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技术改革发展三十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十年论文,中国论文,改革发展论文,教育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53(2009)02-0106-06
我国教育技术始于1936年,然而真正大发展是1978年以后,是改革开放为其注入了活力。三十年间人才培养逐步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科从无到拥有5个国家重点学科、[1]8个博士点、77个硕士点、[2]224个本科专业点,[3]刊物从无到拥有4种核心期刊、[4]7种CSSCI来源期刊、[5]2种学科权威刊物,教育技术专职队伍由几百人发展到拥有近百万人。无论从哪个方面看,1978—2008年的三十年都是教育技术大发展的三十年,改革创新的三十年,辉煌的三十年。总结教育技术改革发展三十年的经验,对于教育技术学科和事业未来更好发展,对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我国教育技术三十年改革、创新、建设、发展的经验非常多,然而主要经验可用高层统领、大师引领、人才为先、阵地助先、特色发展、精神彰显等加以概括。
一、高层统领
高层统领是教育技术在国家统筹下发展,在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下发展。高层统领的最大好处在于能发挥社会主义集中财力办大事的优势,可以达到规模效益最大化。
近三十年,国家领导人、教育部领导正是从战略高度重视并统领教育技术的发展,制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其他国家无法想象的大举措,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全世界教育界震惊的大成就。
1.建立健全全国教育技术机构与系统网络
1978年开始逐渐建立国字号的事业机构、群众社团组织和专家组织,并逐渐形成全国性的系统网络。
(1)健全事业机构推进教育技术事业发展
在结束十年动乱后的拨乱反正之际,教育部就着手筹建中央电化教育馆。1978年8月国务院正式同意中央电化教育馆成立。
由于中央和各地的重视以及实践的需要,一个由中央、省、地、县四级教育技术事业机构的系统网络很快在全国形成,使我国的教育技术事业全面踏上了有组织、有计划发展的征程。
实践表明,建立中央电化教育馆和形成全国电化教育馆网络的决策是非常正确的。中央电化教育馆作为全国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家”,在三十年教育技术的发展中,在我国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央电化教育馆成立伊始,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全国教育技术事业迅速发展的重大举措,比如:确立了各级教育技术机构为“教学研究事业单位”的性质。为全国教育技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6]在全国迅速开展普及、推广投影教学的工作,掀起普及、推广教育手段现代化的高潮;在20世纪80年代初组织全国小学自然、小学语文电化教学的研讨、评优和表彰会,迅速将教育技术的工作重点指向学校、指向课堂;当学校的教育技术逐步走向深入,电教教材供不应求矛盾日益尖锐的时候,成立中央教育音像出版社以及省市电教馆的教育音像制作和出版机构,在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加强电教教材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组织全国电教队伍共同研制开发电教教材的方式,使我国教育技术系统逐步出现了一些教育技术实体,电教教材作为一种知识信息产业逐步形成;[7]在教育信息化初露端倪时刻,一方面在全国中小学组织开展课题研究,开展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另一方面开展建立中小学电教信息资源库、建立远程教育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极主动地引导着全国的教育技术沿着视听技术向信息技术发展的科学轨道健康发展,为实现我国教育技术的现代化而不懈努力:进入新世纪,在开发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展校校通工程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面,做了许多引领发展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将我国的教育信息化不断推向前进。
(2)建立健全教育技术协会
教育技术发展必须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必须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而教育技术协会能够很好地发挥此作用。1991年经教育部批准、民政部备案的国家一级社团组织中国电化教育协会成立(后改名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成立后,在推动社会各界关心、重视、支持教育技术工作,协调和组织教育技术研究,举办各种学术活动,推广、交流教育技术理论及技术、设备研究的成果和经验,为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技术的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和行业管理,培训教育技术有关管理干部、教师、理论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编辑出版书刊和资料,交流教育技术信息,加强与有关国际组织的联系,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3)建立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一般是按一级学科组建,唯独教育部给二级学科的教育技术学设置了教学指导委员会,如此设置是充分考虑到教育技术既是学科、专业,同时又是一项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事业。
2.力推远程教育破解穷国办大教育难题
如何破解穷国办大教育的难题?办法之一是利用远程教育扩大教育规模。利用远程教育扩大教育规模,是三十年来我国坚持的重要方略,相应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广播电视大学、受众最多的卫星教育电视、涉及面最广的网络教育。
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是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亲自倡导并批准创办的。1977年10月19日,刚刚恢复工作不久的邓小平同志在会见英国首相希思时,对英国开放大学的广播、电视教育表示出极大兴趣,当即表示“我们要利用电视手段来加快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在时隔不到4个月的1978年2月6日,亲笔批示同意筹备广播电视大学,并在1978年4月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1979年2月6日,中央电大与全国28所省级电大同时开学,2月8日由中央电视台首次向全国播出课程。[8]
