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过程及其经济分析

金融创新过程及其经济分析

刘刚[1]2006年在《发展金融学框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的金融活动虽然由来已久,但自古典与新古典经济学以降,人们对货币、金融、金融的作用以及金融的变化一直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虽然其中也有少数经济学家发出过不同的声音,但却无法改变整个局面。换言之,货币、金融、金融的作用及金融的变化长期以来在很大程度上被人们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地忽视、忽略或者省略掉了。只是伴随着最近几十年来经济全球化、经济金融化与金融全球化浪潮在世界各地的广泛兴起,迅速发展和急剧演变的金融现实使人们不得不承认,金融不仅是经济的核心,而且金融已从传统上是一国内部的行业性和被动适应性的局部性微观问题逐步转变为全球各民族国家与经济体经济与社会发展稳定的核心性、主导性和战略性的要素。如果继续从传统的角度去理解与对待金融,就不仅有失公允,而且金融也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与强度去教训与惩罚人类,上世纪末在全球一些国家与地区爆发的此起彼伏的金融危机就是其生动的写照。中国学者白钦先教授针对上述变化了的经济金融现实,不仅在世纪之交提出了以金融资源学说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以解释主流经济学所无法解释的经济金融危机,而且近年来在不同场合更是多次提出将隶属于发展经济学的金融发展理论独立出来建立一门新兴学科——发展金融学的时机已经成熟。与此同时,白教授(2005)还高屋建瓴地对发展金融学进行了精辟的概括与总结,他认为发展金融学主要是研究金融是什么以及金融与经济关系的科学,即不仅研究金融本质的演进及发展,而且研究经济发展的科学,但它不是孤立地、一般地研究金融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而是研究金融与经济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与相互影响,即二者彼此互动的意义上来研究金融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而金融功能就是联结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关节点或桥梁。从实践上看,发展金融学不仅研究发展金融学的过去与现在,而且研究它的未来;从空间上讲,它既研究发达国家金融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又研究转轨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金融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既研究发展金融学的理论,又研究发展金融学的实践;既从金融与经济互动关系的角度研究发展金融学的发展,又从金融的本质演进与金融经济互动关系二者紧密联系的角度来研究发展金融学的发展;既研究金融与经济的正效应、正功能,又研究二者关系的负效应、负功能。根据以上研究思路,本文在夯实了发展金融学的理论基石,即从实现金融发展理论到发展金融学的转换之后,提出发展金融学是以金融本质的演进基础上的金融

杨大鹏[2]2004年在《金融体系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先后有133个国家都经历了程度不同的金融困难,金融危机频频爆发,愈演愈烈。反思这些危机,原因各异,但主要是指导实践的传统金融理论正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金融及其构成要素的运行机制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所以,要准确理解金融体系对当代经济生活带来的影响,就不能以静态的、浅显的分析,而必须要以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研究金融体系的协调发展问题。 金融体系的协调发展的实践意义尤其重大。第一,协调性是社会、经济、金融正常运行的关键;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要求金融体系协调运行;第叁,现代金融的核心作用要求金融体系必须进行协调;第四,金融自身发展需要金融体系进行协调;第五,金融持续创新要求金融体系进行协调;第六,国际金融一体化要求金融体系协调发展。 金融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一般包括金融机构及其相互间的关系,金融市场与机构的联结以及有关交易的规则、组织或安排等。金融体系的协调则是指以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为基础,以金融制度为保障,以金融工具为载体,以货币、资本为核心形成的金融要素之间的协调,是金融运行与经济运行的协调,是金融运行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为了将金融体系协调这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论述清楚,本文采用对策性研究方法,以金融体系协调的叁个核心问题即金融体系协调的本质(提高金融效率)、核心内容(金融机构协调发展)和关键因素(金融监管协调和国际金融协调)为线索进行分析,突破了通常的分类论述对问题分析的分散性。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金融体系对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金融体系的协调运行来实现。金融体系协调的核心标准就是能否顺应要素禀赋变化和产业(技术)结构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把资本配置到在特定发展阶段最符合比较优势的生产活动中去。 本文的主要内容有:金融体系协调与经济发展,金融体系的宏观协调,金

