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欧洲哲学主题与马克思哲学革命_哲学论文

现代欧洲哲学主题与马克思哲学革命_哲学论文

欧洲近代哲学主题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哲学论文,欧洲论文,近代论文,主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欧洲近代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揭示这一时期哲学主题的局限性正是马克思哲学革命所完成的任务。由于马克思一生中一直没有机会完成系统阐述自己哲学思想的著作,他关于旧哲学的批判存在于一系列文章和著作中,给我们今天理解和评价他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国内80年代以来就这一问题已有诸多深刻见解,但目前尚存分歧。本文从哲学史发展线索阐述一下这个问题,希望有助于我们对马克思哲学革命所创立的唯物主义有一个正确理解。

一、欧洲近代哲学思想主题的抽象性及根源

欧洲近代哲学具有科学认识论和人本主义伦理学的特征。它从理性主义自然法潮流,经过历史哲学走向思辨哲学、实证进化论和文化人类学。它的思想文化背景是人文精神和启蒙思想对神权中心和禁欲的来世主义的反叛,是对个性自由、理性至上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弘扬,当时的哲学试图建立完整的理性认识体系,追求对世界和人的生活的科学认识,目的是用来指导人的思想和行动,摆脱盲目信仰,征服自然,实现人的现世幸福和理想。从理论本身看,它把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人与世界的关系作为思想关系和要解决的核心理论问题,力图在思想中论证矛盾的对立面是否具有同一关系,是否能实现认识论的同一,以便为人生幸福、人性至善提供知识基础。

近代哲学主题形成于笛卡尔理性哲学的二元论特征,当时还具有鲜明的人与自然、心灵与自然冲突的特征,经历了17世纪唯物论和经验论、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变化,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演变成为纯粹的自我意识和对象、主体和客体的认识论范畴关系,现实生活中人的基本矛盾成了思想矛盾,它的解决也被认为是靠精神自己完成的。

在近代资本主义产生和近代自然科学形成的过程中,笛卡尔以公理化数学理性体系为标准,破除知识的零散性和迷信对人的困扰,建立了严密的演绎知识体系,构造指导有益于人的最高智慧。他以“我、思想、经验自我”为真实对象和统一一切知识的逻辑起点,把个人等同于意志,并使之成为整个知识体系的外在的伦理目的。在理性知识体系内,“我”的任意决断、选择的本性是演绎起点和善恶的前提。以自明的这个天赋观念作为逻辑支点的必然知识全部基础实质上是伦理化的意志偶然任性的自由心灵实体。当意志的决断以数学论证方式把自然看成一个纯粹量化、图式化的物体世界时,它已经逻辑在先地排除了意志本身于自然之外,同时,也把自然排除在意志之外。当笛卡尔依靠决断这一心理经验从关于“我思”的形而上学必然地演绎物理学时,从心无论如何也推导不出无心的物,形而上学与自然科学陷入了分裂状态,感性与理性、心的实体和物的实体、关于精神的知识与关于物的知识形成了二元对立。这种对立无疑是现实中人与物矛盾关系的思想反映。

从笛卡尔的二元论开始,近代哲学形成了它迫切要解决的知识真理性问题。在以后的发展中,这个问题日益变成了这段时期的哲学主题,人们当时相信:一旦解决了知识真理性问题,也就解决了人的问题。

在17世纪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执中,笛卡尔的二元论成为形成一切知识的前提性知识,每个提出自己学说的人必须回答知识真理性问题、认识符合性问题。但在争论中,围绕着超经验心灵对象的符合性问题,争论双方把人这个出发点逐渐挤到伦理学中。例如,斯宾诺莎,他通过承认实体的必然性和心与实体可以达到同一,建立了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的幸福伦理学,他认为不存在随意自由,意愿、情感是处于依赖他物的必然性锁链中的,只有依照必然性理性认识才有自由,从而排挤了二元论的逻辑前提。经验论唯物主义通过反对唯心主义先验实体,从观念符合感觉的经验出发论证人的感觉欲望的合理性,认为无限只能表示我们的精神能无限增添数量,以感觉为基础的理智是健全的、是道德基础,先验的观念并不是人性的前提,从而在理论体系内取消了绝对观念。可以说争论的双方都表现了独断论倾向,只能是为认识论哲学的逻辑体系化提供一个过渡环节。

