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浅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论文,物理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程改革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全面推进,注重科学探究的课程理念也为广大教师逐步理解和接纳,科学探究活动本身无疑也是落实三维目标的有效教学载体之一。
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学生涯的生命力所在。为师者,孜孜以求,都期望自己能在课堂教学上有所突破,精益求精。同样应该看到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的知识和实践长期积累的结果。不可否认,教师每一次的课堂执教是教学成长中的一次经历,那么同行们在努力践行新理念的过程中,所展示的卓越风姿和精湛教学,或者所出现的一些教学误区和实施困惑,都值得我们鉴赏和吸纳,希望能从经历中走向经验。
【探究点≠教学点】
○经历一
《温度》一节教学中,有位教师把“摄氏温标”的定标方法作为探究点,让学生体验温标设定的过程,结果学生探究毫无头绪,不知道如何进行。
反思
作为自然科学之一,物理是人类不断对自然的探索和研究的结果,物理知识几乎都具有探究性,但是是否所有的物理知识都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值得商榷。课堂教学中探究点的设置不能是教师的“一厢情愿”,需要充分考虑知识点、学生和课堂的具体情况和条件。把“摄氏温标”的定标方法作为探究点的设置显然是教学处理的失误,温标的定标方法是科学家通过长期试验和比较而形成的经验,但无法简单或直接在课堂上用实验或者理论的探索来解决,探究的实际意义不大。
○经历二
《力》的课堂教学中,有教师将“力的作用效果”作为探究点,通过学生实验(拉橡皮筋、捏橡皮泥、拍球、磁铁吸引回形针等)来探究“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和“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这两个知识,学生的实验和交流用了将近25分钟。从课堂所安排的众多实验和学生的交流来看,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花了很大工夫,学生参与度和知识点达成度很好。
反思
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是否需要如此大张旗鼓,着笔泼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一定体会和感受,因此在教学上不存在难点。“力的作用效果”作为探究点思维容量比较少,不值得进行过多的探究,否则就显得华而不实,教学内容空荡无物。探究活动决不是教师舒心、学生高兴的一次性的活动,探究点的设置应该考虑学习的效能,看看探究对后续教学或者学生的发展有多大的帮助。
◆感悟一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和落实,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提高。但不是每节课都要有探究教学,初中物理知识也不是都可以进行探究、都能进行探究,或者都值得探究,不能为“探究”而强行设置探究点。探究点应该是教学重点、难点或关键,在课堂进行的探究应满足课堂价值,好的探索素材,是要在展示科学方法的过程中,学生能学习到有用的物理知识和思维。
【探究学习自己学习】
○经历三
《滑轮》教学中,学生在猜想“使用滑轮的(力、距离)特点”后,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实验设计和记录的活动卡如下。
反思
在学习活动卡上只给定了“实验目的、器材”,而“实验步骤、记录、结论”等都需要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自主学习而得到。可见,教师所设计的探究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探究比较多。但是不等于不需要教师的帮助。实际上,学习活动卡也隐含着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例如,要求画出滑轮的装置图,就是对实验步骤的有效启迪。又如,器材给定了弹簧测力计和刻度尺,则提醒着学生所需的测量对象。如果简单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就是放手让其随心所欲地自己学习,那是假探究真玩耍,其结果必然是无效的。探究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直接影响着探究的成败,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能需要教师的指导少一些,或者教师的指导可更隐性些。
○经历四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凸透镜可以成像→某物距点的具体成像情况→成像所对应的物(像)距范围”的三步探究如下。
反思
从《活动卡》的设计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教师所采用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层探究的方法,体现了教师对探究的主导作用,与此同时,学生在本探究中自主学习相对少一些。那么这种较低水平的探究,在教学上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呢?答案是肯定的,探究教学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探究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学力,选择适合他们的不同程度的探究方法,是教师顺利组织探究活动的前提,也是学生真正得以发展的基础。课堂探究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要组织高水平探究。
◆感悟二
教师是课堂探究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当探究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分层教学时,学生才会充分活动起来。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探究的要素,但需要教师的参与。关键在于参与中,教师如何适时、适度地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调控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科学探究实验探究】
○经历五
在《电流》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碳棒电镀铜”的实验,得出了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而且电流有强弱。那么电流的强弱又用什么物理量来表示呢?如何来定义呢?教师在突破这一难点上采用理论探究,通过“碳棒电镀铜”的实验事实,可以看出相等时间内,电镀的铜离子越多,电流就越强;或者镀铜相同的情况下,时间短时电流强。于是,类比压强、密度等概念的定义方法,就可以用“电荷量与时间的比值”来定义电流强度。
反思
物理是实验科学,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之一,但不是只有实验研究,才是科学探究。从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来看,由实验得出结论,验证假设是一种探究的方式,但理论的推理也是一种探究,或者可以说是一种要求和层次更高的思维探究。本教学所进行的逻辑推理过程是一个简单的理论探究过程,通过类比方法,顺化了原本抽象的“电流强度”,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概念。
○经历六
在《机械能》的教学中,教师展示了“高山上静止的石块”“拉开的弓”“转动的风车”等六幅典型物理情景,请学生思考这些情景中的物体是否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因何具有能量?经过比较发现“高山上静止的石块”具有的能量是因为石块在高处受重力而具有的能量,“拉开的弓”是因发生形变而具有能量的,“转动的风车”是因运动而具有能量。随之得出了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和动能的定义。
反思
上述探究活动中学生从毫无边际的划分逐步发展到寻找规律性的思考,呈现了一段精彩的思辨。在教学过程中,探究思维突出,学生经历了分析、比较、分类、归纳等思维过程,思维品质得到充分发展,与实验探究相比更具有挑战性。
◆感悟三
相对初中学生来说实验探究更形象,而且通过用实验得出相关概念、规律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较为普遍。相对来说,理论探究少一些,但并不是没有,例如惯性定律就是基于事实的推理而形成的。理论探究也是一种重要的方式,在某些物理概念或规律的探究中渗透理论推导,可能使探究的基础更为牢固,学生的认知结构更趋于合理性和系统化。
【探究过程≠环节完整】
○经历七
在《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中,教师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如右图所示)。
反思
教学并没有按照“发现和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顺序,逐个进行。整个探究在两个环节上加以了突出。一是猜想,由于日常生活中对平面镜成像有很多认识,学生完全可以充分猜想“成像特点”,并从中体会观察的重要性和懂得猜想是需要依据的。二是实验方案的设计环节,以此发展学生思维的缜密度和完整性,而其他环节进行了简化处理。如果,按照探究环节一个不少,结果必然累了学生、苦了老师,费时又低效。
○经历八
在探究“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中,教师非常强调实验操作步骤,对此编制了多个练习,如“连接电路时,电键断开”“滑动变阻器的使用”等。
反思
上述“实验步骤”教学是对学生电学实验习惯的培养,不是探究活动的重点。把握探究活动的灵魂,才能体现探究的价值。在探究“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中,其灵魂就是学生体会如何运用控制变量方法进行实验,如何分析与论证电流与电压、电阻的比例关系。其他环节可以作为次要环节来处理。
◆感悟四
探究活动既是系统的,也是灵活的。课堂的探究活动受到限制很多,时间就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需要课堂上挖掘和突出探究的重要环节,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和效能。而重要环节的选择应该注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探究本体的价值,这样学生才能领会探究的精髓,从而落实三维目标。
课堂探究教学是一个需要探究的课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扎根于课堂教学这一片土壤,才能汲取养分,提高自己的课堂实验能力和丰富课堂实践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