窦晴身[3]2001年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正在被积极探讨的重要前沿课题。所谓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简言之,就是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所采取的货币政策影响经济的渠道和机制。在我国本轮货币政策低效的背景下研究这一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货币起源和发展的逻辑分析入手,认为货币产生于分工推动的经济发展的货币职能性需要,货币之所以能够满足经济的需要,在于社会对货币的普遍认同,即货币的信用基础。因此,货币发挥职能的过程又是信用运动过程。货币与信用的统一,就是金融,货币以信用为基础发挥职能的过程就是金融过程,因此,货币过程又是金融过程。所以,货币发展内涵着信用的发展,金融发展是货币发展与信用发展的统一。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范围的扩大,逐步导致信用担保与货币本身的分离,而货币发挥职能对信用担保的内在要求,又要求信用担保与经济发展推动的货币分化同步发展。由此,货币分化形成金融深化的一部分,即本文所谓的潜金融深化,货币分化的状况就成为本文所谓的潜金融;而信用发展成为金融深化的另一部分,即本文所谓的显金融深化,保证不同层次货币发挥职能的相应的信用机制(机构、组织、手段),便形成本文所谓的显金融。为满足经济发展的货币职能性需要而不断发展的金融,便成为显金融与潜金融的矛盾运动。 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货币与信用发展的非协调,从而导致显金融与潜金融发展的非协调,进而导致金融与经济发展的非协调,而弥补这种不协调的缺陷,就成为国家金融、货币政策产生与发展的内在逻辑。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过程,就是国家在一定经济阶段的显金融基础上选择工具控制潜金融中的特定货币层次满足经济需要的过程,这就是货币政策的传导。由一定显金融基础上选择的工具和其控制的特定货币层次就构成特定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正是通过对货币、信用、金融、货币政策等的产生、发展和相互之间复杂关系演变的逻辑抽象,本文明确提出如下论点: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取决于特定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而传导机制效能取决于金融深化合理性。因此,在排除不可预期的因素和操作失误影响外,一定经济阶段货币政策的无效或低效,一定是金融深化不合理。因此,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必须与金融深化分析结合起来才能够深入和透彻。在此基础上,提出分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应该遵循的一般原则。 在这种逻辑抽象基础上,本文详细评析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的成果,指出二者的研究是殊途同归:都是研究如何使经济发展的货币职能性需要更好地得到满足。两者的共同缺陷在于:没有对货币的金融内涵或金融的货币内涵在本质上形成规范的科学认识。这不仅是导致二者研究分离的原因,也是导致二者研究无法顺利深入的根源。由此再次得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必须与金融深化研究相结合的结论。 在上述推论基础上,本文首先以英、美、德、日和加为案例,通过全面分析其经济发展、金融深化和货币政策变化的相互关系,剖析了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演化的内在规律,得出与逻辑推论一致的结论:货币政策有效性取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率取决于与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金融深化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全面分析了中国建国以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金融深化的整体演进状况,并全面深入地分析了中国当前的金融深化状况及其对本轮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中国本轮货币政策弱效的原因在于现阶段中国金融深化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陷,从而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必须大力推进中国的金融深化。中国案例分析,再次证明了本文逻辑抽象结论的合理性,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中国金融合理深化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逻辑建议。

