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烦恼——走向成熟的企业家所遇到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家论文,烦恼论文,走向论文,成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去年7月,年满47岁的山东华乐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苏寿堂从北京大学校长手中接过博士学位证书,戴上了北京大学的博士学位绶带和博士帽,从而实现了由农民企业家向经济学博士的跨越,成为中国企业界第一个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创造出非凡业绩,同时又获得工商管理硕士(MBA)和经济学博士的企业家。
1978年,25岁的苏寿堂被任命为山东省乐陵县寨头堡农机厂厂长。这位当时高中没毕业就在农机厂干临时工的新厂长的全部家当不足7万元,而且企业管理混乱,技术落后,产品滞销,工人领不到工资。背水一战的苏寿堂,凭着农民的直觉干了三件现在看来微不足道、但在当时却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打破铁饭碗,实行计件工资制和厂长负责制。小小农机厂当年就走出困境。随后几年,苏寿堂投资办起帆布厂和棉纺厂,个个成功。1987年,苏寿堂被公派去日本学习企业管理。这位在中国已小有成就的农民企业家在日本当了一年的“小学徒”,每天要骑100多里路的自行车,工作学习13个小时。当时的日本首相海部俊树接见中国留日研修生时对苏寿堂大加赞赏:“你不仅是中国的劳动模范,也是中国留学生的模范”。
大浪淘沙,尽显英雄本色。想当年和苏寿堂一同起步,并且声名显赫远胜于他的中国首批企业家们,如今又有几人还能保全自己的名誉呢?当年耳熟能详的明星企业有几家能成为中国企业界的“常青树”?
企业搞不好是因为学位低?
前不久,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对全国企业家学历及学位情况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0%的企业家拥有大专学历,34%的企业家拥有大学学历,15%的企业家拥有高中或中专学历,7%的企业家拥有研究生学位,3%的企业家仅有初中以下学历。
另据国家经贸委对全国企业经营状况的调查表明,三分之一的企业盈利,三分之一的企业盈亏持平,三分之一的企业亏损。
从以上调查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企业家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81%,而全国企业能够盈亏相抵或盈利的占66%;企业家中拥有高中或中专以下学历的占18%,而全国企业陷入亏损困境的有30%多。那么,企业家的学位和企业经营状况之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
联系之一:学位低而且知识结构落后,导致企业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全国企业家中,年龄在36岁以上的占89%,学位在大学以下的占81%。这些人在校学习的时间都在1985年以前,所学内容都明显的带有计划经济时期的烙印,已经不能适应如今市场经济的要求。在他们担任企业领导职务以后的时间里,超过50%的人每天的学习时间不到1小时,38%的人每天的学习时间在2小时以内。在他们当中,仅有41%的人接受过30天以内的培训,20%的人接受过30天以上的培训,而另有20%的人竟然连一天的培训也没有接受过。在当今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背景下,我们的企业家用20年前学到的知识管理着处于21世纪的企业,其结果可想而知。
联系之二:经营管理方法陈旧,导致企业缺乏竞争实力。过去,中国企业的管理方法大都采用会议、文件、电话等传统工具,费时耗力而且效率不高。在电脑和国际互联网日益渗透进企业日常管理和经营的今天,我们的企业家又将面临新的挑战。中国企业家中有63%的人会使用电脑,有44%的人使用国际互联网。从这个统计数据看,其比例还是挺高的。但将电脑和国际互联网应用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和经营中,则是中国企业的弱项。到目前为止,仅有35%的中国企业拥有自己的网址,有20%的企业拥有自己的网页,有11%的企业建起了自己的网站。企业家们不能掌握先进的经营管理工具和方法,原因又与他们的学位有关。学位高、年龄低的企业家对电脑和互联网的使用程度超过学位低、年龄大的企业家。有35%的企业家对电子商务有所了解,有15%的企业家对网络银行有所了解,而这些企业家的学位都在大学以上。相对于学位低的企业家们娴熟的开车技术而言,他们的电脑和外语应用水平却令人不敢恭维。
联系之三:少数学位高的企业家管理着少数业绩好的企业,而多数学位低的企业家则带领着企业在困境中苦苦挣扎。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不是绝对的规律。在中国所有的企业中,按所有制划分,业绩最好的为合资企业,其次为股份制和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排在最后。
令人感兴趣的是,企业家的学位高低分布与企业经营状况非常吻合。合资企业中71%以上的企业家拥有大学学历,股份制企业中34%的企业家拥有大
学学历,国有企业中45%的企业家拥有大学学历,而民营企业中只有9%的企业家拥有大学学历。在脱产培训、日常学习、出国考察等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素质的活动中,合资和股份制企业的企业家们投入最多。
在现实中我们观察到,合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的经营业绩波动幅度非常小,而民营企业则相反,往往是像涨潮一样涌现出一批名噪一时的企业家,几年之后他们又销声匿迹。
显然,企业家的学位与企业经营业绩之间的联系是成正比的。学位高的企业家经营企业的成功机率比学位低的企业家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否则的话,跨国公司用高薪聘用名牌工商管理学院的MBA们的行为岂不是在烧钱。
中国企业家的“跛脚鸭”现象
