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技术美学研究_工业设计论文

中国技术美学研究_工业设计论文

我国的技术美学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学论文,我国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从“工业设计”、“人体工程学”及理论方法论三方面,对我国80年代以来的技术美学研究状况进行了较全面的概述和较深入的评论,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技术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在我国得到倡导和研究是80年代的事。“我国第一批全面介绍技术美学的专著”出版于1986年[(1)]。此后10年中,技术美学的研究在我国得到一定的发展,我国学者在这个领域里出版的著作达80余部。由于技术美学及其主要分支学科都是新兴的边缘科学,因此,出现了学科命名多样化、学科定义不统一,学科范围和界限模糊等特点。分析我国技术美学的研究现状,确定其内容、范围和基本走向,有利于这门学科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

工业设计(Industrial Design)是技术美学的核心。除了工业设计这个术语外,我国还使用工业造型艺术设计、工业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艺术设计、迪扎因(英语Design的音译)等称谓。我国的技术美学著作大部分是研究工业设计的。

什么是工业设计?1964年在比利时召开的国际工业设计讨论会指出:“工业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旨在确定工业产品的形式质量。虽然形式质量也包括产品的外观特征,但更主要的却是结构和功能的相互联系,它们将产品变成从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的观点来看的统一整体。”[(2)]1980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工业设计会议认为:“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籍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规格,叫做工业设计。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工业设计师应在上述工业产品全部侧面或其中几个方面进行工作,而且,当需要工业设计师对包装、宣传、展示、市场开发等问题的解决付出自己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视觉评价时,这也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3)]

工业设计是以工程技术与美学艺术相结合为基础的设计体系。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它与建筑有深刻的同源性,不同于传统的工程设计。工程设计旨在解决物与物的关系,产品的内部功能、结构、传动原理、组装条件等属于工程设计范围。工业设计在解决物与物的关系的同时,还侧重解决物与人的关系,产品的外观造型、形体布局、操纵安排、面饰效果、色彩调配等属于工业设计的范围。工业设计要考虑到产品对人的心理、生理的作用,使产品既具有使用价值,又具有审美价值,从而极大地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工业设计又不同于工艺美术和实用美术设计。它所设计的产品首先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要,以实用功能为最终目的。它对产品的外形、图案、装饰、色彩的关注,必须以产品特定的功能和内部结构为基础。它的对象不是手工艺品,而是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

工业设计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并对生活方式造成强烈的冲击,所以受到西方工业化国家的高度重视。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工业设计对英国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我的政府。”国际工业设计学会联合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ocieties of Indnstrial Design,简称ICSⅡO,成立于1957年)前任主席、美国的A·J·普洛斯认为,“美国人无一例外地受益于工业设计”,“设计师每一种重要的发明,都明白无误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4)]。日本的经济腾飞是和工业设计的发展同步进行的。日本著名的工业设计大师荣久庵宪司表示,日本可以没有一流的科学家、艺术家,就是不能没有一流的设计家和设计家的事业。

我国学术界使用工业设计的术语只有10多年的历史,然而近年来已出版了几十种工业设计的著作。在所有这些著作中,体系最严整、内容最完备的当推中国工业设计协会(成立于1987年)发起、张道一主编1994年出版的170万字的《工业设计全书》(顺便指出,该书别具一格的封面由日本的矶田尚男设计,真正的工业设计水平)。在理论形态上,艺术设计包括三个层次:基本理论性的,如设计概念、设计原理、设计史一类;分述理论性的,如产品设计、织物设计、家具设计、工具设计、装潢设计、宣传设计、室内外环境设计理论一类;应用理论性的,如造型基础、色彩学、图案学、材料力学、加工工艺学一类[(5)]。在实践上,艺术设计包括三个方面:工业产品的设计,环境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包括包装装潢、广告、商标和企业形象等)。工业设计适用的领域异常广阔,就象1983年第13届国际工业设计会议的主题那样:“从小匙到大城市”。举凡仪表、机器、交通工具、轻工产品、服装、工具、包装、企业形象、城市建设、技术系统的组织管理等,都用得上工业设计。利用工业设计方法制作的产品,不仅在技术上应该是完善的和经济的,而且在使用上应该是舒适的,在外观上是美的。也就是说,要符合“效用+舒适+美”的公式。这个公式的每一项都是一定因素的总和。第一项是技术和经济因素的总和,第二项是人体工程学因素的总和,第三项是审美因素的总和。

