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师队伍论文,科学发展观论文,高素质论文,以人为本论文,努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国教育系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贯彻落实《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教育改革和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一年来,教师教育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全国教师教育战线的同志们,团结奋进,积极进取,在明确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思路,推进师范院校布局结构调整,探索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启动以“三新一德”为重点的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2005年度教师教育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教育部2005年度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新形势下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进一步认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更多更高的需求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是我国教育的基本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发展高质量的教育。多年来教育改革发展的事实说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关键在于有一支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的教师队伍;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实现教育的公平和公正,关键在于有一支具有较高素质而且配置合理的教师队伍;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于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师德优的教师队伍。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办让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教师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教师教育显得更加重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工作显得更加紧迫。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从教育外部来看,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对我国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进入新世纪,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改革发展教师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国家教育实力,日益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首选战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要求教师教育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和服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教育是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服务的,教育体制要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的变化而调整,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特别是教师教育制度和体系迫在眉睫。
从教育内部来看,我国教育的改革发展,对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教师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经济条件下精英教育中的教师教育,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点,是教师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当前我国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它呼唤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教师。我国中小学教师供求关系正在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失衡,教师教育面临着从满足数量需求向质量提高的重大转变。
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我国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在理念、制度、政策和实施等层面上,都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一,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真正落实,淡化、弱化现象时有发生。见物不见人,重硬件、轻软件这种不正确的发展观、政绩观还有相当的市场。第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现代教师教育制度尚未建立,开放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尚未形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传统教师教育制度和政策的诸多功能逐步丧失。而非师范院校对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考虑得还不多。教师培养和培训的脱节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任务仍然艰巨。第三,教师教育改革有待深化,教师教育质量有待提高。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不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育实习缺乏有力的制度保证,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不强。第四,教师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形成,管理体制尚待理顺。教师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一直困扰着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学校举办教师教育动力不足,教师主动学习进修的积极性不高。教师教育管理还存在职责不清、重复培训、资源浪费等现象。第五,教师资格制度有待完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有待深入。我国教师资格制度存在着学历标准要求过低、教师资格终身有效、考试制度缺乏规范、认证机制还不够完善等问题。教师管理的激励、流动、约束和保障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第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结构性矛盾有待改进。这些年,我国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提高幅度虽然很大,但总体来说还偏低,整体素质还不高,学段性、学科性、区域性等结构矛盾仍很突出。
我们必须正确面对、认真研究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紧紧抓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深入改革,不断创新,在改革中加强、完善和发展教师教育,在创新中整合和提升教师教育。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统筹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既是我国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在2005年教育部年度教育工作会议上,周济部长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个方面。
落实科学发展观,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做到“七个坚持”:
第一,坚持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教育事业发展中,要把教师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从时代、全局和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教育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大意义,切实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优先考虑,优先安排,优先检查落实。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教师和教师教育工作怎么重视都不为过,怎么支持都不为多。
第二,坚持以教师为本的理念。民族振兴,教育为本;教育振兴,教师为本。我们要牢固树立尊重教师、依靠教师、服务教师的理念,把满足教师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作为衡量教师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作为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坚持人才强教,人才强校,重视教师资源的投入、开发和有效利用,维护和保障教师切身利益,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持好、调动好和发展好。
第三,坚持教师专业化的导向。教师专业化是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特殊的专业人员,特别是在今天,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当教师的。教师教育支撑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教师专业化引领教师教育的改革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根据教师专业化的要求,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广大教师的学科教育水平和教师教育水平。
第四,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基础教育是教师教育的主要服务对象。教师教育如果脱离了基础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教师教育要坚持面向基础教育、适应基础教育和服务基础教育的方向,不断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第五,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首位的原则。教师素质,思想道德是最重要的素质。教师是学生知识增长和思想进步的导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而持久的影响。教师只有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教风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我们要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坚持把师德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常抓不懈,常抓常新。