郭金龙[4]2006年在《金融复杂系统演进与金融发展》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金融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传统金融发展理论力图将复杂性化解为简单性,虽然形成很多有代表性的理论,但是对现代金融发展实践的解释力却日显局限。中国金融在不到30年时间里,基本实现了从不发达金融到相对发达金融的转变,形成了复杂的系统,走过发达金融数百年的历程,面临的矛盾更为集中和复杂。传统金融理论对于中国金融发展既缺乏解释力,也缺乏指导力。金融发展理论需要深化,需要创新。本文顺着白钦先教授倡导的综合视角,结合作者十多年来金融从业体会,提出用复杂性范式来分析金融发展问题。在复杂性范式看来,金融是包括货币、金融工具、金融人、金融组织、金融制度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随着分工、专业化和资本积累带来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货币、金融工具、金融人量的积累和质的提升,金融组织的层次性涌现,特别是工业革命后社会经济现代化,金融越来越成为复杂系统。金融复杂系统演进就是金融发展。货币、金融工具和金融人是不同维度的要素,金融组织与金融工具、金融人是不同层面的要素,具有质的不同;不同种类金融工具、不同专业的人,不仅有数量不同,也有质的差别;不同质的要素组成的整体——金融复杂系统的特性不能用某一个要素来表征,也不能对非同质性要素进行简单的数量累加,只能从多个要素纬度、多要素的组合协同中把握金融复杂系统演进规律。本文的理论逻辑如下:(1)从各种有影响力的经济理论中汲取营养,建立复杂性视角的经济分析理论基础,实现从传统金融发展观到复杂性范式转换。(2)按照复杂性范式,金融系统是由货币、金融工具和金融人等元素及其关系组成的有机整体;金融系统组成还包括相对独立的统一体,即金融子系统,如金融组织;金融系统具有层次性,不同层次具有不同的质;金融制度是协调金融元素之间、元素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系统之间的信念、惯例和规范。金融发展是包含金融元素、金融组织、金融制度等不同层次和侧面要素的金融统一体的历史演进。(3)金融复杂系统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并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演进;金融发展包括量的积累和质的提升;金融要素演进带来了复杂的组合协同问题,发达金融在漫长的演进中不断解决这些问题,形成复杂的金融秩序和金融复杂系统。

