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21世纪的中国体育史学——兼论体育史从“寻根史学”到“参与史学”的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学论文,中国体育论文,走向论文,世纪论文,体育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54(2002)02-0005-03
CLC number:G812.9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02)02-0005-03
20世纪到21世纪之交,中国的体育史学正在发生一场革命。其实质是,中国的体育史学开始由传统的“寻根史学”转向“参与史学”。
从1918年郭希汾所著中国第一部体育史专著《中国体育史》问世以来,中国体育史学在20世纪中已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程。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回顾中国体育史学的产生发展历程时,我们发现,20世纪中国特殊的命运和背景决定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是中国体育史学产生和发展的最深刻的动机和动力。在差不多整整一个世纪,中国的体育史学界同中国的学术界连同体育界同仁一致,自觉与不自觉地以承担中国的命运,唤起民众的爱国激情和自强自重为己任,力图通过对自身民族古老的文化和体育历史的寻觅和展示,来实现自己学科在特定历史背景和需求下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政治价值。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直接反映在学术研究上,便形成了20世纪中国体育史研究相对集中于本国古代体育史与近代体育史研究方向上,呈现出一种鲜明的内向性和超现实性的“寻根史学”和“反思史学”特征。
根据笔者对中国体育史学界的最权威性学术刊物《体育文史》杂志从1994年至1999年学术论文研究方向的统计发现,1984年至1995年11年间,该刊所发表的中国古代体育史论文年平均值高达43.8%,最高时竟高达54%(1985年),超过了当年该刊发表论文的一半以上。如果加上同期年平均值比例为17.2%的中国近代体育史论文,则同期中国古代体育史与近代体育史的论文比例高达61%。而形成强烈反差的则是中国当代和现代体育史论文的比例年平均值仅为17.1%;外国体育史论文比例年平均值则为15.2%。这种情况,直到1995年以后才有所转变。
然而,在21世纪,当中国体育史学研究的背景和要求都发生了根本性转折的情况下,贯穿于20世纪体育史学界的“寻根史学”和“反思史学”显然也应有相应的变革和转变。而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21世纪人类体育运动的发展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体育史学?
放眼21世纪,体育史学的研究环境、背景、功能及价值将发生什么样的新变化?简而言之,其一,和平与发展将成为世界的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中国将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换言之,中国的体育史学的任务将不会再像20世纪那样,主要是通过“发现历史”来实现史学的政治功能和价值。其二,随着20世纪后叶全球产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深刻变化,特别是信息技术与大众传媒的发展和推动,使体育迅速发展为以高水平职业竞技为核心的体育产业与大众娱乐业以及以终身化和全民化为标志的大众健康事业,这促使体育史学的研究对象发生根本的改变。体育史学面对的,将不再是单纯以“身体运动和健康”为核心的体育,而是一个以人类身心发展和娱乐为中心的,一个集教育、娱乐、健康、产业、媒介、文化、艺术以及人的自我实现为一体的普遍社会生活方式与经济行为。其三,在21世纪,当体育运动给人类带来无限生机、乐趣甚至金钱的同时,人类也将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和面对诸如腐败、兴奋剂、球场暴力等异化力量的危害。体育史学作为一门以总结、研究和阐述体育发展规律、并以此为当代体育的发展提供借鉴和依据的学科,不可能回避这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
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要求下,中国21世纪体育史学的变革方向是什么?关于这一问题,也许国外体育史学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发生的变革可以为我们所借鉴。1986年,著名的“布鲁塞尔惨案”震动了整个欧洲,导致欧洲英德等国以记述和阐释体育历史为主的传统体育史学产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由于“足球流氓”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成为全欧洲甚至全球所关注的严重社会问题,而深受其害的欧洲各国政府和社会迫切地需要学术界和理论界对有关当代体育运动与诸如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冲突、人权要求、政府管理、司法制度、教育体制、媒体角色等一系列问题的关系方面提供答案和对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体育史学开始被赋予全新的社会学功能,体育史学者们开始将自己的研究视野从发现和考据历史转向对当代体育运动实践中所发生的现实问题,力图通过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来为体育的发展实践提供理论的指导与依据。诚如英国著名体育史学者杰弗里·希尔所指出的:“习惯上,体育史的老传统是考虑重大成就和主导性风俗习惯的发展,……但现在,体育史学家们紧随曼森、贝克、沃尔温及其他人之后,已经坚定地站在了在社会历史中引起重大争执和思考的体育史这一边。”
国外体育史学的这种变革应该对我们有所启迪。因为正是在20世纪最后十年,中国体育围绕职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改革,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大量迫切需要理论界学术界予以关注和解答的新问题。体育史学作为一门对体育运动发展历程及规律进行总结、阐释和评价的科学,理应站出来,将学术研究与中国体育改革发展的理论建设和实践结合起来,以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为中国体育改革发展实践提供理论的指导和决策的依据。而这就意味着,21世纪的中国体育史学必须从方向上和方法上发生根本的改变,即从传统“寻根史学”和“反思史学”转变到“参与史学”的体育史学上来。