在拥有大学学位的中国企业家中,74%的人所学专业是理工农医及文史哲,仅有25%的人具有财经及管理专业学位。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大多数企业家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管理培训与学习,没有相应的管理学位。这种情况与他们目前所从事的管理工作极不相称。这是中国企业家独有的“跛脚鸭”现象,同时也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
中国企业家往往精通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却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一窍不通,其后果就是他们可以源源不断地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但在生产管理和市场营销过程中却漏洞百出,常常做出一些非常幼稚的举动,他们的一些低级错误就可以葬送一个好端端的企业。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昔日的姜伟和史玉柱。毕业于辽宁中医学院、拥有药学大学学历、担任过辽宁省中药研究所药物研究室主任的沈阳飞龙公司总裁姜伟,很早就在中国开发并推出减肥茶和营养口服液产品,是中国第一个把保健品市场做出上亿元规模的企业家。但由于他不懂市场营销理论中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产品生命周期”,10年来一直不开发新产品,最终导致企业一蹶不振,还闹出抢注“伟哥”商标的事件,用别人的商标继续卖他早已没有市场的“延生护宝口服液”,区别只是将“液”变成了“胶囊”。姜伟尽管后来写出了轰动一时的《总裁的20大失误》,但其内心深处的感想并不能取代科学的管理理论。
另一个悲剧人物就是史玉柱。直到今天,中国还没有第二个企业家像史玉柱那样依靠高科技迅速积累起巨额财富。但史玉柱过去的失败原因也很简单,
就是他不懂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一个规矩:“不能将流动资金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当时头脑已经极度膨胀的史玉柱一意孤行,将巨人集团所有的销售回款全部投入到巨人大厦的建设中,拿不到货款的供应商上门讨债并告到法院,巨人便遭厄运。
在中国的高科技企业中,企业家的“跛脚鸭”现象更为严重。那些拥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专家们既当董事长,又做总经理,有的还要过一把“首席执行官”的瘾。这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小农意识,和放弃自己擅长的而干起自己不懂的做法,导致中国的大多数高科技企业成为永远长不大的小“作坊”。这些人拥有国外一流大学的各个专业的最高学位,但惟独没有国外知名工商管理学院的MBA学位。
中国加入WTO后,中外企业将要在国内外市场上发生激烈的竞争,而企业家的管理素质则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中国的这些“跛脚鸭”们能否成为国外那些受过系统工商管理教育、拥有丰富企业管理经验的企业家的竞争对手,是一个令人忧虑的问题。
高学位不是“灵丹妙药”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意识到缺乏工商管理培训是自己和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他们采用种种方式给自己“充电”。在国内的大学课堂上,在各种管理培训班上,甚至在国外的工商管理学院,都可以发现中国企业家的身影。现实中也有许多企业家获得了工商管理学位。但是,并不是拥有了管理学或经济学博士、硕士学位就会成为合格的企业家,另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因素制约着中国企业家的成功之路。
这些重要因素包括:
良好的教育背景,包括坚实的专业教育和先进的工商管理教育,这是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基础。在美国,每4个研究生中,就有一个是MBA。许多美国人在拿到了本专业的学位之后,再去读一个工商管理硕士课程,这样无疑具备了成为成功企业家的“硬件”。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美国公司拥有别人无法比拟的管理资源上的优势和强大的竞争力。
丰富的阅历和经验。管理企业就像指挥军队,身经百战才能成就一位优秀的将军。要想成为真正的企业家,必须在工商管理实践中经历长期的实际操作,并不断总结和积累自己和别人的成败得失。此外,还必须拥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对政治、文化、科学、历史、地理、人文等诸多学科有所了解。
获取大量的信息。在信息社会,企业间除了产品竞争,又多了信息竞争这一新战场。企业家如果不读书、不看报、不上网,可以想象他在缺乏信息的情况下会做出多么危险而愚蠢的决策,从而导致一个企业的失败。
勇于实践的勇气。这既包括敢于将先进的工商管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勇气,也包括关键时刻敢于拍板、敢于承担一切责任的胆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早一刻做出决策就会占得先机,从而成为市场的领导者和开拓者。
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其实质就是“用别人没有用过的方法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企业家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将创造性应用于日常工作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现在的中国企业家非常缺乏创造性,突出的表现就是打开市场靠炒作,占领市场靠降价,价格战成为中国企业家的看家宝。
只有具备了以上特征,中国才会拥有真正成熟的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