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汪清县大兴沟镇中学 133202
新课程极力倡导以学生为主,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教师关键是让学生学会怎样去学。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每位有远见的教师都会选择后者。因为鱼总有被吃完的时候,而学生一旦学会了“渔”,他就可以靠自己去捉鱼,继续生存,所以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才能够教会学生生存。
一、自主学习的含义及意义
那么什么是自主学习呢?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教师不再只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合作者,通过创设有利的条件、环境,启发学生如何去学习,应该学什么,即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师生的角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需要,也是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尊重。教师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质疑,利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组织学生积极思维,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达到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从而达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这已经成为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二、自主学习欲望来自兴趣
自主学习究竟应该如何去学,如何培养,这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我国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幽探胜。所以,它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作为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的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学生兴趣的办法很多,本人认为最好的办法,不外乎以下几种:(1)在刚上课时,学生思维没有转换过来,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可以通过一句幽默的话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既可缓解教师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又可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可活跃课堂气氛,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这段时间可以让他们自己活动或表演,比如即兴演讲、美文朗读、诗歌背诵、戏剧表演等等。(2)以极富创意的课文导语创设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用诗文名句导入,可以设疑制造悬念,可以用讲故事作导语,也使用多媒体导入新课。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欢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尽可能多的尝试成功的机会,充分寻找他们的闪光点,给予鼓励。此外教师还应充分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安全感和成就感。学生答题正确时,要加以鼓励;出现错误时,应给予指导;思维受阻时,应善于启发诱导。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那些讨厌语文学科、学习有些掉队、存在着不同程度自卑心理的学生,更需要鼓励,课堂上可以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产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自主学习的策略步骤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迫在眉睫,但究竟用什么办法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呢?有没有具体的一些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设新型课堂上的一些策略和办法呢?本人仅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归纳出以下三步骤,现记录如下:
1.课前预习阶段
让学生依据学案自主学习,在预习中要完成三大任务:(1)你从课文中汲取了哪些信息?(2)你有什么疑问?(3)你可以设计出哪些有针对性的问题?
在课前预习阶段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1)读: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2)圈:用笔圈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3)查:利用字典、词典找出生字,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找出义项,还要利用书籍和网络查找背景资料;(4)思:在预习中要思考学案中探究部分的练习题,明确本课重难点;(5)提:要能从课文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课堂学习阶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独立提出新问题,有了新思路、新方法、新见解和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都是他们的一种“发现”,一种“创新”,是学生主体发展的表现。因此,教师要给学生鼓励,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本人采取了的模式:
(1)汇报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中的学案进行组内浏览,然后把预习中的收获与组内同学进行交流,在收获和资料的共享中,学生对课本有了初步的理解。
(2)小组协作解疑。学生将预习中不解的问题和疑难在小组内提出,组员再读课文,由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讨论研究,力争在组内解决。这一过程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互助精神。
(3)全班质疑探究。在小组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组长将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及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进行汇总,然后由老师补充与学习目标紧密相关的问题,并逐一显示出来。
名小组通过再读课文,深入探究汇总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不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而后,师生间质疑、讨论,学生代表来解答问题,教师适时肯定鼓励,尤其对独道的见解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对问题的深入分析。
(4)小组互留作业。在对课文有足够的学习基础上,学生作业由学生自己制定,可以采取组内成员集思广益确定作业内容,然后小组之间互相留作业,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能力,也使学生对课文知识有了整体的再次把握。在小组间互留作业时,更能弥补自己组内的不足点。
3.课后复习阶段
学生在复习时,可以采用复习文学常识、字词、课文层次结构、主旨、赏析语句等方式对课文内容进行复习,教师可以给不会复习的同学一定的指导,但具体怎样复习要由学生自行安排。在复习后,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组员共同列复习提纲,互相帮助在复习中出现的困难,教师在这之中要检查提纲,看学生复习的是否全面到位。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才是最主要的,掌握了方法,学生学习才能事半功倍,才能真正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有所创造。新课改的浪潮袭卷着我们,让我们一起乘风破浪,在新时代的召唤下开辟出一片真正的语文天地。
论文作者:曲淑晶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1月总第9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1
标签:学生论文; 自主学习论文; 课文论文; 教师论文; 兴趣论文; 小组论文; 能力论文; 《教育学》2016年1月总第9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