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诱发因素回顾性分析论文_李淳娥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诱发因素回顾性分析论文_李淳娥

李淳娥

(云南省大理州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云南 大理 671000)

【摘要】 目的:探讨诱发DM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126例DM低血糖反应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结果:126例DM低血糖反应患者中,饮食和(或)体力及心理活动、自主增加服药量、肾功能不全、自主增服其它类型降糖药97例,占77%,同时服用其它可促使血糖降低的非降糖药物、并DM足或手术、感染等29例,占23%。结论:多数医务人员过分强调了对DM患者的药物治疗,忽略了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宣传教育和饮食指导。用药不当、饮食和(或)体力及心理活动影响等是诱发低血糖反应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糖尿病;低血糖反应;诱发因素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6-0223-02

口服降糖药物和/或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DM)的患者,可因用药不当、受饮食和(或)体力、心理活动影响等诱发低血糖症。我院2009年至2014年共收治低血糖反应患者126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6例患者为1型或2型DM人。其中女性57例(45.2%),男性69例(54.8%),年龄 14~82岁,平均年龄61.2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将血浆葡萄糖(简称血糖)浓度过低,临床上以交兴感神经奋和脑细胞缺糖为主要特点的综合征,发作时血糖浓度<2.8mmol/L(50mg/dl),供糖和/或皮下注射胰升糖素、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后意识恢复的状况定为低血糖反应[1]。本组平均血糖浓度为1.79mmol/L。

1.3 用药情况

使用胰岛素类似物72例,服用阿卡波糖治17例,服用格列美脲12例;胰岛素类似物加二甲双胍16例,服用格列美脲加二甲双胍9例,18例患者服用其它可促使血糖降低的非降糖药物。

2.结果

2.1 诱发因素

126例发生低血糖反应患者中,49例与饮食和(或)体力活动相关,24例自主增加服药量,5例存在不同程度肾功能不全,15例自主增服其它类型降糖药,13例同时服用其它可促使血糖降低的非降糖药物,并DM足或手术、感染9例,8例与心理活动有关,3例与饮酒及局部注射有关。

2.2 诱发原因

126例患者发生低血糖症与以下至少一种诱因相关。包括年龄>60岁,随意调整服药量或增服其它类降糖药,服用可能导致血糖下降的药物,肾脏疾病,能量补入少和(或)运动较日常增多,末梢循环障碍导致的下肢感染、情绪波动或手术、刺激源消失,注射部位改变等。本组病例中8例同时存在肾功不全和能量补入少等两种危险因素;13例患者在降糖治疗时同时服用其他可促使血糖降低的非降糖药物,即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药5例,他巴唑9例,阿斯匹林等水杨酸盐4例,复方新诺明和泻痢停等磺胺类药物3例。

2.3 发病及转归

在以上1~2种危险因素的作用下, 所有病例在24小时内发生低血糖反应。经静脉注射葡萄糖和/或皮下注射胰升糖素、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后119例2小时内意识恢复,因低血糖反应引起外伤11例,不同程度心肌缺血21例,脑卒中7例。

3.讨论

低血糖反应是接受降糖药物治疗的老年DM患者严重而常见的并发症。本组资料与饮食相关患者病程较短、接受降糖治疗2周以内者居多,在接受降糖治疗的同时,患者减少热量摄入,部分病例发病前大量饮酒,部分患者长期降糖治疗后生活习性改变,运动量增加相关。心理活动对DM患者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长期服药者受到心理刺激应激,与患者处于感染、手术相类似。对于心理状况及应激对DM人的影响,有关专家推测应激对DM进展的影响可以直接通过刺激应激激素分泌而影响血糖水平和胰岛素代谢,也可以间接地通过改变患者行为模式实现[2]。现实当中,工作地点、邻里关系,社区影响等社会支持因素与成人DM的关系几乎未受到任何关注,应引起重视。

自主增加服药量患者认为自己某餐食物摄入过多,凭感觉自主增加降糖药用量,以及一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因其它原因导致体重下降,患者认为DM加重,在没有监测血糖的情况下增加服用降糖药物。患肾脏疾病的群体因肾脏对胰岛素等降糖药的分解代谢障碍和消除减慢, 机体对胰岛素的需要量随之下降,若仍按原标准用药可能诱发低血糖症[2]。患者对原治疗方案描述不准,就诊时按不同医生的指导增减药物或听信亲人、朋友介绍使用民间土方、中药制剂等情况,降糖药用量不清,极易导致低血糖症的发生。资料中也存在不当使用磺脲类及非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发生低血糖症的情况[3]。

低血糖反应的出现其主要责任在于现行的医疗体制下多数医务人员过分强调了对DM患者的药物治疗,而对DM患者及家庭人员进行DM相关知识普及教育及心理关怀不够。所有导致低血糖症发生的相关因素均有可能在患者及家属了解DM发病、治疗及控制的知识后得到一定控制。心理关怀能够帮助患者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改善及构社会关系。相比单纯的DM相关知识教育,患者更容易接受心理关怀采用策略和方法进行的DM相关知识的教育和行为矫正[3]。在有效的心理干预关怀下,患者遵从医嘱更准确,生活习性及行为模式更趋于健康,低血糖症发生可能性降低。对DM患者及家属进行DM及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心理关怀能有效预防低血糖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JolinDM学.2010.第一版,潘长玉等译,DM行为研究和心理问题 656-659

[2]陆再英,钟南山主编.内科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94-798

[3]吴小和,贺祖辉,张程桢.DM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16(4):297-299.doi:10.3969j.issn.1672187X.2010.04.004-0297-03.

论文作者:李淳娥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2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3

标签:;  ;  ;  ;  ;  ;  ;  ;  

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反应诱发因素回顾性分析论文_李淳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