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生产网络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组织论文,产业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逐渐兴起了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即行业中的领先企业将其绝大部分生产业务外包给合同制造商。许多学者将这种新的产业组织模式称为模块化生产网络。模块化生产网络的出现及其发展,对产业组织理论形成了一系列深刻性影响。
一、模块化生产网络对外包的影响
在模块化生产网络中,主导企业为了创造和维持核心竞争力而将其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合同制造商。在这种全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中,外包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外包业务,合同制造商就不可能得到迅速扩张。当合同制造商无法在产能上和地理上进行扩张时,模块化生产网络的成本优势和动态优势自然也就没有了,从而模块化生产网络这种生产组织方式很难进一步发展。但是,模块化生产网络一旦形成,它就会强化外包的趋势,使得外包业务进一步增加。
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全球电信行业的飞速发展,远距离的跨国交流变得越来越方便。例如,自2000年开始,在几年的时间内,从印度打往美国的国际电话费用下降了80%。使用其他通信方式,比如电子邮件、传真和电话会议的成本也大幅度下降。在交流成本急剧下降的情况下,模块化生产网络中技术革新对外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模块化生产网络中主导企业与合同制造商为了降低资产专用性风险,开发出了大量标准化的零部件和软件。有了这些标准化的零部件和软件,模块化生产网络的动态优势就会得到加强。模块化生产网络中的这些技术革新对外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笔者以软件的标准化为例来说明这一点。
首先,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由于模块化生产的需要,许多软件平台都已经标准化了。比如IBM和Oracle提供了标准化的数据库管理软件,SAP提供标准化的供应链管理软件,PeopleSoft提供标准化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Siebel提供标准化的客户关系管理软件。这些标准化的软件平台出现并且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之后,合同制造商只需要购买这些标准化的软件,而不必像以前那样购买许多软件。于是,合同制造商的软件购买成本就大幅度下降了。同时,针对标准化软件而进行的培训也比较简单。合同制造商在专门就这些软件对其员工进行培训后,就可以在这些软件平台上进行进一步的开发以满足其客户的需求。因此,合同制造商最终能以更低的价格为主导企业提供定制的应用软件包。
其次,为了更加快捷准确地传输信息,模块化生产网络中的企业开发出了标准化的数据格式和网络传输协议。这就使得合同制造商和主导企业之间的海量数据传输速度更快、安全性更高,从而有效地降低了知识产权风险,最终使得更多的企业将其更多的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
最后,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模块化生产网络中的主导企业为了加强与合同制造商之间的协作关系,尤其是为了得到合同制造商的协助,以实现产品开发与生产流程开发同步进行的目标,它们开发出了像MDA,UML,CWM,CORBA和OMA这样的协同开发标准,这就使得模块化的软件开发变得更加容易。模块化软件的大量出现,极大地提高了模块化生产网络的灵活性,从而进一步强化了主导企业的业务外包趋势。
目前很难获得有关外包业务量的准确数据,不过根据多家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可以推知,2000年以来软件行业的外包活动发展得非常迅速。根据全球顶尖的咨询公司McKinsey在2005年6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新兴全球劳动市场》的资料显示,2001年全球范围内的软件业外包业务为100亿美元,到2004年时,已经增长至37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23%。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UNCTD)发布的2004年度《世界投资报告》提供的数据表明,在全球1 000家最大的公司中,愿意将其企业流程软件的开发与维护外包出去的比例为30%。
