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中国国际竞争力报告--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小组_企业经济论文

1998年中国国际竞争力报告——国际竞争力比较课题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竞争力论文,年中论文,课题组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经济自由化、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特别是伴随电讯科技在企业运营中的深度应用、跨国公司经营迅速拓展,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愈益密切。因此,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准确判别并有效提升国家竞争力,已成为世界各国广为关注的问题,其重要性更是与日俱增。

长期以来,“国家竞争力”的概念,在经济学科中既具有广泛涵义,又十分抽象且难以定义;但是,许多学者的贡献已使得世人对于国家竞争力的理解不断深化。例如,古典经济学者衡量或比较国家之间的竞争力以生产统计为主,注重土地、资本、自然资源及劳动力等要素。亚当·斯密曾提出比较利益的概念,强调在国际间,一个国家的出口要有竞争力,就必须有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李嘉图则强化了比较利益的概念,其著名的比较利益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已在某种意义上展示了国家间的竞争。20世纪初,熊彼特(Schumpeter)引入创新概念,建构出动态与不断进化的竞争论点,熊彼特突出地强调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 )是扮演经济发展引擎的关键角色。

索洛(Robert·Solow)通过研究1948~1982年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增长要素,特别强调专有技术(Know-How)和劳动力教育的重要性。9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波特(Porter)强调指出了微观经济基础的作用,认为当从国家的层面衡量时,国家竞争力的唯一意义就是国家生产力;一国在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表现为一个国家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 他利用“钻石模型”(Diamond model),提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四大要素:生产因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援产业的表现;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并且有系统地展示各项竞争力因素的关系。

近年来,国际一些知名机构依据其对于国家竞争力广泛涵义的理解,已有所侧重地发展出评估世界各国(地区)竞争力的多种方法。从主要内容来看,大体上有整体国家竞争力的评比、经济自由度的评比、投资利润风险的评比、国家风险的评比。其中,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简称IMD)和瑞士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简称WEF)是国际知名的整体国家竞争力评比机构。中国从1992年开始参加其整体国家竞争力的评比,由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同瑞士方面进行合作研究。目前,两家机构在评价原则、指标体系与评比方法上均存在一定差别。总体说来,IMD 强调竞争力是一国先天资源与后天生产活动配合下,所能创造国家财富的能力,较侧重静态的评比;而WEF 则强调竞争力是一国提高经济成长率,并持续增进人民生活水准的能力,注重一国未来5 ~10年的经济成长潜力,较侧重动态的评比。虽然由此产生的最终评比结果不同,但是我们可以从各自评比体系的年度变化中看到参评国竞争力要素的消长状态,并且有助于我们以不同视角观察和把握国际竞争力的内涵。本文主要介绍两机构1998年发布的评比报告结论(注:整体国家竞争力评比机构1980年创建于瑞士洛桑管理发展学院。自1996年起,该机构分为两个独立的评价机构,分别发表年度评比报告:《世界竞争力年鉴》(IMD)和《全球竞争力报告》(WEF)。),并侧重于对于中国竞争力的评价结果。

表1 IMD 1998年世界竞争力排序表

序国家或地区 序 国家和地区 序国家和地区

1 美 国 (1) 13

新西兰 (13) 25以色列 (26)

2 新加波 (2) 14

德 国 (14) 26智 利 (24)

3 香 港 (3) 15

澳大利亚 (18)

27西班牙 (25)

4 荷 兰 (6) 16

台 湾 (23) 28匈牙利 (36)

5 芬 兰 (4) 17

瑞 典 (16) 29葡萄牙 (32)

6 挪 威 (5) 18

日 本 (9) 30意大利 (34)

7 瑞 士 (7) 19

冰 岛 (21) 31阿根廷 (28)

8 丹 麦 (8) 20

马来西亚(17)32菲律宾 (31)

9 卢森堡 (12)21

法 国 (19) 33土耳其 (38)

10加拿大 (10)22

奥地利 (20) 34墨西哥 (40)

11爱尔兰 (15)23

比利时 (22) 35韩 国 (30)

12英 国 (11)24

中 国 (27) 36希 腊 (37)

序国家或地区

37巴 西 (33)

38捷 克 (35)

