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反思: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以王东生作文教学笔记为例_王栋生论文

教师反思: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以王东生作文教学笔记为例_王栋生论文

教师反思: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①个案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个案论文,重要途径论文,语文教师论文,教师论文,笔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很多,比如教师的自主学习、教师合作共同体的建设等等,但教师的反思是其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反思理论的兴起,是对当代教育教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有研究者指出:“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反思被广泛地看做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反思的目的就是要解决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疑惑和问题。……教师反思的内容范围很广泛,既可以是课堂内的教学问题和困惑,也可以关注制度和文化等课堂外的因素对教学的影响。”②《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后文简称《笔记》)用24万字叙写了作者三十年任教写作课程中的真实事件和体验,这些教学随笔可以说是作者在教学实践基础上认真反思的真实记录,因为它向读者展示了有关教师反思、反思型教师、教师的教育智慧等一系列重要的经验。

一、教师反思的类型与方法

从教师行动与反思的时间关系看,《笔记》向我们展示出三种反思类型:

1.行动后的反思

这是教师反思的常态。《笔记》中的大部分文字都是作者在教学行动后的反思结果。“第三辑”中几个课例之后也明确注明了“课后反思”的字样。

2.行动中的反思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课后还记录了他在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的瞬间反思,比如在《透过表象,洞察本质》一文中,作者坦言:“原本想拿《学会向别人微笑》一文的失误做由头,引发讨论,进而延伸的,但可能是对学生的估计略高了一些,讨论遇到了麻烦。令我耿耿于怀的,是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那几分钟简直令我崩溃,我忍住,没发火。”教师在教学行动中的这种现场即时感,往往下课后就被忘却了,殊不知它对教师理性反思具有珍贵的价值。作者认为这节课并不成功,尽管从中发现学生关注社会新闻的意识比较强,但他们对历史遗留问题的认识比较肤浅,同时还有部分学生没有主动参与讨论。不过,“一节课能找出问题来,对我来说也是收获”(第207~208页)。

3.为行动的反思

这是指在行动前的预设,或是对日后改进教学的设想。例如,在《生活是你的大地》的“教学反思”中,作者不仅陈述了他采取这种教学活动的缘由是用一系列司空见惯的问题去“冲击大脑”,引导学生思考、联想,让他们懂得“贴近生活的要义是展示自我的心灵”,“比生活更重要的是发现,是真实地展现自我”;他也思考了日后“还能做些什么”,提出了“能不能创设一个有利于他们自由表达的环境?能不能进一步解放思想,审视我们作文评价标准,冲破禁区,以利学生扩大视野,关注并客观地评价社会问题”等问题(第222~224页)。

教师表述自己的反思成果可以采用很多方式,例如写反思日记、进行反思对话、实施微格教学、创建教师档案、开展行动研究、写作教研论文等等。但《笔记》给我们提供的却是57篇教学随笔。它以貌似信笔写来的特色,形成了作者与读者如同“我”与“你”之间真诚的对话。

优秀的随笔往往凝聚着作者执著而痛苦的思考。我们在《笔记》中随处可以看到许多富有哲理与情思的睿智语言。这些语句表述了作者多年在写作教学中的亲历亲为和亲身体验,是他多年用理智和情感反复打磨雕琢的心血结晶,因此,它们往往会使同行产生一缕似曾相识的亲切感动,又会产生一种言我之未能言的距离感,进而产生深沉的心灵震撼和认同共鸣!

二、教师反思的价值倾向性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给教师反思划分出多种类型,但没有哪一种价值类型模式可以单独锁定教师教学行为的道德基础,可以单独判断教师个体的价值倾向。因此,“把握和区分教师反思的不同特点,主要是从他的关注点和优势的不同来加以界定的”③。综观《笔记》全部内容,笔者认为作者反思的关注点和优势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种倾向上。

一是发展主义价值倾向。这种倾向“主张以学生的自然基础为前提,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的一种教学行为。它强调的是对学生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思维和理解水平、兴趣爱好以及应对特殊任务的能力等进行的反思。它的一个根本特征是,学习者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决定了教什么和怎么教”。

二是社会重构主义价值取向。这种倾向“强调的是把反思型教师作为一种承担重大社会责任的人,把学校教育和教师教育看做是使社会向更加公正和人道方向发展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因此,社会重构主义者认为反思是教师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主张教师既要关注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也要关注自身实践所依存的外部条件,以检验自身行为的社会与政治效果。④

《笔记》作者对青少年学生的热爱禀赋,使他明确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教学要对民族的未来负责,所以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在我们的写作指导中,需要教会学生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简而言之:对这个世界,了解得越多越好”(第47页),而“我的工作,就是守在学生的起点,憧憬他们的未来”(第235页)。

