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二次创业中的深圳农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深圳论文,浅谈论文,二次创业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深圳特区创建以来农业发展的基本成就
建立深圳经济特区以来,深圳农业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方面是人口迅速增长,对外鲜活产品出口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数量增大,质量要求提高;而另一方面,由于城市建设和工商业发展需要,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部分耕地,农业资源变得更为短缺。市委、市政府采取了“首先为特区发展服务,同时为出口服务”的农业发展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农业经受住了考验和挑战,走出了一条适合深圳实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发生了巨大变化。
1.农业产值在资源减少的状况下仍成倍增长。1979年农业总产值为1.3亿元,1995年达到23.2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58倍,平均年递增6.5%。
2.鲜活产品出口量和出口值大幅度增长,已成为香港鲜活产品的重要供给基地。到1995年,我市鲜活产品出口总值达9.7亿港元,比1979年的0.67亿港元增长13.5倍。几种重要的鲜活产品在香港市场占有较大份额。如蔬菜占香港市场的15—18%,鲜奶占50—60%,活鸡占45—55%,乳鸽占50—60%,淡水鱼占15—20%。
3.农业经济总收入和农民分配收入成倍增长,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到1995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81.34亿元,比1979年0.87亿元增长93.4倍,平均年递增32.9%。1995年农村人平分配收入达到4517元,比1979年的152元增长28.7倍,平均年递增23.6%。农民住房、农村文化福利设施、农村教育卫生事业等硬件建设与经济同步发展,农民生活质量、文化观念、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生巨大转变,涌现出象南岭村、溪头村、平湖村等一批文明村和大量的文明户。
4.农业内部结构已完成从单一型农业向商品型农业的转变。建立特区前,农业实行以“粮油糖”单一结构为主的种植业农业,农村经济处于解决温饱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建立特区后,农业发展根据特区人口增长和出口有较好经济效益的特点,确定发展鲜活商品为主要方向。十多年来,农业是最早和计划经济告别的行业,生产以商品生产为主要目的,主要鲜活产品的商品率都在90%以上,已基本形成了商品农业的格局。建立起了“蔬菜、水果、水产、畜牧、花卉”五大鲜活商品基地。
5.完成从家庭式的小农经营向企业化经营的过渡,形成现代化农业经营格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农村经济从大锅饭式的集体经济发展到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分散式经营格局。在经济发展初期,这种分散式经营的优越性是明显的。但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规模太小的矛盾就暴露出来,农业发展很难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家庭式经营除分散难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外,家庭经营对现代化农业有较强的排他性。在家庭经营格局下,难以用现代化大生产式的手段武装农业,对现代化农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难以满足。在建立经济特区后,深圳农业根据自己资源少,农业任务重的实际,通过多种形式发展企业化农业,扶持了一大批农业骨干企业。这些企业不仅自己有较多的生产基地,同时还通过多种形式联系专业户和经济联合体生产,发挥各自优势,使整体规模扩大,承受市场风险能力提高。目前全市已有农业企业360多家,大部分都有较大面积的生产基地,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从产量、产值上看,农业企业的产品占全市农产品产量、产值的70%以上,一个现代化的以企业经营为主体的农业经营格局已基本形成。
二、农业再上新台阶的制约因素和有利因素
尽管建立经济特区十六年来,农业发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为今后农业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二次创业不同于第一次农业,他是在特区发展已基本成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的基础上的创业,农业是一弱质产业,在二次创业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更多,发展受到的制约因素更大。
从制约因素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农业资源变得更为短缺。建立特区经济初期,我市有耕地53.21万亩,到1995年末为6.58万亩。包括水果、花卉、水产在内的农业用地,最多的1990年为63万亩,现在不足35万亩。在今后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中仍不可避免地要占用一部分耕地。农业的水资源也不容乐观:一是过去主要用于农业的水库水转向以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为主,农业用淡水资源短缺,用水成本提高;二是对水产影响较大的近海水资源污染愈来愈严重,近海养殖产品单位投入产量减少,产品质量下降。从总体来看,农业资源将变得更为短缺,资源质量在不断下降。资源的变化是对我市未来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