39泰 国 (29)

40 印度尼西亚 (39)

41印 度 (41)

42南 非 (44)

43 委内瑞拉 (45)

44 哥伦比亚 (42)

45波 兰 (43)

46俄国斯 (46)

注:()内为1997年排序情况。

表 2 IMD1998年评比中国竞争力内在要素排名表

项目引进吸收输出扩张国内经济国际化政府

1998

22 27 5 205

1997

28 29 14 296

变动

+6 +2 +9 +9

+1

项目 金融 基础设施 管理科技 国民

1998 42 40 30 1324

1997 40 40 34 2031

变动 -2

0 +4 +7+7

注:变动栏表示1998年与上年相比排名的进步(+)或退步(-)。

一.IMD的评价

IMD评价机构认为,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国家竞争力的评估工作在于正确测定国内环境如何持续支持本国企业展开国内国际竞争的能力。因而,他们将各国所构建的环境归结为4 对竞争力要素的运行。即国内经济与全球经济(Proximity versusGlobality ); 引进吸收能力与输出扩张能力(AttractivenessversusAggressiveness );

国家资产与国家经济过程(Assetsversus Processes ); 个人风险与社会凝聚力(Individual Riskversus Socil Cohesiveness)。在此基础上,IMD构筑了世界竞争力评价的8大内在要素。其相互关系如下图。

IMD运用统计数据进行竞争力的评比。 除了向有关国际机构收集统计数据外,每年还向参评国家和地区定向收集统计数据和发放调查问卷。他们将来自统计系统的数据称为“硬数据”,将来自调查问卷的数据称为“软数据”,经过标准化的统计数据处理,构成年度评比依据。 IMD于每年的年中发行本年度《世界竞争力年鉴》,公布根据截至上一年度数据所进行的评比排序结果。

表3 IMD 1998年评比国家竞争力分项指标构成及中国排名表

1.国内经济 (28)进口5国家干预10

增加值 26 汇率

30公平与安全 22

投资 6 证券投资

344.金融 (20)

储蓄 3 外国直接投资 3资本成本

32

最终消费40 国家保护40资本效率

44

经济部门运行 2 开放度 31股市动态

35

生活成本38 3.政府 (43)

银行部门效率

28

发展预测 6 国家债务 25.基础设施 (30)

2.国际化

(40) 政府支出19基本设施

31

经常项目差额 9 财政政策4 技术设施

43

出口33 政府效率20能源自足

38

环境18 科学环境17

6.管理 (34)知识产权

38

生产率 42 8.国民 (44)

劳动成本 1 人口特征 1

企业绩效31 劳动力特征 33

管理效率29 就业 1

企业文化20 失业37

7.科技 (20) 教育结构40

R&D支出 35 生活质量42

R&D人员 2 态度与价值观 34

技术管理18

注:()内为该要素项所包含的细项指标数,合计259项; 其余数字为中国的评比位次。

1.1998年度的评比特点

1998年《世界竞争力年鉴》对在世界经济中起着关键作用的46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竞争力评价,其中包括28个OCED成员,18个新兴工业化经济和变革中的经济。

IMD1998年的评比,确立了29项评价原则,共使用了259个细项数据指标,分别归入46个分项、8大内在要素。其中,直接由国际机构、 区域机构、参评经济提供的硬数据172个,约占总量的2/3,处理回收4314份企业家调查问卷得出的软数据87个,占1/3;用于排名的指标223个,其余36个指标(均为硬数据)作为背景信息。整体数据评比,兼顾了近5年的动态变化;在指标体系上与1997年的对比变化不大, 具有可比性。此外,在评比中还特别将评比指标归为引进吸收和输出扩张两个方面专项排位,其中用于体现吸收力的指标134项、 扩张力的指标131 项(注:两机构均以参评国家(地区)1997年的数据和情况作为评比依据。)。

1998年《世界竞争力年鉴》的竞争力评比共分为5个部分:46 个参评经济的总体竞争力排序;各经济体在8个竞争力内在要素中的排序;国家(地区)竞争力结构;各经济体的国家竞争力状态;全部统计数据。《世界竞争力年鉴》公布的1998年排名结果见表1。

