气候区,大气降水远低于蒸发量,不具备藓类泥炭和木本泥炭大规模积累条件。 “泥炭空间分布和类型差异决定了我国泥炭产业发展资源配置方式必须采取全新视角和全新经营模式。”孟宪民说。 我国因为蕴藏丰富煤炭资源,加之草本泥炭水分高、热值低,开发草本泥炭作为能源得不偿失、没有市场竞争力。不过孟宪民指出,如果从国外获得泥炭资源,加工以后提高泥炭燃料的热值密度,降低运输成本,完全可以和国内生物质燃料竞争市场。 据了解,国内草本泥炭分解度大、纤维含量低、结构性差,加之国内基质栽培方兴未艾,所以少有用于基质栽培领域。根据不完全信息估算,国内每年开采泥炭为100万~150万立方米,其中50%用于景观绿化,48%用于种苗培育,少量用于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从事泥炭开采和加工的泥炭企业120多家,每年生产泥炭和泥炭制品约150万立方米。每年进口泥炭100万立方米,进口和自产椰糠600万立方米。国外泥炭企业设在中国的办事处、代表机构16家。 行业标准亟待建立 作为新兴产业,其发展的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是业内期待的结果。 然而,我国由于泥炭产业刚刚起步,行业产值较低,技术力量薄弱,尚未建立全国性的泥炭行业组织,没有专门行业管理机构从事行业管理、协调、服务和监督职能,泥炭企业的呼声无人回应,泥炭行业长期遭受压制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孟宪民介绍,由于在行业管理中具有权威效果的标准和检测机构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导致泥炭行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以次充好,经营秩序混乱,扰乱了市场,败坏了企业声誉。 “加快标准、检测机构建设势在必行。”全国泥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东北师范大学泥炭所副教授王忠强认为,可充分利用业已批准成立的全国泥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加快泥炭行业关键标准编制和发布实施,为泥炭行业健康发展、规范行业经营秩序提供保障。 福建省厦门市江平生物基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夏江平认为,我国泥炭资源丰富但目前开采技术落后,多数采用挖掘机垂直开采,混杂了矿质土层,裹夹了大量病菌、杂草,导致泥炭质量不佳。而目前在欧美发达国家,泥炭开采与利用的技术相当先进,我国完全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综合开发利用国内泥炭资源。 “要加快制订和完善与发达国家接轨的国产泥炭开采、加工的技术标准,特别是国产泥炭的分级分类标准,以提高产品品质和质量。”夏江平说。 此外,专家认为,应通过多种媒介宣传和传播泥炭地责任管理理念和技术。 倡导分类管理、合理利用的科学理念,加快编制出台泥炭地保护与开发价值评价技术指南国家标准,为国家主管部门决策和颁发泥炭开采许可证提供技术依据。 专家认为,泥炭产业发展离不开国家财政税收政策、资源管理政策和国家科技计划的支持。希望国家有关部门给予进口和国产泥炭与农业生产资料相同的税收和运输优惠,给予有资质的泥炭企业相应的资源政策支持,在泥炭技术集成、泥炭装备配套、“互联网+泥炭”、泥炭标准化与检测技术等方面给予泥炭产业相应的国家科技计划支持。 联系电话:0371-69333565泥炭工业的新道路在哪里?_基质栽培论文
泥炭工业的新道路在哪里?_基质栽培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