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系列实验的创新设计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方法论文,系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能营造互动氛围的手段首推实验。很多课不做实验,课堂气氛异常沉闷,一做实验,学生就非常兴奋。但是,做实验费时间,一节课只有45分钟,实验越多耗时越多,所以为了赶教学进度,目前初高中普遍存在弱化实验的现象,为了实施有效教学,打造活力课堂,不仅要做实验,而且要想方设法做好实验、多做实验、快做实验,让丰富多彩的创新实验走进课堂。以下3个课例,特点就是课堂实验很多,只有创新设计,才能快速完成它们,并使之绿色化、有震撼性!
一、一物多用,物尽其用——让实验一气呵成
【课例1】“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课堂系列实验
【评析】本节课先在培养皿中连续做5个小实验,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再依次在苹果上连续做8个小实验,在盐水瓶中连续做2个小实验,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3组实验都做到了一物多用、物尽其用,节省了完成系列实验的时间。
以苹果和盐水瓶系列实验为例。怎样设计实验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呢?首先,实验尽量一个不缺且尽量让学生动手做,所有结论都能让事实说话,即使是演示实验也尽可能让学生到讲台上做。其次,实验尽量快速完成。实验操作要简单、流畅,前后2个实验切换时间应尽量缩短。再者,实验尽量微型环保。实验药品越少越好,最好取材于生活,将污染降到最低。
用苹果替代盛酸的培养皿,能做7个小实验,省时省料。除电流计外,苹果、小刀、两头削好的铅笔、牙签、铜钉等5样东西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课前可让学生自备。实验时,只要用接有电流计的2根铜线接触任意2样,就能看到有无电流产生。不过,这7个小实验都是2个电极插在同一溶液中,还需设计一个实验“2个电极插在不同的溶液中”。在2只盛稀硫酸的培养皿中,各放一根铁钉和碳棒,用电流计一测,因断路不产生电流。,这个实验当然好做,但从一只鲜活的苹果切换到2只盛酸的培养皿,既不连贯又浪费药品。如果用小刀把苹果切成两半,分别插上小刀和铅笔,不就一气呵成了吗?揪住一样东西不放,既省时又省料!
上述8个实验,溶液都是酸性溶液——苹果汁,还需考虑“除酸外的电解质溶液”以及“非电解质”。往苹果中注射溶液或苯、酒精、四氯化碳等非电解质,但苹果中的果酸对实验有干扰作用;在培养皿中放上刚买回的无水酒精,片刻后无水酒精全部消失,周围弥漫着让人难受的浓烈气味;在培养皿中放上苯或,它们易挥发,会污染环境……绿色化学思想是实验创新的推动力,盐水瓶系列实验终于诞生:如图1所示,介质是非电解质——苯,不产生电流;将装置倒转过来,介质变成除酸外的电解质溶液——溶液(如图2所示),因发生反应而产生电流。这个创新实验可以反复操作,长期使用,耗时短又实现了零污染(不用时按图1存放)。
二、实验前置,事先录像——让实验超越时空
【课例2】“氯气的性质”课堂系列实验
续表
【评析】为了所有结论都能让事实说话,本节课新增了5个实验,同时对2/3的课本实验进行了改进。一节课要做13个实验,若教多个平行班,还要重复多次,而且某些实验耗时较长或容易失败,只有创新设计这些实验、创新安排这些实验的出场时间,才能保证它们快速、绿色、成功。
1.实验前置
以“氯水见光分解实验”为例。老教材给出的装置如图3所示,该实验受到气候条件的限制,阴天不好做,即使在室外强光下长时间照射,也很难看到明显现象。在13个实验中,它像一只拦路虎,使课堂系列实验不能顺利推进。经过多次摸索,笔者对该实验作了大胆创新,并对其出场时间作了巧妙的安排:
图3 氯水见光分解
(1)先制取一小烧瓶饱和氯水,固定在铁架台上,用多层黑布包好,塞上插有弯曲导管的单孔塞,导管内事先放有少量品红溶液(起液封作用,防止氯气逸出)。待溶液位置稳定后,用红线扎在B处。
(2)讲完氯气的物理性质——水溶性后,就向学生展示装置,揭开黑布,让“害羞怕人”的氯水亮相。先不要管它,在氯水慢慢光解的同时完成后续9个实验,再回过头来就能看到“液柱上升”现象。实验前置,若干实验互不耽搁,节省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3)讲到氯气的化学性质——与水反应时,请一位学生上讲台观察装置中出现的现象“导管内气压增大,液柱上升到C处”。尽管不能看到冒气泡现象,但能说明逸出的气体是氧气而不是氯气,结论可靠。因为如果生成的是氯气,品红溶液就会褪色,但实验过程中看不到这个现象。