2.中国的评比排位

在参评的46个国家和地区中,1998年中国竞争力综合水平排在第24位,比1997年前进了3位。从竞争表现看, 中国在引进吸收与输出扩张方面都取得了进步,且引进吸收的进步幅度大于输出扩张。《年鉴》中的综述专文也指出,在中国经济1997年继续快速增长中,保有世界最大的出口额并作为第二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接受者。从竞争力的内在要素结构看,管理、基础设施、金融3项大大低于竞争力的综合水平; 与上年相比,金融方面退步2位、基础设施方面位次未变,其他6个方面均有较大进步(见表2)。

从表3的46个分项排位可见中国竞争力要素的内部结构, 值得结合国内经济运行现状进行分析。在国内经济中,最终消费和生活成本的位次落后,可以说是中国当前急需启动内需的早期信号;金融方面的各项指标全面落后,既有金融体制的问题也有现行战略的原因,不可一概而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在管理中的各个分项指标体现了企业竞争力方面存在的严重结构问题:以劳动成本低廉补偿生产率的低下,既表明企业从事竞争的基础异常脆弱,同时也在某种意义上折射出国内经济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

3.中国的竞争力结构状态

IMD评比1998年竞争力最强的经济是美国。 《世界竞争力年鉴》也给出了各国家(地区)8大要素结构与美国经济相对比的状态图示。 据该年鉴的刻画,从综合竞争力水平看,将美国经济竞争力定为100 米的位高,测量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则在66.19米的位置,大约相距1/3。 再从内在要素结构看,只有政府方面——政府政策增进竞争力的程度——超过美国,其他7项均低于美国。 其差距按由小到大排序依次为:人口资源的能力与技能(国民),宏观层面的国内经济实力(国内经济),企业创新、盈利、责任方式的程度(管理),参与国家贸易和投资流量的程度(国际化),具有基础与应用成果的科技能力(科技),适应于企业基本需要的资源和体系的范围(基础设施),资本市场运行和金融服务质量(金融)。

1998《世界竞争力年鉴》还根据评比结果提供了各经济体竞争力优势与劣势的平衡表,见表4。其中,“优势”为国际排名14 位以前的各细项指标,“劣势”为第36位以后的各细项指标。