为了解决电大的播课手段问题,在当时国家财政状况极为困难的情况下,邓小平同志亲自拍板决定向国外购买一颗通信卫星,用于“普及电化教育,加速培养人才”。由此不仅能看出邓小平同志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心,而且能看出他对教育现代化的重视和不惜代价加速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决断。
我国电大三十年来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现代远程教育系统,说明邓小平同志当初高瞻远瞩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完全符合中国国情。
我国电视教育的大发展,以1986年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的成立为标志。中国教育电视台建台后,我国卫星电视教育发展迅速,到上世纪末全国就拥有省级教育电视台10个、地市级台104个以及上万个卫星地面接收站,形成了世界上在本土范围内规模最大的以广播和卫星电视为主要媒体的远程教育体系。
我国对教育电视的重视,还体现在将其制度化、法律化。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将教育卫星电视教育写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积极发展广播电视教育和学校电化教育,推广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抓好教育卫星电视接收和播放网点建设”。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发展卫星电视教育和其他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卫星电视教育纳入了国家法制化的轨道。
3.统筹规划,扎实推进中国气派的教育信息化
信息时代的教育技术主要是进行教育信息化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研究,扎实推进以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教育改革为核心的教育现代化。
自从信息化在世界上初见端倪后,我国始终将信息化建设摆在国家的重要战略地位予以重视,而且教育信息化始终在国家的统领下前进。邓小平同志早在二十年前就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陈至立同志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从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到中央的战略部署,都明确指明和绘制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和基本蓝图。
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还体现在一系列国家教育战略计划之中。1998年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以计算机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99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任务;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到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对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推进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等问题做出了详细的规定,明确了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工作目标;2003年9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共同推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多年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在教育部的统筹规划下,既好又快地发展: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CEBsat)系统建成,为教育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网络基础,为现代远程教育和科研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全国所有高等院校都建立了相当大规模的校园网,校园网的触角已延伸到校内几乎所有办公楼、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许多高校还实现了与教师住宅和学生宿舍的联网,建立了网络中心和大批多媒体教室。数字化校园建设方兴未艾。中小学的“校校通”工程高速实施。
(2)信息技术教育与应用发展迅速
远程数字图书馆、办公自动化、数字化教学教务管理、数字化后勤管理、网络和教学资源开发等发展迅猛,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展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断向纵深发展。多媒体教学软件大赛、多媒体课件大赛、DV作品大赛、数字动漫大赛、电脑软件制作大赛连绵不断。全国已连续举办12届全国多媒体教学软件大赛和8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
(3)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卓有成效[9]
自1998年国务院发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来,开放式教育网络在我国已初步形成。自1999年以来,教育部分五批批准68所普通高校和中央电大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截至2007年底,学历教育累计注册学生670万;开设网络教育专业299种、1560个;建设网络教育课程资源2万门;普通高校及公共服务体系设立校外学习中心5935个,中央电大设立开放教育教学点3292个。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网络教育办学体系和支持服务体系,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4)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影响巨大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我们国家为了促进教育公平、缩小东西部地区以及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落后地区之间数字鸿沟而实施的重大工程。中央与地方政府投资百亿元实施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覆盖中西部地区36万所农村中小学,惠及1亿多农村中小学生,形成了在全世界产生较大影响的“三种模式”,使所有农村初中具备计算机教室,所有农村小学具备卫星教学接收和播放系统,普及利用光盘教学或辅助教学,基本建成遍及乡村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
二、大师引领
事业需要引领,学科需要大师,在三十年改革发展征程中,教育技术的沃土中孕育了南国农、何克抗、李克东等一批教育技术大师,大师们又不断引领着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航程,带领教育技术工作者开拓创新、勇往直前。