从国家这个层次看,在全球软件业市场中,美国的软件企业占领的市场份额高达80%。而且软件行业的主导企业基本上都在美国,能与Accenture,IBM,Microsoft和Oracle这些美国软件企业竞争的其他国家的企业只有德国的SAP和法国的Cap Gemini。但是,就是Accenture,IBM,Microsoft和Oracle这些大型软件企业,将其大部分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了其他国家的软件企业。巴杰派等人(Bajpai,et al)提供的证据表明,79%的美国软件企业已经或者准备将其部分业务外包给国外的其他企业。[1]根据福瑞斯特(Forrester)2004年发布的研究报告,2003年美国因为软件业外包而减少的就业岗位为315 000个,这个数字到2005年底估计增加到了830 000个,两年间增加了2.6倍多。[2]戈德曼·斯科尔斯(Goldman Sachs)2004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2001-2003年,美国因为软件业的外包业务而损失了300 000~400 000个工作岗位。[3]
在发展中国家中,承接外包活动最多的是印度。印度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业)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承接外包。我们从与外包直接相关的“离岸产品开发出口”这个指标来看(离岸产品开发出口是指总部不设在印度的企业,将其产品开发业务外包给印度企业,由印度的企业将产品开发出来之后,再出口给它们这样一种外包活动),2003年印度的离岸产品开发出口额比2002年增加了5.6亿美元;2004年又比2003年增加了7.1亿美元。由于离岸产品开发只是外包活动中的一种,所以可以推断,印度在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业)的外包浪潮中获得了不少利益。另一方面,还可以从印度企业在全球软件服务业各部门中所占的市场份额来推断印度软件企业从外包业务中获得的利益。从印度软件服务业的构成看,软件应用开发占到了54.5%,再加上软件开发管理的35%,基本上占到了其软件服务构成的90%。由于2003年印度软件产品的出口额只有1.66亿美元,而软件应用开发和软件开发管理的出口额却高达4.96亿美元,因此我们可以推知,印度的软件应用开发和软件开发管理基本上是为别的国家的企业提供的。换言之,绝大部分印度的软件应用开发和软件开发管理都在为发达国家的软件行业中主导企业从事非核心外包业务。[4]
二、模块化生产网络对产业集群的影响
产业集群实际上是经济活动区域性集聚的结果。模块化生产网络兴起之后,它究竟会对经济活动的区域性集聚现象产生哪些影响?
1.模块化生产网络中主导企业与合同制造商之间的空间关系
根据已有的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结论,生产活动与研发活动总是密切相关的,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可靠的试验信息,而这些信息只有在现场才能更有效地传递给设计人员,所以研发活动有一种向生产地集聚的倾向。而且,在产品生命周期与产业集聚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由于研发活动频繁,产业集聚现象比较明显,而在晚期阶段,产业集聚逐渐消退。我们应该注意到,在这种研发活动与生产活动的集聚过程中,最关键的驱动因素是,试验信息的传递效率。在模块化生产网络形成之前,试验信息更多地体现为默会的知识。就这种性质的信息而言,远距离的传递是会加进许多“噪音”的,此时空间上的邻近关系会产生很大的收益,于是推动研发机构与生产企业集聚在一起。但是,在模块化生产网络中,从事产品设计的主导企业与从事生产活动的合同制造商之间的信息传递是以经过编码的信息为基础的。标准化的数据格式和传输协议的采用,使得信息传递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即使是需要合同制造商提供生产流程设计服务,也可以通过MDA,UML,CWM,CORBA和OMA这样的标准化的协同开发软件来提高协调效率。由此可见,在模块化生产网络中,过去那种推动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集聚的重要驱动力量已经被大幅度削弱了,所以就很难出现主导企业与合同制造商集聚在一起的现象。事实上,在模块化生产网络中,大型合同制造商的生产企业遍布全球,而大部分主导企业却只有很少的几个分支机构。因此,从主导企业与合同制造商之间的空间关系这个角度看,模块化生产网络会对集群产生消极影响。
2.模块化生产网络中合同制造商与合同制造商之间的空间关系
根据现有的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结论,生产类似产品的不同生产企业集聚在某一个区域,主要是因为这样可以降低顾客的搜寻成本,并且可以利用集中购买来获得原材料采购上的规模经济收益。在模块化生产网络中,合同制造商基本是根据主导企业的订单进行生产,因此降低顾客的搜寻成本这个因素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就会减弱。再看原材料采购中的规模经济这个因素。模块化生产网络中的合同制造商本身的规模都比较大。更关键的问题是,在模块化生产网络占主导地位的行业(比如电子行业)中,需求的波动非常大。因此,服务于不同主导企业的合同制造商接受的订单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这样就很难进行集中采购。所以,对于模块化生产网络中的合同制造商而言,过去那种推动同一行业中不同生产商集聚的两个驱动因素,此时都不能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模块化生产网络会弱化合同制造商集聚的形成。