具体而言,21世纪的中国体育史学将在以下方面同传统中国体育史学划清界线:
其一,它意味着中国体育史学界将更多地将自己的视线从遥远的时空转向身边的体育改革发展的现实,对当代体育实践中所发生的各类问题予以更多更强烈的关注。体育史学的功能将不仅仅是发现和记录历史,而是通过对体育历史和现象的研究,尤其是对现代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而有价值的探讨和阐释,来参与和影响当代体育实践及决策过程,以此来最大限度地实现本学科的价值。
其二,它意味着一种开放性的外向性的史学观,对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体育发展经验予以更多的关注和重视。由于21世纪的中国将不可阻止地实现由一个发展中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的转变,并通过加入WTO等形式同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今天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体育发展经验和模式将对当代中国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作用。我们必须通过对其正负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的总结研究,联系中国的实际,对中国21世纪的体育改革与发展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使中国的体育改革和发展顺利进行,避免走弯路。
其三,它同时又是本民族传统体育的有力传播者和开发者。中国传统体育所拥有的丰富体育遗产和价值已为世界所公认。在研究和开发这一民族文化遗产过程中,中国的体育史学应有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特别是在武术、气功及少数民族体育研究领域,中国的体育史学将承担重要的去伪存真,扬浊存清,发扬科学,清除糟粕的现实任务。
其四,在研究方法上,21世纪的体育史学将打破学科的壁垒和篱笆,更多地借鉴和采用社会学、人类学、哲学以及其它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同时,将研究领域从“单纯的体育”拓展延伸到体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司法、外交、人权、环保等关系上,更广泛更深入地从本学科的角度去研究当代体育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并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为中国体育改革发展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
可喜的是,自20世纪90年代后半叶以来,中国的体育史学界已经意识到了历史和未来所赋予自己的责任,开始将研究的视野转向新的方向,促使一场“史学革命”在中国体育史学界悄悄发生。1999年9月,我国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出版。这标志着在新世纪的门坎上,我国体育史学界已开始坚定不移地从“寻根史学”转向了“研究问题的史学”。虽然该书还存在着一些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如政治色彩、文件色彩较浓,对中国80年代以来参加奥运会和竞技体育领域的一系列大事缺乏专章论述,一些观点也还值得进一步探讨等等,但是无庸置疑的是,这部著作在我国当代体育史学研究上是一部开创性的著作,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填补了当代中国体育史的空白,更重要的是,这部著作显示了中国体育史学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对当代中国体育改革发展现实的参与意识。它敢于直面中国当代体育史的敏感问题,突破长期笼罩在中国体育史学界头上的“现实恐惧症”,从而将本学科的研究重点调整到了与中国当代体育改革发展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上,使中国体育史学从“寻根史学”真正转到了“参与史学”的方向上。
与此同时,中国体育史学研究的核心期刊《体育文史》杂志自1999年设置了《论坛》、《调查与思考》、《体育大市场》、《文化视点》等栏目,2000年又将《论坛》栏目改为《改革与发展论坛》,专门刊登有关当代中国体育改革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做出对当代中国体育改革发展进程强劲参与的态势。一批体育史学者也使用本学科研究方法,对一些与当代中国体育的改革发展密切相关的中外史学问题做出了富有创见性的有价值的研究。如郝勤《当代中国专业竞技体制的特征与评价》(《体育科学》1999年第6期)、鲍明晓《略论国外体育产业的起源》(《体育文史》2000年第2期)、谭华《走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奥林匹克运动》(《体育文史》2000年第5期)、赵jiàn华等《国外大众体育的兴起》(《体育文史》2001年1期),等等。可以预见,在21世纪,中国的体育史学界的研究视角将更加深入到中国体育改革发展的现实问题中去,力图通过本学科的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来对中国体育在21世纪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综上所述,中国体育史学界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在21世纪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开始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研究新的问题,寻求新的研究方法,以期在体育史研究成果上有质的突破。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体育史学工作者尤其应该在史学理论、研究方向及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变革,使体育史研究更紧密地同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体育的发展现实与需要相结合,直接参与到中国体育的职业化、市场化、产业化、大众化及全球化进程中去。同时,中国的体育史学在方法上应借鉴国外体育史学界的经验,注重采用社会学、人类学及计量史学和比较史学等方法,为中国的体育的改革发展提供更有指导意义和价值的研究成果,从而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
收稿日期:200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