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计算机的组成》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及在中学生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微型计算机的组成》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及在中学生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马炅[1]2004年在《《微型计算机的组成》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及在中学生学习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概要回顾了当前国内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专题学习网站设计的目的、设计的可行性以及研究的基本方法—调查研究法,同时还对网站的定位以及学习者需求进行了分析。 本文还对专题学习网站开发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协作学习理论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Web环境下协作学习的主要形式以及基本模式。简要介绍了专题学习网站设计开发的技术基础—ASP动态网页制作技术以及专题学习网站站点的建立,数据库的连接等技术问题。 最后着重介绍了专题学习网站《微型计算机的组成》设计的基本结构特点,设计原则以及设计策略,并介绍了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的过程。最后通过一个“专题学习网站”协作学习效果的调查表,以及会考模拟题测试结果的差异分析,对中学生通过专题学习网站进行协作学习前后学习行为,学习态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通过专题学习网站进行协作学习前后测试结果的变化,最后就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应用引起的中学生学习行为、学习动机、协作学习环境的改变以及教材呈现方式的变化进行了讨论,就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应用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影响以及对于中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任思泉[2]2013年在《专题学习网站下的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文中指出本文在专题学习网站与具体学科教学相融合的大背景下提出研究主题,笔者在进行了大量专题学习网站、研究性学习、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相关理论、文献及书籍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专题学习网站环境下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步骤,并依据该步骤对专题学习网站模块做了线性流程式划分与详细设计,这也是本文的重点与创新。紧接着论述了专题网站下的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评价。最后,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例,采用调查研究法、访谈法对专题学习网站下的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效果进行了前后对比分析,得出研究结论。本文主要从五个部分来研究专题学习网站下的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内容组织。第二部分对专题学习网站及研究性学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研究的不足。同时对本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解释说明。分析了专题网站对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支撑作用。第叁部分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学科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策略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及在分析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专题学习网站下构建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步骤,将这些步骤划分为问题情境阶段、选题阶段、实践体验阶段、表达交流阶段四个阶段。在这四个阶段和专题学习网站设计的原则理论指导下,结合高中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按照研究性学习的四个阶段流程对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专题网站进行了线性模块划分,并对每一个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之后对专题学习网站下的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评价进行了详细论述。第四部分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为例探讨了专题网站下的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实践运用。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根据对实践前后的前测和后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及对访谈内容的结果分析,得出专题学习网站下开展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的满意程度、学习效果、历史学科态度、信息技术能力、学习体验、协作学习交流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和帮助。第五部分说明了本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努力方向,并提出专题网站下的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进一步发展方向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徐光涛[3]2016年在《科学探究学习中技术使能的作用空间与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百年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学教育范式也发生了多次改变,总体上呈现了从“知识取向”到“探究取向”的转变。从各国官方发布的科学教育标准和指导框架等报告中可以发现,让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学习已成为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主旋律。然而,诸多研究表明,我国科学教育实践中探究学习开展的情况并不乐观,普遍存在探究形式化、学生主动性不够、探究情境真实性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制约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和推广,特别是虚拟仿真技术的日益成熟,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化解探究学习开展的困难和障碍,使课堂环境下难以实施的探究学习活动得以实施,从而提升探究学习的效果。本论文研究的核心内容是科学教育中技术如何使能探究学习开展及其主要影响,论文从文献分析、理论建构到实证研究,层层递进,逐步细化,围绕以下四个主要的研究问题: (1)科学教育中探究学习的内涵是什么?(2)探究学习中技术使能的作用空间(功能范畴)何在?(3)典型探究学习环境是如何设计的,其功能特点与使用效果如何?(4)虚拟世界如何使能探究学习的开展,以及对学习结果的影响如何?论文首先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学习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包括探究学习的定义和特征、典型模式、探究层次与一般过程要素,综述了相关实证研究状况和研究发现,并分析了我国基础教育中探究学习开展的实践困境。其次,在对信息技术教学价值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使能的探究学习的定义和内涵,并在相关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分析了探究学习中技术使能的作用空间。进而,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国内外已有的探究学习环境案例及其研究成果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并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优化了探究学习中技术使能的作用空间模型。最后,鉴于国内缺乏虚拟世界使能的探究学习实证研究,本研究针对Omosa虚拟世界使能的探究学习,采用混合研究的方法在S市两所中学开展了为期1年半的实证研究。研究分为第一轮探索性研究(T中学)和第二轮正式研究(L中学),通过课堂观察、访谈等形式收集质性数据,通过问卷收集量化数据。研究聚焦于虚拟世界使能的科学探究学习开展的方式,以及学生在科学探究能力、知识建构和科学态度叁个维度上的学习产出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Omosa课程实施过程的回顾和思考,基于人类学视角的情境学习理论,笔者认为,虚拟世界使能的探究学习本质上是学生在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中合法的边缘性参与。Omosa虚拟世界为课堂中的科学探究实践创设了真实且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探索空间,学生可以在虚拟世界中漫游探索,观察、调查以获取数据。科学探究知识涉及到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属于默会知识的范畴。在Omo sa课程中,学生的探究学习发生在Omosa岛上的科学探究实践中,随着“学生科学家”角色的不断变化,通过实践逐渐领会和掌握科学探究默会知识,从而实现探究能力的提升。教师作为科学探究实践共同体的一员,适时地提供脚手架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开放式探究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提高探究学习产出。就虚拟世界使能的探究学习产出而言,通过数据分析发现:(1)在探究能力提升方面,通过对科学探究问卷前后测数据的配对T检验发现,使用Omosa虚拟世界的实验班在科学探究过程和要素的理解上得分有显着性提高(t=3.11,df=49,p=.003)。问卷内容涉及科学家和科学研究工作、研究假设、实验设计、观察和推论、科学测量、实验设计与假设检验的关系、科学研究结果图表表达等方面的题目。通过散点图与相关分析发现,学生在基于Omosa的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学生对个入学习情况的自我评价,但相关程度并不显着;自我效能感与学生探究能力提升之间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学生的学业成绩与自评分数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与学生探究能力变化之间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然而,部分常规课程中的“学困生”,在基于Omosa虚拟世界的探究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在前后测科学探究问卷得分的变化上反映出了他们良好的学业表现。(2)在知识建构方面,Omosa探究课程的学习内容是围绕生态系统这个主题展开的,问卷调查结果和学生作业反映出Omosa探究课程有助于学生对生态系统相关科学知识的建构。(3)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研究数据还显示,Omosa探究课程有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科学家的科学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