表4 IMD 1998年细项指标评比中国竞争力平衡表

优势

1.国内经济 政府补贴 11

零售额实际增长1实际个人税12

GDP(PPP) 2间接税收入13

私人最终消费实际增长 2法律架构 14

农业实际增长 24.金融

服务业实际增长2国内上市公司 14

发展预测 25.基础设施

国内储蓄总额 3温室指数 2

国内投资总额 4航空运输 4

国内生产总值(GDP) 7电信投资 4

国内储蓄实际增长 10在用计算机

10

2.国际化

计算机功率

12

投资保护计划 1国内能源总产量

13

外国直接投资流量 2能源进口与商品出口

14

贸易平衡 36.管理

商业服务平衡 4服务业年薪

1

外国直接投资存量 4总生产率增长 2

进口倾向 5经理报酬 2

外国直接投资存量增长 5报酬水平 5

贸易增长率平衡9工人的动力

7

商品和服务出口

10企业家精神

9

商品和服务出口增长

10社会责任感 12

国家的海外形象

13公司董事会 14

3.政府 7.科技

政府总支出1 全国R&D总人数

1

税收总收入1 企业中的R&D人数 4

实际个人所得税率 1 R&D设备再配置

5

雇主的社会保险缴款1 基础研究

10

雇员的社会保险缴款1 居民获准的专利数

13

产品责任 1 8.国民

国家总储备2 人口1

资本和财产税收入 3 就业总数1

环境 4 就业结构2

中央政府国内负债率7 就业前景2

中央政府外债率8 失业7

公共服务 10

劣势

国内经济人均计算机 43

人均GDP 45 电话线 43

人均GDP(PPP) 45 CO[,2]排放 42

私人最终消费支出 45 蜂窝移动电话用户41

零售商品 43 新信息技术 37

房租 42 公路36

政府最终消费支出 37 可耕地面积 36

2.国际化GDP与能源消费

36

保护度

45 6.管理

外国投资者

45 综合生产率 45

公共部门合同 44 劳动生产率 45

跨国经营风险 43 农业生产率 44

出口市场多元化

42 工业生产率 44

贸易依存度

38 服务业生产率44

参与区域贸易程度 37 广告支出43

出口占GDP%

36 价格质量比 42

旅游收入 36 称职高级经理人员 40

民族文化 36 营销文化36

3.政府 7.科技

官僚主义 41 合格工程师状况 36

政府雇员 35 有效专利数量36

竞争法律 35 8.国民

4.金融

公共教育支出

45

本地资本市场进入 46 文盲

45

外国进入机构 45 高等教育入学率 44

外国资本市场进入 44 人文发展指数

44

信贷 43 青年失业

43

国家保理业务 41 人才外流

40

股市交易额

41 灵活性和适应性 40

大股东的权利义务 36 人口预期寿命

39

内幕交易 35 初等教育入学率 39

5.基础设施

生活质量

39

人均计算机

45 医疗救助

38

互联网络线路 45 经济知识普及

37

国家电话费用 45 骚乱和暴力 35

能源消费系数 44

注:表中数字为1998年的评比位次。

二.WEF的评价

WEF的竞争力评价以新古典学派经济增长理论、 技术内生化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并结合大量经验性研究文献,测度国家(地区)短期内的经济成长潜力。认为具有竞争力的国家,是在计算其初始收入水平的同时,拥有最高的人均中长期经济增长的经济。由此,WEF以未来5~10年的中长期人均GDP增长为基础,致力于构筑与经济增长高度相关的竞争力指数,为全面反映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运行筛选数据指标,建立多因素决定的系统评价体系。

WEF的基本看法是,经济实际增长率由3个因素决定:竞争力指数;初始GDP人均水平;以及不可预见的偶然事件。也就是说, 除了偶然事件外,经济增长不仅与竞争力指数相关,也与国家的收入水平相关,因而往往穷国比富国更倾向于获得快速经济增长。整体竞争力指数是建立在8大要素的平均水平之上的,包括:开放程度、政府、金融、 基础设施、技术、管理、劳动、法规制度。在整体竞争力指数评比的同时,WEF还进一步评比另外3个相关指数:经济增长指数、市场成长指数、问卷调查评价指数。

表5 WEF 1998年世界竞争力排序表

序国家或地区序

国家或地区

1 新加坡(1)15 芬兰 (19)

2 香港 (2)16 丹麦 (20)

3 美国 (3)17 马来西亚 (9)

4 英国 (7)18 智利 (13)

5 加拿大(4)19 韩国 (21)

6 台湾 (8)20 奥地利

(27)

7 荷兰 (12)

21 泰国 (18)

8 瑞士 (6)22 法国 (23)

9 挪威 (10)

23 瑞国 (22)

10 卢森堡(11)

24 德国 (25)

11 爱尔兰(16)

25 西班牙

(26)

12 日本 (14)

26 葡萄牙

(30)

13 新西兰(5)27 比利时

(31)

14 澳大利亚 (17)

28 中国 (29)

序国家或地区序

国家或地区

29 以色列(24)

43 匈牙利

(46)

30 冰岛 (38)

44 希腊 (48)

31 印度尼西亚(15)

45 委内瑞拉 (47)

32 墨西哥(33)

46 巴西 (42)

33 菲律宾(34)

47 哥伦比亚 (41)

34 约旦 (43)

48 斯洛伐克 (35)

35 捷克 (32)

49 波兰 (50)

36 阿根廷(37)

50 印度 (45)

37 秘鲁 (40)

51 津巴布韦 (51)

38 埃及 (28)

52 俄罗斯

(53)

39 越南 (49)

53 乌克兰

(52)

40 土耳其(36)

41 意大利(39)

42 南非 (44)

注:()内为1997年排序情况。

表6 WEF1998年评比中国竞争力指数排名表

项目竞争力指数 经济增长指数

1998-0.15(28)

5.87(1)

19970.06(29)5.32(4)