康德从反对独断论出发,把形而上学变成逻辑,分析了主体的先验认识形式,把理性意志和认识知性、感觉都看成是贯穿必然性的,他认为知性超经验使用所达到的理念世界是非理解性的、必然性的自由意志世界,是信仰的地盘。知性的经验现象世界是必然性科学的自然界,是可以理解的领域。他把主观思维和客观事物、意志普遍性和感性特殊性的对立看成是不可调和的,在对人的知解力批判分析之后,他提出了理性的主观认识形式在无限的历史未来中才能实现与对象的统一,或者只是在审美体验中才能达到暂时的合目性的认识统一。

黑格尔批判了康德对理性的片面理解和单纯的抽象认识,通过费希特和谢林对自我意识和对象的关系的探讨把认识论哲学的矛盾概括为“认识和主观思维与客观存在和客观经验之间的矛盾”〔1〕,即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思维与存在的矛盾,意识和对象的矛盾。

从欧洲近代哲学主题的产生和演变,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基本矛盾和认识论解决的抽象虚假。

第一,这一时期的哲学把人片面地抽象为意志、精神、意识或感性。在以这样的逻辑前提构造可靠知识体系的过程中,陷入了心和物的冲突,产生了超经验认识与经验认识的真理性问题,产生了何者为人性精神基础的问题。导致了由于理性先验性问题而形成的感性与理性、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人与世界关系的争论。先验意识的真理客观性问题集中被表述为思维与存在的矛盾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也意味着人的全部生活基础、心与物、人与世界实际关系的解决。从而,认识论哲学把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一切关系置于科学认识论之上、知识符合性问题之上,以精神性看待全部人性,以哲学认识论掩盖了一切具体关系。

同时,由于人被等同于意识,与自然毫不相干,自然也被看成与意识完全对立的无人自然,也就使心物关系一开始就带上了技术实用主义的片面抽象性。

认识论哲学从前提的片面性出发,造成了基本内容的纯抽象性、虚假性。

第二,认识论哲学造成了对自由的片面认识。由于对实践内涵的扭曲,它不可能展开自己的基本理论、解释理论矛盾。黑格尔的思辨体系作为近代全部争论的综合反映和认识论哲学的典型,突出地反映了这个问题。由于他把人的劳动、活动仅仅看成精神活动,所以尽管认识到劳动是人的本质,却不理解真实的人及其实现自己的过程。他局限于在精神发展历程中展开和构造思辨哲学的基本矛盾,把一切矛盾的解决和发展都看成认识的结果,片面地认为只要在意识中见出对象中的自己,就是克服、重新占有了对象,实现了矛盾的统一,达到了自由和真实。

第三,认识论哲学主题思维与存在关系作为全部冲突的最高哲学范畴关系扭曲地反映了现实的矛盾、阶级利益关系。马克思在批判康德哲学时就深刻指出过:德国理论家不依赖市民的那种虚假的独立性,源于德国流行的关于国家的一切幻想;康德没觉察到资产阶级的这些理论思想是以物质利益和由物质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意志为基础。“因此,康德把这种理论的表达与它所表达的利益割裂开来,并把法国资产阶级意志的有物质动机的规定变为‘自由意志’、自在和自为的意志、人类意志的纯粹自我规定,从而就把这种意志变成纯粹思想上的概念规定和道德假设。”〔2〕针对黑格尔哲学,马克思加以深入剖析,他认为统治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把统治思想同统治的个人利益分开,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形式,合理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一切关系都可能从人的观念……中引申出来”〔3〕。黑格尔只是为历史的运动找到抽象的、逻辑的、思辨的表达。针对这种抽象,马克思提出:“只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根源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会被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4〕

二、马克思哲学革命是以对人的唯物主义认识为起点的

马克思对欧洲近代哲学思想主题的切换主要是通过对黑格尔、鲍威尔和费尔巴哈的批判实现的。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理论活动中通过费尔巴哈认识到,鲍威尔主观唯心主义自我意识哲学源于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实质,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奠定了对人的唯物主义认识基础;又通过对鲍威尔和黑格尔的实践观、辩证法的批判,认识到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局限性、黑格尔辩证法的调和性和幻想性,从而深刻地推进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使两者统一于实践唯物主义“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的科学”〔5〕。与旧哲学针锋相对,马克思说:“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6〕,而且又指出旧哲学矛盾在社会实践中的无用性:“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现实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7〕马克思还曾指出:旧哲学的知识矛盾“在社会状态中才失去它们彼此间的对立,并从而失去它们作为这样的对立面存在”〔8〕。在批判思辨哲学和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中,马克思进一步阐明,一切意识哲学的根本问题在于它幻想在思辨中解决了知识真理性问题就可以解决全部人的现实问题。思辨哲学正是基于此种幻想认为自己可以给人们提供适用于一切情况的万能药方。马克思指出这完全是幻想。

