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哲学的显著特征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征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如何理解哲学的显著特征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征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如何理解哲学的显著特点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特征论文,哲学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思想史表明,任何一门学科、任何一种学说在其发展过程中,除了要研究新问题外,往往还要回过头去重新探讨像自己的对象、性质、内容和职能这样一些对学科的发展具有方向性、根本性的问题。哲学不仅如此,而且更为突出。用现代西方哲学家石里克的话来说,这是“哲学事业的特征”,哲学“总是被迫在起点上重新开始”、“从头做起”。用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话来说,这是“哲学的显著特点”。对于哲学家来说,最折磨人的耐心的问题就是:哲学是什么?哲学的位置在哪里?

      就本义而言,哲学是“爱智慧”。但是,这里很容易产生一个误解,认为哲学是“爱”智慧,它本身不是智慧。实际上,哲学本身就是一种智慧,一种特殊的智慧,它给人的生存和发展以智慧和勇气,是一种大智大勇。现在宗教盛行,宗教是什么?宗教是关于人的死的观念,是讲生如何痛苦,死后如何升天堂的。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关于人的生的智慧,是教人如何生活,如何生活得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这就是说,哲学关注的是人,注重解答“人生之谜”。我们经常说人生观,人生观其实就是世界观;反过来说,世界观就是人生观。人生观并非仅仅是一个对待人生的态度问题,更重要的,它是一个如何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与世界关系的问题,而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恰恰是世界观的问题。因此,在哲学中,不存在一个独立的、仅仅作为理论基础的世界观,也不存在一个独立的、仅仅具有应用性质的人生观。在哲学中,世界观与人生观已经融为一体。也就是说,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人生观。所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反过来说,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我赞同并欣赏费希特的这一见解,即“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会选择什么样的哲学”。

      人生观的核心问题,就是人为什么活着。这是涉及人生价值、人生意义、人生理想、人生信仰等等的重大问题。这一重大问题不是仅仅靠伦理学能够解决的问题,更不是一个科学问题。在我看来,人生观是世界观问题,而不仅仅是伦理学问题;人生观是哲学问题,而不是科学问题。数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生物学、考古学等等都不可能解答“人生之谜”。倍数再高的显微镜看不透“人生之谜”,再好的望远镜看不到“人生之谜”,再先进的计算机包括云计算也算不出“人生之谜”……人生活在自然之中,必然有一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必然有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而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马克思形象而精辟地指出:“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①因此,对人生的不同理解必然包含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理解,对人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理解。

      饮食男女本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却是一种社会现象。爱情之所以如此激动人心,不是因为爱情是两个自然人之间的私情,而是因为它的社会性。爱情内涵的丰富性在于它所体现的社会关系的多样性,或是反对封建门第、等级观念,或是反对世俗偏见、政治干预。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传说、爱情小说,其本质不是性,而是以性爱为轴心来揭示特定的道德观念和社会关系。文天祥的千古绝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说明人的生与死本身属于自然规律,而生与死的意义属于历史规律。有的人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有的人死得窝囊甚至死不足惜。英雄与小丑,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的分界线就在于,你是如何处理人与历史规律关系的。凡顺历史规律而动、推动社会发展者,是英雄,流芳百世;凡逆历史规律而动、阻碍社会发展者,是小丑,遗臭万年;凡主观愿望好,但行为不符合甚至违背历史规律、壮志未酬者,是历史中的悲剧性人物。

      在我看来,“悲剧”不仅是戏剧艺术的一种形式,不仅是美学的一个范畴,而且是一种价值观,一种历史观。在《鸦片贸易史》中,马克思用“悲剧”这一概念揭示了东方中国与西方国家、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进行“殊死的决斗”中难以避免的失败及其客观原因。为什么?因为自然经济“玩不过”商品经济,农业生产方式“斗不过”工业生产方式,封建制度挡不住资本主义制度。悲剧性的事件必然造就悲剧性的人物。我们都知道,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胸怀和情怀,在道义上具有优势,可从历史潮流看,从社会发展的趋势看,林则徐的失败难以避免,只能是壮志未酬。谭嗣同绝命北京菜市口,“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从哲学的视角看,林则徐和谭嗣同都属于历史中的悲剧性人物。

