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特殊国情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路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情论文,中国论文,路径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经济增长方式,实质上是指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和使用的方式,它决定着生产力系统的整体效能和发展状况。一般地说,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是主要依靠生产资料数量的扩张实现经济增长,这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产出的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型,是主要依靠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并提高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实现经济增长,这是一种消耗低、质量高、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好、污染小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是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增强综合国力,加速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步伐的必然要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要根本改变农业的落后状况,也必须加速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彻底转变。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使用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也有其特殊的规律性。
资源的刚性约束,决定了我国农业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我国虽然号称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资源丰富的国家,也低于世界平均数。人均耕地面积由解放初期的2.7亩下降到1.2亩。距联合国规定的人均耕地面积警界线0.8亩仅差0.4亩。南方有些省份已达到了此线。人口增加,耕地锐减,两者呈反向运动,其发展趋势不可逆转。本世纪末人口即将达到13亿,2010年达到14亿。届时,人均耕地只有1亩左右。况且,其他资源人均占有量也是捉襟见肘。国土面积只是世界平均数的33%,林地、草地、木材蓄积量、地表径流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数的16.7%、40%、12.5%和25%。我国的农业经济增长已不能走资源消耗型的道路,而是必须选择资源节约型路径。
为此:(1)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与产出率做为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原则,特别是要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资源的产出率。目前我国中低产田面积约占2/3,粮食单产仅为法国的64%,德国的70%,小麦、水稻、玉米和大豆单产分别为世界高水平的34%和43%,提高土地产出率的潜力是巨大的。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大国,土地生产率的提高要重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通过立法保护耕地和其他农业自然资源。要通过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严格控制非农占地。要建立土地复垦制度和耕地占用补偿机制。还要运用税收等经济杠杆,促进土地产权合理流转与重组。开发区的建设要合理规划,把过热的势头降下来,在我们这样一个具有庞大人口压力的国度,如不保护好耕地和其他资源,将会犯历史性的错误。(3)应重新审视“大粮食”的观点,发展大农业、大粮食,立足于农业综合开发,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走出10几亿亩耕地的小圈子,在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国土上做文章。(4)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复种指数,到本世纪末,中低产田的单产要提高20—30%,耕地复种指数由目前的150%提高到160%。(5)利用生物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世界上每一次农畜产品产量的飞跃,无不是良种化所引起的。我国农业的多年实践也证明了,生物技术现代化要优先于机械技术现代化。
科技滞后与农民素质低下,决定了我国农业必须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道路上来
我国农业科技总体水平和农业劳动者素质都比较低,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极不适应。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投入不到农业总产值的1%,而经济发达国家都在3%以上,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1.5—2%的水平上。农业科技人员严重匮乏。目前每万名农业人口、每7000亩耕地只有一名农业技术人员,而德国、美国、日本每万名农业人口中的农业技术人员分别是13.5人、7.2人和5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约6000项,但转化率只有30—4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科技因素对农业的贡献率低。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增长中科技贡献率大体上只有35%,而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已达到了60—80%。美国农业增产的81%,劳动生产率提高的71%,归功于农业科技因素。我国的农业劳动者素质更低。农村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多达3亿。在农村就业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占20.7%,小学文化程度占38.8%。这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如德国农民中大学毕业的占6.7%,受过职业教育的占85%;日本农民中大学毕业的占5.9%,高中以上毕业的占74.8%;英国70—80%的农民也都接受过良好的职业技术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因势力导,不失时机地把农业引导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为此:(1)要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农业科技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不增加农业科技投入,难以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要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九五”末期,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到2010年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5—2%,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以上;2050年农业科技投入要占农业总产值的3—5%,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0—80%,基本上实现农业现代化。(2)培养和造就一代能跨世纪的、高质量的农业科技队伍。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也会落空。