谈到工业设计,不能不提到有工业设计之父美誉的德国著名建筑师格罗皮乌斯(1883—1969年)和他1919年在魏玛创立的包豪斯学校。19世纪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初期,机器生产的批量产品简陋粗糙,与手工业生产相比,艺术质量明显下降。技术和艺术的这种脱节和对立,引起当时英国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建筑师威廉·莫里斯和艺术理论家罗斯金的忧虑。他们力图通过完全否定技术和机器生产的途径,来解决技术和艺术之间的矛盾。和莫里斯等人所主张的返回到手工劳动的做法不同,格罗皮乌斯寻求大工业生产中技术和美的新的统一。包豪斯是世界第一所工业设计和建筑的高等学校,同时是科学实验中心。它联合了各国的建筑师、画家、雕刻家、摄影师、印刷专家和工程师。包豪斯由于纳粹的迫害,仅存在了14年,毕业人数也只有520余人,但它所作出的建树却在全世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根据我国的国情,我认为包豪斯给予我们首要的启示是:重视实用艺术,实行艺术教育和技术教育相结合的方针,架起了艺术和技术重新统一的桥梁。在包豪斯之前,罗斯金第一次注意到工业艺术问题。他认为,工业艺术、日用品艺术是艺术大厦的基石。在各种艺术领域中,从高级艺术到低级艺术(指衣服、器皿、家具等劳动产品的制造),艺术的健康发展方向首先取决于它在工业中的应用。包豪斯把罗斯金的主张付诸实践。《包豪斯宣言》写道:“建筑家、雕塑家和画家们,我们都应该转向应用艺术。”“艺术家和工艺技师之间在根本上没有任何区别。”[(6)]包豪斯对学生同时施行艺术教育和技术教育,使学生具有双重能力,并使两者合而为一。很多艺术家赞同包豪斯逾越纯艺术和实用艺术的界限的观点,加入到它的阵营中来。俄国出生的著名抽象派画家和艺术理论家康定斯基就加盟了包豪斯。这种观点也得到后人的认同。美国纽约现代博物馆馆长巴尔认为,“设计第一流的家具,比创作第二流的绘画更为困难而且用处更大”,他主张“抛弃一般所谓纯艺术与应用艺术的分界观念”[(7)]。美国当代著名美学家托马斯·门罗也指出,一部汽车的美的性质不一定低于一幅画或一首诗。[(8)]

与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纯艺术相比,我国对工艺(造物)等实用艺术的重视很不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如此。这可能与传统观念的影响有关。在我国的古代典籍中,从2500年前的《考工记》到《天工开物》、《髹饰录》、《长物志》等,凝聚了各个历史时期对设计的认识和思考,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许多思想迄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另一方面,古代文人却又鄙视工肆之人的手工艺术劳动。“自先秦以来,中国人奉行形而上之‘道’,以形而下之‘器’为不齿。工艺是造物的,当属形而下范畴,由此它从思想观念上和社会实践上都被纳入了世俗末流之中,这种思想影响于历代。”[(9)]尊道轻器直接导致对“技”的贬低和否定,技术被说成是“奇技淫巧”。这种观念在现今的表现之一,就是美学界重视形而上的哲学美学的研究,而对形而下的技术美学关注得太不够,论证得太少;重视对纯艺术的研究,而对实用艺术往往不屑一顾。总的说来,美学界和艺术理论界根本没有把工业产品的设计和制作、即没有把工业设计纳入艺术的范畴,认为这仅仅是工程技术和生产管理部门的事。工业生产中艺术和技术的脱节造成了严重的后果。90年代初期我国机电部组织有关人员编写、出版一套《机电产品现代设计统一培训教材》时明确指出,我国产品的“造型设计由于长期被忽视而处于十分落后的状况”,“我国工业产品普遍存在的造型陈旧,无时代感和简单模仿”的缺点,“已严重滞后于国内外市场的新需求”[(10)]。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迎头赶上国际工业设计发展的强劲态势,美学界和艺术界在如何重视实用艺术、如何实现艺术和技术的统一方面有值得反思之处,并且可以有所作为。

