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园林设计的意图在于由人的身体和精神双重层面构建安全、舒适、宜人和富有美感的氛围。环境心理学的融合对园林景观的设计给予了新的标准,延伸率园林设计的探索范畴和内容。文章首先对环境心理学同园林设计融合的意义进行了论述,并以此为探讨了环境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园林设计;环境心理学;实践应用
作为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环境心理学在美国开始出现。与其他分支学科相比,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其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具体来说,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第一,研究行为与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二,要研究物理环境与人类行为以及经验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入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更为重要的是研究物理环境,高度重视人与环境之间的相关作用。
一、环境心理学同园林设计融合的意义
所谓园林,也就是说探索怎样科学的借助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构建出健康的、生态平衡的生存环境的一门学科。就其本质来说,园林的 核心宗旨在于为人类服务。所以,园林设计的一大问题在于处理人同环境的共处问题,由人的身体和精神双重层面构建安全、舒适、宜人和富有美感的氛围。假如不知道人在各种氛围内的精神和肉体的特点和规律,便无法合理且艺术的掌控园林设计中每一要素的关系,便无法构建出满足人类需求的空间环境。所谓环境心理学,也就是说探索环境同人类行为的彼此关系的学科,重点由心理学和行为层面分析人类同环境的最佳相处模式。在人和环境之间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由人的内心特点出发去分析问题,继而就人同环境的关系以及现代园林空间设计形成更加深刻的了解。
二、环境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1、个人空间
任何人均被一个无形的个人空间所围绕。个人空间类似于一个包裹着人体的无形的七宝,上身为圆柱形、下身渐渐变窄,呈现出圆锥形外观。这个气泡同人体保持一致的移动,根据每人所感觉到的差异化的情景而变化,属于个人心理层面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畴,其余的人对此空间的打扰和冒犯均会造成该者的烦躁和不满。所谓的个人空间,即公共场所当众的园椅。对于景观空间来说,出于维护个人空间的考虑,人们通常倾向于停留在角部和边界清晰的部位。与此同时,活动的座椅能够灵活布置,方便于群体沟通,深受使用者的青睐。
2、人际距离
在彼此沟通中,人际间所保持的距离可分成四类:密切距离(0~0.45m)、个人距离(0.45~1.2m)、社会距离(1.2~3.6m)和公共距离(3.6~8m或更远)。差异化的人际距离能够呈现出差异的感官反应和行为特点征,呈现出人在沟通中的差异化心理诉求[1]。园林空间属于公共场所,沟通行为多产生于不相识的群体之间,空间环境设计不仅要确保交流的开展,还应避免过度干扰个体空间诉求,防止由于拥挤所引发的焦虑。所以,园林小品的设置可以以人际距离为基础。景观环境的休息区应当保障人均60cm以上的空间范畴,从而尽量满足人与人之间进行远距离交流的基本要求。而公共距离的间隔较小,是目前中老年人以及妇女所青睐的。同时,对人际距离的研究表明,人与景物空间之间必须建立密切的连续,景物空间要充分满足人们的需求。例如,在进行公园中的座椅尺寸与座椅的布置过程中,要充分考察人们多元化需求的基础上合理设定与调整。
3、领域性
所谓领域性空间,也就是说个人或群体的固定范畴。对于园林空间来说,一些地点可以反复地被某些人群所拥有,极易被人们默认为领域性空间。在他人进入时,人们会形成反抗心里。领域性的产生有益于推动活动人群的群体性,园林设计可以借鉴一下,为差异化的人群设计独有的使用空间。设计的核心在于清晰边界和地域不同,空间界线可以提醒使用者,使其认识到自己所拥有的范畴,从而保障该范畴内开展性质相同的活动,防止不必要的冲突[3]。
4、私密性
园林空间的休息区域,常常在合适的条件下被用于密切沟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人的此类需要着手,园林空间需要提供维护私密性的范畴,在该区域人能够集中精力,不被打扰。此类空间分隔的方式不一定选择封闭式,同样可以选择半封闭式以及开敞式。半封闭式的优点在于同外界存在视线沟通,但是空间形式依旧较为封闭,不存在有人贸然打扰,这也就会让人感到强烈的限定感。而开敞式的空间间隔视线则更为通透,对主体的限定较弱。为了不让主体的精力过分分散,工作人很有最好在其中的一面进行封闭处理,从而给人一种踏实的感觉。