      在学哲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学哲学与学其他专业不同。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说过一句话——“哲学的崇高任务就是使人成为圣人”。冯友兰作为哲学家可能对哲学作了过高的评价,哲学不可能使人成为圣人。但是,哲学能使人智慧和崇高。所以,我们不能只“为学”而不“为道”。什么是“为学”?“为学”,就是学习专业知识。学习专业知识可以使人成为某一方面的专业人才,学物理的能够成为物理学家,学化学的能够成为化学家,学经济学的能够成为经济学家,如此等等。可是,单纯的“为学”有局限性,因为它能够把人培养成专业人才,但又往往把人局限在某个专业之内。所以,我们还要“为道”。什么是“为道”?“为道”就是学哲学。

      哲学问题不同于科学问题。人为什么有生有死,这是生命科学的问题,可人如何对待生与死,这是哲学问题。水到零度会变成冰,到了100度就会变成汽,这是生活常识,可从中发现量变能够引起质变,引出量变质变规律,这是哲学智慧。知道数学有正数与负数、力学有作用与反作用、化学有化合与分解、生物学中有遗传与变异,这是科学常识,可从中发现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引出对立统一规律,这是哲学智慧。哲学的作用就在于,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引导人走向智慧和崇高。所以,我们既要“为学”,也要“为道”。

      在学哲学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处理理论与现实的关系。我始终认为,哲学不能仅仅成为哲学家之间的“对话”,更不能成为哲学家个人的自言自语,说一些谁都听不懂的话。在我看来,这样的哲学家是“多余的人”,这样的哲学话语是“多余的话”。哲学家不应像沙漠里的高僧那样,腹藏机锋,口吐偈语,空谈智慧,说着一些对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毫无用处的话;哲学家不应像魔术师那样,若有其事地念着一些咒语,说着一些谁也听不懂的话;哲学家不应像吐丝织网的蜘蛛那样,看着自己精心编织的思辨之网,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处在“自恋”之中。水中的月亮是天上的月亮,眼中的人是眼前的人。哲学应该也必须同现实“对话”,马克思一再强调,哲学不能脱离现实。

      哲学家喜欢说超前性。在我看来,所谓超前性,实际上是对现实中的可能性的一种充分揭示。无论哲学家个人多么清高,多么超凡入圣,他都不能不食人间烟火,不能不生活在现实的社会中,不能不在现实的社会条件下进行认识活动、提出问题并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不管哲学在形式上多么抽象,实际上都可以从中捕捉到现实问题。存在主义极其抽象,实际上它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现实的一种文化反映。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已经无所适从,所以总是“烦”。与现实“对话”是哲学存在和发展的根基,离开了现实,哲学只能成为无根的浮萍,只能是无病的呻吟。学哲学,当然要把握抽象的概念,但必须了解这些抽象概念背后的现实问题。比如,作为一个哲学原理,“否定性的辩证法”本身是很抽象的,而马克思之所以如此重视“否定性的辩证法”,是因为“否定性的辩证法”契合着现实问题,有其政治批判的意义,这就是批判、否定资本主义,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如果我们只是看到辩证法的学理,而没有看到它背后的现实问题和政治内涵,就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就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为什么强调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由此引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这就是哲学与政治的关系。无疑,哲学不等于政治,哲学家也不是政治家,有的哲学家甚至想方设法远离政治、脱离政治。但是,政治需要哲学。毛泽东之所以如此重视哲学,提出实事求是,是为了批判教条主义,是为了给中国革命找到正确的道路。离开了这一政治背景,仅仅从学理的角度去理解实事求是,就会索然无味。实际上,毛泽东提出实事求是,其政治意义要远远大于哲学意义。邓小平重申实事求是,其政治意义同样远远大于哲学意义。如果说毛泽东提出实事求是是为了解决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问题,那么,邓小平重申实事求是是为了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是什么深奥的哲学问题,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常识。可是,1978年的真理标准讨论在当代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什么?因为这一“常识”契合着当时的政治问题,那就是批判“两个凡是”。