不过,我们还需要考虑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市场需求。在模块化生产网络中,为了能够在产品生产出来之后迅速地以较低的成本提供给主导企业(从而使产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出现在市场上),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合同制造商更倾向于将其生产企业建立在邻近最终产品市场的区域。如果是几家主导企业在争夺某一个市场,而这几家主导企业又委托不同的合同制造商进行生产,那么就可能会因为所有的合同制造商都想接近市场而出现集聚现象。模块化生产网络并不会弱化此类集聚的形成机制。然而,由于这类集聚在其他生产组织模式中也可能会出现,因此模块化生产网络对合同制造商集聚的综合影响是弱化而不是强化。
3.模块化生产网络中主导企业与主导企业之间的空间关系
尽管在模块化生产网络中,越来越多的信息要经过编码处理。但是,根据迈克尔和马尔伯格(Maskell and Malmberg)的研究,经过编码处理的信息越多,默会的知识就越有价值。[5]正是那些不能进行编码处理的默会知识控制着处在价值链高端的产品定义、产品设计和营销。在成功开发出那些成为行业通用的标准化软件平台之前,不同主导企业之间的程序员和工程师需要通过种种非正式的方式进行交流沟通。而这些非正式的交流几乎是不可能通过标准化的数据格式和传输协议来完成的。从这个角度看,模块化生产网络非但不会弱化研发机构之间的集聚,反而会强化这一趋势。事实上,以前设立在硅谷中的一些生产企业要么是已经转型为以研发为主的企业,要么是早已搬出硅谷。硅谷中的研发型企业却越来越多,而且大部分是从事标准化软件平台的开发与设计。从默会知识的有效交流方式这个角度看,像硅谷这种主导企业集聚的地区,在模块化生产网络中非但不会衰落,反而会越来越繁荣。
4.模块化生产网络中合同制造商与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空间关系
现有的对产业集聚进行研究的文献指出,由于行业中的主导厂商(不同于模块化生产网络中的主导企业)生产量很大,需要大量的供应商为其提供零部件。而且为了能够让供应商对技术变化及时做出反应,主导厂商通常会对其进行技术支持。同时,为了保证稳定的零部件供应,主导厂商一般都会通过财务上的关联来控制零部件供应商。这种非常紧密的供应关系,自然需要空间上的邻近。
对于模块化生产网络中的合同制造商而言,由于其生产企业遍布全球,所以就需要通过全球采购和配送来实现零部件采购和运输的规模经济。就发展中国家的中小型零部件生产企业而言,最大的优势就是与合同制造商设在当地的生产企业有地理上的邻近关系。只要它们提供的标准化零部件的价格低于合同制造商通过全球采购和配送的成本,就有机会为合同制造商设在当地的企业提供零部件。但是,受其他许多原因的限制,这些零部件供应商又很难扩大生产规模。因此,合同制造商设在当地的生产企业就需要许多中小型企业为其提供零部件。这样,在发展中国家,我们会看到以大型合同制造商设在当地的生产企业为中心而形成的产业集群。所以,在模块化生产网络中,合同制造商设在发展中国家的生产企业与当地的中小型零部件供应商之间会形成产业集群。
三、模块化生产网络对企业规模的影响
科斯(Coase)认为,企业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这种经济组织可以节约交易成本。而企业的边界会在企业规模扩大所产生的边际成本等于其获得的边际收益时确定下来。[6]也就是说,企业内部的协调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时,企业的规模就会扩大;一旦内部的协调成本等于外部的交易成本,企业的规模扩张就会停止。由此可见,在科斯的理论分析中,交易成本居于核心地位。为了考察模块化生产网络对企业规模的影响,我们要明确科斯所讲的交易成本主要是指哪些成本。具体而言,在科斯的分析中,交易成本包括在市场上搜寻交易信息时付出的成本、搜寻到交易对象后进行谈判时发生的成本、谈判完成后实施交易合同的成本。现在我们再来看模块化生产网络对这三类成本的影响。
首先,对于模块化生产网络中的主导企业而言,它的交易对象主要是合同制造商,而模块化生产网络中的合同制造商数目较少、规模很大,因此主导企业搜寻交易对象的成本会降低;对于合同制造商而言,它的交易对象除了主导企业之外,还有零部件供应商,由于零部件供应商的数目较多、规模较小,因此与其他的生产组织模式相比,模块化生产网络能降低合同制造商搜寻主导企业的成本,而很难降低它搜寻零部件供应商的成本。
其次,对于主导企业而言,它与合同制造商之间的交易活动的标准化程度很高,需要讨价还价的地方并不多,因此模块化生产网络会降低它的谈判成本;就合同制造商而言,它还需要与零部件供应商谈判,不过它从零部件供应商那里采购的主要是标准化的零部件,这样就不需要对产品规格和适配性等进行太多的交流,因此模块化生产也会降低它与零部件供应商的谈判成本。
最后,主导企业与合同制造商之间的交易合同签订之后,信息的传递基本上都是通过编码后的信息和标准化的交互界面进行的,产品的设计与生产信息都已经数字化,出现问题的时候很确定应该由哪一方来负责,因此交易合同的实施成本也会大幅度降低;对于合同制造与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交易关系而言,合同实施成本也会因为产品的标准化而降低。
综合模块化生产网络对这三类成本的影响,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模块化生产网络会大幅度降低主导企业的交易成本;也会降低合同制造商的交易成本,但降低幅度没有主导企业大;还会降低零部件供应商的交易成本,降低幅度也比较小。
