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中产阶层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产论文,阶层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中国是否存在中产阶层的问题,理论界目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本文明确提出中国现阶段已存在中产阶层。那么,这一阶层日益崛起的标志是什么?这一阶层有什么特点,它的崛起有何意义?现阶段我国中产阶层形成过程中有何问题、国家如何加以干预?以下结合这些问题予以分析。
一、正在崛起的中国中产阶层
正在中国理论界对中产阶层的本质、划分中产阶层的标准及中国是否已存在中产阶层的问题争论不休之际,境外传媒却对中国中产阶层的崛起大肆渲染。
1996年2月1日,法新社记者罗伯托·科洛马在题为《繁荣的亚州经济将造就一个多达数亿人的中等收入阶层》的文章指出:由于亚州的经济增长将继续在世界经济增长中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和印度等亚州大国正沿着收入阶梯向上攀登。诸如储蓄率、消费模式、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白领职工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等指标,都表明亚州中等收入阶层正在崛起。该文认为:“在中国约有一亿人年收入超过1000美元。到2000年,这批人将达到2.7亿”。
1996年8月30日,美国《洛杉矶时报》发表的题为《一个经济庞然大物》的文章。内容是介绍中国经济崛起对世界经济的重大影响。内称:“经济学家估计中国多达两亿的中产阶层消费者已经有钱买得起各种进口消费品”。这是对中国中产阶层数量的粗略估计。为数两亿的有相当消费潜力的消费者所形成的巨大消费市场对美国商界人士不能不怦然心动。
1996年12月24日,美国《商业日报》以《中国变化10年》为题发表文章。该文在分析中国10年巨变的原因时,作者举出了“新兴中产阶层”的因素。这篇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中国中产阶层的职业构成,该文认为:“年轻的专业人员、官员、企业家、双职工家庭,正在组成新的中产阶层”。
根据国家统计局城调队的调查结果,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及金融资产分类统计如下:
从以上1995-1996年统计结果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到,我国城市社会已进入橄榄型结构阶段,即两头小、中间大。富豪型及贫困型人口比重都只占很小的比例,绝大多数城镇居民都已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还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手头还有一定的积蓄。表中的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人口大体可视为当代中国的“中产阶层”,他们占我国城镇人口的95%。
二、中国中产阶层的主要特点
随着社会财富总量的较快增加、人口流动性加大、机遇增加、权力与财富分离、社会公平观念的普及,社会结构逐渐演变成橄榄型。橄榄型的社会结构比金字塔型结构更合理,是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产阶层作为橄榄型社会的主体,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求稳怕乱。中产阶层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因为中产阶层大都温饱不愁,手头尚有一定数量的金融资产,生活上过得不错。他理所当然地珍惜已经得到的一切,他们深知,一但社会发生动乱,国将不国,家何以安。从其切身利害关系出发,中产阶层自然反对社会动乱。
反之,当一个社会中大多数劳动者无法获得最低生存权力,即温饱无着,处于饥寒交迫窘境时,社会动乱就不可避免。广大劳动群众指望通过社会动乱,改变原有的社会权利结构,实现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
2.力求上进。广大中产阶层的经济地位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状况,因此,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永不满足的上进心理就成为他们的性格特征和思想主流。他们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经济地位,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因而调动自己的全部潜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或积极劳动从而增加社会有效供给;或积极工作、热心事业,从而推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总之,中产阶层主观动机虽然是为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财产状况,但在客观效果上却推动整个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中产阶层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是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主动轮,也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主力军。