许平祥[5]2012年在《美国经济的“二元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主流经济理论认为就业是经济增长的派生物,是从属于经济增长的,解决就业问题的最有力武器是经济增长。然而,当前美国经济表现出“高失业型的经济增长”以及“奥肯定律”不再有效使得传统就业理论陷入了困境,对此,刘骏民教授提出了经济“二元化”的概念,指出其本质原因是美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创造之间联系的弱化。正是居于这样的认识,本文摈弃了无法观测到“经济虚拟化事实”的传统经济结构的叁部门分类法,形成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和低端服务业部门的新叁部门分类,支持了对于美国经济“二元化”的假说并对此进行了认证,认为美国之所以呈现“二元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经济运行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美国经济的GDP增长越来越依赖于高价值化的虚拟经济部门,而就业创造则愈来愈集中于低端服务业部门,并且二者的联系在持续弱化,由此出现GDP经济与就业经济相分离的状态。这导致美国经济的GDP和就业恢复能力异于20世纪30年代,从而使得以凯恩斯主义为主的经济恢复政策陷入无效的困境。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对经济中增长和就业的关系进行了描述,得出在经济虚拟化条件下经济“二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性。当经济假设为一个循环流系统时,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观测,一是投入产出视角,另外一个是资金流量视角;而基于二者结合的二维视角才能比较好的观测到虚拟经济活动。当把这种二维视角运用到经济结构分析当中来时,发现加入经济虚拟化的经济结构演变将会导致GDP增长依赖于高价值化部门,而就业的创造依赖于低价值化部门;并且由于资本与劳动的相斥性使得二者不可能处于同一个载体之上,也就是说经济系统中不可能找得到这样一个部门——即是高价值创造又是高就业的。因此,假设存在实物部门、资产部门和服务部门的简单叁部门经济系统中,实物部门对GDP和就业的贡献将不断的下降,资产部门对GDP贡献的上升速度远远超过其对就业贡献的上升,而服务业部门对就业贡献上升速度却大大高于其于GDP贡献的,最后在非均衡的增长过程中经济是发散的,必然出现GDP增长和就业创造相分离的趋势。这就是在虚拟经济条件下美国经济的GDP增长和就业创造分析的基本思路和逻辑框架。货币支柱的虚拟化和经济创新在美国的双重结合,催生了虚拟资本的虚拟膨胀。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加速走上了经济虚拟化的道路,其在不断虚拟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了核心GDP经济的“虚拟化”以及“去工业化”的特征。上世纪五十年代曾经以制造业作为GDP核心经济的美国,在进入七十年代以后表现为金融房地产的核心化。美国经济GDP增长驱动力已经由原来以制造业为中心演变成了以金融房地产部门为中心的经济系统,并且核心经济的这种态势展示出越来越固化的趋势。而从就业创造的结构来看,制造业的就业贡献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艺术娱乐休闲与餐饮业、教育医疗保健与救助业的就业贡献则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并在绝对的贡献份额上超越了制造业;其他行业部门的趋势变化幅度较小;政府服务业、零售业的就业贡献程度一直维持在高位运行;由此,可以基本判断美国的核心就业部门已经由制造业演变成了以艺术娱乐休闲与餐饮业等为代表的低端服务行业。从产业关联的角度来看,经济系统之GDP和就业的恢复能力最强的部门依然是传统的主导部门——制造业部门,但当前的核心GDP部门表现为金融房地产部门,就业的核心部门表现为低端服务部门,从而出现了无论是在GDP还是在就业上对于主导部门的偏离,从而大大削弱了经济之GDP和就业恢复的实际能力。针对美国经济GDP和就业演变在结构上出现的新特征,传统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叁部门分类法并不能像观察“卡尔多”和“库兹涅茨”典型化事实那样来得有效。而“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二分法启示我们可以把经济系统分为传统实体经济部门、虚拟经济部门和低端服务业部门,该新叁部门统计分类不但能很好的对经济中的两大目标:经济增长和就业进行分析,而且还能很好的给予经济虚拟化以足够的观测。基于新叁部门统计分类的分析,发现美国经历核心经济的虚拟化,表现为GDP创造越来越依赖于虚拟经济部门;但经济虚拟化的本质是对高价值的追逐,是服务于GDP增长的,而就业则不得不越来越依赖于低端服务业部门,出现核心就业的低端价值化。美国的GDP经济和就业经济出现逐步相分离的趋势,使美国经济结构表现为不断“二元化”的过程。这种二元化的经济增长模式是经济虚拟化的必然结果,它的本质就是“就业经济与GDP创造经济”的二元化。虚拟经济的全球化特性导致美国GDP的恢复是以全球的经济为后盾的,而就业仍然是以本国经济为基础;即GDP恢复的全球化,而就业的本土化;这进一步加剧了美国经济的自我恢复能力之GDP增长和就业创造的割裂性。GDP增长和就业创造相分离的特性改变了“奥肯定律”存在的经济基础;在经济向好的情况下,依赖不同经济基础的GDP和就业的“奥肯定律”在统计上仍然成立;但在经济向下或者恢复的阶段,二者的割裂性将暴露无遗。而当前忽视经济“二元化”事实的经济恢复政策只能使得美国走上“高失业型经济增长”的道路。美国要想通过政府的救市政策从而彻底让经济走出萧条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结构调整来重新恢复虚拟经济部门与低端服务业之间的联系;二是通过经济再造计划逐步减少就业经济与GDP创造经济的二元化程度。