第六,坚持以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教师资格认定、全员聘任、竞争上岗制度,可以有效地激励教师自觉学习、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为教师教育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第七,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策略。我国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和非均衡性十分明显,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是一个客观现实。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既要从实际出发,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又要加强宏观统筹,统筹各级各类教师教育的全面发展,统筹城乡教师教育和区域教师教育的协调发展,确保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还必须处理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的关系。教师教育是公益性事业,政府要担负主要责任,充分发挥宏观管理、正确导向和经费投入主渠道的作用,充分利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在当前教师教育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的时候,政府要旗帜鲜明,正确引导,把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到实处。在师范院校提高综合办学实力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巩固和强化教师教育的优势和特色;在一些师范院校改制为综合性院校过程中,要引导他们明确办学方向,继续为当地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服务。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要由单纯政府行为转向以政府行为、学校行为和教师个体行为相结合,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有效配置资源,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和水平。
第二,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国教师教育为保证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师资供给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理念和优良传统,是我国教育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弘扬这些优良传统。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新的历史时期,教师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我们不能固守过去的模式和成绩,要积极推进教师教育的改革创新,正如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是我国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重大历史责任。
第三,正确处理体系开放与规范管理的关系。近几年来,各地积极调整教师教育的布局结构,整合优化教师教育资源,提高教师教育办学层次,逐步构建开放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但在体系开放的过程中,有的地区出现了一些不具备教师教育资质的学校或机构举办教师教育的情况。我们必须强调,开放是手段。教师教育体系开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师教育的层次和水平,增强教师教育的活力,培养培训高质量的教师。因此,开放不是放任自流,它是对具备条件的综合性高校尤其是高水平院校的开放,而不是向低层次的开放。既然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可以当教师,那么也就不是什么机构都有条件培养培训教师。我们必须建立一整套既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又满足教育发展需要的现代教师教育制度,对教师教育的资质条件、教育教学过程的监管和质量的评估进行严格规范管理,保证开放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建立,保证教师教育在更高层次的发展。
第四,正确处理教师数量与教师质量的关系。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数量矛盾趋于缓解,质量逐步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教师教育一方面要根据当地教师队伍实际,调整培养数量和学科结构,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另一方面,教师教育要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将提高质量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五,正确处理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的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存在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分担不同的任务。我们要根据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要求,改革传统师范教育体系中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分离的状况,把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职后培训作为一个连续的、统一的、终身化的发展过程来看待。职前培养重在基础,入职教育重在适应,职后培训重在提高。要在终身学习理念和资源共享原则的指导下,实现在不同阶段上不同教师教育机构之间的衔接、整合与重组,促进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
第六,正确处理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的关系。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具有双重的学科基础,即教师任教科目的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我们要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来理解和把握学科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改革中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把精力放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上。
第七,正确处理发挥主体作用与多方配置优质资源的关系。2004年,我国举办教师教育的非师范院校有300多所。但是,举办教师教育的非师范院校大多数是由原来的师范院校改制、升格或合并发展起来的。总体上看,传统的师范院校仍然是我国教师教育的主体力量,我们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同时,我们也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教师教育,实现优质教师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第八,正确处理教师教育和教师管理的关系。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教育和教师管理息息相关。教师教育制度要与教师资格准入制度、聘任制度、职务制度等相互衔接,密切配合。推进教师教育事业发展,必须在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创设良好教师工作氛围等方面下功夫。
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做好当前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
今年是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一年。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贯彻实施《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用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把握形势,抓住关键,区分层次,深化改革,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着重做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第一,筹划新时期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大计,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我国教师教育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既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又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如何顺时应势,改革创新,是我们急需认真思考和回答的问题。要积极研究制定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明确新时期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和改革举措;研究制定《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计划》,进一步明确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部署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第二,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全面提高师德水平。各地要深入贯彻落实2004年中共中央8号和16号文件精神,制定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的具体措施。一是强化师德教育。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加强师德宣传。教师节要组织好师德主题教育活动,集中开展师德宣传教育活动。树立师德典型,大力褒奖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各地要把“全国师德论坛”“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和“重庆开县优秀教师群体先进事迹报告团”的成果运用好,广泛开展富有成效的师德教育宣传,切实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营造全社会崇尚师德、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三是严格考核管理。加快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制度,把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作为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四是加强制度建设。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师德建设工作评估制度,形成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第三,加强教师教育制度创新,推进教师教育和教师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一是要抓紧研究修订《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等现行法律法规。二是研究制定《教师教育条例》《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机构资质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育质量标准》等新的规章,规范教师教育过程,建立教师教育准入制度,构建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形成教师教育质量监控机制。