3.扶贫济困。中产阶层自身温饱问题解决之后的精神境界自然会相应提升,进而产生同情心、怜悯心,自愿向贫困者、无告无助的弱者伸出援救之手。在传统社会的金字塔结构中,处于金字塔尖部的少数统治者中,也并非没有乐善好施者。但是,问题在于,在那种社会结构中,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处于饥寒交迫的境地,需要救助的人太多了,少数善施家的义举无异杯水车薪,无济于事。而在橄榄型社会中,急待救助者人数很少,而有能力施救者却人数很多。以绝大多数人的力量去援助少数人,当然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获集腋成裘、众擎易举之功。
4.推进民主化进程。人们的需要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单纯物质需要到精神追求的逐级递进过程。当人们走出贫困阴影,获得温饱,基本生存保障已经具备之后,接踵而来的必然是更高一级的需求欲望,如讲文明、礼貌,讲公共道德,要求获得尊重,安全有保障等等,最后才上升到最高一级:实现自我价值。如何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呢?途径很多,可以投身科学事业,从事实业、教育,也可以进行广泛的政治参与。由于中产阶层大多数有条件接受良好的教育,因而政治参与意识也特别强烈。这其中固然有一种社会责任感的驱动,但更多的是一种实现自身价值的追求。广大中产阶层政治参与意识的发展是政治民主化的最广泛的群众基础。综合古今中外,人民经济地位的提高与政治参与意识的强化几乎是同步同向发展的过程。我国当然也不会例外。中产阶层的诞生、壮大,必将成为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推动社会现代化的一支重要力量。社会文明、民主法治的发展是社会成熟、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三、我国中产阶层崛起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思路我国中产阶层是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成长、壮大的,目前中产阶层的形成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非经济的、不合理的因素。
以城市职工而言,其收入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企业对国有资产的占有情况,对资源的垄断程度和其他不平等竞争条件,这种收入差距的拉大,不仅不能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反而会引起广泛的不满,助长行业企业之间的相互攀比。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在收入分配方面的政策也不够规范,一些地方和部门受物价和攀比效应的影响,未经批准随意增加补贴津贴的问题十分突出。在工资以外的收入中问题更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部分人靠不平等竞争和利用国家体制、政策上的漏洞获取不合理的超额收入,如无偿使用国有资产、国家资金等生产要素从事各类生产经营活动,而收入归个人所有;一些个人或集体开收、开采、利用国有资(如土地、矿藏、水域、道路等)获取高额收入;在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一部分企业通过低估国有资产占有本应属于国家所得的收入;在房地产批租、股票经营、国有企业产权交易;银行贷款审批过程中,有的执权者与经营者相互串通,大量侵吞国有资产、资源。二是当前对国家行政机关的非生产性收费和事业单位的“创收”缺乏明确的规定、有效的管理和及时的监督,致使许多部门和单位依靠权力滥设关卡,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之风盛行,出现费大于税的现象,引起“民怨沸腾”,这些收入的相当一部分转为个人收入。三是非法收入面广量大,其手段从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哄抬价格、欺诈骗取到官商结合、内外勾结,大搞权钱交易;其范围从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业主、外资企业中方高级职员到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国家公务员等都有人靠非法手段跻身中产阶层。
政府应在制度安排及政策导向方面全盘考虑,加强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为更多的人通过正当途径进入中产阶层拓展通道。如采取必要措施,消除由于垄断经营、价格不合理及对生产要素初始占有的差异带来的竞争条件的不平等;实行严格的政企分离,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重新界定政府职能,从根本上消除各种行政性收费根源;对各种非法收入采取法律手段,予以坚决取缔;对各种合法性高收入采取强化个人收入所得税征收手段予以调节。
我国社会向橄榄型社会转型过程中还有一个沉重的包袱,即二元经济的发展:比较发达的城市与比较不发达的农村并存。本文表中所列资料,是国家统计局城镇调查队对城镇人口调查结果,只能表明中国1/4人口中的社会结构状况,如果将占中国总人口3/4的9亿农民包括进去,那么中国社会恐怕远远还谈不上进入橄榄型中产阶层占主体的社会。要推动中国中产阶层的发展不能不推动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城市因其人口的聚集和濒繁交往、经济的集中和高效、交通的便捷和信息的灵通等综合优势,日益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成为现代化的动力源,亦成为促成中产阶层成长、壮大的良好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