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大论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科学概念,并把它概括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及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和重要保证,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继承和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有关这方面的重要思想,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作出的一个新的科学判断。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问题,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史上,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虽然没有作过集中的论述和明确提出这一科学概念,但对未来社会的精神、思想和文化等方面提出过许多富有卓识的思想。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71—272页)这里讲的“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取代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培养一代共产主义新人。另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就未来社会中,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将极大丰富;教育、文化、科学将充分发展,以及造就全面自由发展的“全新的人”的问题,作了不少的阐述。这些都给予我们党探索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以深刻的启迪。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十分重视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1920年10月,他在《青年团的任务》这一著名演说中,提出了建设无产阶级文化的任务。列宁还把实现文化建设或文化革命的任务,提到了能否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的高度,他认为“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能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了。”(《列宁选集》第四卷,第687—688页)此外,列宁还反复阐明了共产主义教育、共产主义道德、共产主义纪律、共产主义劳动态度的重要意义。这说明,列宁已经提出了我们今天称之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方面的任务。但是,由于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时间不长,他还未能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全面而又科学的概括。
斯大林在领导苏联人民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揭示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即“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69 页)斯大林在这里把经常增长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要,也就是我们称之的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提了出来。斯大林的这个表述比较接近于精神文明这一概念,但毕竟没有明确提出并进行科学概括。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也十分重视思想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他这方面的思想主要有: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为了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就要努力提高科学文化水平;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人民群众;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的科学文化事业,要进行文化革命(仅指提高文化之意)和技术革命等。显然,毛泽东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许多内容。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都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问题作过许多论述,这对于我们研究和探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们都未能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作出集中的论述和全面的概括,没有把它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而明确提出。这一任务是由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长时期的艰辛探索才逐步完成的。这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同时也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更加全面,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的理解更加深刻。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一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和概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各条战线拨乱反正工作的全面展开,尤其是在深入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全面平反冤假错案,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进程中,十年内乱期间许多愚昧、落后、野蛮、残暴、卑鄙、丑恶的不文明现象被揭露出来。人们面对严酷的现实,在痛恨和震惊之余,引起深思和反省,从而对我国社会愚昧落后的一面有了更加深切的感受和认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论述有了新的理解和体会。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79年3月30日, 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所作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深刻论述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时,指出了保持崇高的革命理想,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转变社会风气和端正党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篇讲话实际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些根本问题。
同年9月, 十一届四中全会在讨论和通过了叶剑英代表党和国家作的庆祝建国30周年的讲话。讲话指出:我们要实现的现代化事业,并不是仅以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为限,“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树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风尚,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献选编》,以下简称《选编》第49页)这里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概念,并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郑重地提了出来。
事隔一个月,同年10月,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重申:“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选编》第50页)这里实际上是提出了两个文明建设同时抓的重要方针。
四中全会通过的叶剑英的讲话和邓小平在第四次文代会上的祝词中关于精神文明的论述,归纳起来,主要有这几个论点:第一,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个科学概念;第二,提出了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任务;第三,概括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即教育、科学、文化和革命的理想、道德风尚及高尚的文化生活;第四,把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中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同时作为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提了出来。这些论点,正是我们要在新时期,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行探索的纲要。此后,围绕这一纲要,党中央和邓小平对精神文明建设作了反复的阐述和深入的展开。
198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列为一个重要议题,专门进行了讨论。邓小平在会上所作的题为《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的讲话,这是继四中全会之后,我们党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所作的比较集中的深刻的阐述。
1981年6 月召开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全面总结和概括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十个基本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是其中之一。进一步确认“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选编》第91页)这个决议还第一次把党的新时期的奋斗目标概括为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这就十分确定地表明了,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总目标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十二大初步建构起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框架
十一届六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探索又有进一步的发展。
1982年4月,在中央政治局讨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击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活动的决定》的会议上,邓小平所作题为《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的讲话,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四项必要保证之一”。(《选编》第96页)邓小平这一论断是总结改革开放和在改革开放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结论。
同年7月, 邓小平在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选编》第116页)他认为, 培养人的问题是一个战略性问题,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应该着眼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具体地说,就是培养“四有”新人。这是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本目标的精辟阐述。
1982年9月召开的十二大, 我们党对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作了系统的总结和全面的论述。这一成果集中反映在十二大报告中。报告专列了“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部分,集中阐述了我们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建构起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理论的初步框架。这表现在:第一,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同物质文明紧密相关的我国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提了出来。第二,从唯物辨证法的角度阐明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紧密关联、不可分割、互为条件的关系。第三,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作了全面的概括。第四,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概括为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两大方面,并论述了这两个方面互相渗透和互相促进的辨证关系。第五,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党的任务,是各条战线的共同任务。
这些论述,集中反映了十二大把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和政治高度。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新人:十二届六中全会基本形成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十二大以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和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的发展。党中央和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
1981年2月25日,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 全国妇联等九个单位,为响应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号召,在联合发出的《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中提出在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内容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2月28日, 中宣部、文化部、卫生部、公安部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通知》。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了以“五讲四美”为主要内容的文明礼貌宣传教育活动。1982年8月8日,共青团又发出了关于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三热爱”教育的通知。1983年2月,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等24 个单位制定了《1983年继续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意见》。1983年3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中央和各省、自治区、 直辖市成立“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并相应设立了精干的办事机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以通俗明白的群众语言和中华民族习惯的表达方式,把革命的理想、道德、纪律以及整个文明礼貌活动的要求具体化、形象化、群众化了,对于促进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准,培养“四有”新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广泛深入开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85年9月党的全国代表会议, 从全面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的战略高度,强调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在会上讲到:“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并指出,共同的理想、信念,铁的纪律,是“我们的真正优势”。(《选编》第196页)
