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格局的变迁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格局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关于冷战后世界“格局变化”的问题,是近年来国际问题研究炙手可热的话题。本文重点虽也在评述冷战后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然而其角度与常见的论述并不雷同。文章不就事论事,而是力图将国际关系学与历史学研究融为一体,将当前的“格局”问题“悬”置于历史发展的宏观框架中予以观察,通过跨越时空的纵横比较,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世界格局 国际关系
80年代末以来,国际格局发生了许多变化。如果将这些变化“悬”置于历史发展的宏观框架中予以纵横观察,我们就会对格局变化的特点及其意义有更深一步的了解。本文通过跨学科的方法,将国际关系学与历史学研究相结合,本着重今薄古的原则,力图将三个世纪国际格局演变的画卷在一篇短文中得以概括展现。
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近代国际关系格局的第一次演变发生在17世纪初期,其标志是该时期席卷欧洲的30年战争。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成为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开端。和约确立的国家无论大小、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均能以主权国家身份参与国际协议的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而载入史册。如果用国际关系学“多层分析”方法去总结这段历史,则可见此时期发生了多层变化:1.从国际层面上看,神圣罗马帝国控制欧洲局面已经走向衰落;2.从国家层面上看, 民族国家(nationstate)成为国际舞台的主要角色;3.从决策者个人层面看, 王权逐步代替了神权,各国君主的国家“主权”意识增强,国际关系中的纷争更多地体现了决策者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主观意愿。总之,此阶段是建立在主权国家基础上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阶段。
(二)维也纳体系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更新,增强了主权国家的综合国力。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以后,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特点就是西欧向世界各地的扩张。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葡萄牙等国均以各种形式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进行宗教文化渗透。欧洲扩张的结果之一是导致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秩序”;结果之二是导致了欧洲强国因殖民地等问题而进行的无休止的激烈较量。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国际关系中形成了以法国、英国、奥地利、俄国和普鲁士等占主导地位的多极格局。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胜利冲击了欧洲封建主义制度,对英国霸权地位形成严重挑战。然而,拿破仑1805年称帝后,法兰西帝国的扩张导致了欧洲反法联盟的建立。英普联盟和西班牙、两个西西里王国和奥地利两个反法集团,经过一系列生死较量后,迫使拿破仑帝国的解体。战后于1814年10月至1815年6月召开的维也纳会议, 确立了列强并立的“维也纳”体系。英国、法国、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相互制约与平衡,形成多极均势国际体系中的主宰。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从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是欧洲列强之间从两极对峙到帝国主义战争的时期。协约国、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和战争,使国际关系的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由于苏联的出现、德国力量的削弱、英法损失严重、美国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日本跻身世界列强,变化了的国力对比要求国际秩序必须重新组合。大战结束之后,美、英、法等国在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后,又同德国的盟国签订和约,构成凡尔赛体系。1921年至1922年,美、英、日等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订立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协定》和《九国公约》,从而确立了帝国主义战胜国的既得利益,使得世界上出现暂时的和平。到了30年代,由于德、意、日等国经济、军事实力的不断发展,打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建立的平衡。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国际关系发生新的排列组合。战争初期,德、意在欧洲同英、法交战,在亚洲日本侵华。以后,战争转变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同轴心国之间的生死较量。
二、美苏争霸为主要特点的两极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政治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际层次上看,欧洲中心地位不复存在。从国家层面上看,欧洲主要大国综合国力受到极大削弱,以致丧失昔日主宰国际事务的能力和地位。而美国却在战争中得到巨大的发展,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超级强国。苏联虽在战争中损失巨大,但其经受住了考验,成为欧亚大陆强国。在大战末期,国际政治舞台上美苏两大国已经成为两支主要力量。以下述两次国际会议为标志,美国逐渐登上世界霸主的宝座,美国外交也开始向全球扩张。一次是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确定了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次是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会议认可了由美国担任领导的国际集体安全体系,同时又体现了新的势力范围的划分,例如:苏联将在东欧和东北亚拥有领导地位等,为战后世界格局勾画出“两极”政治体系的基本蓝图。雅尔塔会议上关于中国问题的秘密协定对中国主权构成严重侵犯。
