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园林是城市唯一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 是改善和维护城市生态安全的重要载体。园林作为城市开敞空间, 在地震、火灾等灾害发生时, 可作为人民群众紧急避难、疏散转移或临时安置的重要场所,是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的防灾避难功能主要是通过园林植物来发挥的, 园林植物是发挥防灾避难功能的主体。我国建立防灾避难园林势在必行, 但城市园林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研究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尤其在规划设计中还未充分考虑到园林植物的防灾避难功能及其配置手法, 应用园林植物进行防灾避难的相关理论和技术问题还有待解决。本文分析了防灾型绿地中园林植物防火功能及配植手法。
关键词:绿地园林;植物防火功能;配植手法;
我国人口众多, 地域辽阔, 自然地理环境十分复杂, 是一个灾害较多的国家。中国大部分城市分布在自然致灾因子的多发区, 70%以上的大城市、50% 以上的人口、75% 以上的工农业产值都分布在气象、海洋、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在50 万人以上的大中城市中, 一旦发生自然灾害, 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由于城市灾害具有起因复杂、突发性强、难以预知的特点, 因此, 有效应对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关键是构建科学、有效、完善的防灾避难体系。
一、防灾型绿地中园林植物防火功能
1.抗震。园林树木特别是乔木类树种,植株的根系发达,深入地下距离较深,树冠浓密,分支多,枝干韧性较强,在地震发生时不易折断,能有效防止建筑和墙体倒塌。宽大的树冠可以防止坠物落下伤人、阻止建筑物彻底垮塌,树下部分为避灾、救灾形成生命通道。据报道,胸径为0. 7~1m、树冠为6 m、高度10~12m的大树可以承受2层楼房的重量。多排列植比单株种植抗震效果更加明显。因此,当地震发生后的危急时刻,园林植物为我们撑起逃生避难的救急通道、赢得更多生存空间。
2.防火。园林植物通过树冠和枝干隔断火势,对辐射热起到屏蔽作用,并降低风速和火焰高度,延缓和切断火势的蔓延,形成燃烧停止线,提供安全空间。植物本身含水量较高,不易燃烧,也能阻止火焰的蔓延。
3.防风固沙。树木宽大的冠幅和茂密的树叶能够抑制风速、减弱风力。研究表明:位于城市冬季盛行风向的上风向的林带,可以明显降低风速,一般由林带边缘深入林内30~50 m处,可降低风速30%~40%,深入到120~200m处,则平静无风。同等条件下,8行林带比2行林带的减风效果好,前者可降低风速50%~60%,后者仅为10%~15%,多行疏林比成片密植的防风效果好。
4.防止病菌扩散,吸收有毒气体。多种园林植物具有很好的杀菌作用,从而降低疫病发生的可能性。据测定,城镇闹市区空气里的细菌数比公园、小游园等多7~10倍。在城市闹区每1m3的细菌含量多达百万个,而郊区公园内只有不到100个。原因之一是很多植物能分泌一种具有强烈芳香的挥发物质,如丁香酚、桉油、松脂、肉桂油、柠檬油等,能杀死大量细菌。
5.防止洪灾、旱灾和水土流失。树冠和地被植物的截留、土壤的渗透作用,减少了地表径流量,并减缓了流速,起到分洪、泄洪和减弱洪峰的作用。园林植物附着在土层表面,有效减少表土流失,从而减缓以及阻隔泥石流的发生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据报道,红松林冠可截留3%~73%的降水量,杉木林能截留7%~24%的降水量;绿地可有效涵养35%的天然降水,无林地只能涵养5%。在干旱季节,园林植物能通过自身的蒸腾作用释放水分增加空气湿度来缓解旱情。
二、防灾型绿地园林植物配植手法
