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018年召开的第十三届人大会上,通过对宪法的修正,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五年规划行列,将工作重点转移至环境优化改善和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而在此背景下,水工环地质工作的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内容,迎来发展的良好机遇,为顺应时代发展态势,在开展水工环地质工作期间,应全面解读其中运行机制、地质任务、服务领域以及地质内容,精确保护各类因素变化规律,在对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两者正确处理的基础上,对地质工作进行优化及调整,努力践行新时期地质工作核心价值等内容。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水工环地质;发展
引言:近年来,随着地学基础理论及实践的不断完善,水工环地质发展迅速,在各地建设革新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企图通过对区域内地质资源的有效开发及利用,以更加科学的方式配置地质资源。且随着社会上发展需求的多元化,隐藏在资源广泛利用背后的是各种各样的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地质发展领域水工环地质作为社会生产支撑系统,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不仅有助于实现对地质资源的优化配置,且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推动水工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尤其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渗透之下,极大的推动了将水工环地质发展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一、生态文明建设内涵
从广义上来看,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升级,主要目的是通过生态化建设与实践,积蓄丰富的生态资产以供后代持续应用。而从性质上来看,生态文明建设已被纳入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中,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保护社会生产力的重要举措。国家相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与之相适应战略发展决策,而水工环地质若要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全面贯彻落实,创造卓越的发展成效,需满足以下几点需求:
在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过程中,地质部门应通过自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等优势,对规划方案提出科学的建议与指导;
随着越来越多地质资源被不断挖掘开发,应透过长远发展目标对生态资源进行优化,在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多元化需求的同时,也使得生态资源建设指标得到全面提升;
在整个改造建设过程中,国家政府机构始终扮演者调控者的角色,可通过自身机制条件建立全面性的“生态建设”方案,进一步推动不同区域内地质项目的顺利开展。
二、水工环地质发展目标及成果
(一)水工地质发展目标
从概念构成角度来看,水工环地质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三种地质条件的综合体,其工作内容主要集中对工程建设、自然环境以及地下水资源等系统调查与分析评价。在资源严重短缺、环境日益恶化以及生态惨遭破坏的自然背景下,水工环地质工作应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角度出发,积极树立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并全面贯彻落实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当前形式下的水工环地质检测体系、普查和办法,规范、系统、管理水平还不够完善,可通过对水工环地质工作服务质量的提升,建立集中机制、多层功能、网络分层结构、数据共享等一体化的功能结构,自主控制相关数据流量。为确保水工环地质的高效开发及利用,可通过对当地水工环地质数量、结构、质量以及布局等方面的全面调查与分析,由专项人员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建设方案,最大限度的保障对资源利用和资源改造的一体化建设。
我省基础水工环地质动向及主要成果
①1973年至1983年完成“全省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基本查明了解贵州的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对含水岩组及其富水性进行了划分,地下水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和水化学特征有了较系统的认识,对地下水的资源进行了概算,同时还指出了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前景和方向。
②1999年至2003年完成“贵州省岩溶石山地下水勘查及生态环境地质调查”(1:25万),进一步查明了贵州岩溶石山地区岩溶发育规律、地下水赋存和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开发利用条件和开发利用方式。配合遥感解译,首次查明贵州省以石漠化为主的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成因、分布规律、演化趋势。针对贵州省主要生态环境地质方面,从地学角度提出改善治理对策和建议。
③2003年至2011年,开展“岩溶流域1:5万地下水调查及地质环境综合整治示范项目”、“重点岩溶流域地下水及地质环境调查”等项目。对贵州省地质环境背景、省内存在的与地下水有关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分布、特征、成因、危害等对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④在近20多年间,各地勘队伍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商业性建设项目进行了工程方面的岩土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监测、检测等工作,基本撑握了我省浅表面的各岩土层的工程地质特性。
⑤在大同滑坡勘查、设计、施工顺利完成时,标志着我省对地质灾害的正确认识,意识到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对社会的危害,各级人民政府由此对地质灾害高度重视。
⑥1999年大方县地质灾害调查和区划开始,至2007年相继完成全省88个县市区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和区划,初步查明全省范围内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发育情况,对地质灾害易发分区,对各隐患点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建议,并对88个县市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防治规划。