南国农,早在1950年7月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与视听硕士学位后响应建设祖国号召而回国,是我国教育技术学科主要奠基人与开拓者之一,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技术发展的掌舵人,长期致力于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体系的研究,参与策划了1978年开始的教育技术发展的许多重大工程和重大活动:率先提出走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之路,并对中国教育技术特色之路进行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创办了第一个全国性的电化教育研究组织——中国电化教育研究会;创办了中国第一种教育技术学术研究刊物《电化教育研究》,并将之打造为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和教育技术学科的权威刊物,其刊物的影响因子在国内教育学科门类的学术期刊中排名始终处于前几位;著述出版了全国改革开放后的首部教育技术学专著《电化教育学》,该著作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教育技术著作;组织全国有数万人参加的第一次电化教育知识大奖赛,对在全社会普及电教知识、寻求社会对教育技术的了解和支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最早起草新时期的全国电化教育课程教学大纲和编写计划(1980年);成功地组织实施了全国第一次电化教育考察万里行活动(1992年);在任全国电化教育教材编审组组长期间,组织编写了一批教育技术学科的专著和教材。[10]南国农教授的理论建树是多方面的,大凡电化教育基本理论、教材建设与教学改革、电教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等方方面面均有其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南国农先生已成为中国教育技术界的一面旗帜。
何克抗,作为中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2001—2005年的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积极投身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所率领团队研发出一大批国内领先的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和教育软件产品(技术研发成果),比如:1999年受教育部高教司委托主持制定我国第一个“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1998年在国内率先提出“城域教育网”概念,并在广东佛山市政府支持下自主设计并独立承担全部软硬件工程,高质量地建成我国第一个“城域教育网”;提出的包含“硬件设施、软件平台、资源建设和教师培训”等四要素并重的城域教育网全面解决方案,成为我国城域教育网的基本指导思想;2000年承担教育部委托研制项目“现代远程教学支撑平台”,成为我国第一个功能最完备且实用的网络教学平台;2001年研制完成并开通国内第一个省级大型“分布式教育资源网络系统”——广东省基础教育分布式资源网络系统;2002年在同IBM、Cisco、Oracle等大公司的竞争中,在平安保险公司的超大型企业网络培训平台的招标项目中中标,打破了我国所有超大型企业的网络培训平台项目均被国外大公司垄断的局面。他全身心投入我国中小学的教学改革试验,率先倡导并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利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基础教育在质量方面的跨越式发展;在担任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期间,向教育部建议制定“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11]负责主持制定的标准2004年底由教育部正式颁布,成为我国第一个教师专业能力标准;从1994年起,与李克东教授合作在国内600多所中小学开展长达十年的“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后改为“学科四结合”);通过对国内外教育名家思想、理论的批判继承,并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逐步创立了自成一家的全新的创造性思维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儿童思维发展新论、语觉论以及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等。[12]
显而易见,大师们对教育技术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大师们的精神和人格魅力是中国教育技术的宝贵财富。我们为本学科有大师引领而骄傲。我们要以大师为光辉榜样,通过创新、奋斗将我们共同的事业推向前进。教育技术的未来发展仍然需要大师引领,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大师出现。
三、阵地助先
阵地助先通过阵地建设,促进教育技术专业、学科和事业的发展。在改革发展的三十年历程中,教育技术界始终注意阵地建设,既不断建设和巩固学术阵地,又非常注意应用阵地的建设,在刊物建设、学术组织建设、学科网建设、会议组织、大众媒体宣传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刊物建设
在教育技术重新起步后初具规模之日起,我国就重视学科建设的传统阵地——刊物建设。1979年教育部批准中央电化教育馆从1980年开始编辑出版《电化教育》(后改名为《中国电化教育》)。与此同时,中国电化教育研究会创办了《电化教育研究》。随后,教育技术刊物如雨后春笋一样不断生长。多种刊物的创办对宣传教育技术、交流教育技术、研究教育技术,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催化剂、助推器的作用。《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中国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外语电化教学》、《远程教育杂志》7种教育技术专业学术刊物成为CSSCI来源期刊。[13]
教育技术刊物的质量持续上升。在迄今唯一统计公布的被教育论文引用最多的前60种期刊中,教育技术方面的刊物有《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开放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外语电化教学》5种,其中《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被引用数量分别处于所有教育学科期刊的第三位和第五位,被引用数量处于前五位的教育学科刊物《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电化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中国电化教育》被引用篇次分别为2436、1309、1082、1000和988。[14]在同期被引用次数最多的5篇论文中,有3篇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分别是排在引用次数第一位的何克抗教授1997年发表的《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排在引用次数第三位的李克东教授2001年发表的《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排在引用次数第五位的何克抗教授1999年发表的《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关于ME命题的论证》。何克抗教授发表于《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4期的《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还是唯一入选2000—2004年CSSCI被引前50名论文的教育学论文(排名第二位)。[15]
