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考命题更好地导教与导学——由《做客》作为阅读选文引发的争议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选文论文,命题论文,中考论文,更好地论文,教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1年,我受聘担任盐城市中考语文命题组组长,在试卷送交一审的过程中,关于选用小小说《做客》作为试卷上的最后一篇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命题组与审题组之间发生了争议。
审题组认为,《做客》这篇小小说作为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文,至少有三点不可取的理由:一是作为一篇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做客》这篇小说的文化含量不足,品位不高;二是《做客》作为一篇微型小说用传统小说的“三要素”去衡量,人物、情节和环境都不够典型,从命题技术角度看不是一篇理想的小说阅读材料;三是《做客》所揭示的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父母与留守儿童这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对于成长中的初中学生显得过于沉重。
而我们命题组则坚持认为,选取《做客》作为阅读材料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根据:
1.选取这样一篇文字平实的微型小说作为阅读材料,彰显了命题人的“生本意识”。一场语文考试,学生除去写作文要花去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前面积累与运用、阅读与理解两个板块所花时间最多只能有90分钟,而学生能够花在一篇现代文阅读的时间最多不会超过20分钟,而要学生在20分钟的时间内能够读进文本、读透文本,思考文后提出的五个问题并进行作答,在文本的选择上就必须降低难度,让学生读一遍就能够迅速进入文本的情境,读第二遍就能大致理清文章的思路和文章所表达的主要思想和情感。以往现代文阅读的得分率之所以一直在低谷徘徊,除了学生阅读能力确实有待提高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命题人为了追求所谓的文化品位,所选阅读文本难度偏高,初中生的文化积淀相对不足,学生在考场上又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去进行阅读思考和答题,不能很快进入文本情境,就造成对文本的理解有困难,难以欣赏、分析与评价,更无法对文后的问题做出准确的解答。中考命题是追求试卷的文化品位,还是始终追求“以生为本”,两者之间,孰轻孰重,应该是不言自明的。
2.《做客》这篇文本如果用传统的小说三要素去衡量,虽然不是一篇具有典范性的小小说,但如果用现代小说的视角去审视,却是一篇典范的小小说。它不追求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也不追求人物形象的个性鲜明,甚至不使用细腻的描写和抒情的笔调,作者追求的是一种冷峻的故事叙述,通过揭示一种社会现象,追问一个深刻的人生问题,借以引发人们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而这一切恰恰代表了当代小说创作的一种方向。在中考试卷中选择《做客》这样的文本,无疑会对当前的小说教学起到一种推动与促进作用,促进教师要用更加开阔的阅读视野和全新的理念去进行小说的阅读教学。这正是我们选择这篇文本的苦心之所在。
3.《做客》这篇文本注重对人物心理的开掘。如何从文本的语言文字出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语言文字的背后,揣摩人物的心理,发挥想象,填补小说创作的留白,这正是平时文学作品教学中应予高度关注的问题。小说类文本如果仅仅考查小说主要写了怎样的事,刻画了怎样的人,人物生活在怎样的一种环境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这只能是对文本的一种静态认知和理解,缺乏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丰富的情感体验。而不重视用文学阅读的规律进行文学作品的教学,无疑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现实问题。中考命题强调能力素质立意,从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和情感体验的角度去考查,以考促教,以考促学,无疑也是对当前文学作品教学的一种推动与促进。
4.《做客》这篇文本所揭示的留守儿童问题和农民工问题,都是当前非常值得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更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中考要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就不应该回避这样的社会焦点。与此同时,因为盐城市地处苏北,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全市近八万的考生中,有相当高比例的考生自身就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这些留守儿童缺乏家的温暖,缺乏亲情的关爱和呵护,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对亲情的强烈渴望,渴望得到父母的呵护与关爱。这样的文本无疑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产生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表达的欲望。
经过我们命题组的反复申述,最终该选文得以保留。这样一篇选文何以引发如此大的争议?也留给我们深深的思考。
一是中考命题要凸显“以生为本”的宗旨
除了要尽最大努力提高试题的质量和信度,让考生满意,教师满意,家长满意之外,更应该充分发挥中考命题的“导学”功能。《语文课程标准》在7-9年级的阅读目标第8条中明确提出:“阅读欣赏文学作品,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围绕这样的目标,我们选择这样一篇阅读材料,着重考查学生对小说“做客”题旨做个性化的解读;发挥想象给小说情节中的留白进行填补,让学生参与小说的再创作;通过品味小说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这不仅体现了对学生作为读者的主体地位的尊重,遵循了文学作品阅读欣赏的基本规律,更体现了命题对课标要求的落实,较好地发挥了命题的“导学”功能。