但,无论哪一种,都将经历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刘仁伍[6]2000年在《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金融业在竞争和创新浪潮中的变迁主要体现在金融业务驱动方式的变化、金融机构资本资产比率的降低、金融产权关系的复杂化、金融市场波动的加剧、金融保险的道德风险、金融管制放松、金融自由化与一体化互为因果的关系等等方面。金融市场化、全球化带来的波动加剧、金融产权约束弱化、金融风险凸显、金融管制的放松,都促进了进一步的金融创新,而金融制度的创新却落后于金融工具、业务和组织的创新步伐,由此带来了浪潮式的金融动荡和危机。金融发展与金融危机并存的现实反映了传统金融理论对现实的不适应,反映了金融发展和创新对金融理论创新的现实要求。本文以金融经济学、金融发展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原理为指导,探索区域金融产权与治理模式、金融市场要素和运行规则、金融需求和供给、金融调控,讨论区域金融发展的可持续关系的指导原则,以区域经济、金融的历史数据为基础,建立区域金融结构、金融发展的描述方法,总结区域经济及金融发展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为建立区域健全金融结构和区域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论文对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理论现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讨论了金融理论由货币分析转向金融分析必要性和可行性,介绍了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概念、研究方法;麦金农和肖提出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的主要内容、关键结论和对发展中经济的金融发展提出的理论和政策观点;以及进入九十年代后,金融发展理论采用数学模型,把内生增长和内生金融中介组织、金融市场融入了金融发展模型,以解释金融中介组织和金融市场的形成,研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最新进展。还介绍了在我国出现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热潮,以及国外的网络金融理论方面的进展和国内关于区域金融研究方面的一些成果。肯定了金融发展理论对发展中经济金融发展的积极意义,但也指出,他们观点中的决定性因素,即完善的金融产权约束、金融市场功能,在发展中经济中不是必然具备的,是金融发展理论不应忽视的。 论文在现有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新概念、内容和描述方法,并由金融结构的完整性和金融发展的均衡性得出了健全金融结构和金融可持续发展概念。讨论了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的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方法和特征。拓展了戈德史密斯的金融结构类型。分别讨论了国有金融、辊合金融和私有金融结构、规模和效率金融结构、辊业和分业金融结构、关系和价格金融结构。以“自然选择”型、“赶超”型和“融合”型金融发展为主讨论了金融发展类型和特征。在本章提出的健全金融结构和金融可持续发展假说中,采用金融结构中的金融工具适应性、金融机构的健全性、金融市场的均衡性和金融制度的有效性来定义金融结构的健全性,在健全金融结构的基础上,引入外在的宏观经济调控、金融风险控制和金融制度环境安排等固素,认为金融可持续发展实质上是在上述的适当外在条件下,健全金融结构的均衡变化,为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评估探索了一种新的具体描述方法。 论文从区域金融结构健全性和金融发展可持续性的内在和外在要求两个角度讨论了确保区域金融结构健全和金融发展可持续的理论模型,内在的要求包括健全的金融制度模式,包括金融产权制度、金融市场制度和金融监管制度模式;外在的要求包括金融制度环境安排、区域金融需求和供给均衡分析、区域金融稳定条件、区域金融调控、区域金融风险控制等。区域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是本文在传统的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概念上所作的拓展性尝试,将实际经济领域的货币化价值实现的总交易量,包括中间交易的价值量,作为区域的金融需求。从包括货币供给、非货币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商业票据的货币性内生价值量的总和中,找出金融供给量,由此建立金融均衡方程式。文中指出区域金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基础货币供给、各货币层次比率、非货币金融资产额和及其内生交易媒介系数。文中强调了区域金融调控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效果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讨论了区域金融调控的授权、目标、方式、手段及效果评价方法,区域金融风险控制中的风险监测、早期预警、处置程序。 论文收集、整理了海南特区1988~1998年间的金融工具余额与分布、金融机构数量、金融机构资产余额与分布,按照西方的资产负债划分惯例和国内的资产划分惯例分别进行了分析对比,得出了金融相关比率在研究期内的变化及其原因。给出了海南金融机构体系中不同机构的资产份额增长速度的制度背景,指出正是国有银行处于严格控制之下,而城市信用社和信托投资公司受到的控制相对较松,这两类金融机构在缺乏金融制度的有效制约时,助长了金融结构的畸形和金融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探讨了海南区域金融市场状况、金融制度和制度环境安排的历史背景。现状,指出了其中与特【经济发展不相容和滞后的部分内容。最后根据论文提?