包豪斯作为一个教育单位,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它根据社会需求校正办学方向,按排教学内容,以工业设计教育启动、促进工业设计实业,这是它给予我们的又一个重要启示。格罗皮乌斯说:“包豪斯决不伪装成一所工艺学校。它与工业接触的方针是一种刻意追求的目标。”[(11)]包豪斯对教师的要求是:“设计学校的教师应为该行业的领导人物,而非甘于落后的教书匠”。[(12)]其教师不是闭门造车的书呆子,而是对市场极为敏感的实干家。20年代包豪斯青年教师布鲁耶设计的钢管靠椅造型轻巧优美,结构单纯紧凑,发挥了材料和机能两方面的最大效能,风行全球达50年之久。我们在现今欧美国家不少工业产品的结构、样式和风格中,仍能看到20年代中期包豪斯的金属工厂的产品的影响。

工业设计绝对不是先有产品、后有美化的设计,更不是仅仅只有装饰、装潢的美化设计,它应始终与产品的最初结构设计平行进行。所以,仅会“画画”决当不了工业设计师。包豪斯深明工业设计的精髓,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接受设计教育的学生应该面对现实。他们的前途应该介入工业与大量生产,而非图谋工艺技巧的发展。”[(13)]格罗皮乌斯批评了传统的学院派设计教育:“学院用天才报尝的虚幻希望使他们(学生)陶醉,却没有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训练使他们具有艺术上独立工作的能力,以便在生存斗争中能站住脚。这种状况使得他们的能力只具有一种关在画室里训练出来的、不熟练的水准,他们对现实中的技术进步和供求情况简直一无所知。”[(14)]《工业设计全书》主编张道一尖锐地指出:“看一看我们的现状,不是非常接近吗!”“我们的设计教育大都还停留在包豪斯之前的状态。”[(15)]

自从1983年教育部决定把工业设计列为试办专业以来,我国不少工科院校和艺术院校建立了工业设计系或专业。生源也分为两种:工科类和艺术类(艺术类提前招生,文化课分数要求较低)。这两类考生在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上有明显的不同。工科类考生数理基础好、分析计算能力强,但是审美素养、艺术表现能力薄弱;艺术类考生的情况正好相反,他们的外语和数理基础直到高校毕业时也未必能达到工业设计专业所应有的基本要求。所以,如何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制定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寻找较为合理的人才培养规格、教学方式和教育模式,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我国现有的设计人员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机械电气出身,但缺乏美学知识和艺术设计基础;一种是学过工艺美术,但不懂机械电气设计。真正对美学、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视觉传达设计、人体工程学、营销学、创造学、表现技法、设计素描、产品设计、色彩设计、材料及加工工艺等方面均能掌握并有较高造诣的工业设计师可谓寥若晨星。显然,包豪斯以工业设计实业为着眼点培养设计人才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人体工程学(Ergonomics)按照内容和意义是技术美学的自然基础。“Ergonomics”一词由希腊词根“ergon”(即工作、劳动)和“nomos”(即规律、规则)复合而成,其本义为人的劳动规律。除译为人体工程学外,还译为人机工程学、人类工程学,人类工效学,宜人学等。一般说来,从事技术美学理论研究的通常采用人体工程学的名称;从事工业设计研究的通常采用人机工程学的名称,其理由是,这门学科的研究主要是从人——机关系的角度展开的。而与1961年成立的国际人体工程学学会(International Ergonomics Association,简称IEA)相对应的我国全国性学术组织,则命名为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成立于1989年)。

我国最早的人体工程学专著是封根泉的《人体工程学》(1980年)。在迄今为止出版的人体工程学著作中,丁玉兰主编的《人机工程学》(1991年)令人瞩目。这是该学科的第一本全国统编教材,理论体系严谨,语言清晰简洁,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人体工程学的研究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和劳动的科学组织、生产文明密切相关。劳动的科学组织这一词语,于19世纪末期第一次出现在美国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泰罗的著作中。泰罗试图用科学分析的方法,使人的有机体适应工作,“即按科学来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省去多余的笨拙的动作,制定最精确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统计和监督制等等。”[(16)]不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只有50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新式武器和装备在使用过程中的一系列失误(比如飞行员误读仪表和误用操纵杆而造成的意外事故),使人们认识到,这些武器和装备的功能研究,应当同操纵者的生理、心理、人体测量等方面的特征相结合,从而导致人体工程学的诞生。目前,该学科的研究和应用已扩展到工农业、交通运输、医疗卫生以及教育系统中。

像学科命名一样,有关人体工程学的定义也各不相同。有人主张它是一门研究“如何按照人的生理、心理特性设计、制造出适合于人的最佳机具、作业方法及作业环境等问题”的学科。[(17)]有人认为它是“研究人、机械及其工作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18)]。笔者曾把它定义为“研究人与各种活动的工具、手段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心理、生理因素的一门理论学科和实验学科。”[(19)]