二是中考命题还必须发挥其重要的“导教”作用
考试是“指挥棒”,中考对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引领和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对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中考命题不仅要导向于学生的“学”,更要导向于广大一线教师的“教”。新课改实施以来,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都增加了文学作品的选文,重视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巨大影响。如何把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好地落实到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广大一线教师必须切实转变教学理念,拓宽自身的阅读视野,教师自身的阅读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中考命题选择《做客》这样的小说文本,其意义还在于向一线教师传递一种信息,语文教师的阅读和知识更新必须与时俱进,那种不注重自身学习和专业提升,固守老一套的教师只能误人子弟。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阅读素养。当然,有时命题人的这种苦心孤诣并不能得到所有一线教师的理解和支持,但是,如果每一次命题,我们都能够渗透这样一种促进课改的意识,我想命题对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也一定是功莫大焉。
三是中考命题同样应该承担起育人的功能
考试只是手段,育人才是教育的目的。一份好的中考试卷,应该能够很好地发挥考试育人的功能。我们选择《做客》这样一篇社会热点话题材料,让学生去阅读,去体验,去思考,在思想与情感上与小说中的人物产生共鸣,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引导学生面向社会、关注生活,做一个珍视亲情、感恩社会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①今天是青青的十岁生日。放学后,青青并没有像往常一样一上山就砍柴。奶奶说了,今天她可以不砍柴。
②青青坐在山头上的一块大石头上,一阵微风缓缓吹过来,柔柔地抚摸着她的头发她的脸。
③10岁的青青是奶奶一手带大的。青青生下来不久,爸爸妈妈就外出打工。几年来青青只和妈妈通过几次电话。每次通话都很短暂,妈妈总会在电话那头哭,爸爸总会抢过电话,说青青乖,打长途贵,过年的时候我和妈妈回家看你。说完,就挂了电话。但是过了一年又一年,爸爸妈妈谁也没有回来。
④说不出为什么,今天青青特别想爸爸妈妈。青青想,要是爸爸妈妈回来陪我过生日多好啊。可是爸爸妈妈为什么都不回来呢?
⑤此刻,青青坐在山头上,眼前是一座又一座的山。层层叠叠、高低起伏。奶奶说过,山的尽头,就是爸爸妈妈打工的地方。如果自己现在用力喊,爸爸妈妈会不会听见呢?青青站了起来,她把手罩在嘴前,试着喊了一声,爸爸,妈妈!很快青青就听见对面山上传来自己的回音:爸爸,妈妈。青青有些高兴了,赶紧又喊了一声,山上又传来了一阵回音。
⑥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你们回来吧!青青使出全身力气喊了起来。青青听见,自己的声音不断在山谷里回荡,一声接着一声,一层连着一层,一直传到看不见的地方。她看到,层层叠叠的山很快都变成了爸爸妈妈的脸。爸爸妈妈说,青青乖。爸爸妈妈说,我们过年就回家看你。青青的声音就小了下来,她哭了。
⑦爸爸,妈妈!就在擦眼泪的时候,青青突然听见身后传来了一阵喊声。她扭过头,不知什么时候村里的几个伙伴全都站在了自己身后。这些伙伴和青青一样,也都好几年没见到自己的父母了。他们说,青青,我们一起喊吧。顿时,山谷里“爸爸、妈妈”的呼唤声一片,整齐又悠长。
⑧孩子们,先停一停好吗?正在大家喊得起劲的时候,应声走来一位戴眼镜的叔叔。青青认识这个戴眼镜的叔叔,今天在学校,青青看见这个叔叔和老师在说话。后来叔叔还和老师一起到教室做了个调查,大致是问哪些同学的父母不在家,结果全班同学都举了手。
⑨我是电视台的记者。眼镜叔叔自我介绍说,刚才你们的喊声吸引了我。我能帮你们把愿望带给你们的爸爸妈妈。
⑩真的吗?怎么帮?青青和伙伴们一起围了上去。叔叔指着摄影机说,我可以用它把你们要说的话录下来,然后在电视上播放,你们的爸爸妈妈在远方就能看见了。
(11)太好了!我要录,我要录。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往镜头前拱。
(12)叔叔说,你们别急,一个一个来。你们每个人对着镜头说一句话,说的时候想象着爸爸妈妈就在面前,说最想对他们说的话。
(13)……
(14)在场的几个伙伴都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只剩下了青青,叔叔把镜头对准青青,示意她说话。青青看着乌黑的镜头,双手在胸前绞动,嘴唇动了几动,却一直没说出话来。
(15)说吧,不怕。伙伴们也为她加油。
(16)青青狠狠地咬了一下牙,之后,终于小心翼翼地探出头,轻轻地对着摄影机问了一句话:爸爸妈妈,今年……今年我可以到你们家做客吗?
(17)青青看见,眼镜叔叔的眼睛瞬间就湿润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1年第9期,有删改)
1.“做客”一词出自小说中青青的一句话,意蕴丰富,令人回味。请结合全文回答问题。
(1)“做客”有什么含义?
(2)小说以“做客”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2.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青青,为什么还要写那群小伙伴?
3.第(13)段省略了小伙伴们说的话,请结合上下文,发挥想象,把其中两个小伙伴说的话填补在下面横线上。
第一个小伙伴说:________
第二个小伙伴说:________
4.品读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青青说话时的心理。
青青狠狠地咬了一下牙,之后,终于小心翼翼地探出头,轻轻地对着摄影机问了一句话:爸爸妈妈,今年……今年我可以到你们家做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