      当前很流行解构主义哲学,有的学者认为它是“纯粹哲学”,与政治无关。其实不然。用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的话来说就是,解构主义是通过解构既定的话语结构来挑战既定的历史传统和现实的政治结构。再往前讲,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法国启蒙哲学登上历史舞台,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摇旗呐喊。德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之前,德国古典哲学登上历史舞台,为德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鸣锣开道。从历史上看,任何政治变革、社会变革之前,都是哲学变革、思想变革。所以,恩格斯指出,哲学变革是政治变革的先导。这就是说,政治需要哲学。在我看来,没有经过哲学论证其合理性的政治缺乏理性和逻辑力量,没有经过哲学论证的政治缺乏理念和精神支柱,没有经过哲学论证的政治很难获得人民大众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拥护。

      同时,哲学也不可能脱离政治,哲学总是具有自己独特的政治背景,总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蕴含着政治,总是具有这样或那样的政治效应。明快泼辣的法国启蒙哲学是这样,艰涩隐晦的德国古典哲学是这样,高深莫测的解构主义哲学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如此。哲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以抽象的概念体系来反映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现实的社会运动,体现特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哲学家主观上可以超越某个阶级,实际上总是某个阶级、某个社会集团的代言人。这就是说,哲学具有双重属性:既是知识体系,又是意识形态。实际上,哲学和时代的统一性首先是通过其政治效应来实现的。学哲学,就是要培养自己具有自觉的哲学意识,同时具有敏锐的政治眼光,从而把握时代精神,走向现实的深处。

      在学哲学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当注意,哲学不是科学,或者说,哲学不同于科学。不同在什么地方?传统教科书提出,不同的地方在于,哲学研究整个世界的一般规律,科学研究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这是一种无原则的糊涂观念,实际上混淆了哲学与科学的区别。在我看来,哲学与科学的不同地方就在于,科学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而哲学既是知识体系,又是意识形态;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价值。与科学不同,哲学对对象的认识不是止于对对象的规律的认识,而是必须进入到对对象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不仅要知道对象是什么,而且要知道对象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这就是说,哲学还具有一种双重属性:既是真理观,又是价值观。

      讲了这些,实际上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这就是,哲学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派别的哲学家对哲学有不同的看法,不仅哲学观点不同,而且哲学理念也不同。对于哲学而言,不存在什么“先验”的规定,不存在为所有哲学家公认的哲学定义,也不可能形成超历史的、囊括了所有哲学的统一的哲学定义。按照西方传统哲学的观点,哲学“寻求最高原因的基本原理”,提供“全部知识的基础”和“一切科学的逻辑”,是“最高智慧”。可是,在西方现代人本主义哲学看来,哲学关注并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的“精神的焦虑”、“信仰的缺失”、“形上的迷失”、“意义的失落”和“人生的危机”;在西方现代科学主义哲学看来,哲学是确定或发现命题意义的活动,科学使命题得到证实,哲学使命题得到澄清;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哲学的历史任务和向度就是理智地消除以至推翻既定事实。

