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信息差”设置常见问题例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息差论文,常见问题论文,小学英语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差”是指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在教学方法的使用和教学活动的组织上,把整个教学过程尽可能设计得接近真实的交际过程,使教学活动符合真实的交际活动。小学的英语教学过程也是师生相互传递信息的过程。在英语课堂上设置有利于师生双方的“信息差”,能生成真实交际的英语课堂教学,让英语交流更加顺畅自然,更加有意义,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促成英语教与学信息渠道的通畅。然而,笔者最近深入课堂观察,发现小学英语课堂“信息差缺失”现象严重,这不仅严重影响了课堂效率,而且制约了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成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桎梏。
二、“信息差”设置的常见问题
[问题一]没有思考价值的“信息差”
1.无奈的“被”交流
案例1:这是一节借班上课的公开课,上课伊始,老师显然是为了融洽师生关系,缩短师生距离,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T:Boys and girls,today,I’m your new English teacher.Do you wan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me? Look at the information on the screen then ask me questions.
学生们睁大眼睛看着屏幕上的信息,这时老师大声地说:“Ask questions about me.”学生毫无反应,老师接着又提示:“你们可以针对屏幕上的内容向我提问,如: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在老师的再三动员下,才有三两个学生勉强举手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学生处于一种“被”交流的状态。
2.“无心”的伪交流
案例2:在课堂上老师手里高举着物品大声地问学生:“What’s this? What’s that? What are these? What are those?”而学生则积极地配合着说:“It’s a…They’re…”还有的教师会问一些诸如“What’s your name? Are you a student?”的问题。学生的反应虽然是积极的,但那是不需要动任何脑筋的随口应答。
问题的思考与分析:
上述两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老师显然是缺乏“信息差”设置意识,由于案例中所提问的答案都是事先已知的,或彼此双方都已观察得知的,这种提问的答案是预期的、可见的,而交流的内容是表面层次上的,对学生来说没有多少积极的思考,因此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了没有思考价值的信息交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对于案例1,教师如果稍做调整,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如老师只留前面的标题,而把后面相应的内容去掉,给学生“留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因为学生对新老师一无所知,充满好奇,肯定有许多问题想与老师交流,而老师给出的标题既为他们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同时又起到了提示的作用,使学生触景生情,激发起参与意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具体情景中所传递的“信息差”,引导他们即席和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师生之间的交流就会更真切、自然、流畅。
案例2表面上课堂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言语交流。这种明知故问的教学方法只能说明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不能使学生了解语言的使用场合,也无助于培养他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这种缺少“信息差”的明知故问的“假交际”是初级操练,它必须向具有交际性的高级操练发展。其实老师可以将物品包起来,只露出部分,设置“信息差”,让学生猜一猜。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效作用。”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力求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出能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学习任务的多种情景,而后通过在情景中传递不同的信息,从而使交际双方所拥有的信息具有差异,学生便会带着对另一方信息的渴求去运用语言,自然习得语言。
[问题二]缺乏交际功能的“信息差”
1.对话成了对白
案例3:在英语课堂上我们不难发现,对于A部分对话教学,老师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表演对话,而且是乐此不疲,学生也演得惟妙惟肖,对答如流。我们的学生真的“对答如流”了吗?记得有一节上课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5 Seasons,在听完课之后,我与课堂上获得“最佳表演奖”的同学进行了如下交流:
T:Hi,S1.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
S1:I like winter best.
T:Why?
S1:Because I can make snowmen.
T:S2,do you like winter,too?
S2:Yes,because I can make snowmen.
从上面的对话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交流表达完全拘泥于文本的框框之内,他们未必就真的都喜欢冬天,他们显然是在背“台词”。
2.对话成了传话
一节课的拓展环节,我们老师用的最多得方法就是“复述课文”,要么是fill in the blanks,要么是retell it,再不就是answer the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text,学生成了教材的“回音”。
问题的思考与分析:
交际活动作为教学操练的手段通常有两种形式:模拟交际(para-communication)和真实交际(real-communication)。模拟交际指的是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去识记语言材料,对语言现象进行模仿性操练,从而达到对所学语言材料进行运用的目的。这种交际通常是对所学内容进行机械性的操练,它必须要向更高层次的真实交际过渡。复述课文与表演课文都属于模拟交际范畴,复述课文虽然有利于学生深入感悟课文□把握主旨大意□情节线索及重点句型结构,但要根据不同的课型选定适宜的复述方法,让复述成为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成为学生内化语言的重要渠道。但是复述意味着重复课文内容,课文大意不变,所以听者与复述者之间不存在“信息差”,这会让听者觉得索然无味,复述充其量只是为学生提供一次操练语言的机会,而并无真正意义上的交流。由于学生对对话中的信息已熟知,无论是复述课文还是表演对话,都属于事先已有答案,而且只有一种正确答案,因此,学生没有思考和创造的余地,更谈不上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它必须要向更高层次的真实交流过渡。交际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对已知的语言进行创造性地使用,而不是背诵课文、对话,否则交际便成为“传话”。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造活动情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积极参与言语实践活动,从而使语言技能发展成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问题三]忽略学生实际的“信息差”
案例4:一位老师课后说:“这班小孩没救了,一群傻子,上课也不知道回答问题。”那是一节语篇教学课,执教的内容是《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2 More exercise A部分,教学片段如下:
环节1.整体呈现文本之后,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Why is Ben unhappy?