为了确定企业规模的变化方向,我们还需要考察模块化生产网络对主导企业、合同制造商、零部件供应商这三类企业的内部协调成本的影响。就主导企业的内部协调而言,由于主导企业主要从事产品开发、设计和营销业务,对于承担这些工作的员工而言,他们的外部选择机会较多,企业其实很难对他们进行命令,因此内部的协调成本基本上是不会降低的。如果考虑到企业内部研发人员之间交流信息大部分是默会的知识,所以几乎不可能用编码的方法来提高交流效率,降低协调成本。相反,合同制造商由于采用了高度自动化的数控生产技术,而且其承担的生产流程研发业务在其总业务量中所占比例很低,因此它对人力资本的依赖性相对而言是降低了。这样,它的内部协调成本会下降。就零部件供应商而言,它所承担的生产活动及其内部组织结构,与其他生产组织模式中的典型企业并无太大差异,因此它的内部协调成本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变化。
综合模块化生产网络对不同类型企业的交易成本和协调成本的影响,我们就会发现:第一,在模块化生产网络中,主导企业的市场交易成本大幅度降低了,而其内部协调成本基本上没有变化,于是主导企业的规模就有变小的趋势。第二,就合同制造商而言,它们的市场交易成本有所降低,但是内部协调成本也降低了,所以单纯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看,我们还无法确定合同制造商的规模到底会变大还是变小。然而,考虑到大规模生产的规模经济和多产品生产的范围经济,就可以推知,驱使合同制造商扩大规模的力量更强。但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到,在模块化生产网络中,合同制造商规模的扩大并不是通过垂直一体化的方式实现的,而是通过水平兼并的方式实现的。第三,受模块化生产网络中标准化趋势的影响,零部件供应商的市场交易成本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而其内部的协调成本基本没有变化,所以它们会更多地采取市场交易的方式,通过专注于某些(甚至某种)零部件的生产来以较小的企业规模获得较多的收益。事实上,在那些模块化生产网络占主导地位的产业中,主导企业的规模确实比较小,而合同制造商的规模却非常大,零部件供应商则变得更小更专业化。
四、模块化生产网络对交易成本理论的影响
威廉姆森等人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论以交易频率、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为基础解释了垂直一体化(vertical integration)发生的原因。威廉姆森等人认为,交易频率越高、不确定性越大、资产专用性越强,机会主义行为和有限理性就会使得市场交易的效率越低,此时进行垂直一体化的收益就越高。下面我们分别考察模块化生产网络对交易频率、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的影响。
首先,在模块化生产网络中,主导企业将越来越多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合同制造商,有些主导企业会将其所有制造业务都外包出去。显而易见,外包的业务越多,主导企业与合同制造商交易的频率就越高。另一方面,由于基本的零部件都是由零部件供应商生产的,合同生产商只有在需要的时候再向零部件供应商购买。因此,模块化生产网络会使得主导企业与合同制造商,以及合同制造商与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交易变得更加频繁。
其次,在模块化生产网络占主导地位的产业中,市场需求的波动性非常大,这也就意味着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很高。比如,在电子行业,技术革新速度非常快,消费者的需求也因此而变得极易波动。更重要的是,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会对合同的不确定性产生影响。其原因在于,尽管合同制造商和主导企业之间签订的合同比较简单,但是由于合同双方都预期到市场需求条件可能会在短期内发生巨大变化,因此很难签订长期合同。在只签订短期合同的情况下,合同的不确定性就增强了。综合这两种影响就会发现,模块化生产网络会使主导企业和合同制造商面临的不确定性变大。
最后,模块化生产网络的发展使得主导企业必须将大量业务集中外包给少数几家大型合同制造商。由于合同标的巨大,于是双方必须去强化这种合作关系,并会因此而进行大量专用性投资。专用性投资发生之后,再想更换合作伙伴,就需要支付相当大的代价。由此可见,模块化生产网络会使得主导企业和合同制造商之间的资产专用性程度提高。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的影响,我们就会发现,模块化生产网络会使得交易频率加大、不确定性提高、资产专用性增强。根据威廉姆森等人发展的交易成本理论,此时就需要通过垂直一体化来解决因机会主义行为和有限理性而带来的问题。但是,在模块化生产网络占主导地位的产业中,我们看到是外包和垂直分裂化,而不是兼并和垂直一体化。这也就意味着,可以用于解释传统企业间关系的交易成本理论,在模块化生产网络时代受到了来自现实的挑战。实际上,在模块化生产网络中,交易频率的增加是由更多的外包业务引起的,而外包本身是对垂直一体化的“背叛”。所以,技术的变革使得交易频率的变化不再是一个有很强预测性的指标。另一方面,在模块化生产网络中,合同制造商可以通过大规模的多产品生产来规避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以及由此产生的合同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而资产专用性增强这个问题,模块化生产网络则是通过采用开放性标准、第三方系统和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手段来解决的。在所有的解决方案中,根本没有垂直一体化这个选项。由此可见,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的变动在模块化生产网络中也不是具有很强预测性的指标。所以,我们不能根据这些变量的变化状况,推测模块化生产网络中企业间关系的变化。