变动 +1

+3

项目 市场成长指数排名

问卷调查所得排名

1998

310

1997

2 9

变动 -1-1

注:()内为排名;变动栏表示1998年与上年相比排名的进步(+) 或退步(-)。

表7 WEF1998年评比中国竞争力8大要素水平排名表

项目

开放程序

政府金融基础设施

1998 45

11 18 39

1997 48

12 16 40

变动 +3

+1 -2 +1

项目技术 管理 劳动法规制度

1998 39451235

1997 3743 824

变动-2 -2-4

-11

注:变动栏表示1998年与上年相比排名的进步(+)或退步(-)。

表8 WEF 1998年细项指标评比中国竞争力平衡表

资 产 负 债

2.政府1.开放程度 45

政府开支 1 隐藏性进口障碍 48

个人所得税率 1 跨国公司经营48

公共部门权能 6 资本控制指数49

环境管制的透明度 10 公共部门合同开放49

有益于环境的产品 10 实际汇率偏离指数49

环境管理与定位

12 进入外国资本市场49

公司税率 13 平均关税税率51

3.金融外汇52

国内总储蓄

1 外国进入资本市场52

国内总投资

32.政论

金融部门风险估价 5 官僚主义51

银行部门资产123.金融

利差14

银行的财务条件 45

4.基础设施 银行对企业的支持

47

电话使用的增长

2

金融市场发育

43

国内飞机旅行成本10

外国银行参与

48

铁路指标13

债券市场

49

7.劳动 内幕交易

49

劳动力

3

对私人部门的国内信贷51

初等教育入学率

3

进入银行业 52

劳动力结构

5

利率控制53

失业保险 74.基础设施

失业率

7电话机和传真机 45

就业占人口比例的增长 12

能源成本

45

罢工 14

无线通讯

46

集体谈判能力 15

整体基础设施

47

8.法规制度 电力供应

42

私人企业争议 3

国际电话服务费用

50

航空运输

50

负债

仓储系统51

基础设施中的私人投资52

5.技术

吸收新技术 46

互联网用户 50

三级教育入学50

计算机 50

6.管理

产品设计45

生产技术45

职工培训46

产品品牌47

职工征聘与激励 47

营销技能48

管理教育49

成本控制50

财务管理50

管理水平52

国际经营管理经验53

信息技术应用53

7.劳动

平均受教育年限 47

工人生产率 48

雇员培训

51

8.法规制度

产品责任

45

额外支出

45

针对政府的诉讼 47

司法独立性 47

注:表中数字为1998年的评比位次。

WEF用于进行竞争力评比的数据包括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来自于有关机构的统计数据,他们称其为定性数据;另一部分是通过向参评国家(地区)发放问卷获得的调查数据。由于侧重于经济的动态增长, WFF更为强调企业家的意见,大约使用2/3的调查数据、1/3 统计数据。 WEF于每年的年中发行本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 公布根据截至上一年度数据所进行的评比排序结果。

1.本年度的评比特点

199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包括对53个国家和地区的评价结果,参评的经济总量约占全世界的95%。WEF的评比中,将53 个国家(地区)分为6个地区或功能组:贸易中心经济、英美经济、欧盟经济、 亚洲工业国、转轨经济、拉美经济,另将无法归入以上6 组的经济放入其他类,共计7个组别。中国被列入到亚洲工业国组。该组的竞争力排序,在7个组别中位处贸易中心和英美之后,列第3;按53个位次计,列第21 位。

WEF1998年的竞争力评比,继续使用1997年的评价原则, 仅在若干指标上小有改动,因而仍然具有与上年的可比口径。 评比所使用的200多个数据归为8大要素项目。 各要素项目所包含的定性数据与调查数据的比重不同,其中开放程度、政府、金融、劳动4项, 各自的定性数据占3/4、调查数据占1/4;基础设施、技术2项各自的定性数据占1 /4,调查数据占3/4;管理、法规制度2项,全部为调查数据。 在进行竞争力指数评比时,8大要素项目又具有不同的权重,其中开放程度1 /6、政府1/6、金融1/6、基础设施1/9、技术1/9、管理1/18、劳动1/6、法规制度1/18,合计为1。

199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的竞争力评比资料分为3个部分:53 个经济体的竞争力指数总排名;各经济体竞争力结构状况;所有细项数据的排序情况。199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公布的排名结果见表5。