2.举办会议
举办各种会议推进教育技术事业,让教育技术工作者通过会议接受思维碰撞、展开头脑风暴、激发创新激情,是教育技术得以快速发展的一条宝贵经验,而今我国的多种教育技术会议影响很大,并趋于制度化。2001年开始的一年一度的教育技术国际论坛,成为国内外探讨教育技术专业发展的平台。1997年开始的一年一度的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年会以及18个专业委员会的年会,成为教育技术工作者交流学科建设经验、开展科学研究进展情况的平台,展示教育技术应用成果的平台。除了这些已形成制度性的会议外,还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召开各种专题性会议。
3.开展基于数字媒体的竞赛
从1998年起,中央电化教育馆组织的每年一度的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以及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2001年起组织的一年一度的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成为教育技术软件成果展示的大舞台、切磋教育技术“武艺”的重要场所,促进了全国教师教育技术及网络应用能力,促进了教师信息素养和软件制作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4.利用媒体宣传
既注意专门阵地的搭建,又注意在国家级媒体中寻找宣传阵地和窗口。先后在《中国教育报》开辟“制高点”专版、“e教育”专版,早在1980年中央电化教育馆就开始与中央电视台合作举办暑期少年儿童节目。[16]
四、人才为先
人才为先是将队伍建设放在优先的地位给以始终如一的高度重视,以队伍建设带动事业发展。
无论是学科发展还是事业发展,人的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在三十年的发展中,我国始终注重教育技术人才的培养,且注意在人才培养方面多管齐下,既重视开展学历层次的专门人才培养,又注意在职教育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也十分重视对广大教师与时俱进地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1.创建独具特色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分为教育技术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三个层次。
(1)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独领风骚
我国教育技术学本科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1983年华南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首办电化教育本科专业为标志,到2008年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办学点已增加到224个,形成了年招生近万人、在校生数万人的规模。事实表明,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创设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推进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立足于创新,率先开办电化教育本科专业的华南师范大学是典范。自国家1989年设立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以来,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连续五届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许多方面,走在全国各专业之先。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国家规划教材、国家精品课程、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特色专业、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占有份额高于其他专业。
(2)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初具规模
1986年,国家学位办正式批准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建立全国第一批教育技术学硕士点,拉开了我国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序幕。此后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发展迅速,2007年具有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授予权的高校已有77所,年招生965名。此外,全国还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中设置了现代教育技术方向,迄今全国已有20多所高校招收现代教育技术方向教育硕士。
(3)教育技术学博士研究生教育方兴未艾
我国教育技术学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起于1993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建立的全国第一个教育技术学博士点,1998年全国增加了第二批教育技术学博士点(分别在华南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本世纪教育技术学博士点的增加较为迅速。截至2008年,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先后增列教育技术学博士点,南京大学、河南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也在其他博士点招收教育技术方向的博士研究生。
2.面向全体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与时俱进
