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深层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清华大学、中科院国情研中心主任胡鞍钢:——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宜淡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清华大学论文,财政政策论文,鞍钢论文,中科院论文,经济学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积极的财政政策功不可没
胡鞍钢认为,朱总理谈经济形势是实事求是的,报告列举的一系列数字很有说服力。 过去五年中国经济形势是建国以来经济持续增长、宏观经济稳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生态环境效益开始改善的良好时期。从国际视角看,中国经济增长表现十分突出,也是 世界各国经济增长表现最好的国家。尽管世界遇到两次严重的冲击,先是亚洲金融风暴 的冲击,后是美国经济衰退,引起的世界经济与贸易衰退,中国仍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 长,较高的贸易增长和较高的外国直接投资增长,同时还保持了宏观经济稳定,不仅经 济增长率波动系数达到历史最低点,而且战胜了高通货膨胀率,正处在通货膨胀率既不 加速也不减速的理想状态。这说明本届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既符合中国国情,又具有对 外部冲击的反应性、适应性,可以认为是相当成功的,也是举世公认的。
胡鞍钢指出,“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曾是我们过去50多年追求的发展目标,又曾 是始终未能实现的目标,只有过去5年我们才真正实现了这一目标,这是来之不易的。
在谈到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时,胡鞍钢认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很多,但 最重要的是中国政府灵活调控宏观经济,适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朱总理在谈到5年 来的经济和体会时,将这一点列为第一条。长期以来各类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多年欠账 ,限制了中国经济增长潜力,而这5年是建国以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规模最大、发展速 度最快、形成生产和服务能力最多的历史时期。上述投资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平均每年 为1.8%,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可以认为,过去5年,如果没有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可能不足6%。
宏观经济仍面临重大挑战
朱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目前我国经济还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国内 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农民和部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失 业人员增多,有些群众生活还很困难,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国有企业改革任务还相 当繁重,市场经济秩序有待继续整顿和规范等。胡鞍钢说,总理讲问题也实事求是,他 深表赞同。他进一步详细分析了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突出挑战。
第一、从1997年以来持续六年的通货紧缩,而且还受到全球性通货紧缩的输入与巨大 压力,各类农产品、原材料、矿产品、制造品价格指数持续下降,市场供给大于需求, 国内生产能力过剩,出口商品价格持续下降。通货紧缩直接损害广大农业生产者的利益 。本届政府顶住了国内外强烈要求人民币贬值的政治与经济压力,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 基本稳定。但是在全球通货紧缩日益严重以及中国与其他国家国际收支账户盈余不断扩 大、外汇储备不断增高、人民币实际购买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现在又形成了国际上强 烈要求人民币升值的政治与经济压力,对下一届中国政府是否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形成重大的挑战。
第二、我国正经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也出现了大规模的下岗失业问 题,目前实际失业率在8.5%左右。这是引起城镇贫困人口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而且, 今后我国城乡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估计,2003年劳动力自然增长 625万人;2002年底下岗失业人员1420万人;农村转移劳动力(农转非)约300万人;总劳 动力供给2345万人。而2003年总劳动力需求1066万人,供大于求1279万人。
第三、由于全国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1996年至2000年期间,累计下降了22.6个百分点 ),估计全国农民出售农产品现金损失3000~4000亿元,农民农业收入大幅度下降,是 农民近年来人均收入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大幅度下降,由1996 年的20.4%下降至2001年的15.2%,平均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左右,照这个速度继续下降 ,到2006年这一比重将不足10%。中国的“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主要矛盾。
胡鞍钢认为,一方面中国经济空前繁荣,是世界经济的绿岛;另一方面中国社会阶层 空前分化,各类社会矛盾磨擦、冲突。一方面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相当成功,需要继续保 持宏观经济稳定;另一方面中国社会分配和调节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强化,防止社会出现 任何形式的动荡,保持社会稳定。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胡鞍钢说,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否淡出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总理在报告中说这几年实 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特定情况下实行的特殊政策,用了“特定”这个词,国内外经济 界可能会产生想法:中国经济政策是否要有变化?他认为,新一届政府应该坚持扩大内 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各项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 稳定性,不宜做重大调整。现在积极财政政策不宜淡出,也不应撤火,应保持一个适度 的力度和规模,只进行结构性整调,即所谓“相机抉择”,只做微调,不做大调。这是 因为:
首先,全球经济低迷,贸易、投资增长率下降,各国政府大都在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 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应对全球通货紧缩、需求不足。外部经济形势不确定因素较多也难 以预测,当中国经济保持高增长、宏观经济较稳定时期不易作大调整。
其次,防止经济下滑引起的经济波动。如果没有积极的财政政策,我们就很难保持高 经济增长,也会出现经济下滑的局面。
再有,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助国际、国内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并继续带 动民间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