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和MRI对脊柱布鲁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探讨论文_郭靖

CT和MRI对脊柱布鲁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探讨论文_郭靖

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 天津 301700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CT和MRI对脊柱布鲁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院收治的经手术及布鲁菌凝集试验证实的脊柱布鲁菌感染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探讨CT与MRI对脊柱布鲁菌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布鲁菌性脊柱炎椎体受累较为严重(39例),多累计2个椎体受累(32例),其中以L4椎体受累最为常见(27例),CT检查显示有明显骨质改变(39例),表现为骨质增生(30例),椎间盘变形(39例),脓肿形成(9例),韧带改变(20例)及小关节病变(18例)。MRI检查多数为T1WI、T1等长或长信号,受累椎间盘主要表现等长T1、长T2及混杂T2改变,脓肿者可见T1WI低信号或中等信号,韧带钙化不敏感,小关节炎性改变关节腔内表现为长T1、T2积液征象,增强扫描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结论:布鲁菌性脊柱炎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但在实际诊断过程中应将2种检查方式结合并考虑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以获得更准确的诊断。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布鲁菌感染

布鲁菌也称为布氏杆菌,是可引起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病菌,人体在感染布鲁菌后常累及脊柱,形成布鲁菌性脊柱炎,临床研究表明布鲁菌性脊柱炎的发病率约占布鲁菌病的2%-53%[1],可引起脊柱畸形及脊椎功能损害,对患者的生活影响较严重。布鲁菌性脊柱炎在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面与脊柱结核相似,容易出现误诊及误治疗的情况,从而影响患者的预后,本次的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40例脊柱布鲁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对比分析CT和MRI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探讨二者对脊柱布鲁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探讨我院在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布鲁菌病且病变累及脊柱的患者40例,患者均经手术及布鲁菌凝集试验确诊。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6例,年龄25-75岁,平均(45.0±4.5)岁,病程10d-24个月,平均(5.0±1.5)个月,所有患者均有牛羊肉接触史,临床表现为间断式发热,体温38-40℃,平均(39.0±0.5)℃,其中34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腰痛,22例患者同时伴有双下肢麻木或疼痛,5例患者伴有关节疼痛。

1.2 影像学检查

CT检查:使用飞利浦64排螺旋CT,扫描设置,螺距1.0,层厚3.8或5mm,自动mA范围,120kV,150-250mA,对患者进行矢状面、冠状面、横轴面扫描。

MRI检查:采用西门子1.5TAVANTO机器,扫描层厚4-5mm,间隔1mm,扫描序列:横轴面FSR T2WI、矢状面FSE T1WI、STIR,冠状面T2WI。28例患者行增强扫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2.1病变部位

40布鲁菌性脊柱炎患者有1例未见椎体骨质有明显的损坏,其余39例均有不同的程度的椎体受累,其中4例单个椎体受累,包括L2、L5各1例,T11受累2例;32例2个椎体受累,其中相邻椎体受累30例,L2-34例,L4-521例,L3-45例,间断椎体受累2例,L2及T31例,T9及S11例;3个椎体受累者3例,包括L1-31例,L2-51例,T10-121例。以腰椎受累最为多见,受累最多腰椎为L4,占比67.5%(27/40)。

2.2 CT表现

40例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中仅有1例患者未见明显的骨改变,剩余3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骨及骨膜发生改变,边界不清晰,所有病例均未见死骨形成,30例椎体可见明显骨质增生,骨膜增厚钙化。39例有明显的椎间盘变形,18例椎间盘变窄,21例椎间盘损坏,伴有大量的纤维组织增生,其中有5例骨赘形成。7例患者有脓肿形成,椎旁的软组织影与椎体破坏区分界模糊,未见脓肿流入腰大肌,3例向下灌注。20例患者伴有韧带改变,其中18例为韧带增厚,2例为韧带钙化。10例患者可见小关节改变,关节面破坏,密度减低,椎间隙狭窄。

2.3 MRI表现

39例患者病变椎体有异常信号,1例椎体形态及信号未见明显异常,其中多数为T1WI、T1等长或长信号,少数为等低混杂信号,T2WI破坏有不均匀的长T2信号,STIR为高信号,伴有水肿者为稍高信号。椎体破坏者7例为病理性骨折,椎体呈楔形改变,信号混杂。30例矢状位可见骨质增生,椎体边缘尖化改变,其中12例形成骨桥。25例患者椎间盘有单纯的信号改变,13例可见椎间盘破坏,椎间隙变窄,受累的椎间盘为等长T1、长T2及混杂T2改变。7例椎间脓肿者可见椭圆形的T1WI低信号或中等信号,T2WI为高低混杂信号,STIR序列为高信号,脓肿病灶为局限性,未见流注及腰大肌受累。韧带钙化不敏感,部分患者的受累相应部位有局限性的增厚,T1WI、T2WI为等信号。10例小关节炎性改变者,可见关节面不规则破坏,关节间隙内少许线条状的长T1、T2积液征象。28例增强扫描者其受累椎体有不同程度的轻强化,且受累椎间盘强化不均匀,有脓肿灶者脓肿壁增厚且不规则强化,脓肿内脓液不强化。

3.讨论

布鲁菌病在我国的发病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牧区及山西省等牧羊地区发病率较高,羊为主要传染源,其次为牛和猪,而人类可通过接触破损处粘膜接触受到感染,发病人群有一定的职业特征,主要为挤奶工、农牧民、兽医等行业,且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2]。另外若进食感染布鲁菌的牛羊肉也可受到感染。人体感染布鲁菌后主要累及脊椎,其临床表现无显著的特异性,主要根据流行病史、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或病理活检确诊。

布鲁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症状体征主要为发热、腰背部疼痛及关节痛,并有明显的脊柱活动受限和局部的压痛、叩击痛,因此常被误诊为脊柱结核或化脓性脊柱炎。而CI和MRI作为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影像学检查方式对布鲁菌性脊柱炎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CT检查通过计算机进行断层扫描,具有高度的密度的分辨率,其数据处理和三维图像处理功能可较好的检测出脊柱骨质和椎间盘的受累情况,对于椎间隙变窄及椎旁脓肿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通过MRP重建可清晰的观察到小关节形态及密度的改变,对韧带钙化的敏感性高。MRI检查对于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3],对病变部位的椎间盘、椎旁软组织及韧带组织具有异常信号提示,在有椎旁脓肿时也可显示相应水平脊髓的受压及椎旁软组织受挤压情况,增强扫描时可对脓肿和占位性病变进行较好的鉴别,但是MRI对骨质钙化的敏感性较差。

本研究发现,CT和MIR对脊柱布鲁菌感染不同部位、不同程度损害均有明确的诊断结果,且2种检查方法相互补充,能够为该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丰富的信息。综上所述,建议在临床的诊断过程中应结合以上2种检查方式,并结合病史及实验室检查确诊。

参考文献:

[1]张洪涛,盛复庚,邢旭东,等. X线、CT、MRI影像学诊断脊柱布鲁杆菌感染8例[J]. 武警医学,2016,27(1):77-78.

[2]张超,路坦. 脊柱结核与脊柱炎的MRI影像鉴别价值研究[J]. 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7):115-117.

[3]卢文杰. 脊柱创伤患者的CT及MRI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J]. 重庆医学,2017,46(A02):315-316.

论文作者:郭靖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5

标签:;  ;  ;  ;  ;  ;  ;  ;  

CT和MRI对脊柱布鲁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探讨论文_郭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