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教学法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运用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法论文,素质教育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把教育改革的重点,由单一的教法的改革发展到教材的改编以及教学效果的测量与评价的探究之中。实施教材、教法与考试的改革,这与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即教学目标直接相关。不管完成何种教学内容,采用何种教学手段,总是在教学目标的导向、控制与调节下,通过系列的教学行为而达成的。因此,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出教学目标,并依照教学目标实施目标教学,才能优化教学过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整体效益。
一、目标教学的“教育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目标教育的理论是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与“掌握学习”理论。布卢姆认为: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都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应该多功能、多渠道、全方位地培养和塑造学生,对学生实施全面教育。在学生群体中,只有1%-15%的学生是智商较差的(包括心理或生理上有缺陷的学生)。90%以上的学生智力差异,只反映在学习速度上,并不体现在学习水平中。传统的教学,之所以有较大数量的学生成绩不好,究其原因,多是由于课程的设置与教法不当,或是教师对学生的偏见及其不平等待遇所造成。因此,教师把精力集中到少数尖子生上的做法是一种人材的浪费。这种目标教学的教育观与我国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我们正是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收到明显教育效果。其基本做法是:①端正教育思想,实现“四个转变”。即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由“淘汰教育”向“合格教育”转变;由传统的知识教育向智能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并重的整体人格教育转变;由“单一目标教育”向“双重目标教育”转变。即既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材需要,又适应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的需要。②抓好“人头工程”,促进“普九”义务教育,努力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不岐视学生,让学生进得来,学得好,留得住。
二、目标教育的“教学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依据
我们知道:目标教学是以班级教学为基础,以教学目标为中心,以反馈-调节为手段,以全面提高素质为目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综合性教学模式。目标教学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化了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了“应试教育”中只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教法改进与学法指导的单一传统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从过去单纯的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在强烈的目标意识驱动下,目标教学全过程始终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师生的双边活动,进而有效地实行“知识目标、智能目标和德育目标”的三级达标。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性、知识性与情感性融为一体,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使师生“心心相印”。形成教学上的“共振共鸣”。这正是目标教育的“教学观”。为此,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例如我在进行初中化学《一氧化碳》的教学时,是这样制定教学目标的。
(一)知识与智能目标
1.识记:①能记住CO的主要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②知道CO有毒,对环境污染及保护。
2.理解:①能理解CO的可燃性与还原性的反应原理并形成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②理解CO与CO[,2]在性质上的差异。
3.运用:①能根据CO的还原性,正确书写CO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能以得失氧的观点分析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②能用实验方法鉴别CO与H[,2]及有关性质的比较。
(二)德育目标
1.根据CO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通过比较CO与CO[,2]的分子构成及有关性质的差异,对学生进行“量变到质变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3.利用CO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以及学习化学的兴趣。
4.通过分析CO与CuO的反应,使学生领会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观点。
上述“三级目标”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目标教学中“调控系统”,为实验目标教学起着导向作用。
三、目标教学的“过程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布卢姆说过:“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也能学会——只要向他提供适当的前期和当时的学习条件”。目标教学的实施过程,正是为学生(特别是差生)创造了“适当前期”。目标教学的全过程始终视学生为主人,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做文章,特别注重增强差生的学习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发挥他们潜在内能,投入快乐的学习之中。目标教学的大程序是:展示目标——实施目标——检测目标——达成目标。其基本程序可图解如下:
根据目标教学的课堂程序,当教学目标确定后,就要进行目标分析,确定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以便采取相应的达标措施。例如我在制定《一氧化碳》的教学目标之后,确定这节教学内容的重点是CO的化学性质;难点是德育的渗透、知识的传授与实验技能培养的和谐统一。根据上述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识能力,把CO的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等内容确立为学生自学教材就可达标——即为自达目标的内容;而CO的化学性质,则需要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并加以适当引导而达标——即为导达目标的内容;至于CO与其它气体的鉴别及其有关计算,需通过反复训练和教师的点拔与指导方可达标——即为助达目标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有效可行的达标措施,挖掘教材中的内在知识联系与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处于最佳水平状态,从而提高目标教学的课堂效益。
为了获取学生到达目标的信息,需要及时进行诊断性测试与形成性测试。对检测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进行矫正。例如:我在进行初中化学第五章《碳与碳的化合物》这章教学后,设置了一套形成性检测题,该试题的学习水平与学生学习知识内容的达成度如下页表:
从表中学生的学习水平达成度来看,学生对知识运用与分析综合能力相对差些,均只有70%的学生达标;从学生对知识内容达成度来看,有关化学计算与《一氧化碳》知识内容相对差些,只有70.8%与76.5%的学生达标。当这些信息反馈后,我采取了及时的矫正补救措施,有的在课堂上进行,有的安排在课外,有的是集体“补火”,也有的是个别“加油”或学生间互矫互补,终于95%以上的学生达标了。
布卢姆的研究成果表明: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如果学校的教育是成功的话,学生的成绩分布就不应该是现在所谓的正态分布,而是负偏态的——即掌握学习的学生应是绝大多数。下面是我校在实施目标教学中,对初三化学进行对比实验所作的数据统计:
(1)95-96学年度期初进行的一次形成性测试:(见右表)
(样本容量为50,师资条件相当,学生智力因素与学习水平相当)
从下表统计结果看,两班学生的智商无显著差异,但从平均分与合格率、优秀率方面看,对比班要比试验班好,而且对比班成绩的离散性要小于试验班。
(2)96年春季学期的期中与中考两次考试成绩统计结果如下:
从上面统计情况看,试验班有较大进步,其合格率、优秀率、均分都比对比班高,且离散性也比对比班小。这说明试验班的整体提高较快,都有进步。
综上所述,目标教学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强化了教学过程,注重了教学测量与素质培养,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特别是当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全民素质,“目标教学法”大有推广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