2.中国的评比排位

在参评的53个国家和地区中,1998年中国竞争力综合水平排在第28位,比1997年前进了1位,但从指数数值上看是下降的, 并且低于所在组别的平均水平(见表6)。从其他3项指数的评比排名看,经济增长指数情况最好,不但指数提高,位次又前进了3位、达到第1,但是正如《报告》中的综述专文指出的,由于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低,虽然经济增长率高,也只能具有中等的竞争力。市场成长与调查评价则分别较上年后退了1个位次。其中,市场成长指数仍排在第3位,是与大国经济中较大市场规模相关的,表明中国仍是世界上具有较大扩张力的市场。

进一步从表7的8个要素排位观察中国竞争力的水平构成,政府、劳动、金融3项排名超前于综合竞争力水平,此外的5项要素均落后于综合水平。由于基础设施、技术项的评比权重相对较小,管理、法规制度项的权重更小,其实际上落后于综合水平的状况,已不如开放程度项明显。与上年对比看,8项要素中有3个进步项,其中开放程度的进步最大、前进3位,政府项和基础设施项各进1位;退步项中,法规制度的幅度最大、退11位,由于这项评价源于调查数据,显示受访企业经理人员对于法规制度的需求更高。

3.中国的竞争力结构状态

199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根据各个细项指标的评比结果,以资产负债表的形式提供了各经济体竞争力的平衡状况,见表8。其中, “资产”为排名15位以前的各细项指标,相当于竞争力的优势所在;“负债”为排名第45位以后的各细项指标,相当于竞争力的劣势细目。其中,资产方面积累的优势24项,负债方面累计的劣势51项。仅就资产负债平衡表而言,值得指出的现象有:在总量上负债数目高于资产1倍以上, 且在53个参评对象中排位在第50位(含50)以后的负债数目多达20项;从结构上看,在开放程度和管理2个要素项中,没有资产的积累, 而负债的数目较多;管理和基础设施2个要素项中,排位第50 名以后的数量共计9项。

三.对于两机构评比结果的分析

如前所述,瑞士两机构对于整体国家竞争力评比的原则、手段、方法均有所不同,从而导致评价内容侧重与评比结果上的差异。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两种不同的评价意见也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为人们广开思路、深入观察和正确把握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态势提供了极为有益的信息。尤其在许多方面,两种不尽相同的评价系统所得出的一致性结果更值得重视。

两家机构评比的国家竞争力前3强,IMD为美国、新加坡、 香港;WEF为新加坡、香港、美国,并且连续两年没有变化。除了这3个经济体确有竞争实力的表现之外,两家评价机构见解的异同性则可见一斑。

进一步看两家机构对于中国的评比结果, 共同之处在于1998 年比1997年有进步,IMD评比进3位、WEF评比进1位。这表明中国的竞争能力在国际社会中有所改善,但是并没有跃升的表现。结合1997年中国经济的实际增长状况看,中国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积极成果,但是在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中却未见到突出的进步。一方面,说明中国竞争力的增进需要一定的积累过程;另一方面,需要看到在国际社会普遍注重提升自身竞争力的背景下,中国应当继续加大步伐。

比较两机构提出的中国竞争力平衡表可见,双方共识的优势项目,大体在于国内经济总量、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成效、财政金融状况的相对稳定、基本的交通设施、社会就业状态、劳动成本等方面;共识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人均资源量、高新科技应用、企业生产效率与经营管理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中的官僚主义、金融和贸易的开放程度、市场竞争表现等方面。这些情况基本上与国内经济运行的特征相符合。

值得提出的是,上述优势和劣势的列项是根据中国经济运行结果、并以其他经济体为参照得出的一般性结论,可以为总体把握中国竞争力的结构状况提供大致轮廓和重要线索,进而看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领域。但是,若就此直接得出对于中国竞争力结构的基本判断却明显不足,特别是从寻求中国面向21世纪的国际竞争战略与策略的角度出发,还必须结合中国经济运行背景及世界经济发展动向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与论证。可以预见的情况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后果,以1998年世界经济数据及情况为依据的1999年国际竞争力评比结果,定将出现较大变动。因此,对于中国竞争力优劣势的研讨,有必要继续透过现象形态求得本质上的把握。

标签:;  ;  ;  ;  ;  

1998年中国国际竞争力报告--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小组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