Does he do well in PE?
Who runs faster than Ben?
以上几个问题都涉及课文的细节部分,学生第一次接触文本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经过一番沉默后,只有少数几个学生举手。
环节2.再次呈现文本,分段推进,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判断下列句子与课文内容是否相符:
Ben will get up earlier.
Ben can run to school.
Ben will play ball games after school.
但是听完第一遍之后,教室里再一次陷入了一片沉寂,没有一个学生主动举手,老师点名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显得很不自信。
问题的思考与分析:
痛定思痛,我们的“孩子真的是一群傻子”,还是老师的课设计存在问题?纵观整节课,症结还是在“信息差”的设置上,教师的“信息差”仅仅局限于教材,没有联系学生原有知识储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成功的课堂有赖于教师对文本独特的发现,如果教者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其实那些要求都是徒劳。”如果教师在环节1提供与该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挂图或课件让学生预测本文的大体内容,依据不同片断的信息,他们便会通过交流,分享这些不完整的信息,以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这样既能唤醒学生原有的知识又能激活相关的背景知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同时小学生好奇心强,会产生迫切阅读以寻求验证自己预言的愿望,使他们的阅读兴趣能得到激发与培养。英语新课程“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学习途径,发展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对于环节2如果老师设置这样的“信息差”:Jim wants to get stronger,what can he do? Please work in groups and try to give him some advice.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大胆交流。“信息差”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基础诱因和出发点,它的永恒性决定了人们交际活动的多样性和持续不断的特点。
三、对策——把脉学生原信息,巧妙设置“信息差”
“信息”的差距设置,要准确把脉学生原有的信息结构,熟悉学生的学情,知道学生迫切想要的“东西”。在学生的已知和未知之间设置悬念,既要有一定的差距,也不能让差距过大,能达到“跳一跳摘桃子”的高度即可。
(一)运用感觉设置“信息差”
所谓感觉,主要包括听觉、味觉、触觉等形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诸多感觉形式来制造“信息差”,开展英语教学活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讲英语、用英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 4 Buying fruit,在教学apple,orange,banana,grape等水果词汇时,可以利用触觉制造“信息差”,事先把这些水果放在一个书包内,然后请一个学生把手伸进书包内,touch and guess,通过这个活动,引导更多的学生讲英语。这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让学生能在较真实的语境下进行有意义的交际活动,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
又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3B Unit 8 I’m hungry中的食物饮料类单词时,利用味觉制造的“信息差”教学bread,a hot dog,a sandwich等词汇。如设计游戏smell and guess,教师把一个学生的眼睛蒙住,让其闻其中一物,然后问:“What’s this?”若学生回答“It’s bread.”教师就说“No,it’s…”然后再让该生接着猜,如果猜对,教师说“Yes,it is.”如果学生一时猜不准,也没有关系,可以让其继续猜,一直到猜对为止。只要让学生参与了语言实践活动,我们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再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3B Unit 11 A boy and a girl中的“Who’s that boy(girl)?”这一句型时,利用听觉来设置“信息差”。老师请一个学生到讲台上,背对全班同学站着,让在下面的某个学生捏着鼻子说:I am a boy.I’m twelve.I like English very much.然后老师问“Who’s that boy?”让讲台上的学生根据声音来辨别说话者是谁。通过这种“变声”游戏,教师很好地设置了听觉“信息差”,有了“信息差”,学生感觉既新鲜又好奇,从而产生开口讲英语的愿望,使“信息差”得以弥补。
(二)运用动作设置“信息差”
动作“信息差”就是通过人的体态语言(body language)所制造的信息。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 7 After school时,让一个学生做出动作,并用布拉成一个帘子挡在该学生面前,有效设置“信息差”,座位上的学生会迫不及待地问:“Is he dancing? Is he…?”在询问中学生学到的英语语言得到运用。
(三)运用表格设置“信息差”
表格“信息差”就是通过编制表格的不同内容,给学生制造“信息差”。这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编制教学信息卡,如食物信息卡、运动项目信息卡、颜色信息卡等;教学中还有关于人的信息卡,将人的爱好、特长等信息编在卡上,利用信息卡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巩固新学的语言。
当然,还有运用多媒体设置“信息差”以及运用问题设置“信息差”等方法,具体采用什么方法,依学情而定。
“信息差”有助于联系实际生活,形成真实的语言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最终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老师应努力创设符合课堂教学内容的“信息差”,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有意义的语言交流,为英语教学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