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十年,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基于教师的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还需要论文,课改论文,视角论文,做些什么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改十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在新课程“爬坡与拐弯”的时候,我们需要回观与反思,更需要展望未来,规划好下一步工作——课改十年,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
一、实时性养气,做“超级读书分子”
在课改中,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首先要做终身读者——一个超级读书分子。只有终身读者才能培养出终身读者,也只有终身作者才能培养出终身作者。而我们要真正进入超级读书分子的行列,是要讲究读书方法的。我以为非常有效的方法便是“一二三四五读书法”。
(一)“散漫化”阅读——铺天盖地一堆书
真正的阅读是心情的阅读,读书都是因心情而变的。我们应该习惯于生活化阅读,让自己的生活工作的空间都成为阅读的书房。生活化的随意翻阅,在无形当中便扩大我们的阅读面。有时候,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个主题或者是微型课题,选出与其相关的一堆书,进行指向性阅读。把和主题相关的句段画出来,或分类摘抄汇拢起来,如此归纳整理好的资料便成为写作的理论库。写到什么主题的文章时,就可以从理论库中提取匹配的理论。参加教科研活动的时候,我们在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也可以按专题来提取支撑性的理论。
(二)“新语库”阅读——精挑细选两张表
两张表,一张是新词表,这种做法是受肖川博士的启发;一张是主题语段表,可在书上用铅笔画出重要句段,随后把那些重要的语段根据不同的章节主题输入电脑。两张表读书法,可以极大提高读书效率和词句输出率,对形成自己个性化的话语系统也有重要帮助。在读那些新书时,我们不妨采用不求甚解的跳跃搜索的方法。用铅笔把书中新鲜的词语画出来,然后专门搜索书中新锐的词语,边搜索边输入电脑新词库。文本采用Excel的格式,在词句后面打出词语首字的字母,再按音序排列,便于查找。而主题语段表,可按班级管理、教学策略、教育新理念、教会学生思维、教育评价与测量、师生沟通的艺术等大项进行分类摘录与输入。新语库有助于我们在锤炼语言的过程中锤炼思想。
(三)“全营养”阅读——博闻强志三兼顾
教师作为读书分子,不能做一个跛足的读者,一个偏食的读者,而要多方兼顾。根据秦文君的观点,阅读的偏失,将会导致语言的缺失。若只读课堂所学,我们就无法体察自我和他人的丰富性,无法思索人生,去倾听内心的天籁之音。因此,在读书过程中注意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我们应该注意赖配根先生的意见: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读书要做到三兼顾,即阅读文学艺术、阅读历史科技、阅读人文思想三兼顾。在超越性阅读中获取教育理论存储和话语方式提升的双重功效。读书学理论,也要学表达方式,形成自己独特的话语系统。
(四)“时鲜类”阅读——东张西望四面风
读书要打开窗户。来自四面八方的许多好的报纸、杂志,能够让我们呼吸到全世界的新鲜空气。像《读者》《意林》《读书》《报刊文摘》应该成为我们的座上宾。闲书不闲,等你要写文章的时候,它们就会赶集似的聚拢来,给你一个烂漫无比的春天。四面风还意味着要进行聊读。我们要养成聊书的习惯,经常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聊天,聊书,聊教育教学。
(五)“瞬时性”阅读——忙里偷闲五分钟
《成功的策略》中的一段话:“我十多岁时,爸爸叫我身上随时带一本书。这样,即使遇上交通阻塞,也不会浪费时间。”这段话,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铭记。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带几本书。书随人动,人走到哪里,书跟到哪里。哪怕只有五分钟的时间,我们也可以用来读书。早饭前读五分钟的诗歌散文,课间读几分钟的教学理论,饭后翻翻小说书,晚上睡觉前读一会儿历史书或科学书。
二、长线化观察,做“少儿研究家”
教师要先于研究教材教法去研究学生。研究学生,明晰他究竟拥有怎样的一个内心世界,他的思维方式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他的喜好、他的能力,这才是课改研究的第一步。从全学科和学生的视野出发去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成功学力是我们教科研的第一能力。然而,如李吉林老师所言,儿童的学习是个黑箱,我们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学生研究能力呢?