五、模块化生产网络对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的挑战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指出,由几家大型企业占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寡头垄断型市场结构有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大企业利用其获得的垄断利润进行创新,在新产品开发出来之后,通过投资扩大生产能力来占领新的市场。因此,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动态的产业演化图景是这样的:当某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过高,以至于抑制了竞争和创新时,该行业中的大企业开始崩溃;中小企业利用此机会进行扩张,规模经济的存在会使得其中的几家企业在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这是最能促进创新的市场结构;但这些企业间的竞争会使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直到市场集中度高到抑制创新,并导致领头企业开始崩溃。如此周而复始。在熊彼特的分析中,创新带来的垄断租金和大规模生产带来的规模经济相结合,使得资本集中的趋势得到强化。资本集中的趋势得到强化之后,大规模生产所形成的市场进入壁垒,又使得市场集中度也迅速提高。在这种动态的产业演化中,创新基本上是由大企业做出的,小企业在创新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
模块化生产网络的兴起使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在模块化生产网络中,小企业是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极具活力的小企业,可以在风险投资商的协助下利用大型合同制造商的生产能力短时间内生产出大量的产品迅速抢占市场。由于主导企业已经将生产活动外包给合同制造商,因此进入壁垒的急剧下降,让创新活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是因为在模块化生产网络中,成功的创新并不一定会导致大企业的诞生。为了保证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每一家从事研发活动的企业都会竭尽全力去开发新产品。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消费者的福利水平也迅速提高。因此,在模块化生产网络中,创新活动的开展,并不一定要以消费者剩余被垄断企业攫取为代价。此外,由于没有像熊彼特所说的那种集研发和生产于一身的巨型企业的崛起和崩溃,所以整个经济周期的波动性会更小。换言之,被熊彼特认为是“创造性破坏”的创新活动,在模块化生产网络中“破坏”的力量更小。
六、结 论
模块化生产网络这种全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兴起后,对现有的产业组织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具体而言,模块化生产网络强化了外包的趋势,使得外包活动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由于外包活动的增加,会进一步增强模块化生产的优势,所以在外包和模块化生产网络之间出现了正反馈的现象。可以预见,在外部条件不发生剧变的情况下,外包和模块化生产都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模块化生产网络对集群的影响对不同的企业是不同的:第一,模块化生产网络中主导企业集聚的趋势会变得越来越强。在此趋势下创新活动的群聚会使得某些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体现出更高程度的路径依赖。第二,合同制造商则可能因为都想接近某个终端市场而出现集聚的现象。第三,主导企业与合同制造商集聚在一起的现象,在模块化生产网络中很难出现。第四,模块化生产网络中,合同制造商设在发展中国家的生产企业的周围可能会集聚大量小型零部件供应商。
模块化生产网络对不同类型企业的规模变动方向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影响。在模块化生产网络的影响下,主导企业的规模会变小;合同制造商为了获得大规模的多产品生产所带来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就会扩大企业规模;而零部件供应商则会变得更小更专业化。
模块化生产网络更重要的影响是,一方面它使得交易成本理论中三个最主要的变量——交易频率、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不再有很强的解释力,另一方面还对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提出了挑战。在模块化生产网络中,创新活动的开展并不一定要以消费者剩余被垄断厂商攫取为代价,而且此时的创新活动更多地体现了它们的“创造性”,而较少有“破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