      从根本上说,哲学的对象、性质、内容和功能,总之,哲学的位置是由现实的实践活动的需要决定的。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说的,“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②;从直接性上看,哲学的对象、性质、内容和功能,总之,哲学的位置是由当下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决定的,不同时代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决定了哲学具有不同的位置。古代的实践需要、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决定了古代哲学的“知识总汇”这一位置;近代的实践需要、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决定了近代哲学的“科学的科学”这一位置;现代的实践需要、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决定了哲学分化为科学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流派。其中,科学主义哲学着重对科学命题的意义分析;人本主义哲学注重对人类存在形式的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关注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其主题就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无疑是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用文学的语言来说,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犹如人类思想史上的壮丽日出,它使哲学这片思想的园地沐浴在“新唯物主义”的阳光之中,哲学的理论主题、理论内容、理论职能乃至表述方式都发生了根本转换。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使哲学的理论主题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使哲学的聚焦点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本体,从解释世界转向改变世界。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不是整个世界,而是人类世界;关注的不是宇宙的终极存在,而是人的现实存在,即“对象、现实、感性”何以成为这样的存在;关注的不是抽象的人的命运,而是现实的人的命运,关注的是消除人的生存的异化状态,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问题。那么,在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过程中,哲学应当做什么?或者说,哲学的职能是什么?对此,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了两句非常形象的话:一是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二是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心脏”,哲学是人类解放的“头脑”。既然哲学是“头脑”,那么,“头脑”必须清醒;“头脑”不清,就不可能确立人类解放的真实目标。无产阶级需要自己的哲学,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熔铸着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关注,对人类发展境遇的焦虑,对人类现实命运的关切,凝聚着对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以往的哲学家是人在“地上”,心在“天上”,关注的是宇宙的“终极存在”或“初始物质”,即使把目光转向人间,关注的也只是抽象的人的命运。与此不同,马克思是人在“地上”,心在人间。马克思不是虚无主义者,不是唯我主义者,他人在“地上”,当然能看到“天上”,但他关注的是“地上”。用中国古诗词来说,就是“举杯邀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什么?思考着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问题。马克思与他所批评的“哲学家们”的根本分歧就在于:“哲学家们”把存在看作是某种超历史的存在或非历史的存在,以追问“世界何以可能”为宗旨而解释世界;马克思则把存在看作是人类历史中的存在或人的实践活动中的存在,以求索“人类解放何以可能”为宗旨而改变世界。这样,马克思就使哲学的理论主题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变为“人类解放何以可能”。

      为了解答人类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探讨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本体,并使哲学的聚焦点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本体。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作为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人是在实践活动中自我塑造、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人是实践中的存在,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本体。正因为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本体,所以,人的生存状态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即使人的生存的异化状态也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的。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马克思揭示出被物的自然属性所掩蔽着的人的社会属性,揭示出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蔽着的人与人的关系,从而发现了人的自我异化的秘密所在,并力图付诸“革命的实践”,消除劳动的异化、人的异化,从而“确立有个性的个人”,即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为了解答人类解放何以可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探讨现存世界的本体,并使哲学的聚焦点从解释世界转向改变世界。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现实世界,也就是现存世界,是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相统一的世界,这个世界就生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中。人们是在物质实践的基础上重建世界的,实践活动是现存世界得以存在的根据和基础,实践因此构成了现存世界的本体。问题在于,现存世界一经形成又反过来制约、决定现实的人及其活动,现实世界的状况如何,现实的人的状态就如何。要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首先就要改变资本主义社会。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改变世界”。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为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而创立的,它本身就是对人类实践活动中矛盾关系的理论反思。在哲学史上,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一种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

      我们应当注意,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三个主义,而是同一个主义,也就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三个理论特征。其中,实践唯物主义是本质特征或根本特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两个基本特征都是从实践唯物主义这一本质特征引申出来的,是这一本质特征必然展开的内在逻辑和理论表现。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不存在一个独立的、作为理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也不存在一个独立的、仅仅具有应用性质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组成部分,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同一个领域,也就是人与世界总体关系的研究中呈现出来的两个理论特征。