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知识不是适于任何情况的万能公式,而是研究具体的人的真实矛盾的知识,这种知识将帮助人们解决自己的真正问题并且自身将在实践中接受调整。他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9〕这样的理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10〕,而且在其中“只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根源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会被归结为某种经验事实。”〔11〕他还说:“思辨终止的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销声匿迹,……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综合。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它们只能对整理历史资料提供某些方便,……它们绝不提供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相反,只是在人们着手考察和整理资料的时候……困难才开始出现。这些困难的克服受到种种前提的制约,这些前提在这里根本是不可能提供出来的,而只是从对每个时代的个人的实际生活过程和活动的研究中得出的。”〔12〕马克思在此明确地提出了不同于思辨知识的新的知识观,并且他正是在哲学革命的过程中才具体实践和发现了这种认识。

本文认为这种思维方式的变革是基于思维内容的变革而形成的,即是在逐步深化对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的过程中实现的。

首先,人是哲学革命的切入点。

马克思在从青年黑格尔派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过程中,针对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仅仅局限于宗教批判和自我意识范围内反对德国封建专制权力,而且认为群众和无产阶级不可信任的观点,在当时实践的革命要求下,借助费尔巴哈对思辨哲学的批判,进行了深入剖析。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一书中,在给卢格和费尔巴哈的信中,在《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中曾多次指出鲍威尔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中心问题是“用‘自我意识’即‘精神’代替现实的个体的人”〔13〕,片面地发展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使其成为创造世界的绝对者。自我意识与感性自然是完全不相干的,群众被看成自我意识的对立面,是感性的和情欲的、怠惰的。由此鲍威尔在他的理论批判中无视群众的实践,他甚至声称批判除了揭露矛盾之外不会再提供什么。面对封建专制统治,鲍威尔只从理论上把人的解放等同于政治解放,把政治解放又还原为宗教解放,认为宗教解放是政治解放的前提。马克思指出政治解放不必以宗教解放为前提,而且,实际上政治解放也是有局限性的,即从政治上废除私有财产不仅没有废除私有财产,反而以私有财产的市民社会存在为前提。资产阶级完备政治国家的人是过着公民与市民双重生活的,其中所谓公民权力的人权、自由实质上是建立在分离基础上的任意使用和处理自己财产的权力,因而双重人无非是自私自利的市民社会成员,而这正是以随意性意志为规定性的自我意识的现实本质。抽象的普遍性的人是现实特殊阶级的虚幻形式。马克思在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中指出:德国思辨唯心主义是德国政治现实的表现,它的政治和法的意识由于把理念看成目的和推动力量,致使把市民社会到国家的变化看成由国家这一外在必然性和内在目的决定的,是国家实现自己真理性的逻辑过程,而不是国家是市民社会的意识形态。这正是鲍威尔把国家看成个人真理的思辨法哲学基础,马克思指出思辨的这些认识构成了唯心主义批判理论的保守性。

通过人的问题,马克思指出鲍威尔从抽象自我意识出发看待人只能导致把人的实践局限于理论实践内。但是真正的实践不仅仅是鲍威尔的哲学实践、理论实践。马克思说:“我们的任务是要揭露旧世界,并为建立一个新世界而积极工作。”“所以,什么也阻碍不了我把我们的批判和政治批判结合起来,并把批判和实际斗争看成一回事。”〔14〕马克思这里所说的实际斗争就是去争取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的解放。因此,马克思在其早期哲学思想发展中就已开始了关心现实人具体矛盾的思想进程,开始了他超越“理论实践”走向革命实践的历程。

其次,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构成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唯物主义前提。

马克思说费尔巴哈“给社会主义提供了哲学基础”。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不是在于纯粹自然观,而是在于它在承认自然先于人和社会、是精神源泉的基础上对人的唯物主义认识。正是这一点给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提供了基础,提供了批判鲍威尔和黑格尔的理论支点。