第二,科技水平不高,直接限制了生产水平的提高。由于我市农业外延发展潜力不大,农业发展必须走内涵发展为主的路子。而内涵农业实质上是科技农业,依赖于较高的科技水平。而从我市的现实看,农业科研基础较差,短期内要改善,需较大的财力投入。而从现实看,企业不可能对科研有较大的投入,因政府的财力有限,对科技的投入在短期内很难有大幅度的提高,科技水平也很难在短期内提高。从农业科技推广来看,目前市、区、镇三级都没有有效的科技推广机构,这是和现代化市场经营格局很不协调的。科技水平不高,推广机构不健全,限制了生产水平的提高,也成为农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第三,农业投入不足,减缓了现代化的步伐。深圳农业必须走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现代化道路。农业现代化对资金投入的依赖程度较高。资金投入主要是政府支持、企业投入、银行贷款三个方面。政府支持会不断加大,但终究不会上升为主要方面;我市大部分企业是负债经营,企业正常经营运作的资金负担已十分重,要靠企业拿出大量资金投入农业也是不现实的;而银行贷款是农业投入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由于我市的银行从政策性向商业性转变的时间较早,步伐较快,这对农业企业取得贷款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因为农业是一弱质产业,不单承受市场风险,还要承受较大的自然风险,一次大灾害就可能使一年的经营血本无归。银行普遍不愿意为农业企业贷款。同时银行实行商业化经营以后,对农业贷款的优惠利率已取消,农业企业难以承受较高的银行贷款利率。此外,由于农业要承受较大的自然风险,使农业项目参加社会保险变得十分困难,保险企业对农业企业的保险要求要么十分苛刻,让你保险不起,要么不愿接受。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企业对农业项目的投入和建设。
第四,经营农业风险大,效益普遍不高,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农业生产项目大都和自然条件有较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投资风险大,投资回收周期长;另一方面经营成本高,经营效益普遍不高。加之,我市对农业的生产和流通的管理体制还不十分合理,形成一种“种菜不如卖菜”的利益分配现象,生产企业效益普遍不高。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取向效益是第一因素,也是最终决定因素。效益不高而又风险大,不可避免地要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抉择。
在二次创业中,有挑战也有机遇,发展特区农业仍然存在许多有利因素。
一是从全国格局看,中央到地方始终会将农业问题当作一重要问题来抓,农业发展有着良好的社会氛围。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的重要地位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改变,中央对农业问题任何时候也不会放松。从深圳实际来看,对农业和菜篮子工程建设,市委、市政府近几年予以高度重视,采取了许多有利措施来加快发展农业和菜篮子工程建设。从区、镇政府来看,对农业问题近几年也愈来愈重视。各阶层对农业的认识逐步升温,已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农业的社会氛围。
二是我市农业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农业是一传统古老的产业,但到目前还是一十分落后的产业。深圳农业尽管领先全国一步,但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产值、效益还比较低,农业发展方面的潜力仍很大。一是和日本、荷兰、挪威等农业发达国家相比较,我们的农业无论对资源的利用、单位资源的效益、自动化现代化程度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二是从深圳农业本身实际来看,农业集约化程度还不够高,目前大部分的生产项目、生产过程是劳动密集型的,是自然状况下的栽培或养殖方式,发展资金集约、人工设施控制式农业则是刚刚开始,还有较大的内涵发展空间。如以蔬菜栽培为例,目前露天常规栽培情况下,亩产量为5—6吨,而在无土栽培或大拱棚人工控制条件下,亩产可达20吨以上。三是从深圳的地域上讲,外延仍有较大空间。深圳有23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发展沿海、近海养殖,发展远洋捕捞,在沿海滩涂和近浅海地区开展围海养殖、造田,利用荒山、荒坡发展优质水果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潜力。
三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市场多方位,市场容量大。深圳地处我国的南大门,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有较大容量,海陆空全面发展的交通运输条件。同时深圳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深圳在面对深圳、香港两个主市场的同时,对向内地辐射和发展远洋贸易有比较有利的条件。从两个主市场情况看,深圳是发展中的城市,人口数量不可避免的还要不断增加,而人口生活质量的提高则刚刚开始;从香港市场看,面临“九七”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这前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会给香港带来空前的繁荣,必然拉动消费的上升。同时香港地域狭小,农业发展基本没有多少空间,由于污染和经营等方面的问题,农业会表现绝对减少,这恰恰给深圳农业发展带来机会。从内地市场来看,深圳农业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先行一步,在新品种、新技术的利用上有优势,可向内地供应高档农产品和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发展的优良品种。对海外市场可利用毗临香港和本身是国际港口城市的优势,大力发展转口贸易。
四是深圳农业已有一定基础,深圳本身社会经济条件成为农业再上新台阶的良好外部环境。深圳农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农业的专业化、集约化程度较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市场意识、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意识较强,农业再上新台阶既有动力,也有需要。从外部环境看,我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在国内已进入五强,进行农业现代化投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
综合上述,深圳未来农业发展尽管受到较大制约,有许多不利条件,但同时存在诸多有利因素。一些不利条件,只要我们扬长避短,善加利用,也可转化为有利因素。