5、安全感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需要进行了分析,他指出生理需要时最基本的、最自然的需要,而安全需要则仅次于生理需要。另外,处于本能,为了让自己处于更安全的地位,人们总是倾向于隐蔽自己,并尽可能让自己处于安全位置。例如,当我们站在没有围栏的高台时,尽管别人告诉我们没有危险,但是我们还是会觉得不安全。与相对狭窄的空间相比,高大空旷的空间里也会让我们产生一种失落感与恐惧感。就园林设计来看,通过大量的观察,我们发现,园林中有背后依托的休憩场所更受休息主体的欢迎,尤其是在亭子、墙角或者拐弯处的人流较多。由此我们也可以清楚地勘察,人们倾向于选择让自己有安全感的地方。园林设计人员也应该在这些地方多设置休息座椅。
6、看与被看
人看人,属于人类之间主动或间接的沟通,它没有固定的行为对象,不仅能够发生于熟人之间,还可发生于生人之间。一般情况下,人喜欢观察他人的行为。当你观察他人时,有一些被观察者也在观察你。有的人存在被他人观察的乐趣的满足[3]。不管是作为观察者还是作为被观察者均能够实现各自的满足。为了充分发挥园林设计的积极作用,设计者要带着“看与被看”的意图进行,从而满足人们的内心需求。例如,我们很多地方都有下沉广场,人们在下沉的空间内进行活动,而周围路过的人可以看到下沉广场中人的活动,这就满足了人们的“被看心理”。而下沉广场周围的台阶或者座椅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看”的心理而设置的。
7、抄近道行为
抄近道是一种节省时间的行为,也是大多数人多会选择的行为。如果两点之间存在捷径,而又不存在较大的障碍,行人就会存在抄近路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对周围的园林或者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因此,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做好人流引导工作,在广场绿地划分人行路线。或者说,工作人员可以在草地上铺筑一些满足行人需求的销路,既能保证园林设计的美观性,又能满足实用性。
8、趋光行为
就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总喜欢在有光的环境里生活。在夜晚环境下,人们也会选择有光的空间进行活动。因此,园林设计过程中,要合理布置路灯等,从而保证各个主体在有光的环境里活动。为了提升光照强度,为活动主体提供更好的环境,活动广场可以选择光强度较大的射灯和庭院等配合使用。
结束语
当我国经济快速前行时,人们对环境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园林设计师一定要持续强化,用理论带领实践,设计出更优越的环境从而达到人们与日俱增的对环境的需求。园林设计要构建的环境是满足人类需求的,人类对环境的体会常常比环境本身更为关键。总之,园林设计不应该仅仅以园林景观的美观性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而要从园林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充分考察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对园林设计的评价等,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在评价分析的过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评价主体之间的差异性,明确评价差异存在的合理性。园林设计工作人员要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从人的需求角度出发,进行“人性化的园林设计”。相信未来,我国的园林设计工作一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岩岩,牛海珍. 环境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及对其研究的影响[J]. 山东林业科技,2009,04:113-115.
[2]李允菲. 环境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 陕西林业科技,2009,02:133-137.
[3]孙雪芳,金晓玲. 行为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 北方园艺,2008,04:162-165.
论文作者:吴晓东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6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9
标签:园林设计论文; 环境论文; 心理学论文; 空间论文; 园林论文; 距离论文; 人类论文; 《低碳地产》2016年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