马克思接受唯物主义一般前提,这些前提不是马克思独创的,从这些前提也看不出马克思唯物主义有何特殊内容。马克思之所以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基础上推进唯物主义,是因为费尔巴哈比伊壁鸠鲁、培根、洛克、爱尔维修等唯物主义者更明确地认识到人的自然性和自然中的人性。马克思反对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思考人的社会生活本质时以自然科学纯粹抽象性看待自然,把自然看成无人自然,而赞赏物质是有人的那些唯物主义观点。他赞赏培根的唯物主义中“物质带有诗意的感性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15〕。认为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学说“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16〕,成熟的共产主义是直接起源于法国唯物主义的,“把唯物主义学说当作现实的人道主义学说和共产主义的逻辑基础加以发展。”〔17〕

费尔巴哈对思辨哲学的批判廓清了对人的唯物主义认识。针对黑格尔对人的抽象规定,费尔巴哈强调人不仅是思维主体,人还是符合人类天性的人。即: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主要内容在于: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只是在感觉器官全面发展上区别于动物,人是有身体、能思想的、时空内的实体,人是真正最实在的存在,人的精神本质归于自然界,依赖自然界,是感觉的综合统一,人从物质、实在、感觉中才产生出思想,人的存在归于生命直观、感觉,身体与灵魂在实践中不可分割。2.人是人的自然物,是类自然物,理性、爱、意志是人生绝对本质,人在绝对本质中能确证和表现自己。

费尔巴哈只是一般地确立了自然是一切事物的源泉和人是社会存在物这两条对人的认识。马克思从革命实践中,从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中认识到费尔巴哈的贫乏,指出费尔巴哈还没有真正地全面认识人,把事物、现实和感性只理解成客体或直观形式,即把人只看做是“感性的对象”,而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也只是爱和友情的关系。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的全部缺点在于仍然局限于意识哲学之内,局限于传统认识哲学的心灵与自然、思维与存在的矛盾之中,他仅仅试图解决现存事物,而不是想推翻不合理的现实。

由于马克思对现实人真正矛盾的强烈关注,他才在自己哲学革命的过程中进一步揭示了费尔巴哈的贫乏,超越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抽象谈论。他只是以费尔巴哈所提供的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般唯物主义认识为出发的前提,而不是局限于费尔巴哈对人的不彻底认识,在对思辨哲学的批判中,马克思把唯物主义贯彻到人的历史实践辩证法才真正创立了崭新形态的唯物主义。

三、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完成及其意义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不同于哲学史上的各种旧唯物主义。他从费尔巴哈那里所接受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唯物主义观点只是所有唯物主义共有的一般特征。在马克思看来,一方面,唯物主义不应该把那种抽象必然性贯彻到一切领域,不应该把人排斥在自然之外,他反对“纯粹唯物主义”那种无人的自然和人完全消解于自然物性。甚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确立他唯物主义哲学观的重要著作中曾经写道:“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所需要研究的是人类史……。”〔18〕强调他所创立的唯物主义尚不是自然史和关于自然一般规律的学说,而是有人的、关于人的唯物主义学说;但是另一方面,仅仅认识到自然中有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属于人的自然还远远不够。不涉及人的具体社会生活,仅仅从感性、直观理解自然和人仍然是抽象和片面的,必须把唯物主义推进到人的实际活动领域。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所具有的独创性在于他推进了、实现了去真实地对人进行唯物主义认识,这种认识以革命性、具体性为特征,深刻地揭示了现实人的生活结构,阐明了社会生活的具体矛盾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指出了实现真正人的生活的必要条件和可能性。这个成就的取得是马克思在对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中,唯物主义地理解辩证法,把两者结合在唯物史观中,阐明对人的解放进行科学认识的结果。

对马克思所实现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我们必须结合哲学史来加以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颠倒不是简单地在辩证法上附加一般唯物主义观点。在马克思看来,思辨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在于:第一,它把一切关系都用逻辑范畴关系替代,不了解现实;第二,它把人的实践(其中包括劳动)理解为精神活动,把确证人的本质的革命实践理解为认识,陷入了幻想和粉饰异化劳动、调和现实对立的泥坑。