这种两极国际关系格局经历了四个主要发展阶段:1.战后至50年代的对峙时期。此期间国际关系发展的几个重要里程碑包括:美国对苏“遏制”政策随着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而成型;朝鲜战争的爆发;《北大西洋公约》和《华沙条约》国家集团的对峙。2.60年代国际政治力量分化与组合时期。西方阵营中“戴高乐主义”的出现和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对美国的霸主地位提出挑战。在东方,中苏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解体。3.70年代后,苏联成为美国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第三世界兴起,成为国际社会牵制美苏的重要力量。但由于第三世界涵盖面较大,第三世界内部存在多种分力,又使之成为大国争夺的场所。4.80年代中期以来,美苏对抗缓和,国际裁军问题出现突破性进展。而中国也进行了对外政策的调整,即开始奉行不与任何超级大国结盟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三、冷战后“多极化”国际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发生了对人类历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巨大变化,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的解体,国际关系格局进入了一个转型期。两极世界剑拔弩张的对峙状况的结束,给国际关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世界各种力量经过发展和重新组合后,新的“多极化”世界格局已经初见端倪。由于视角的不同,学术界对新格局的看法不尽相同。然而,尽管国际关系格局的发展仍有若干变量,但用“一超多极”来形容目前世界格局,是相对全面的一种概括方法。
(一)经济因素影响增强
关于“一超”是指冷战结束之后,美国的地位和影响力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期相比,虽呈相对衰落和下降状态,但雄厚的经济实力使其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1995年世界银行出版物的统计数字表明,尽管美国人口只占世界总数的4.7%,但其国内生产总值(GDP)却占世界总产值的27.1%。〔1〕
“多”极,可有各种解释。1.就国际区域经济实力而言,世界经济形成了三大发展中心:北美、欧盟和东亚。目前三个贸易中心的实力不相上下,其国内生产总值都是7万亿美元左右。据世界银行分析, 东亚的经济最富有活力和潜力。东亚的增长率为5.4%,10 年后国民生产总值预计达9万亿美元,位居三大中心之首。亚洲的发展和中国的崛起, 举世瞩目。与之相比较,北美自由贸易区经济增长率为2.5%,10 年后国民生产总值将达8万亿美元;欧盟以2.25%的增长率发展,10 年后国民生产总值将达7~8万亿美元。2.就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来看,1995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85万亿美元;欧盟为7.5万亿美元;日本为4.6万亿美元;中国为0.63万亿美元;俄国为0.36万亿美元。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占领先地位的依次为美、日、德、法、英、意、中。俄国在世界的排名不在前10名之列,但俄罗斯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潜力很大,在国际关系中仍有其独到的影响。3.冷战结束以后,联合国在国际政治安全和经济安全中的作用较前增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的作用也就更显重要。此属政治常识,故不再赘述。4.就国际经济形态而言,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出现了几“化”,即全球经济关系的一体化、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模式的市场化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这几个变化又引起了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所起作用的变化,这就是国际经济作用的政治化。例如,国家对外政策更趋向于经济利益。冷战后各国领导人出访,常常伴随有庞大的经贸代表团,就是明显一例。另外,国际政治关系中,用经济作诱饵或施压的手段,亦是屡见不鲜。
(二)国际安全关系边际模糊
冷战时,国际关系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战争与和平问题。而冷战结束后,和平与发展问题成为时代主题。国际社会在以下两个问题上寻求共同点的兴趣增大,这就是:一要保持世界和区域稳定的安全环境;二要促进经济贸易发展。一些在冷战时被掩盖的全球性问题,如保护生态环境、反对国际恐怖主义、控制毒品、解决难民问题、粮食生产、人口、人权、艾滋病的防治等问题,引起人们前所未有的关注。但霸权主义依存、强权政治仍在,国际间还存在种种国家利益间的矛盾甚至冲突的危险。
冷战后,在国际安全关系中,“敌”与“友”的概念和界限均发生巨大的变化,对国际关系影响力较大的几个大国或地区,其力量的消长和起伏存在巨大的变量。作为“一超”,美国巨大的军事实力、发达的经济基础,再加之有扩张欲望的文化传统,决定了其力图在新的国际格局中扮演“领导者”的角色。然而,由于美国在世界范围内伸手过长,在具体地区和具体热点问题上力不从心。美国是个“已经到位”的帝国主义国家,以其老牌帝国的“排他”心态,对可能向其地位提出挑战的任何新兴强国的崛起必然持有戒心,对大规模杀伤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扩散,及保持交通和通讯畅通等问题十分敏感。
“一超”和“多强”之间的相互关系,虽然存在种种矛盾,但就其性质而言,同冷战时期明显针对另一方的剑拔弩张的战略联盟是有质的区别的。美国对俄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演变既表示支持,又对其民族主义情绪的增长、庞大的军事设施和武器出口能力很是担心,北约东扩等问题使双边关系受损。日美更新了安全协定,但协定既有对日本保护的考虑,也有对日本军事潜力的戒心和限制。美日协定有针对中国的成分,但两国都没有、也不便明说。美国对中国的社会制度、军事力量、军售能力甚至经济发展,都存有戒心,在台湾问题等涉及中国主权的问题上同中国存在原则分歧。但美国经反复论证和多次调整定位之后,还是不能再回到“遏制”政策,而是将政策定位在“既接触、对话,又防范、制约”的“全面接触战略”之上。中国的外交方针也进行了重大调整,努力发展同一切国家的合作关系。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和欧盟的成立,使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增强。欧洲意欲摆脱美国的控制,但美欧之间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北约的东扩和“欧洲军团”的南下,敌我阵营决不像冷战时期那样“泾渭分明”。第三世界发生了一些局部冲突,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甚至导致联合国维和行动,但就“国际安全”问题而言,其发展还存在诸多变量。
