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发病时间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对比论文_杨柳

湘南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一科 4230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发病时间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时间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实验A组(4.5-8.0h)32例,实验B组(8-24h)28例,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每日9:00am、15:00pm,采用剂量为100ml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与BI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SS评分均显著降低,但实验A组患者治疗14d与30d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实验B组;治疗后两组患者BI指数评分均显著提高,但实验A组患者治疗14d与30d后NIHSS评分明显高于实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具有更为显著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丁苯酞;氯化钠;急性脑横死;发病时间;临床效果

近年来脑血管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与致残率。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在临床应用中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脑部微循环,延缓梗死病灶的形成,并且对缺血状态下的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属于多靶点抗脑缺血类药物[1]。基于此,本文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时间的不同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每日9:00am、15:00pm,采用剂量为100ml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现对研究内容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时间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实验A组(4.5-8.0h)32例,实验B组(8-24h)28例。实验A组包括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36-72岁,平均年龄(52.46±8.13)岁。实验B组包括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53.17±7.6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神经系统体格与MRI检查存在明显定位神经系统体征;②均为首次发病,且发病至入院时间在72h内;③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伴有出血倾向及出血性疾病;②伴有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或其他重大恶性肿瘤疾病;③对芹菜过敏者;④伴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⑤伴有痴呆、意识障碍以及精神异常者。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治疗,包括降压、降糖以及降脂治疗等,在基础上于每日9:00am、15:00pm,采用剂量为100ml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2次/d,连续治疗14d。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4d及治疗30d后的NIHSS评分与BI指数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

经SPSS20.0软件对患者数据进行统计学计算。计数资料以%形式展开,进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形式展开,进行t检验。P<0.05,统计学意义结果。

2 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

表1 两组患者NI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SS评分均显著降低,但实验A组患者治疗14d与30d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实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BI指数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BI指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I指数评分均显著提高,但实验A组患者治疗14d与30d后NIHSS评分明显高于实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BI指数评分比较()

3 讨论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近年来脑血管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在脑血管疾病中脑梗死发病率占70%左右,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致死率与致残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2-3]。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属于多靶点抗脑缺血类药物,在临床上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线粒体、重构微循环的作用,同时还能够显著地增加缺血区脑组织血流量,提高脑缺血耐受性,也能够改善患者的脑组织微循环与缺血后神经功能损伤等[4-5]。本次研究中,实验A组患者治疗14d与30d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实验B组;治疗后两组患者BI指数评分均显著提高,但实验A组患者治疗14d与30d后NIHSS评分明显高于实验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具有更为显著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早期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不仅能够显著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同时还能提高患者预后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运平,曹妍,王慧娟等.丁苯酞氯化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对血清 MDA 水平和 SOD 活力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5,(23):3561-3563.

[2]邵琳,张营.丁苯酞氯化钠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9):174-177.

[3]范红娟.丁苯酞氯化钠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浆炎性细胞因子含量影响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4):359-361.

[4]郭晓敏,杨谦,陈博等.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与依达拉奉联合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2016,18(7):693-694.

[5]李茜,李永秋,张冬森等.丁苯酞注射液预处理对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7,24(5):519-522.

论文作者:杨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6

标签:;  ;  ;  ;  ;  ;  ;  ;  

在不同发病时间应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对比论文_杨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