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利度胺治疗小肠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论文_朱鹤鸣

湖南省花垣县人民医院 湖南花垣 416400

【摘 要】目的:研究沙利度胺治疗小肠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经上级医院诊治为小肠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的48例患者,均通过沙利度胺治疗,分析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治疗后平均出血次数和输血量显著低于治疗前,平均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治疗前,且治疗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利度胺可显著改善小肠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症状,有效抑制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沙利度胺;小肠血管发育不良;消化道出血

在消化内科,消化道出血为一种常见的多发疾病,其给患者健康和生命带来严重威胁。一小部分患者消化道出血原因不明,其出血部位主要为小肠。通过研究显示,在该部分患者中,37%为血管发育不良导致的出血。血管发育不良为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血管病变,其导致患者消化道出现反复出血现象,临床上没有特效药物对其进行治疗[1]。现对沙利度胺治疗小肠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展开研究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3年9月—2015年2月收治的48例小肠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经上级医院诊断为小肠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其中,男30例,女18例;最高年龄为85岁,最低年龄为34岁,平均年龄(59.6±6.4)岁;最长病程为35个月,最短病程为6个月,平均病程(20.4±5.3)个月。

1.2方法

通过常规止血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指引其每日口服4次沙利度胺(常州制药厂有限公司、20130816,25mg*20s),25mg/次,持续服用4个月。在采用药物对患者治疗时,告知患者密切观察大便色泽和性状,并对其头昏、心悸、乏力、气短和胸闷等临床症状进行密切观察。当患者出现消化道大出血或是血红蛋白低于70g/L时,应通过输注红细胞悬液的措施纠正患者贫血症状。必要的患者可输注血浆便于补充血容量。治疗后,至少每两周检查1次患者血常规、大便常规和隐血等,便于充分了解患者出血状况。

1.3观察指标[2]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平均出血次数、血红蛋白含量、输血量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变化状况。临床症状积分分为0分(没有头昏、乏力症状,血红蛋白含量不低于120g/L)、1分(头昏、乏力症状持续时间低于15d,出现轻度的头昏、乏力症状但不影响生活和工作,出血次数不超过1次,出血持续时间不超过7d,输血量不超过200mL,血红蛋白含量为90—119g/L)、2分(头昏、乏力症状持续时间为15—30d,出现明显的头昏、乏力症状给部分生活和工作带来一定影响,出血次数为2—3次,出血持续时间8—30d,输血量200-400mL,血红蛋白含量为60—89g/L)、3分(头昏、乏力症状持续时间31-45d,出现显著的头昏、乏力症状明显影响生活和工作,出血次数4—6次,出血持续时间31-60d,输血量400-800mL,血红蛋白含量为30—59g/L)和4分(头昏、乏力症状持续时间高于45d,出严重的头昏、乏力症状不能进行正常生活和工作,出血次数高于6次,出血持续时间超过60d,输血量超过800mL,血红蛋白含量低于30g/L)。

1.4统计学处理

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s),t检验;计数资料百分比,χ2检验。若P<0.05二者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变化状况

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变化状况

患者治疗前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为(182.6±30.7)pg/mL,治疗后前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为(110.2±26.8)pg/mL。患者治疗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上,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一般为小肠血管发育不良导致的,威胁患者健康和生命。出血部位主要为小肠,主要是通过血管造影、小肠镜和胶囊内镜进行检查,其中,血管造影具有发现病变阳性率较低和定位不准确等弊端,因此,很少有医院再用该种检查方法。小肠镜检查发现出血原因的阳性率高达43—75%,但其操作难度较大、费用较高等,因此,没有推广应用。胶囊内镜具有阳性检出率高、操作简单和费用较低等优点,极易被患者接受,因此,其为常用的检查方法,提高患者阳性诊断率。在胶囊内镜下血管发育不良出现点状、斑片状、蜘蛛痣样红色病变,并在局限的红色病灶中见扩张血管条纹,同周围正常黏膜具有清晰的界限。多数病变为单个,且边缘较为规则,直径为2—4mm,其高度没有超过黏膜平面。但多发的病变,其边缘不规则,其高度超过黏膜平面[3]。

沙利度胺对小肠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具有一定效果,其属于谷氨酸衍生物,具有较强的调节免疫和抗血管生成等作用。该药剂不仅能抑制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同时,其能通过活化核因子NF-kB对TNF-α生成和表达起到抑制作用。有效抑制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改善血管壁通透性,减少渗出,最终达到有效止血目的。本次研究中,患者通过沙利度胺治疗后,其临床症状积分、平均出血次数、血红蛋白含量、输血量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均同治疗前相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对小肠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时沙利度胺可有效抑制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邓家征,申洋,邓宏.沙利度胺治疗小肠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5,10(1):76-79.

[2]罗政仁.沙利度胺治疗小肠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3,18(5):291-293.

[3]应选明.沙利度胺治疗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探讨[J].当代医学,2014,20(13):146.

论文作者:朱鹤鸣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3

标签:;  ;  ;  ;  ;  ;  ;  ;  

沙利度胺治疗小肠血管发育不良所致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论文_朱鹤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