李建华[7]2004年在《知识生产的经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知识问题对于经济学的挑战是通过两方面体现出来的:一是R&D、教育、知识产权贸易等方面新进展,说明现代生产出现了新的情况;二是20世纪全部经济学成就中的“知识悖论”,即“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不为经济学所研究的知识”。试图解决“知识悖论”的努力都沿袭了生产函数方法和要素核算思路,没有成功。本文的工作是希望通过基本思路的创新探索解决“知识悖论”的方法,这条思路的中心是由“知识要素论”转向“知识生产论”。要解决知识问题,必须明确什么是经济学中的知识问题。本文首先从分析知识和知识活动过程开始,指出:知识自然演进的过程转换为现代社会生产的过程,是经济学中知识问题的起源。在更一般的意义上,社会生产本质上是知识的生产。知识生产发展到现代商品生产的阶段,知识问题才突出出来。本文的核心模型是从运用成本曲线描述知识生产开始的,在水平的边际成本线、双曲型平均成本线的基础上,通过需求-成本分析,论证了知识生产的剩余生产本质,解释了经济增长的机制。知识生产的剩余是通过价格下降的市场扩展实现的。核心模型具有普遍意义,并不依赖于交换经济。运用基本模型分析产业经济和整体经济方面的问题,首先考察知识生产者行为和产业组织,讨论了知识生产价格变动的规律、知识生产条件下产业组织理论方面创新和垄断的“新冲突”;然后讨论知识生产的宏观经济问题,与均衡分析形成鲜明对比。根据知识生产模型,叁种基本发展战略是:创新战略、模仿战略和模仿式创新。在社会经济知识化进程中,宏观政策的目标应当从盯住均衡转向促进创新,产业组织政策的中心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问题的核心是自由。知识生产研究扩展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经济学应当定义为“研究人类行为的经济性”的科学,价值理论、制度分析、经济史等应当在新基础上重新解释。