⑦2006年至2009年开展“乌江流域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更进一步更详细查明乌江流域的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发育情况。
⑧2010年至2013年开展“全省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隐患详细调查”,更进一步查明重大地质灾害的分布、规模、发育情况。
⑨2017年至今开展“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排查”,配合高科技手段,更详细更精准地查明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的分布情况、稳定性判别、危害性、危险区域的圈定,并根据排查结果对危害大的、稳定性差的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远程自动化监测,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系统。
⑩2002年开始使用浅层地热能资源,目前贵州省共建成50多个浅层地埋管系统,基本掌握了我省浅层地热资源的具体分布范围及应用情况。
⑾各地相继开展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供水成井、地下热矿水勘探、城市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等工作。
三、当前水工环地质现状及形成原因
(一)发展现状
从贵州省地形结构上来看,属于典型的内陆山区,生态系统多为陆地性质,省内含发面积喀斯特地貌,占全国总面积的17.6万km2,地质环境保护机制较为薄弱,地势高低变化明显,山高坡陡弯急,无论是水文地质还是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阻碍重重;且西南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多发,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严重影响社会生产生活。由于我省特殊的地质地理条件以及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现阶段贵州省水工环地质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较多短板,主要包括:
水工环地质事业建设力量薄弱。在水文环境地质实际调查过程中,所覆盖范围较为广泛,如,地下水位变化情况、地下资源评价以及地下水资源观察等等,以及后期水资源开发及利用过程中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等问题,均属于水文地质研究行列。因而,需对水利建设途径及方法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
水工环地质工作中对资源、环境开采前景缺乏客观的评价。在水工环水文工作实际实践过程中,出于对水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等问题的思考,水文工作重心出现应严重偏移,极大的忽视了对相关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与发展。因此,生态环境恶化成为区域常态,并且该趋势呈不断延伸状态。严重失调的生态环境,破坏了土地和植被本身保护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在发生极其恶劣的山体滑坡以及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后,打破了地质水文环境工作的持续性,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在对水工环地质工作中资源环境进行评价时,缺乏客观性,并被评价工作自身盲目性所屏蔽。
水工环地质工作中的要素不全。概念滞后以及团队有待整合提高等问题,同样是水工环地质工作中常见问题之一,特别是高新地质工作人才的严重流失,人力资源短缺等现象,对水利项目的深度研究造成严重阻碍,不利于整体社会经济的协调性发展。此外,部分水环地质工作系统实施效果不明显,与预期效果相差甚远,需着重提升参与人员自身工作能力及专业水准。
(二)形成原因
第一,生态环境建设不够完善。通过各项活动的实践,我省地质发展水平迅速攀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国内整体发展起步时间相对较晚,实行效果及质量较为落后,整体地质工作处于消极阶段。地质工作中特别是水工环地质发展中所采用理念和技术相对滞后,导致无法将现代社会发展理念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此,形成与现代理念相悖的趋势,导致无法从根本上展现出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效性。在水工环地质发展进程中,应充分利用当地所富含的矿产类资源,但在此期间将对生态环境或多或少的产生一定影响,若长时间纵容其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充,整个环境将面临极为沉重的打击,例如,水土严重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等,对周边人口饮用水、农田灌溉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缺乏对当地生态环境绝对的修复力度。
矿产资源锐减。矿产资源的有效开采作为水工环地质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其不可再生的特性,使得其在实际开采过程中,为追求良好的经济效益,导致过度开采矿产资源,无法为地区各行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矿产资源储备,不仅不利于各项生产建设的正产开展,且与我国现阶段所实行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背道相驰。
地质工作人员素质较低。在新形势下,开展水工环地质工作需具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需按照工作不同内容及性质设立专门的机构,实现专职专责,同时,应对地质工作中的技术人员进行定向技术能力检测,确保其能力与实际工作要求相符。现阶段,水环地质工作开展最大的阻碍因素是地质工作人员数量的匮乏,在传统水工环地质工作理念及方法的渗透下,地质工作人员工作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受到一定限制,难以把握最新技术不利于水工环地质的发展。
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水工环地质的发展研究
(一)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对水工环地质工作进行科学谋划
