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开放理念下的课程考试设计探讨
刘 玉 侠
(国家开放大学, 北京 100039)
摘 要: 国家开放大学明确提出大力推动“六网融通”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加快推进非学历教育的发展,在更大层面上实施课程开放,借助于课程平台建设实现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专业,随时注册、随学随考。这一理念的提出主要是由国际上开放课程的推广和应用引发的网络课程教学改革,这种教学模式完全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教学,趋向于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混合式教学。在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如何进行课程评价,如何设计考试内容、考试方式,是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考试关系到教育的出口,如何根据不同水平的客户经过开放课程网络教育的加工后认证和评价其达到的能力水平等级,如何根据学习者个体多样化的需求颁发课程结业证书,如何把非学历教育学习者的成果作为多年后学历教育认证的凭证等问题,是课程开放后面临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 远程教育; 课程开放; 考试设计; 成绩认证
一、引言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办好开放大学”。2012年教育部决定“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国家开放大学校长杨志坚于2014年提出了国家开放大学“1314”系统工程建设目标,其中一个核心是教育教学质量,一条纽带是学分银行。学分银行的设置直接推动整个课程设置体系的变革,国家开放大学在“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根据“宽进严出”的要求,在更大层面上实施课程开放,以课程为基本单位建设国家开放大学“课程平台”,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专业,随时注册、随学随考,建立学分存储与兑换制度,制定专业毕业规则并推进随时毕业制度。在这种课程开放理念下,仍采用一门课程多套试卷,相同科目不同学历、不同专业考试试卷不同的考试模式,已难以适应课程开放理念下的课程教学模式。
二、课程开放理念下的教学模式
(一)课程开放
国家开放大学课程开放是一种基于开放课程教育理念下的课程管理模式。开放课程概念作为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的一种新生物,是基于MOOC平台和云平台技术支撑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新变革。开放课程运动是21世纪初在国外兴起的,2001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启动的“开放课件”项目揭开序幕,
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徐苑苑博士研究论文,开放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远程教育理论、知识共享理论、终身教育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明确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分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分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架构并强调师生互动的有效性;远程教育理论凸现出自主学习模式的变革;终身教育理论是对教育理念、教育信仰的一种传承以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延续性;知识共享理论从文化、社会、经济、技术、认知等多个角度实现知识共享的综合有效价值。[1]
开放课程一般分为高校独立开发课程、协作体的共建共享课程、翻译现有开放课程。独立开放课程主要包括MIT的OCW、中国的精品课程。协作体的共建共享课程主要是国际开放课件联盟,拥有全球包括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学院等200多所高等教育机构和相关教育组织的联合体,促进全球正式和非正式学习的教育资源以及利用自有、开放、高品质的教育材料组成课程,目前有超过20种语言环境下的14000门课程。翻译现有开放课程主要有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共享协会,吸收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国内外大学的优秀开放课程,并将中国高校的优秀课件推向世界,其中“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项目”首批有1200集课程上线。开放课程经历了开放课件、虚拟学习社区、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三个发展进程。
国家开放大学于2013年启动了网络核心课程建设项目,目前在国开学习网上共开设有491门网络核心课程,国开学习网非实时教学交互发帖量达51万人次。
(二)课程与教学