第四,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一是在制度层面上,结合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抓紧进行有关条例规章的修订完善工作,研究提出教师资格定期认证和考试办法。二是在政策层面上,全面总结首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经验,不断研究认定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出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三是在操作层面上,要严格程序,务求实效,促进教师资格认定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
第五,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构建开放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充分发挥举办教师教育的高水平大学的先导和示范作用。支持师范大学的发展建设,增强学术竞争力和综合办学实力,进一步发挥教师教育优势。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充分利用学科、人才等综合优势,为中小学培养培训高素质教师。
充分发挥师范院校和其他举办教师教育高校的主体作用。支持师范院校和举办教师教育的高校综合性发展,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增强办学实力,保持和发挥教师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在师范院校基础上合并改制的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要明确学校定位和办学方向,发挥优势,更好地承担起为当地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要培养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视需要与条件,有计划地纳入本科院校系统;要整合中等师范学校(包括幼儿师范学校)优质资源,根据需要与可能,有计划地将具备条件的中师并入高等学校,部分中师可升格为培养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支持省市教育学院与有关师范院校或其他大学合并、联合或改制,继续发挥教师培训方面的优势和作用。
充分发挥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支撑作用。每县办好一个教师培训机构,在教师进修学校建制不变的前提下,采取合并、改制或“一套人马、几块牌子”等多种模式,实行教师培训与教研、教科研、电教、电大工作站等教育机构资源整合,发展成为具有多种功能、适应多种学习模式的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第六,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积极开展“国家级教师教育基地”建设试点工作,探索大学本科后教师培养模式,尝试开设教师资格证书教育课程。
启动“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计划”。改革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等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和内容。加强教育实践环节。加强教师教育资源建设,通过立项开发、遴选推荐和引进等途径,建设一批教育观念新、示范性强、实践效果好、影响面大和具有推广价值的教师教育精品课程教材,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文本、光盘和网络等多种媒体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库。
改革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方式,实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树立示范和提供支持。积极探索符合在职教师特点和需求的多种培训模式,建立校本研修制度,促进中小学教师学习型组织建设,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七,规范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工作,全面提高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质量。针对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工作出现的混乱状况,各地要统筹规划本地区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工作,科学合理地确定培养层次、培养规模和实施途径,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培养质量。各省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开展专项评估工作,依据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教师教育基本条件、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等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省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工作的监测体系和量化标准,组织力量对现行培养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机构进行专项评估。经评估不合格的学校。从2006年开始停止招收师范类专业学生。
第八,大力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教师网联计划是一项宏伟的事业,是教育部在新时期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构建现代、高效的教师培训体系的战略性举措,要从战略的眼光、整体的角度、发展的趋势来看它的意义。自计划实施以来,教师网联核心成员单位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迈出了可喜的步伐。要认真总结,再接再厉,加大力度;要积极推进省级区域性教师教育网络联盟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改革建设,将“人网、地网、天网”加以有机整合,大规模、高质量、高效益地开展教师培训。
全面实施以“三新一德”为重点的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开展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提升培训,组织实施骨干教师培训和优秀教师高层次研修,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加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考试认证制度既是当前一项紧迫任务,也是一项长远的制度建设。这项计划是贯彻《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配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计划”的实施,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水平而启动的教师专业能力建设计划。通过计划的实施,以《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为依据,建立一套规范性、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培训和考试认证体系,规范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管理,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水平。
第九,继续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大力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推进新课程,师资培训要先行。认真扎实地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培训是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重要工作。今年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学生将全部进入新课程,2007年各年级学生将基本进入新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已开始在广东、山东、海南和宁夏四省区组织进行实验,今年又有所扩大。各地要按照教育部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加强领导,理顺培训管理体制,形成合力,推进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健康发展。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按照“边实验、边培训、边总结、边提高”的要求,分区规划、分层推进、分步实施,分阶段、滚动式地展开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新课程师资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十,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教育要努力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支持和服务。继续实施“农村中学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从支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和推动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高度来认识此项创新性工作的重要意义,努力克服困难,采取有力措施保证招生计划、培养经费落实和工作岗位的落实,真正将此项计划打造成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精品工程”。
研究探索师范院校学生到农村中小学实习支教办法,积极推动有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在师资力量薄弱的农村中小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选派师范类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到农村实习基地进行实习支教,真正达到加强师范生教育实习,吸引高学历人才从教和支持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举多得的效果。
配合“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西部农村地区教师培训提供支持,要与基础教育部门密切配合,筹划实施文本、光盘和多媒体教师培训资源支持项目。组织特级教师、名师讲学团赴西部农村讲学。
在我国教师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进入一个历史性转变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任务繁重。我们要充分认识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意义,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以全面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重点,实现新时期教师教育的战略性转变,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教育事业新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方系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在2005年度教师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