随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传统水工环地质工作内容与结果的研究与总结,在未来发展中,应努力传统老旧思想的束缚,在汲取不同意见的基础上,积极注入新思想、新活力、新方法。新时期,应大力推进水工环地质工作中创新性与拓展性,与此同时,在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政策的前提下,树立现代化科学意识,实现对地质工作的合理化设置于规划。通过对当前地质工作思想的有效整合与统一,促使参与地质工作的相关人员对水工环地质的认识更加全面,放眼更长远的生态发展目标,为下一阶段水环工地质工作提供有利条件。而这一目标实现,需充分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树立正确的生态保护意识。杜绝传统生态系统中对环境资源过度浪费的现象,植入新经济理念;二是树立长远的经济发展意识。防止“新鞋走旧路”发展模式的形成,应自始至终坚持当前社会发展中所总结出的一系列生态环保原则及理念;三是坚持发展区域经济。加快推动水工环地质工作的实践,促使水工环地质工作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确保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落实。
(二)加快水工环地质工作的科技创新与服务
为进一步实现对水工环地质工作的科技创新,除了要秉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理念之外,首先,应加大对当前科研工作的创新力度,推动各方共同参与建设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发展平台,在全面解决和处理地质工作的基础上,推进地质工作的创新和进步。其次,增加对地质工作人力、物力、财力等的投资力,鼓励相关水工环地质工作单位引进国内外先进生产设备,提高先进设备比重,促进传统工作方法及途径的转型升级;另外,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等先进手段的有效应用,畅通信息收集渠道,并提供高效沟通路径,提高实际业务工作开展过程中的技术化及信息化水平;最后,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应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创新性,在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服务保障的同时,为水工环地质工作营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全面落实管理制度
在各项活动实际开展期间,应凝聚各方力量致力于对先进水文地质环境工作人员的深度培养,通过挖掘人力资源潜力,建立一支具备高适应性激灵活性的优秀人才队伍,从容应对未来水电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与新问题,整个培养重点应集中在对当代青年人才的意识灌输,如,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发展意识等等,拓宽人员业务知识掌握范围,提高综合素质,增强服务能力。在此期间,应加快推进水工环作业系统的建立与实施,并通过与实际情况的有效结合,制定有利于水工环地质发展的发展标准。对于下一阶段水工环地质工作的发展而言,应从国内实际经济发展情况出发,对水工环地质工作的开展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计划方案,充分融合国内外各先进思想与模式,确保水工环地质工作的积极性与持续性,促进我国整体水工环地质工作迈上新台阶。
(四)树立服务意识
若要促使就水工环地质得到全面化发展,应加快对传统发展模式的积极转变,在水工环地质勘查机制作用及影响的基础上,跨多种角度确立当前资源规划体系,确保发展模式应用的合理性,实现勘察体系的全面改革与发展。国家通过一系列优化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林业等取得了阶段性发展,并在大力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了农业种植行业的综合发展。而在农林业发展进程中,森林种植成为其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为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在确保种植规模的前提下,顺应森林服务体制的具体化标准,改进生产技术,实现升级换代,提升收益服务管理水平,将改革能够落于管理服务的实际当中。为敦促水工环地质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大限度的获得相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应加强对乡镇级别地质服务站点服务意识的全面培养,对实际工作中各项活动内容进行合理调配,确保地质服务管理方式及方法的健全与完善,充分发挥管理工作实际效应。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水工环地质工作面临多方面挑战与压力,要实现对各类障碍因素的全面清理,应积极推进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战略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各种自然灾害产生的可能性。在水工环地质改进工作中,应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提高在解决水工环地质发展过程中各类问题的技术性。与此同时,还应有效推动水工环地质工作中工作任务、驱动机制以及服务对象等方面的转型升级,开发多种应对途径及策略,充分体现水工环地质工作的实际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加强统筹创新制度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国发展改革系统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在渝召开[J].中国经贸导刊.2017,01(13):113-
116.
[2]卢耀如,张凤娥,刘琦,顾展飞.建设生态文明保障新型城镇群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J].地球学报. 2015,11(04):384-386.
[3]姜智红.新发展理念下对生态文明的再审视[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16,17(06):523-525.
[4]章诗芳,王玉芬,贾蓓,赵尚民.中国2005-2016年地质灾害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7,16(12):155-158.
[5]刘迎娟.水环地调中心规章制度体系建设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
[6]潘国林,吴泊人.安徽省公益性水工环地质工作需求分析[J].安徽地质. 2012,03(01):158-162.
[7]李长山,张明浩,曾一鸣,等.广东省中山市突发性地质灾害特点及防治对策[J].西部探矿工程. 2018,05(01):166-169.
[8]杨胜元.贵州省地质灾害特点及其防治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A].环境经济学术论文集[c].北京:大地出版社.2013.
论文作者:张洪明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5
标签:地质论文; 水工论文; 工作论文; 生态论文; 地质灾害论文; 环境论文; 贵州省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3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