课程开放下课程教学设计环环相扣,课程评价与课程教学是一体化设计,但是课程评价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有的课程评价是根据特定的评价标准命制特定的评价内容,开放课程中的课程评价将是根据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命制相对统一的评价内容。这种理念的课程评价的理论基础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古典测评理论向项目反应理论转变。古典测评理论更加注重的是学习者群体在同一项目上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分析,项目反映理论更加注重的是学习者个体在同一项目上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分析,试图通过同类项目发现不同个体的潜质水平。[3]
在开放课程的教学环境下,受教育者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原来相对固定的班级、学历群体转变为不同类别、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多样化混合式的学习者群体。这种混合式的课程教学评价将突破已有的一课一卷的评价方式。
国家开放大学更加注重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融合,借助于学分银行实现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互通和认证,这种教育和教学特性对教学管理和课程评价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需要在无序的学习者中根据学习需求的变化进行归类管理,并且要寻找一种相对公平、科学、合理的标尺保证学历与非学历教育质量。
三、课程开放理念下的课程评价
(一)学习者分析
随着开放课程的教学改革,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均可以同时学习同一门课程,而且,非学历教育的人数和规模有逐渐增加的可能。这种环境下学习者学习需求具有以下特点。
“衍波纸”是指寄寓无尽相思的信笺,诗人试揣摩智朴内心,以其口吻说出“天风吹堕衍波纸,故人常望明河湾”,认为明亡之痛影响智朴一生,“出家不弃尘世劳,至老难休故国思”,智朴思故国之心愈是殷切,所显之情便愈凄婉苍凉。
社区是生活在同一地域范围内的人们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3]。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社区建设是建设一个守望相助、尊老护幼、知礼立德的高尚精神文明的过程,也是社区居民共同营造和睦家风、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美好生活环境的过程。“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4]
2.考试难度阶梯式递增。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机制,是开放课程考试的关键。[5]普通考试,特别是达标考试,基本上是同一类型的学习者接受相同的教育,其试题基本上属于同一个层级的,不会出现本科学生考查专科试题的现象。而开放课程的考试试题是以不同模块试题组合而成的,由于学习者需求和基础的多样性,课程考试试题由专科(A)、本科(B)、硕士(C)等不同层级的试题组合,依据项目反应理论设计出不同次考试层级的阶梯式变换,如某一考生第一次通过了专科水平测试,第二次给与该考生相对高一级的试题,即本科水平试题进行测试,如果该生通过了本科水平试题测试,则逐级给出高一级的试题测试。但是,如果第二次本科测试没有通过,则第三次测试退回下一级测试,即专科水平测试。
游客感知价值是从游客的视角来对产品和服务进行研究,进而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游客的购买行为。这也就是说,成都市的会展旅游业营销策略要以游客为导向,行业的设计、提供的价值都要从游客的角度出发,把游客对价值的感知放在首位。由于游客感知价值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所以成都市的会展旅游营销策略要从资源导向转变为游客导向,多探讨游客对城市形象的看法、衡量城市会展旅游行业相关的各个要素的作用机制,使之符合游客的感知价值。基于游客感知价值,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成都市会展旅游业的营销策略。
2.学习基础不同。对于开放课程,参加同一门课程学习的学习者可能具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学习者可能具有不同的学历教育层次或者没有学历教育背景。
3.学习需求的可变性。当某一学习者学完某一课程时,当时没有学历教育或者转换课程学分的需求,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又产生了将该门课程学习结果转换为课程学分的需求。
(二)课程评价分析
基于课程开放的理念,课程建设也将更为突出共享、共建的特征,教学管理机制需要创新,信息化教学水平需要提高。[2]对于国家开放大学而言,总部和分部作为共建共享的共同体,课程建设严格按照标准体系、评价体系、质量保障体系执行,课程团队成为课程建设的主体。
四、考试设计
(一)设计原则
考试是课程评价的主要形式,也是最主要的定量测评形式。考试成绩是考试效果的直接表现形式,主要是借助于试题或试卷样本间接反映学生潜质的差异。[4]考试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公平性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
1.公平性原则
网架与防火墙、直流场侧支座采用板式橡胶支座,橡胶支座尺寸选为400 mm×400 mm×49 mm,橡胶支座水平刚度3.278 kN/mm,竖向刚度1 913.8 kN/mm,竖向承载力约1.521 MN。
要求对所有被试群体的考查样本是相同或等值的,只有用相对平等的标尺衡量不同被试,才能保证被试群体评价的公平性。倘若用不同标尺评价出不同被试,可能出现高标尺、低潜质或低标尺、高潜质的现象。
1.考试原则上还是坚持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