      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不同称谓。在我看来,用“实践唯物主义”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透显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内含的实践维度及其首要性和基本性,因为以往的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③,这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的;用“辩证唯物主义”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透显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内含的辩证法维度及其批判性和革命性,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按其本质来说,辩证法“是批判的和革命的”④,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唯物辩证法与实践唯物主义的内在的同一性;用“历史唯物主义”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透显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内含的历史维度及其彻底性和完备性,因为唯物主义的彻底性、完备性集中体现在历史唯物主义中,“而自从历史也得到唯物主义的解释以后,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也在这里开辟出来了”⑤,这是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所说的。我们不能因为马克思一生只使用过一次“实践唯物主义”而认为这一概念不成熟,我们不能因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倡导“实践唯物主义”而忌讳这一概念,我们也不能因为苏联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有许多局限性而“废名”。

      实践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集中体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⑥这就是说,哲学必须具有批判性,而且这种批判要同对现实的批判、政治的批判结合起来,其宗旨就是要改变现存事物,否定资本主义制度。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的哲学批判不仅与意识形态批判密切相关、融为一体,而且与资本批判密切相关、融为一体。我们应当高度重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这样一个观点,这就是,资本使人与人的关系采取了一种物的形式,以致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表现为物对人的支配关系。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资本不仅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这是其一。其二,资本不仅改变了与人相关的自然界的存在属性,而且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存在形态。其三,资本本身就是一种有机体制,这种有机体制向总体发展的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这就是说,正是资本使资本主义社会总体化了。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极为明确地指出:“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⑦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具有支配一切的权利,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规定、存在形式和建构原则,并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建制。一言以蔽之,资本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存在,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和最高的社会存在物。正是在资本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扬弃了抽象的存在,发现了现实的社会存在,发现了人与人的关系以物化方式而存在的秘密,并透视出人的自我异化的秘密所在,从而把本体论和人间的苦难与幸福结合起来了,使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得到了本体论证明。马克思的资本批判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学内涵和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哲学内涵和意义。

      因此,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包括哲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即资本批判。这种批判的指向就是现存世界,就是资本主义制度,其目标就是改变世界,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只有在同马克思资本批判的关联中才能显示出来;而无论是哲学批判,还是资本批判,都只有在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这一更大的意识形态背景下才能得到真正理解。在我看来,哲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高度关联、融为一体,这是马克思独特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存在方式。

      我们必须明白,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是从现实出发的批判,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从而“对当代的斗争和愿望作出当代的自我阐明”,⑧这是马克思1843年在致卢格的信中所说的。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马克思为什么把自己的哲学称为“批判的哲学”,称为“批判的世界观”了。

      我不能同意这样一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维多利亚时代”,距今已经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因而过时了。这是一种误判,或者是一种傲慢与偏见。我们不能依据某种学说创立的时间来判断它是不是过时,是不是真理。新的未必就是真的,老的未必就是假的,时髦的是不可能持久的,走马灯一样更换本身就说明有问题。我们都知道阿基米德定理创立的时间很久远了,但今天的造船业无论多么发达,都不能违背这条定理。如果违背了阿基米德定理,造出的船无论技术多么先进,无论形式多么豪华,无论多么“人性化”,都不可能航行,如航行必沉无疑。

      实际上,理论与现实是双向关系:一方面,现实催生理论,理论要适应现实;另一方面,理论能够超越现实,并引导现实运动。一种仅仅适应现实的哲学是不可能高瞻远瞩的。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地把握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动规律,深刻地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刻地把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与世界的真实关系,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又超越了19世纪这个特定的时代,并以强劲的姿态介入20世纪的历史运动,深刻地影响着21世纪的社会运动。当代世界的重大问题从根本上说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20世纪的历史运动,资本主义的变化与社会主义的改革,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解体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崛起,使不同国度的学者们不由自主地把目光再次转向马克思。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中安息的马克思,比生前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埋头著述的马克思更加吸引人们的目光。我们都熟悉诗人臧克家的著名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我看来,马克思仍然活着,并和我们同行。

      ①②③⑥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40,11,155,2,412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4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34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3-67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如何理解哲学的显著特征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征_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