(3)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当前要按照“改革、改组、改制”的原则,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尽快地形成规模,提高质量。对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要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更好地发挥在农村职业教育中的骨干和示范作用。同时大力发展初等职业教育。以形成高、中、初配套完整,功能齐全的农业职教新体系,担负起培养和造就一代新农民的重任。(4)组织农业科技力量攻关,务求农业科技的新突破。要实现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组织农业科技力量进行联合攻关,在九五期间使农业的种植业、养殖业及农产品的精深加工等技术有较大突破。(5)制定优惠政策,各行各业支援农业,建立强有力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6)要进一步地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实现农业科技产业化,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九五末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要达到50%以上。
农村劳力的过剩,决定了我国农业必须走资金、技术、劳动集约相结合,以劳动集约为主的道路
到1994年,我国大陆的总人口达到11.74亿,其中农业人口9亿多,占总人口的76.72%。农村乡镇总劳力4.47亿。根据各方面材料综合,目前农村剩余劳力约有1.2亿。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的分析预测,到2000年我国的总人口将达到13亿,其中农村人口10亿,15—59岁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6.6亿,实际劳动供给人口为5.9亿。从劳动力需求看,种植业劳动力需求量为1.6亿,林、牧、副、渔业约需0.8亿,共计2.4亿。就是说,到2000年农村将有3.5亿劳力需要到非农产业部门就业。如果按目前农村劳力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的速度,届时我国农村剩余劳力将有2亿。这是一个庞大的天文数字,其特殊性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存在。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必须坚持资金、技术与劳动集约相结合,以劳动集约为主的发展道路。
为此:(1)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三资”企业。继续抓住世界发达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中,将劳动密集型行业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的良好契机,加速“三资”企业的发展步伐,一方面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消化吸收众多的剩余劳力。同时积极开展劳务输出。(2)改革农村产业结构。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二、第三产业。特别是要加快乡镇企业和农村小城镇的发展步伐。1996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已达1.32亿,其中当年安排就业的350万人。九五期间乡镇企业可望安排农村劳力就业5000万人。(3)改革农业生产结构。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集约化程度高的生产部门和生产项目在整个农业中的比重,解决农村劳力剩余问题。(4)搞开发性移民,组织劳动力的跨地区战略转移。九五期间国家总体经济格局的调整,加速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解决劳动力的良好机遇。(5)千方百计地搞好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提高其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也不失为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力的一条途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农村剩余劳力转化的过程。
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不足,决定了我国农业必须走外延开发与内含开发相结合的道路
资金积累和投入,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农业投入总量不足,特别是要素投入不足,既影响农业的外延开发,也影响农业的内含发展。我国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一五”时期7.1%,“二五”时期11.3%,三年调整时期17.7%,“三五”——“五五”时期均在10%以上,其后直线下降,六五时期5.1%,七五时期3.36%。1994年只有2.6%。由于投入不足,使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帐过大,农田灌排设施年久失修,水毁工程得不到修复。农业机械化喊了这么多年也“化”不起来,目前机耕率、机播率、机收率只分别是53%、27%和14%。就目前而言,我们一方面是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数量不足,另一方面是农业生产要素的效能也需要提高。即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走外延与内含相结合的道路。
为此:(1)强化财政功能,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保障资金投入质量,在分税制财政体制下,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要加强协调,共同搞好农业投入。中央财政应注意农业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很抓农田基础设施、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工程和中低产田的改造。地方财政应搞好配套工作,提高资金投入的经济效益。要形成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到2000年农业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力争达到18%。(2)完善金融功能,提高信贷投入的比重。在信贷资金投入方面,要坚持落实中央提出的担保农业贷款年增长率高出其他贷款增长率2个百货发点和每年新增贷款规模的10%以上用于农业的要求。尤其要保证农业信贷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等的农业信代,都要按有关规定落实到位。商业银行也应尽可能选择有偿还能力的农业项目优先安排。财政可采取贴息办法,鼓励商业银行安排农业基本建设贷款。(3)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集体投入,外资投入和农户投入。以形成以财政投放为主导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全方位、多功能农业投入新机制。(4)要优化投入结构,促进投入农业的各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其效能,以创造新的生产力。这才是增加农业投入的目的,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最终归宿。在要素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光靠提高要素的效能,不能实现经济增长。但只强调要素的投入数量,不注重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只能维持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农业目前应实行外延开发与内含开发相结合,但最终还是要逐步地走向内含为主的发展道路。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农业也不能例外。
标签:农业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农村人口论文; 农业科技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三农论文; 劳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