根据不同的课程教学需求,开放课程可以选择100%形成性考核、100%终结性考试、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这种方式中,根据国家开放大学多年实践经验来看,建议直接设定为50%形成性考核与50%终结性考试相结合。
3.科学性原则
基于这种背景和考试原则,开放课程教学中的课程考试采取形成性考核与总结性考试相结合、考试难度阶梯式递增、考试成绩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模式。
(二)考试总体架构
这个是对考试评价标准的必然要求,特别是对于开放课程考试标准的界定尤其显得重要,通过相同的考试项目如何界定不同层级的潜质水平,只有做到科学合理,有理有据,才能提高考试整体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2.客观性原则
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本研究纳入的样本量不够大;其次,本研究为自身对照研究,并没有设计安慰剂对照组;另外,由于对门诊患者进行长期的随访较困难,导致难以评估患者的长期疗效。
临床上一般采用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该药物是一种抗血小板制剂,属于新型环戊基唑嘧啶类,具有起效快、生物半衰期短等优势,如在服用后1-3小时内能够到达最高血药浓度,且发挥最强抗血小板作用,故此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及推广,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能够有效降低出血事件发生率[5]。
对于反映被试潜质水平差异的考试,不是某一次考试结果决定的,而应是真正代表被试长期反映的潜质水平。这种客观性是从被试测试成绩的稳定性角度考查的,只有客观的考试试题或试卷才能真正检测出被试的真实水平。
1.学习目的多样性。部分学习者目的性很强,就是为了完成某一学历教育规定课程的学习以获得课程学分,取得毕业证书;还有部分学习者属于非学历教育,学习的实践性很强,就是为了体验生活,增长知识。
甲醇(色谱级)、乙腈(色谱级)、甲酸(色谱级)、19种真菌毒素标准品、Oasis PRiME HLB固相萃取柱。
3.考试成绩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每次考试成绩根据不同模块题量和分数,实行百分制,60分以上为通过。而对于综合成绩的评判是采取定性评价,即如果一门课程考试次数为10次,可以设定5A及以上的成绩为专科水平,5B及以上水平的成绩为本科水平,5C及以上水平的成绩为硕士水平。
适性课堂“一二·三六”教学模式以“适性教育”为理念,以适合学生的“学”为中心,通过“一个目的、两种方式、三个阶段、六个环节”开展,能够真正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五、关键技术点
图1 课程题库
(一)题库建设
开放课程考试必须组建试题库,而且对题库的质量要求很高,必须严格按照不同类别的学历要求进行命题。课程题库下设专科、本科、硕士三个子库,每个子库的题量可以根据教学知识点数量总体控制。(见图1)
(二)考试抽卷
开放课程考试抽卷不同于普通课程计算机考试抽卷,普通课程是从同一个库中随机抽取试题组成试卷。而开放课程的考试抽卷是根据考生上一次考试成绩判定学生的下一次考试等级,再根据不同等级子库中随机抽取试题进行组卷,这里存在一个计算机自动判定的过程。(见图2)
图2 考试抽卷流程
(三)成绩评判
假设每门课程设置10次考试,最初测试的试题是从最低一级题库中抽取,只有获得60分及以上的考生才能参加高一级考试,60分以下需要再次参加本层级考试,直至通过考试。这样一来,不论最初学习者是什么文凭,本课程评价都根据不同层级的试题逐级进行测试,最后以学生获得相应级别次数较高者记录成绩。如5A及以上成绩认定为专科水平,5B及以上成绩认定为本科水平,5C及以上成绩认定为硕士水平。(见图3)
图3 成绩评判流程
六、影响与作用
课程开放下的这种考试模式,是根据学习者实际达到的水平评定成绩,可以与课程证书挂钩,作为非学历教育中课程证书颁发的主要依据;同时这种考试模式在保证学生获得最低课程水平的基础上,给予优秀学习者以更大的学习空间,打破传统的单一水平的课程评价认证,一个学生如果想获得更高水平的成绩,可以无限制地学习,直至获得所有最高水平的等级成绩;这种考试模式严格控制了不同学历水平的质量标准,有利于保障开放大学的整体教育教学质量;较好地解决了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的互通性,在成绩管理上也为非学历教育者跨时间年度后的学分认证提供了真实有效的凭证。
参考文献:
[1]徐苑苑.云计算环境下的开放课程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15-28.
[2]曾浩.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信息化教学改革应用探讨[J].才智,2019(15):148.
[3]凌云.考试统计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09-429.
[4]廖平胜.考试是一门科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52.
[5]程龙生,等.大学课程开放式考试机制设计[C].出版地不详:江苏省现场统计研究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04:66.
中图分类号: G72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2862(2019)03-0009-04
收稿日期: 2019-05-23
作者简介: 刘玉侠,女,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曾任国家开放大学教务部副部长,研究方向:远程教育考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