1.配置原则。一是防灾性与观赏性兼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城市防灾绿地是城市绿地的组成部分,灾害发生时是城市防灾避难的场所,平时是为广大居民提供休息、娱乐、观赏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因此,防灾型城市绿地的园林植物配置既要考虑发挥植物的防灾避难功能,又要考虑平常居民使用的美学要求。二是以乡土树种为主。乡土树种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达成稳定平衡,对当地的自然条件适应性最强,长势好,具有较强的抗逆性,管理成本低。在遭遇火灾、大风、洪水时,生长健壮的乡土树种能抵抗恶劣环境,利于发挥防灾的作用。三是立体式种植模式为主。近年来,我国城市绿地景观注重乔灌草搭配,空间层次感丰富、生态性强与城市防灾功能的要求不谋而合。根据日本酒田大火的经验,烧痕从树叶到树干越趋严重,证明树冠防火能力最强,常绿阔叶树的防火能力比针叶树强,但是分支高的常绿阔叶乔木类树种,由于火灾时火星从地面向上流窜,往往树干先着火,因此,低矮或灌木树种的防火能力较强。所以,采取乔、灌、草结合的高低交错立体式种植模式,能提高园林植物的防灾能力。
2.配置方法。一是列植、丛植为主的隔离带。城市绿地防灾避难场所的植物配置主要考虑的是防火因素,称为防火隔离带。防火隔离带通常形成足够的长度、宽度和高度才能充分发挥防火功能,一般采用列植、丛植的栽植方式,提高树林带的遮蔽效果,防火效果较好。实践证明,树木间距越小、树林带宽度越大,遮蔽率就越高,防火效果越好,交互种植比正列栽植的模式防火效果好。防火隔离带的栽植方式,还应当便于避难人员进出绿地,树木之间保持合适的间隙对快速撤离、疏散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大多数公园绿地没有设置防火隔离带,或者隔离带的宽度不够,不具备防火功能,增设和扩建防火隔离带是今后建设防灾型城市绿地和提升城市防灾避灾能力的重要任务。在高层建筑或城市的主风向外围要设置防风林带。防风林带宽度应为树高的10倍左右,以列植的种植形式和中等高度的乔木为主。二是草坪种植的避难空间。避难广场是避难者主要的活动场所,也是救援物资输送、直升机救护作业的重要场所,因此,避难场所以坡度低于30°的平缓开阔区域为宜,植物配置主要以草坪等地被植物为主。为了防止火灰飞入避难广场,并考虑到树木作为避难广场的标识、帐篷搭建等支柱功能,在栽植草坪的同时,应配置一定数量的树木,但不能影响其救助功能。
三、建议
1.规划设计原则。一是平灾结合。园林植物应具备平灾综合功能, 即平时具有观赏、生态、文化等功能, 在发生灾害时发挥防灾避难的作用。二是因灾制宜。?灾害类型不同, 所要求的园林植物的种类、结构和面积等都有很大差别。因此, 园林植物规划要在对灾种进行潜在灾害识别、风险评估的基础上, 确定重点预防灾害类型, 因灾界定植物种类、规模和配置模式。
2.科学选择园林植物。园林植物的防灾救灾性能除与种类有关外, 与规格、生长势和季节也密切相关, 如树高越大,胸径越小, 冠幅或叶面积系数越大, 则抗风性能就越差。生长健壮的园林植物生物活性高, 现存量大, 就越有利于发挥防灾作用, 因此防灾植物尽量选择乡土植物, 适当引进外来防灾植物。不同种植配置形式对防灾效果有很大影响。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的急速扩张和人口的高度集中, 健全城市防灾系统已成为一项不容忽视的艰巨任务。在城市的各类防灾系统中, 城市园林既能为城市提供自然空间又有助于防灾救灾, 它必将越来越被重视与发展。园林植物选择与配置的合理与否, 直接关系到城市园林防灾、减灾和救灾的效果。然而大多数的城市园林实际上并未对园林植物防灾避难功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还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需要深层次的研究。因此, 从城市防灾避难角度研究园林植物的选择和配置, 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兴元,宁祝华.城市森林生态进展[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5.
[3]戴天兴.城市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5.
[3]聂远华.李逢东.地震次生灾害与绿地减灾作用[J].工程抗震,2015,(4):38-39.
论文作者:钟志平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0
标签:植物论文; 园林论文; 城市论文; 绿地论文; 功能论文; 灾害论文; 隔离带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