(一)运用档案研究策略,提升自己研究学生的深度
十年过后,我们反观课改,越来越觉得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能力成为课改向前推进的一个瓶颈。要提高教师的研究学生的能力,就必须去“探照”学生学习的内在机制与原理。在这个方面,瑞吉欧的儿童档案建设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路径。在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我们要为尽量多的学生,至少是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学生建立学习档案。从学习的前期准备开始到课堂教学的延续阶段,教师都要尽可能做好详尽的记录。记录的内容不仅要有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有他们学习的轨迹,从而能够完整反映出学生如何制定、执行和完成“学习”这项个别化工作的。按照瑞吉欧的教育理念,记录是对儿童学习和教育活动的说明和解释,是以任何一种形式记载能够提供足够信息帮助理解所记录内容的活动。教师可以凭借记录来研究学生的学习工作。如果我们建立了关于某个学生的长线案例记录,就可以分析其纵向的发展变化,描绘其成长的真实曲线,确认对“这一个”学生或“这一类”学生学习来说最有效的策略、最优化的路径,甚至可以提取出我们最缺乏的关于学校学习的微观指导策略。比如,长期跟踪一个学生的阅读和作文,建立“读写关系档案”,就可以发现学生积蓄的语言在什么情况下能够被最大限度地激活。如果我们建立长线的课堂观察机制,共时性地收集了多个学生的学习档案,还可以作横向型的比较分析,或许能够更加明晰地“看到”当下语文学习的共性规律和普适路径。做学生学习状况记录,是教师的一种研究。在教师考察学生学习情况并作记录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加深对学生文化生命发展和课程学习的认识,进一步修正和调整教学策略,发展新的教学策略。正是在这样详实的资料基础上,教师得以作出判断并决定如何支持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学习。无疑,瑞吉欧式的学习档案,对培养教师研究学生的能力和意识是有切实效果的。
(二)运用全程故事研究策略,提升自己研究学生的长度
我们要历时性地搜集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故事。通过在学生身上所发生的真实故事来研究学生,研究学生的反应与变化。(1)捕捉非正式的学习故事。教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课堂教学中敏锐地捕捉学生学习的新鲜故事。课后,我们要主动和学生交谈,最好采用聊天的方式,积极倾听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的喜与忧、笑与泪。为了搜集更多的故事,教师甚至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爆料”,相互讲述。为了激发学生讲述故事的热情,我们还可以定期举办故事会。这些新鲜的故事有效补充了课堂学习中所稀缺的“个别化”信息。值得重视的是,我们从非正式渠道捕捉到的信息,往往更能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状况。对这些第一手的资料认真加以分析,就能够建立起立体化的信息资源库。许多名师的实践证明,学生学习课程有“故事”,就表明摸着了门道,就更有可能学习功课。“故事研究”,是我们研究学生学习、提升研究能力的好素材。(2)举办制度化的学生CE。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不可剥夺的参与权。甚至,我们的教学研究,也应该让学生用合适的方式参与进来。我们在班级内可建立学生CE组织,引导学生投入聚焦课程学习的表达运动。所谓学生CE组织,就是允许学生就学习的话题自由表达;教师要把学生的表达看成是天赋的权利,明确自己有义务倾听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诉求表达。我们可以建立班级小通讯社,完全由儿童自主管理,包括确立选题、组织采访、写稿以及编辑,然后由班级或校园媒体来播发他们的新闻。我们还可以为学生定期举办“应该这样学”微型演讲。CE成员关于学科诉求的自由表达,不仅体现出儿童自己的“学习生活”状态,更包含着他们对成长其中的学科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如果我们让学生CE组织展开真性化的运作,就能有效吸纳“活”在孩子当中的最新鲜的学习经验,及时发现教育中的误用、误区,从而迅速反思、调整我们的教学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的反应和感受是我们判断教育教学是否成功的第一依据。举办制度化的学生CE,无疑是提升我们的学生研究能力的一条捷径。