1986年是“七五”计划的头一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逐渐被打破。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和全面改革的铺开,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实际工作中,精神文明建设有许多方面同改革开放的形势,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
1986年9月召开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根据新的情况, 认真总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这是我党历史上作出的第一个专题论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决议》对于指导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首先,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阐明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其次,从总体布局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出发,把握精神文明建设所面临的时代要求,规定了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所必须遵循的基本指导方针。其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从人的素质和培养和提高的角度,明确规定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其四,明确提出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用共同理想动员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其五,概括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尤其是把民主和科学明确列入精神文明建设的范围,这正反映了我们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也更适合时代的要求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其六,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在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
这样,《决议》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精神文明的实践作了新的概括,把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又向前大大地推进了。它表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已经基本形成。
两个文明都搞好, 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到十四届六中全会和十五大,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新发展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和十四大的召开,开辟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从十三大到十四大,国内国际都发生了重大事变。1989年国内出现了政治风波,1991年苏联东欧国家发生剧变。党的理论和路线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在这一阶段,从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工作来说,在努力纠正“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失误;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来说,作了多方面的探讨。这个探讨,就理论的连续性而言,是十三大思想发展的继续。
1987年10月召开的十三大,有两大理论成果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指出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此作为贯通和阐释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各方面体制改革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本根据。这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立论的一个重要依据;二是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概念,并且将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过程中,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所获得的十二个基本理论观点,概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其中包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
1989年召开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总结了1989年政治风波的教训,强调指出要认真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独立自主和艰苦奋斗的教育,切实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江泽民在全会上讲话说:“在抓紧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抓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决纠正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努力纠正“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情况,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政治、思想、作风建设,从多方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了积极有效的努力。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鲜明地回答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经常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他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表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力量又有了新的升华。同时,也把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特别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资本主义,“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选编》第426 页)邓小平的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仅是社会主义的特征之一,而且是社会主义本质在人的精神方面的根本体现和具体规定。
1992年10月召开的十四大,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基础,科学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路线,确立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并对这一理论的科学体系作了新的概括,列为9方面的主要内容。 明确要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十四大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步骤。一是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宣传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二是强调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内开展党风党性教育;三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教育和科技的发展分别作了专门的部署;四是强调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根本任务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五是广泛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突出宣传一批先进典型,普遍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六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民主法制教育,加大反腐败、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和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的斗争力度。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效果,对促进改革、发展、稳定起了重要作用。
1996年10月召开的十四届六中全会,讨论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科学分析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势,认真总结了改革开放18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明确提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方针和重要措施。全面部署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决议是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向新世纪的建设精神文明的行动纲领。决议还着重总结了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近5年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经验,提出了新的见解, 作出了新的概括,进一步丰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第一、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事业的大局和整个世界的大局的高度,全面、历史、发展地进行考察,要求全党对这个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精神文明建设必须长抓不懈。第二、对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作了新的概括。第三、对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论述作了新的概括。第四、提出了与十四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配套的今后15年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及今后5年要切实抓好的工作。第五、 把思想道德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第六、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工作的经验,以文化事业的提高和发展为主题,对各项文化事业主要是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明确要求。第七、对深入持久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第八、作出了“建设物质文明关键在党,建设精神文明关键也在党”的科学论断。
1997年9月召开的十五大, 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的高度,阐述了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只是十五大报告使用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这一概念,将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一起,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十五大报告强调指出:“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这一概念,正是继承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把经济、政治、文化作为一个总体布局来论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把文化与经济、政治,把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纲领提出,认识和考察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
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和十五大报告中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部分,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并将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纳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开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是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指南,是我们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指针。在邓小平理论,包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指导下,按照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在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们一定能以一种崭新的姿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标签:精神文明论文;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中共十五大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科学论文; 物质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