白钦先[8]2000年在《从货币分析到金融分析: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方法变革》文中研究指明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变革金融学的分析方法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在完成对主流经济学货币分析的历史审视之后,结合金融可持续发展观,我们提出了金融分析的概念。并认为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就是金融分析的基本问题,金融可持续发展不是金融分析的惟一目标,但却是金融分析的首要目标,金融分析是构建新金融学的途径,金融分析有助于经济分析方法的发展。

王莉[9]2004年在《基于技术创新的金融结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关于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market-based financial structure)和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bank-based financial structure)孰优孰劣的争论已经持续了近一个世纪,近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不仅从深度上进一步加深,如从新企业的创建、资本形成、依赖外部融资的产业的成长以及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等不同的层面与金融结构的差异进行回归分析,而且研究的广度也逐步从少数几个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和日本、德国两组国家的比较)扩展到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家。大多数研究的结论是,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和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在促进经济增长、产业成长和企业发展方面等方面并没有显着差异。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集中探讨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和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在辅助技术创新方面的差异,以及金融结构与技术创新之间的互动关系。基于信息、风险和公司治理叁个维度,本文构建了一个基本的比较框架,并在此框架下比较了两种金融结构促进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的创新活动的差异。我们发现,金融结构对技术创新的辅助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创新的性质、创新所处的阶段、创新的程度和企业的规模等具体因素,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对于那些涉及更高不确定性和更大风险的创新活动具有特别的优势,因此在推动新兴产业的建立和技术.经济范式转型方面效率更高。除此以外,银行和市场在支持创新方面并没有绝对的优势差异,一国的创新和经济增长需要的是更加多元化的金融结构和更高的金融总体发展水平。 本文的理论分析由叁部分构成。 首先在微观层面,即以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为出发点,分别从信息处理、风险分散和公司治理叁个维度对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和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金融市场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处理多元化的信息,从而提高融资效率,而银行更适应于处理单一信息,因为这样能够节约审核和监督成本;从流动性风险分散的角度来看,银行在处理跨期风险时更有效率,而金融市场在处理跨域的横截面风险时更有效率;从生产性风险分散的角度来看,银行与企业家之间形成了一种风险共担机制,而金融市场形成了一种风险分散的机制;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银行代理监督存在规模经济优势、节约监督成本以及长期隐性合约对道德风险的规避,相对而言,金融市场由于分散化的投资而导致公司监督方面的搭便车行为或者重复监督,其有效监督取决于信息披露机制和控制权市场的效率。 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不同金融结构对产业层面的技术创新的影响差异。在产业结构的优化过程中,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结构更有效率,但在新兴产业的发展即新技术范式的建立过程中,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在处理多元信息和对付更多的不确定性方面更有优势。反过来,近年来信息通讯技术领域的技术创新活动也影响了金融结构的发展,使金融市场中出现了更多的机构投资者等中介机构,也推动了资产证券化的步伐,同时技术创新是金融系统的电子化和网络化的前提条件。 文章进一步以动态、演进的视角研究了金融结构的纵向发展,指出由于不同历史时期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信息结构、风险和公司治理都会发生演化,从而最优的金融结构也会发生系统性地变化,这也是金融结构的动态演进过程。技术一经济范式转型是技术创新的最复杂、最高级形式,它包含了诸多制度调整和制度创新,因此金融结构也会发生适应性地动态演进。一般来说,在新的技术-经济范式建立的初期,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更有效率,而到了技术一经济范式完全建立起来以后,技术创新将不再取决于金融结构,而是取决于金融系统的整体发展程度。我们认为,“最优的”金融结构应该是与一国的生产组织形式、技术创新性质、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阶段最适宜的金融结构。同时,受制于具体法律环境、会计准则、公司治理结构和宏观经济条件等因素,金融结构始终处于动态调整的过程中。在此情形下,金融结构可能会制约技术一经济范式的转型进程,也可能会促进技术一经济范式的转型进程。 论文的实证部分以新经济作为技术一经济范式转型的具体例子,对金融结构进行了单一国家的纵向比较和横向跨国比较。 在新经济条件下,生产组织形式、经济增长方式、主导技术的创新模式、信息传递方式等均发生了显着的变化,由此导致各国的金融结构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适应性调整。作为此次技术一经济范式转型的领先国家,美国金融结构的适应性调整更加有力地推动了技术一经济范式的转型,使其成为美国出现“新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因素。 在技术一经济范式转型的过程中,风险资本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探讨了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风险资本繁荣的原因,指出由于风险、信息和公司治理的要求不同,从而使风险资本能够适应于技术创新的要求,为富有生机和发展潜力的高技术中小企业提供了资金供应,推动了技术创新的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风险资本是一种主流融资模式的重要补充。从风险资本的发展和各种金融中介机构在金融体系中所起的日益重要的作用可以看出融资模式的多样性发展趋势,也反过来证明了金融结构两分?

姚勇[10]1999年在《从货币分析到金融分析——金融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意义》文中研究表明1997年发生并持续至今的亚洲金融危机,极大地破坏了发生危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运行秩序,使它们经济增长的进程突然中断,一些国家经济和金融的波动还引发了剧烈的社会动荡,同时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在危机的蔓延中遭到严重威胁。危机的爆发,促使人们从对所谓“亚洲...

参考文献:

[1]. 发展金融学框架研究[D]. 刘刚. 辽宁大学. 2006

[2]. 金融体系协调发展研究[D]. 杨大鹏. 东北财经大学. 2004

[3].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D]. 窦晴身. 中共中央党校. 2001

[4]. 金融复杂系统演进与金融发展[D]. 郭金龙. 辽宁大学. 2006

[5]. 美国经济的“二元化”研究[D]. 许平祥. 南开大学. 2012

[6]. 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D]. 刘仁伍.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0

[7]. 知识生产的经济分析[D]. 李建华. 复旦大学. 2004

[8]. 从货币分析到金融分析: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方法变革[J]. 白钦先. 华南金融研究. 2000

[9]. 基于技术创新的金融结构比较研究[D]. 王莉. 浙江大学. 2004

[10]. 从货币分析到金融分析——金融可持续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意义[J]. 姚勇. 城市金融论坛. 1999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金融创新过程及其经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