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物流管理趋势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流管理论文,年代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正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意味着企业被推向市场,参与竞争。所以,企业要采用各种策略取得利润。其中,发掘物流方面的潜力,向物流这个“第三利润源泉”要利润,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拟就九十年代物流管理的趋势进行探讨,旨在推进我国的物流现代化进程。
一、物流系统化——追求企业物流活动的整体优化
物流系统由商品的运输、配送、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情报信息等七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业务环节组成。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是物流系统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又由若干子系统组成。物流系统化是在系统思想指导下,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物流系统进行整体设计,力求以最佳的结构,最好的配合,组织各项物流活动,以充分发挥物流系统功能的效率,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物流过程的整体合理化。
物流合理化,是对物流系统的整体而言,而不是单纯追求物流中某一环节的合理化。物流管理绝不等于企业的运输管理、储存管理、搬运管理等单项职能管理,也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从市场经济战略的意义上讲,物流管理就是把分散的产品实体,转变为系统的物流活动,协调生产、财务、销售各机构的决策,使适销对路的产品以适当的批量,在需要的时间到达它的地点。为此,在企业内部要贯彻标准化作业及目标管理的原则,在更新改造物流设施的同时,要重新组合各物流要素。并把物流系统的诸环节子系统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以谋求物流大系统整体的经济效益。对物流大系统来说,在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有时甚至是矛盾的。如在包装环节,如果片面强调节省包装材料,虽然包装环节费用降低了,但由于包装质量差,在运输和装卸搬运过程中,造成货物破损错乱,从物流系统全过程来看,反而是一种浪费。又如,在装卸搬运环节中,若单纯为了追求数量,不顾质量,不按操作规程作业甚至野蛮装卸,损坏商品等,也会给企业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再如,在联合运输当中,轮船与码头,车与船,船与货之间,如果各个环节衔接不好,就会出现船等泊位,车等船,船等货等不协调现象,影响物流系统的经济效益。所以,物流系统各个功能环节(子系统),要为物流大系统取得最好的整体的经济效益创造条件。物流系统化逐步被国内企业接受,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当今许多企业纷纷成立专业化的物流公司或物流中心。
二、符合市场营销观念——从企业营销战略和目标市场需要出发,评价企业的物流系统
脱离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孤立地评价一个物流系统的效能(如吞吐能力、订单效率等)是没有意义的。企业的物流决策,必须纳入企业的营销战略进行综合管理,即围绕目标市场需要,与企业的产品开发、订价、促销特别是渠道选择等基本策略结合起来。日本学者在比较美、日两国在市场营销学理论的差异后指出:物流管理是市场营销管理的一环,物流管理要把市场营销管理的特点吸收进来,作为自己的特点。
概括起来,这些特点是:物流管理要在发展中不断适应变化的宏观环境,物流管理要通过合作、调整,使计划达到所有要素的协同;物流管理要有长远观点,注重调查,发现新的市场机会;物流管理要满足消费要求的效用。
三、强调经营效益——把物流视为经营而不是工程作业,要求降低成本,促进销售,吸引客户,获取利润
根据现代“商流与物流相分离”的理论原则,产品实体不必随着商品所有权的转卖而转移。一方面商流引导物流,物流适应商流。另一方面商流又要与物流的合理化相对应。企业的销售活动与物流活动两者间既存在着有机联系,又各自发挥职能。此时的物流不再是“后勤作业”,作为买卖活动的补充而存在,而是给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领域。
“经营效益”观念还意味着“通过经营的方法”,来获取利润。传统的物流管理实际是“作业控制”,现代物流管理的概念则更广泛,层次也更高,包括计划——执行——控制——评价—反馈的循环。传统的物流管理等同工程管理,评价系统很简单,只考核劳动效率、全员生产率等若干指标。现代物流管理的效益评价系统比较复杂,既有数量指标,又有难以量化的主观评价指标。它以经营为导向,应考虑:(1)企业战略的执行情况;(2)物流体制的合理性;(3)物流系统的综合经济效益(如投资盈利率、流通费用率等都要考核);(4)提高物流效率对企业整体的贡献程度(例如将因差错、缺货、服务质量低劣等原因造成的积压订单、市场缩小和声誉降低折算为销售损失成本)。
四、对各项成本费用权衡决择
尽管其他决策亦有同样原则,在物流管理方面表现得最显著。在决策与管理中,当某项目标较好地完成时,另外一个目标却不能实现。当某项费用减少时,另一项费用反而增加。这是因为物流的各成本项目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彼此消长的关系。例如通过降低商品储备是可降低存货费用,但由此产生了发送批量减少而损失了运价上的数量折扣优惠,运输费用反而增加的情况。又如,企业提供应急发货服务,以便争取客户,销售量可能会增大,但发货过频繁,也会带来成本的上升。这些成本项目的关键在于客观上存在着费用权衡决择问题,所以需要就各项活动的联结状态来计算费用,即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求得目标函数——实际总费用水平的下降。简而言之,在各成本与销售额之间,进行权衡抉择,选择最大限度的利润。因此,企业要选配财务抉择水平高的人员,筹备负责全部物流业务。
五、以顾客服务为主要经营内容之一,树立服务观念
无论在我国还是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认为,与其说物流作业是一种生产性活动,不如说是一种特殊的服务活动更确切。这不难看出,物流过程中向顾客提供的服务水平越高,预期的销售量水平也就越高。
向顾客提供的服务项目可以有:定点定时送货;货损担保;缩短订货周期;提供应急发货;缩小发货批量和增加发货次数;代客户储存;拼配配套供应;拆零和再包装;通告订单执行情况;物流咨询等。
调查表明,在国内市场上的大宗产品贸易中,占有首位的影响因素是产品质量,其次便是物流的服务质量。在国际贸易中,交货期的长短以及是否准时已超过产品质量。而价格水平、花色、式样等因素,上升为影响购买的第一位因素。所以,现代物流管理趋向于将“服务决策”,也列入“物流策略组合”之中。
六、物流管理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现代企业应树立信息管理观念。物流管理除了要研究物质实体运动本身,还要研究伴随它的信息系统。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现代物流管理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实现系统化、计算机化的信息管理。
以欧共体为例,目前在其成员国中,数据和凭证的传输、处理,加上因拖延而多支付的利息等费用,约占货物总值的7%。为此,欧共体将规定商业基本程序,实行标准化作业。供应、订货、结算、申报关税等,都要用统一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网络,实行“无凭证处理”作业。
物流信息管理的难度和重要性,不仅与企业的产品范围相关,而且随着目标市场的开拓而增大。地方市场的饱和,迫使企业开发远方市场,但生意做得越远,供货越困难。通讯、运输、供应的路线畅通无阻,就成为企业能否占领市场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物流数据大量重复,可机械加工,易标准化,需要且可能达到适时控制,这些特点极适宜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例如我国南方的一家商业储运公司,曾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与传统人工处理的单据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我国商品流通中,传统单据处理和传递的时间,有时超过货物搬运发送的时间。可见,应用计算机管理技术,不仅节约人工,降低差错率,而且使流通时间大幅度地减少。
物流信息管理的应用领域包括:商流活动与物流之间的信息控制;订货、储存、搬运、进出库、发货、运输、结算等各物流环节之间的信息控制;自动化的机械设备的联网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运用线性规划、排队论、库存模型等定量模型技术模拟预期发生的物流活动;确定备选方案;积累、分析、评价物流数据,形成各种报表、报告和用户档案,形成计划管理系统。
标签:费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