三、现阶段农业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对策
今后深圳农业的发展要根据深圳的资源实际和市场的需求特点,走内涵开发为主,依靠科技,依托企业,提高生产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今后的农业发展重点是发展科技含量较高,产品附加值高的农业项目,农业生产以较大规模化的集约经营为主。
根据深圳农业面临的环境和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利因素,深圳农业发展主要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第一,树立现代农业观念,加强农业的改革步伐和改革力度。
深圳农业发展到现在,是改革开放的结果,今后的发展,改革仍是主动力。我市农业的改革要从深圳资源短缺、市场需求强劲,以及农业是为菜篮子和出口创汇的要求出发,彻底跳出小农经营的框框,树立起发展城郊型大农业的观念,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政策,计划、规划的制定,采取的发展措施等方面,均要从这一观念出发。今后几年农业方面的改革重点是:1.进一步加快农业企业化步伐,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建设一批龙头企业。2.加强资源保护、生产保险、法律法规保护等方面的农业保护机制建设。3.形成包括各级政府投入,银行贷款保证,以工补农、以商补农,扩大对外资的利用以及企业本身投资的有效投资机制。4.完善领导管理体制及责任体制。
第二,加强对农业用地等农业资源的保护,确保农业发展有一个稳定的基础。
农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高于任何一个产业,没有资源的农业是空中楼阁,发展是不长久的。最近,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加强农业保护区管理的若干规定》,这个规定是我市农业用地保护的一把“尚方宝剑”,对保护农业用地起到保证作用。规定中明确提出全市农业用地的保护面积为30万亩,对保护区的保护、管理提出明确的措施。今后我们要以此为基础制定发展和建设规划,并和有关部门协同搞好保护工作,逐步将农业保护区建设成为高产、高质、高效益的农业生产基地,成为丰富市民“菜篮子”的基础。
第三,加强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靠科技促进农业上档次。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在农业向现代化发展工程中,科技的作用更为重要。我市的农业科研工作重点仍在对新技术、新品种、新的栽培养殖方式的引进和利用方面。要发挥以市农科中心为骨干的事业科研机构的作用,促进研究和生产的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的产生,缩短成果的转化利用周期。重视农业企业开展专业化科研,从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支持,使科研选题更结合生产实际,成果能直接得到利用。要加强科技成果推广机构的建立,首先建立和健全市、区两级科研推广机构,逐步创造条件建立企业和镇一级的推广机构,形成全市性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
第四,抓好骨干农业项目建设,建立一批大的农业集团。
要充分利用市委、市政府对农业重视,形成企业积极投资农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大对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努力做好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菜篮子工程建设的若干决定》和《关于加强农村工作和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的对农业企业的若干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继续根据农业企业发展实际制定促进其发展的优惠政策。要继续推行规模经营,抓好一批农业大项目建设。现代经济学告诉我们,从小规模到大规模能产生一种收益递增现象,形成所谓规模经济效益。在现代市场经济竞争条件下,小规模经营承受市场风险、自然风险的能力都比较低,同时,小规模经营对产品升级换代,较大规模投入都会显得力不从心。扩大经营规模,不仅仅是企业的事,政府要积极引导和支持。政府从产业导向角度出发,每年选择支持数个较大规模的农业生产项目。在近几年内,着重抓好一万亩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设,西部两万亩高产水产基地建设,东部5000亩围海养殖工程,蛇口渔港改造工程,惠东20万头养猪现代化生产线建设等一批规模较大,建成后对深圳市场供应能力较大的项目建设。要逐步建立起市、区、镇三级农业骨干企业体系,在蔬菜、水果、水产、畜牧、花卉等生产和经营中能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同时鼓励企业开展对中小企业的吞并收购,建立一批农业企业集团。
第五,建立稳定的农业投资体系,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加大对农业的投资,是对农业最直接最实在的重视和支持。市委、市政府近几年对农业的投资十分重视,每年都以较大比例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今后对农业投入一是要稳定,二是要多方位。市里已确定在市、区两级建立农业发展基金,要抓紧有关文件的制定,使之尽快能落实运作。要探索增加农业贷款的路子,可以通过建立市一级的农业投资公司,形成既是农业方面国有资产的经营公司,又是农业企业的担保公司,解决商业银行不愿为农业企业贷款的矛盾。同时要积极为农业企业争取政策性贷款。要逐步创造条件解决农业生产项目的保险问题,要求市政府对承担农业项目的保险给予适当政策优惠。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农业利用外资的力度,扩大利用范围,提高利用层次。
第六,建立行政首长责任制和考核监督体系,加强对农业工作的领导和支持。
农业是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产业体系,农业是与市民生活极其密切,影响社会稳定基础的产业。所以发展农业不仅仅是一产业需要,更是一事业需要。对农业的重视与否,对农业的投资情况,农业的产值增加与否,农业企业的发展状况,集体资产增值状况都要列入对市、区、镇行政责任人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的政绩考核范围,每年都要有具体的考核方案和指标,建立奖惩制度,定期检查和考核,真正把重视农业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