(三)广义“文化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增大
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无疑夸大了“文明”之间的“冲突”。但从人类历史文化的角度观察问题,该理论揭示的问题亦有一定借鉴意义,这就是,在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的文化色彩将加重。此处的“文化”取的是广义的概念,包括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等概念。冷战后文化因素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之一,就是与经济发展联系紧密。
民族问题对国际关系影响增大的一个表现形式是,一些地区的民族纠纷、宗教纷争和种族骚乱增多。当然,冷战后所见的冲突有一些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有些矛盾在冷战时就根深蒂固,而在冷战后又得以延续。一些民族问题在冷战后突起,并导致激烈的社会动荡。
如果民族文化冲突是“突发”性的问题,那么,文化和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作用增大还有另一个形式,这就是“渐发”性的影响。西方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代表人物之一基辛格曾率先提出过“软国力”(soft power)的概念。以后,这一概念又被新自由主义理论家约瑟夫·奈等人进一步发展。按照奈的理论,权力将以两种形式出现:一种是“威慑”形式,迫使人就范;另一种是精神“感召”,吸引人上钩。两种形式均可奏效,但以后者的成本最小、收效最大。按照此种理论,美国在冷战后的国际事务中,必然要利用自己已有的所谓“优势”,在意识形态方面向外保持扩张和渗透的势头。美国和西方推行“民主”,实施“人权外交”,就是其中一例。
(四)高科技给国际关系带来新课题
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人类社会发展需要各种不同的资源。一般谈论资源时,总计算物资和能源。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成为“战略资源”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业社会人类期望控制的主要物资是粮食;工业社会的能源先后是煤炭和石油。而到了信息社会,信息的占有者就可望获得新时代发展的“制高点”。
据估计,占世界人口20%的发达国家现在拥有全世界信息量的80%,而拥有其余80%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却只占有信息量的20%。美国本来就在信息技术方面占有领先地位,随着美国政府在1993年推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即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后,其他工业国,包括日本英国、法国和德国等,也相继制定了类似计划。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占据了信息技术的制高点。1996年7月, 美国政府又正式宣布将建造世界最快、最大的超级计算机,将计算机运行速度由目前每秒10亿次的“京”级(gigaflop)增至“垓”(teraflop)级,运算速度可增至每秒1 万亿次,最终至 100 万亿次。 信息产业现已成为全球经济的龙头产业。1994年世界个人计算机产值首次超过汽车产业。1995年世界信息产业总产值高达8000多亿美元,据估计,1996年将超过1万亿美元。 计算机互联网络已基本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普及。而国际垄断信息工业巨头,又在酝酿推出概念完全一新的普及性的“网络个人电脑”(Net PC)。
在未来的社会中,信息技术对国际关系影响的表现将是多方面的。1.就战略安全而言,海湾战争以来,隐性技术、全球定位、激光指导、导弹拦截等新型技术已为世人瞩目。据分析,21世纪的战争将以信息战为主要内容,计算机病毒、逻辑炸弹、远距离网络干扰系统等可能成为21世纪的“原子武器”。美国军方已经成立了专门的信息战办公室,规划未来的军事战略。2.就国际经济发展而言,一方面信息直接关系着国家经济命脉的起伏;另一方面,高技术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产品设计和工艺加工将更多依赖计算机进行。波音777 就是世界上首架没有通过物理模拟而直接用计算机设计的飞机。3.就国际社会之间的联系而言,空间技术的应用和计算机网络的扩展,给国际关系中传统的“主权”和“领空”、“领土”等概念带来新的挑战。利用高科技手段传播旨在颠覆他国政权的信息或刺探情报,或进行色情和洗钱等犯罪活动,给国际关系中增添新的安全防范问题。
四、纵观历史、把握未来
总之,将当前国际形势与数百年国际关系的演变联系起来分析,就能使我们看到历史的起伏与延续。国际关系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维也纳时期,世界格局是以欧洲为中心。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之后,世界的中心又向美国转移。雅尔塔的两极格局对垒数十载之后,世界又进入一个重新分化和组合的历史转型期。国际关系“长周期”理论所揭示的实际就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和,和久必分”的规律。
本次国际格局的调整,是在相对平和的状态下进行的。格局转换的过程,没有世界性的硝烟,没有重大的旨在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国际协议,也没有战胜国、战败国之分。冷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呈现的变化包括:1.国际安全关系“敌”、“友”阵线的边际相对模糊。然而,表面平缓的格局调整的深层,又掩藏着扑朔迷离的竞争。2.国际经济中的相互依存成分增大,国际关系中的平衡与相互制约更多取决于各国间综合国力的较量。3.国际间广义文化因素将更多地影响国家间的关系。4.高科技给国际关系的一些传统概念带来挑战。
本次国际关系的历史调整对我国的发展来讲,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中国首次作为世界一支独立自主的力量,出现在国际格局调整的舞台上。历史给我国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正因如此,准确地分析本次国际关系变化的特点,把握国际关系发展的历史走向,对我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未雨绸缪、确立面向未来的发展纲要和外交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释:
〔1〕The World Bank Atlas 1995(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1994),pp.8~9,18~19.
标签:国际关系论文; 军事历史论文; 世界格局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欧洲历史论文; 美国史论文; 世界现代史论文; 国际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