姚兰[4]2017年在《中学生化学信息素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信息素养成为与传统读、写、算同等重要的一种能力,化学信息素养是信息素养的具体化和学科化,也同样显得尤为重要。简述了信息及其相关概念、信息与知识的关系、信息处理的方法、以及信息素养在其他学科的研究进展。综述了化学信息素养的概念、结构内涵、国内外研究现状;化学信息素养的教学模式、以及化学信息素养研究的理论基础。根据测评理论及相关文献,考虑化学学科特性以及可操作性,突出对化学信息能力的调查,编制中学生化学信息素养调查问卷,对苏南地区一千多名高中生进行了化学信息素养水平的调查。阐述了中学生化学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包括预习指导、有效收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完善网站建设、补充支撑材料,扩充学生化学信息视野;建立班级化学学习网站,鼓励学生尝试家庭小实验;精选合适策略,提高学生处理化学信息能力;鼓励质疑,善于启发,培养批判创新精神;鼓励质疑,善于启发,培养批判创新精神;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等。论文开展了培养中学生化学信息素养的实践研究,对《化学2》中相关专题进行教学设计,将化学信息素养培养策略融入其中。基于资源教学模式,选取苏州某中学高一年级两个班分别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并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后测实验设计,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教学实践,并进行了实践效果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被调查学生群体化学信息道德处于中等水平以上,而化学信息意识、化学信息知识及化学信息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2.在化学信息需求方面,采用预习的方法,设置几个重要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前通过预习课本及查阅相关资料获取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3.在获取化学信息方面,采用新闻素材、化学史等资源,设计每节课的支撑资料,有利于扩充学生视野。4.在处理化学信息方面,采用实物模型、认识模型、图表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搭建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陈其梅[5]2012年在《PBL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型及资源平台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笔者纵览大量相关文献,分析调研情况,得出了PBL当前存有两类主要教学形式的结论:课堂教学和网络异步教学。两类教学形式各自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问题和不可替代的优势,且优劣互补即师生时空和学习资源。因此,本研究吸取课堂教学时空一致性和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性,构建PBL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基于此构想,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最终形成以下研究成果:1.构建了PBL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型,具体设计了PBL教学环境、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评价,为PBL教学实施提供参考。2.设计和开发了网络资源平台,为PBL课堂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丰富的高指向性资源。本研究借助合理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构建了PBL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型和网络资源平台,以期优化当前PBL教学效果,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奉献一份力量。

刘敏[6]2012年在《基于Moodle平台的生物MiniQuest学习设计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人们将21世纪称之为“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和“数字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信息化的“第二浪潮”随之到来,致力于培养数字时代的学习者。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注重培养学习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一理念也日趋深入人心。新世纪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这需要教学和学习方式的相应转变。MiniQuest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微型研究性学习模式,它让学生参与解决一个真实主题或问题,通过探究活动来回答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知识建构能力的发展,这正符合了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而Moodle作为世界上最流行的课程管理系统之一,它的开源性、免费性、强大的功能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为进行MiniQuest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首先,本文基于相关理论分析了Moodle与MiniQuest结合的可行性;然后,介绍了研究方案和四个主题;其次,以第二个主题为例,介绍了Moodle环境下MiniQuest的教学设计流程、教学实施流程和Moodle平台上如何实现MiniQuest的学习;最后,通过问卷法、访谈法、教育实验法对基于Moodle平台的生物MiniQuest学习进行了效果分析和总结。

参考文献:

[1]. 《微型计算机的组成》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及在中学生学习中的应用研究[D]. 马炅.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2]. 专题学习网站下的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D]. 任思泉. 西北师范大学. 2013

[3]. 科学探究学习中技术使能的作用空间与效果研究[D]. 徐光涛. 华东师范大学. 2016

[4]. 中学生化学信息素养研究[D]. 姚兰. 苏州大学. 2017

[5]. PBL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型及资源平台的构建研究[D]. 陈其梅. 浙江工业大学. 2012

[6]. 基于Moodle平台的生物MiniQuest学习设计与实践[D]. 刘敏. 天津师范大学. 2012

标签:;  ;  ;  ;  ;  ;  

《微型计算机的组成》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及在中学生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