作者在他的随笔中多次申说着对当前教育现状的忧患意识。他痛切陈词:“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在学校‘考取名校比例高’的优势宣传下,在教师从入学开始就搞‘排名次’的重压下,在家长拼命灌输‘成功意识’的威逼下,在学生之间竞争多于合作的氛围下,在媒体记者追逐报道‘高考状元’的风气下,在政府部门以升学率为‘政绩’的规则下,——你让一个中学生从哪里入手‘拒绝平庸’?”(第144页)他严肃指出:“时下的这种应试教育很难培养合格的国民。教育要培养有思考的一代人,否则民族很难振兴。只让学生死记课本知识,只接受一定渠道的教育,千方百计地‘统一思想’,不让他们自觉地讨论家国大事,反对他们关注民生,反对他们探讨大问题,是对民族未来不负责的态度。”(第145页)

于是,作者就把自己平凡的日常工作纳入到“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教师究竟担负着什么样职责”这样两个关系到教育和教师本真意义的问题领域中;而这两个问题又关系到教师专业化的伦理价值。对这两个大问题的回答需要教师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有所领悟,需要教师具有教育大局观和教育大智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上一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就已经指出:“这一变革迫切需要赋予教师以巨大的职责,他们要为培养新一代人的性格和精神作出贡献,这场赌注事关重大,它把童年和一生中所得到的精神价值置于首要地位。”“在教育青年不仅满怀信心去迎接未来,而且以坚定和负责任的方式亲自建设未来方面,教师的贡献是至关重要的。”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这一判断,与其说是宣言,不如说是警告:因为教师作为反思型实践家,首先应该反思教育和社会道德、政治伦理这样一些重大问题,首先应该在这些重大问题上实现专业化;因为正是在这一点上,反思型教师的教育实践大智慧才能与熟练的传授“知识—技能”工匠的小聪明区别开来。但遗憾的是,当下教师专业化唯一放逐的恰恰就是专业伦理。

三、反思型教师的自我追求

一个教师事实上在做什么、他认为应该做什么,这是他生存状态的实然写照;但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他认为教师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笔记》作者首先强调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爱读书、善写作的学习者。他说:“学生没有从教师身上看到阅读的经验,他对语文的敬重常常也因此变得有限。”“语文教师本当把写作当做必备的专业素养”(第103页)。“富有智慧和激情的表达,是语文教师职业素养留给学生永久的记忆,这就是教育,正属于那种离开学校后‘剩下的东西’”(第101页)。“教师缺乏写作能力,不但影响了教学效果,阻碍了自己的专业发展,也贻害学生,让学生在今后的发展中对一门学科长期存有误解。”(第104页)

作者大力倡导教师应当是创造者。他认为:“创新是教师的教育使命,也是教师的教育生命。”因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重在传授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培养习惯,的确不需要很高深的理论。语文教学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的创造和发现是有限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只能是重复单调的。如果教师没有创造意识,没有创造的激情,学生从我们这里学到的只不过是死的知识,我们的工作将是普通工匠都能完成的无趣的活计。在中学教学,三年一个小循环,周而复始,这种简单的重复会使教学变得枯燥,教师有可能成为生产线上的一台机器。一些教师的‘厌教’情绪就是这样产生的”。因此,他时常想的是“能不能再朝前跨一步”,经常“期待有新的发现”。⑥因此,我们从《笔记》中能够看到他在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中是如何不安于现状而另辟蹊径的;他几十年漫长教学生涯中又是怎样拒绝平庸而向往不断超越和创新的。

作者反复申说的一个观点是教师应该做一个思想者,应该首先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能力。他认为面对正在发育成长中的青少年,他们还不懂得世事的艰难,更不懂得隐瞒和欺骗,因此“作为一名中学或小学的教师,则必须比教授、比官员、比媒体要有更多的勇气和智慧,因为他不可以拒绝回答学生的问题。这就是我经常说起的基础教育的艰难”(第130页)。因此,他提倡“教师敢想,学生才敢想敢做”(第98页)。他认为“只要教师有胆识,给学生搭起台子,他们就敢在上面翻跟头;台子越大,他‘想’的天地也就越广阔,识见与胆量就越大,‘艺’也就越高。学生的所谓‘创造力’,绝对和教师的修养有关”(第225页)。如果“教师站得不高,学生自然也就‘矮’下去了”(第228页)。因此,他认为“做教师,不但要同愚昧斗争,也得独立思考,不能让自己的脑袋成为别人可以任意践踏的领地。如果自身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他的学生也就如同标准的罐子,只能接受机器的灌输。作为面对现实的思想者,会是痛苦的,但这总不会辱没‘知识分子’这个称号”。⑦

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在他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中曾经虔诚地说过:“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的人,而是从事于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我认为每个教师应当认识到他的职业的尊严;他是社会的公仆,专门从事维持正常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生长。”

于是,在阅读《笔记》的过程中,在掩卷沉思的时候,我们都会看到一位怀抱教育大智慧的语文教师,带着“寂寞者仍然寂寞”的无奈迎面向我们走来。此刻他仍在坚韧地继续前行,他说:“前方是什么?不知道。我只知道不能后退。”为此,他仍然诚挚地邀约我们“走吧,走出光明来”⑧!

注释:

①王栋生.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②③④朱旭东主编.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⑤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⑥⑦王栋生.这是适合我的职业[J].人民教育,2008(2).

⑧吴非.前方是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标签:;  

教师反思: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以王东生作文教学笔记为例_王栋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