黑格尔把全部关系和物质世界变成思想关系,把人归结为意识、精神,把劳动看成精神活动。他认为只要思想在客观化存在中认识出自已,思维认为自己直接就是和自身不同的另一个东西,即感性的现实;从而认为自己的活动是感性的现实活动,就可以真正占有对象和劳动成果,实现自由(在对立面中见出自己)和真实的人。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的唯心性质不在于心灵、自然先后的问题,而在于他以精神活动取代感性活动,把自然看成微不足道的。尽管黑格尔把劳动看成人的本质,但他把劳动看成抽象的精神劳动,看不到劳动的消极一面。马克思在劳动对象和劳动的人的关系上,真正地提出了自己的唯物主义,即要把人理解为感性活动并且人在现实中占有自己的劳动对象,夺回自已的劳动成果才能确证、丰富和发展人自身。尤其是当资本作为积累起来的劳动反过来剥夺劳动者、奴役劳动者时,劳动与资本的冲突就构成思辨哲学之后的关于人的科学的根本问题,形成了现实人的真正矛盾。现实给哲学提出的任务也就是完成劳动和资本的真正统一和实现真正自由劳动的人。在革命和人的解放条件下的人类的劳动才可能摆脱消极的层面,实现其积极主动和丰富多样的创造性,并且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和精神基础,而在资本支配下的消极劳动由于资本对剩余经济价值的单纯追求,只能是模式化和量化的劳动,只能是压制人的多样创造性的僵化劳动。

马克思指出,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和革命的。”〔19〕在他看来,辩证法构成了克服消极劳动、实现真正劳动的手段,它使感性活动具有了革命性质,使实践超出了思辨的纯精神性质,获得了真实的意义。实践意味着现实地去实现人本身,因而辩证法是唯物的。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给予实践以全新的丰富的内涵。一方面,实践指人的劳动,人以自己的才智和力量改造世界、创造新的世界,另一方面,实践也指革命性的、确证人本身的感性活动,即劳动者反抗和推翻非人劳动、扬弃资本的统治,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实现自己的统一、完整和自由。这种革命实践不仅在意识中确证人的自由,而且也在实际的历史活动中确证人,它相对于非人化劳动来说,本身已具有了人的自由性质,它也使在革命实践之下的劳动创造具有了人的性质。

马克思不仅以唯物主义作为自己历史观的前提,而且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作为实际历史活动发展的革命源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在历史观中的统一,扬弃了思辨哲学的抽象性和调和性,把唯物主义推向了崭新的形态。

自由也从扭曲和虚幻的个人任意性选择,经过“在对立面中见出自己”的黑格尔自由观,达到了它真正的含义:人不屈从于资本奴役并且现实地占有自己劳动的果实,从而成为丰富和发展的人。马克思的自由观摆脱了近代哲学对自由的先验设定和抽象理解,摆脱了乌托邦理想主义的幻想性。

马克思彻底颠覆了近代哲学的主题,指出不能认为在思辨中解决了认识的问题就实际地解决了人的问题。他的哲学革命转变了哲学关注的对象,揭示了现实人的真实生存结构和历史发展可能性、必要性,揭示了人的真实生活矛盾和解决途径,克服了旧哲学对人的幻想和扭曲,创立了真正的实证科学的历史观,帮助了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不断地确证自己。

尽管马克思一生的思想经历过很多深刻变化,却在动态中保持了自己独特的本质,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其中重要的原因不能不说就在于他所进行的哲学革命的内容。今天,在现代精神和实践要求下,以马克思哲学为核心吸取前人思想成果和当代人的实践经验,发展富有时代气息、能指导人的实践和充实人生活的哲学思想,就不能满足于一般公式,不能局限于理论兴趣,而应该深入思想史和实践中去,按理论内在逻辑理解哲学革命,发现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深远意义。

马克思终结了欧洲近代哲学对人的抽象认识,揭示了实际活动着的人的生存结构,使人、社会、精神、自然、实践等范畴获得了真实的含义,他把哲学主题转变为分析和解决人类社会的真实矛盾,提出了对人和社会的真正科学理解。从关心现实生活中的人出发,马克思创立了真正的科学,他致力于实现真正完整人、致力于实现人的解放并不是抽象的理想主义,今天,探寻哲学革命的本真含义就在于认识到这一点,就在于要弘扬人的革命能动性,在革命精神下理解和创造属人的劳动。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是真正地反对各种非人化倾向的革命人学,他的革命哲学的这一深刻内涵是指导人们不断超越自己、实现自身解放的科学理论武器。任何把革命哲学仅仅理解为理论形式兴趣的认识都不可能真正把握哲学革命的本质和马克思哲学的实质,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真谛是理论内容的彻底变换。

注释:

〔1〕黑格尔:《美学》第1卷,66页。

〔2〕〔3〕〔4〕〔5〕〔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13页;55页;49页;31页;30页;7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27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460页。

〔10〕〔11〕〔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9页,49页;30页,31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7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414页,417页。

〔15〕〔16〕〔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63页;166页;167~168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0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218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现代欧洲哲学主题与马克思哲学革命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