没有全体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掌握,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将成为空谈。自1978年以来,我国十分重视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早在1978年就举办了电化教育技术训练班;1979年教育部电化教育局就培养电教人员的迫切性、师范院校开设电化教育公共课、组织举办多种形式的电教短训班以及电教专业等问题召开调研会;1981年召开电教课程教材讨论会,草拟了高师和中师电化教育课的教学大纲,并举办电化教育课教师进修班;1982年起全国针对各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不断,高等师范院校、中等师范院校普遍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且课程的性质逐渐由选修转为必修;20世纪90年代各省市举办全省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教育部从2002年起引入Intel未来教育培训;2005年起,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对全国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考核并颁发教师专业教育证书,由此拉开了对教师进行专业认证的序幕,教师专业教育跨上了新台阶。回顾三十年的培训不难发现,我国的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领导重视、认识到位、措施扎实、形式多样、持之以恒、与时俱进、效果优良。
五、特色发展
特色发展是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之路。
我国开始于1936年的教育技术(那时称为电化教育),经历了萌芽期、初步发展期、停滞期、高速发展期等阶段。我国的教育技术在复苏之初起就始终立足于穷国办大教育的实际进行探讨,在全世界独树一帜。中国特色教育技术之路,是从国情出发的建设之路,是与国际接轨的自主创新之路,是不依附西方的发展之路。我国的教育技术源自美国的视听教育,又不同于美国的视听教育。美国的视听教育是以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我国的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两者的研究领域有所不同。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走过的不是依附西方之路,也不是自我封闭之路,几十年来十分重视积极吸纳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教育理论,把它们作为自己的组成要素。实践告诉我们,这是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教育技术之路。[17]
中国特色教育技术道路的实质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18]是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密切跟踪国际教育教学改革及技术创新发展态势,努力探寻一条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我们认为,中国教育技术道路的特色在于:立足国情,统筹发展;勤俭节约,量力发展;把握机遇,度势发展;开拓创新,跨越发展;应用为先,优化发展。
在三十年的教育技术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就重大且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形成了共识,盖上了“中国印”,比如:教育技术姓“教”,教育技术的对象是人,不是物,教育技术所追求的是教育的最优化;[19]教育技术以现代教育媒体的研究和应用为核心,它的理论体系由“七论”(本质论、功能论、发展论、媒体论、过程论、方法论、管理论)构成;教育技术既是学科,也是事业,还是产业;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教育技术工作者的角色定位是教育革新者,而不应是单纯的媒体服务员,不应是单纯的“三子”(做片子、放带子、修机子)服务员。[20]
在三十年教育技术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现代远程教育,形成了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电视教育,形成了多种独特的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模式,形成了世界上最完整的教育技术组织机构,开展了多种在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信息化研究。
六、精神彰显
在教育技术改革发展的三十年中,教育技术人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表现出特别能战斗,形成了在中国教育技术人中得以发扬光大的协作精神、奉献精神、开拓精神、敬业精神、勤俭办事业的精神。
1.团结协作
教育技术是一项宏大的事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教育技术工作者精诚团结、积极进取才能克服可能遇到的各式各样的困难。教育技术工作者特别感到团结的重要,南国农教授提出的“中国电教是一家”反映了教育技术人的心声,也成为中国教育技术的优良传统和特色。三十年来教育技术界团结奋斗、共同前进。“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正是三十年的团结奋斗,教育技术不断创造着新的辉煌。
中国教育技术界的大团结,还得益于各级电化教育馆、所设立的协会组织和专家组织,以及大师们所发挥的整合、凝聚作用。
2.苦干实干、敬业奉献
教育技术工作者更多从事的是新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是不断创新的实践,是要花钱的实践,三十年来教育技术工作者始终通过艰苦奋斗、苦干实干来谋求教育现代化既好又快的发展。
作为教育技术领路人之一的李克东教授有句名言“我只是干活的”。这既是李克东教授几十年教育技术实践的写照,也是中国教育技术工作者务实作风的体现。实干、苦干是中国教育技术得以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之路越走越宽广的重要原因之一。“吃苦耐劳打硬仗,互助合作感情深”,是教育技术人的心声和行动。
教育技术工作者苦干实干的事,无论在各级电化教育馆还是在每一所学校,都有许多许多。
1986年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动请缨要成立中国教育电视台,很快得到教育部的同意,批准由中央电化教育馆承担此任务,但不增加人员编制。中央电教馆一班人从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扩大教育规模、提升民族素质的事业出发,通过加班加点圆满完成了任务,使中国教育电视台在1986年10月1日顺利播出节目。这种一人干几个人活的事,在教育技术界是很平常之事。
大量教学录像片的摄制,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没有实干精神是肯定不行的,正是教育技术的实干与奉献,铸就了教学资源的丰富和优质。
1978年至今的三十年,无疑是教育技术大干快上的三十年,是教育技术人扬眉吐气的三十年。辉煌的1978—2008即将成为历史,教育技术人将在对辉煌三十年的美好回忆中总结经验、反思问题,以此为新的起点,快马扬鞭,勇往直前!
标签:教育技术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现代远程教育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教育信息化论文; 教学理论论文; 中国电化教育论文; 电化教育研究论文; 中国教育论文; 信息化时代论文; 教育研究论文; 何克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