(4)将盛有饱和氯水的小烧瓶重新用多层黑布包好,保存在阴暗处。
该实验不受气候条件限制,阴天能做,晚上有灯光也能做,而且操作简便、可以使用多次。当液柱上升到导管顶端,只需将单孔塞拔出,让液柱回落到A处后再塞上,待溶液位置稳定后用红线扎在液柱底端,继续在另一个平行班实验。当氯水褪色完全变成稀盐酸后,可用作实验试剂。
2.事先录像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可能现场演示每个实验。上课前,请人将自导自演的5个实验进行录像,然后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观看。自己的老师出现在录像中边做边说,给学生很大的视觉冲击力,他们特别兴奋、惊喜。针对具有以下特点的实验,这样的设计可以节省时间:
(1)操作相似。如钠在氯气中燃烧、铁在氯气中燃烧2个实验,它们与铜在氯气中燃烧实验操作相似,录像回放可以减少师生与氯气接触的机会。
(2)耗时较长。如定量测定氯气溶解度实验,若现场演示,不借助实物投影,坐在后排的学生则无法看清实验过程。即使借助实物投影,该实验既耗时又会污染环境。录像回放可以省去从氯气的发生到用排饱和食盐水在针筒中收集80mL氯气的中间环节,还可以给振荡前针筒上的刻度“100mL”和振荡后针筒上的刻度“60mL”各一个特写镜头,放大实验现象,增强演示效果。
(3)容易失败。如氢氯混合气光照实验,若现场演示,既耗时又可能失败,一旦失败,又要重新演示,教师担心,学生扫兴。事先录像有足够的时间自导自演,可以做大、做精、做成,在录像中学生除听到极具震撼力的爆炸声,还可以看到2个明显而有趣的现象:一是间隔时间稍长后用胶头堵住的胶水瓶会瘪下去,说明在室内自然光条件下氢氯已经发生化合反应;二是爆炸结束后不断挤捏没有胶头的胶水瓶,会有缕缕白雾出来,煞是好看。同样,若现场演示一烧瓶氯气在NaOH溶液(约占烧杯容积的2/3)中的喷泉实验,既浪费药品又可能失败。事先录像,确保学生看到喷泉实验的壮观场面。
三、一个操作,2个实验——让实验一举两得
【课例3】“铝的性质”课堂系列实验
【评析】本节课先做实验1、2,探究铝与非金属反应,再做实验3、4、5探究铝与酸、碱、盐反应,然后做实验6探究铝与水反应,最后做实验7探究铝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这些设计,使所有结论都能让事实说话,特别是学生分组实验“铝片与硫酸反应”一石二鸟,让人拍案叫绝,成为课堂最大亮点。
该实验“一个操作完成2个实验”。点滴板上看似完成了一个操作“在铝片上滴加4~6滴硫酸”,实际上4个小组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分工协作,同时完成(而不是先后完成)了2个实验“Al与稀反应”“Al与浓反应”。这个“连体儿”实验的生动亮相,让听课师生精神为之一振,眼睛为之一亮,同时也节省了分组实验时间。
该实验“一个实验潜伏2种现象”。同样是铝片与硫酸反应实验,有的小组看到气泡,有的小组没有看到气泡,2种不同的现象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点燃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激情。这样设下的谜局“硫酸浓度不同,2个小组发的是稀硫酸,2个小组发的是浓硫酸”,可以不露痕迹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也能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机智。
该实验变“在试管中进行”为“在点滴板上进行”,硫酸用量只要4~6滴。这个微型实验,操作简单,耗时短,现象明显,体现了绿色化学理念。
如果说“铝片与硫酸反应实验”一箭双雕,那么铝热反应实验则是大气磅礴。由“在湿漏斗中进行”改为“在试管中进行”,大大减少了药品用量,同时罩上透明圆桶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当学生看到在试管中进行的铝热反应火花四溅,并且利用铝热反应现场将2根铁钉成功焊接在一起,视觉受到冲击,心灵受到震撼,切实体悟到化学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将是何等深刻!
上述3个课例中,课本实验原本只有几个且平淡无奇,创新设计后变成一群且群星灿烂,创新实验耗时短、安全系数大、环境污染小、成功率高、现象明显、趣味性浓、可操作性强。这3节课尽管实验很多,但教师始终从容不迫,学生始终兴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