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 江苏南通 226001;2.江苏省南通市瑞慈医院 江苏南通 226010
摘要:目的:观察和评价巴曲酶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巴曲酶注射液,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巴曲酶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眩晕;丹参川芎嗪;巴曲酶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眩晕是PCI的最常见表现之一[1]。目前临床上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一般采用活血化瘀,达到增加脑组织供氧、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的目的。本文采用巴曲酶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2015年4月在南通市瑞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45~80岁,平均(65.52±8.00)岁;伴高血压29例,伴高脂血症12例,伴2型糖尿病10例。对照组42例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46~94岁,平均(70.60±11.77)岁;伴高血压25例,伴高脂血症9例,伴2型糖尿病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及伴随疾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标准》[2],西医诊断参考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1]。入选标准:(1)年龄40岁以上。(2)以发作性眩晕或持续性眩晕为主要症状。(3)可伴有恶心、呕吐、耳鸣或猝然晕倒者。(4)可伴有复视、黑朦、肢体麻木、后枕部头痛等缺血症状。(5)TCD检查提示后循环系统血流异常。(6)经头颅CT或MRI排除新发脑出血和脑梗死,并排除其它疾患如眼、耳等所致眩晕。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在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及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国药准字H52020959,规格5ml∕支,贵州拜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滴,每日1次,连用14日。
1.3.2治疗组:在上述治疗(药物、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巴曲酶注射 液(国药准字H20030295,规格0.5ml:5BU,北京托毕西药业有限公司生产)隔日静脉滴注,共3次,首次10BU,另两次各5BU,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滴,静注时间1h以上。
1.4疗效判定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拟定。治愈:眩晕及伴随症状消失;显效:眩晕及伴随症状明显改善,可维持正常生活及工作;有效:眩晕及伴随症状有所减轻,仍伴有旋转感,生活工作受影响;无效:眩晕及伴随症状无减轻甚至加重。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2两组安全性评估
对照组有1例患者出现轻微皮疹,静推5mg地塞米松后症状消失,不影响治疗。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肝肾功能损害和出血倾向。
3.讨论
后循环缺血(PCI)是指后循环的TIA和脑梗死。目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PCI最常见的血管病理表现。栓塞是PCI的最常见发病机制,约占40%。最常见栓塞部位是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远端。眩晕作为后循环缺血的最重要表现之一,临床上常见且多发于老年人。在老年人中,卒中前眩晕发生率达15%,且其在后循环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前循环。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属于后循环系统缺血性脑血管病,此病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常由风、火、痰、瘀、虚而致痰瘀互结、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血脉失养而头晕目眩。治宜活血行气、化瘀通络。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为复方制剂,其组分为盐酸川芎嗪和丹参素。丹参素(DSS)是从唇形科植物丹参的根及根茎中分离得到的一种水溶性化合物。药理研究证实,丹参素具有抗心肌缺血、改善微循环、舒张冠状动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癌等药理活性。丹参素还能抑制或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调节细胞能量代谢,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减轻脑组织的缺血性损伤,并参与神经细胞的修复[4]。川芎嗪(Ligustrazine)是从伞形科草本植物川芎的根茎中提取的生物碱单体,现已人工合成。它是一种典型的钙离子通道拮抗剂,研究表明,川芎嗪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保护缺血组织和改善供血,具有活血化瘀,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扩张冠状动脉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且有抗炎、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可抑制动脉硬化的形成,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破裂脱落[5]。川芎嗪还具有提高红细胞和血小板表明电荷、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促进纤溶活性、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变性作用。丹参素与川芎嗪合用具有协同和互补作用,在体内吸收完全、分布广泛,易通过血脑屏障,临床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
巴曲酶是一种高纯度类凝血酶,是通过生物工程提纯精制的丝氨酸蛋白酶。它能降低血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使血管阻力下降,从而提高脑细胞的血供和氧供,以挽救缺血半暗带脑组织,改善受损的神经功能。同时巴曲酶还能促进内源性t-PA形成及释放,促进血栓溶解,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神经再生[6]。
本研究表明,单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有一定的作用,但联用巴曲酶,可更好地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效果更显著,可尽早减轻患者病痛,是临床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理想选择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9):786-78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3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4.
[4]舒菁菁.丹参素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J].药学实践杂志,2012,30(4):266-268.
[5]张璐,薛梅,马晓娟,等.赤芍、川芎有效部位对兔动脉粥样硬化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6):514 - 518.
[6]李鸳鸳,薄芳芳.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0):117.
论文作者:邱建红1,兰亚军2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8
标签:丹参论文; 缺血性论文; 注射液论文; 川芎嗪论文; 对照组论文; 动脉论文; 疗效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