三、具体化教研,做“福井型教师”
孤立研究的时代应该过去,我们应该建立自己的绿色团队。模糊式的教研活动应该终结,我们应该向日本福井附中的老师们学习,建构清晰的学生观、合作观、教研观。
(一)建立具体的学生观,实现课堂的“全呼吸”
教师要和教室里的每个学生同呼吸,这是标准的“佐藤学”式观察的出发点。在课堂观察中,教师先把自己作为教室中与学生共同生活的一员,开放自己全部的感官,将教室内所发生的学习信息全部都收纳于心中。我们只有和一个个学生更多地产生心灵共鸣,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才能变成一种可能。真正的教室里,没有“大家”,只有一个个具体的学生。在可以供教师“全呼吸”的教室里,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存在的是教师与每个学生个体的“学习关系”。你还要强化师生之间的一种联系,尊重学生在活动、合作、反思的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成长轨迹,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捕捉到学生学习方面的信息多了,师生一对一的心灵沟通多了,清晰地看到更多的“这一个学生”,你对课堂学习的洞察力就会越来越敏锐、越来越深刻。这肯定是有利于提升教师自己的学生研究能力的。
(二)建立具体的合作观,实现教室的“全开放”
教师之间相互开放,就能分享更多的学生研究经验。教师的开放首先是教室的开放,应更有效地打破教室之间厚厚的“墙壁”。所有的开放对别人,同时也为自己。教师之间可以相互走课,呼吸相同与不同的课堂气息。相同的气息、相似的现象,可以让我们确认学生学习的共性现象与普适性原理;不一样的状态,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学生学习的复杂性,用生态多样化的方式来研究活性的课程学习。教室的开放,还包括教室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开放与对话。要提升对话的品质,就要建立真正的“对话文化”。对话的文化是倾听的文化。除了课堂的倾听之外,还要充分利用一切的可能倾听课堂之外学生的“声音”。只有秉持正确的合作观,才能够实现教师的全开放。
(三)建立具体的教研观,实现学习的“全触摸”
对于教师来说,通过自己教学的创造和反思而形成的实践性教养是最重要的。与此相应的便是要建立具体的教研观,重视琢磨、思考教室中的教学实况和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努力做到具体地谈论教室里所发生的种种事情,最好能够清晰地描述某个学生的一个问题、一种反应,自己哪一堂课上哪个教学环节所遇到的困难、所引发的思考。基于观察到的事实去彻底了解学生的面貌,真正触摸学生学习的历程,呼吸学生成长的气息,进行具体的交流。日本福井大学附中教师的做法值得我们仿效。他们的实践记录本中常常会出现一个个学生的名字。有了具体的环节、具体的学生,才会有具体的教学研究、学生研究。教师作为具体实践着的学习者,至关重要。经常开展聚焦于课堂的“细节研究”与针对个别学生的长线型“案例研究”,对提升自己的课程实践能力肯定是非常有效的。
课改十年之后,我们还需要真诚地面对“钱学森之问”,全力消解教育的互斥力。教育需要自我拯救,百年之间需要我们教育人自己回答。我们所要做的便是“解放人的个性、培养人的独立精神”。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必须成为富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教师,一个创感设计师,将学生带进“创感时代”。所谓“创感时代”,指的是一个全新的注重右脑,综合的、创造性的,基于境脉思维方式的时代。有创感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感的学生,这是毋庸置疑的。为此,我们要以全新思维来革新教育,带领学生从信息时代跨入创感时代。全面发展学生的设计感、故事感、交响感、共情感、嬉乐感、意义感,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而真正尽到一个创感设计师的历史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