尽管还可以列举很多表述不同的关于这门学科的定义,但是所有这些定义都表明,人体工程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机—环境系统中的人,根本目的是揭示这一系统中人、机、环境三个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确保这个系统总体性能的最优化,为操作者提供最佳的劳动条件和工作环境。所以,人体工程学是人体科学、工程科学和环境科学这三者有机的融合。具体地说,它是人体科学中的人体解剖学、劳动生理学、人体测量学、人体力学和劳动心理学等学科,以及环境科学中的环境保护学、环境美学、环境医学、环境卫生学、环境心理学和环境监测学等学科,向工程科学中的工业设计、工程设计、安全工程、系统工程、管理工程等学科渗透和交叉的产物。

目前,我国的人体工程学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研究人体测量,以及人的感觉系统、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的特性。各种机器、产品和工具都是供人使用的,因此,它们的设计必须考虑到人体构造尺寸和功能尺寸(人在工作位置上的活动空间尺度)的参数,从而让使用者获得更大的舒适性,提高人机系统的效率。例如,英国成年男子身高均值为1.78米,比日本成年男子身高均值1.651米高出12.9厘米。在制造各种与人体尺寸有关的产品时,必须利用使用者的人体测量数据。为了使工作方便,工作椅高度与人身高之比应为3/13,办公桌高度与人身高之比应为7/17。感觉系统包括视觉、听觉和触觉,人体工程学研究它们的机能和特征,用来为工业设计服务。例如,工业设计中常利用视错觉的效果。从远处看,圆形比同等面积的三角形或正方形要大出约1/10。于是,交通上规定圆形为表示“禁止”的标志。在运动系统中,人体工程学研究骨的功能、关节的活动范围、肌肉的工作机理、肢体的出力范围等。

其次,研究显示装置和操纵装置。显示装置是向人表达机器的性能参数、运转状态和工作指令的装置。它们的设计应该符合人的视觉特点和最佳观察方式,从而提高认读的准确性和速度。视觉显示装置包括仪表、信号、荧光屏、图形符号等。在设计仪表时,要注意表盘、刻度、指针、数码和字符,以及它们之间的颜色匹配等各个环节。有人对宽、细两种刻度标志在动态下的认读精度作过研究,发现宽刻度比细刻度的认读精度平均提高35%,而宽度在2mm左右的刻度标记最佳。这种宽刻度目前已应用在机床的刻度盘和汽车的仪表上。和显示装置一样,操纵装置也要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其形状、大小、位置、运动状态和操纵力度,要适应人的心理、生理特点。菲茨和琼斯在分析飞行驾驶中出现的460起事故时,发现68%的事故是由于操纵装置设计不当造成的,可见操纵装置设计的重要。

再次,研究作业场所和作业环境。作业场所指“操作者周围与作业有关的、包括设备因素在内的作业区域”[(20)],是内涵上小于作业环境的一种概念。座椅是作业场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用人体解剖学观点研究座椅舒适性的是瑞典整形外科医生阿盖布罗姆,他于1954年提出了著名的阿盖布罗姆座椅靠背曲线。1968年国际人体工程学会在瑞士召开了以座椅为主题的国际会议。在作业场所设计中,要分析人体动作,从而简化操作,提高效益,减少疲劳。动作研究的先躯吉尔布雷斯夫妇将操作者手的动作分解为17种基本要素(如伸手、抓取,移动等),以减少或避免无效的动作。为了创造舒适的环境,应当研究热环境、光环境、噪声环境、振动环境、有毒环境、色彩环境对操作者的影响。

最后,研究人体工程学在工业部门、交通运输和生活领域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劳动强度大、事故率高、作业环境差的工种中,应用人体工程学的研究成果尤为迫切。

如果说工业设计是技术美学的核心,人体工程学是技术美学的自然基础,那么,对工业设计和人体工程学的理性思考,即理论方法论问题,是技术美学的又一个组成部分。技术美学包括工业设计、人体工程学和理论方法论三个组成部分,这不是从某种概念出发推导出来的,也不是为了体系的完备拼凑起来的,而是根据10多年来我国技术美学研究的实际状况总结出来的。

我国学者对技术美学的定义没有根本性的分歧。有人认为,“技术美学是研究物质生产和器物文化领域的美学问题的美学应用学科,也可以叫作设计美学或研究技术美的美学。”[(21)]也有人指出,技术美学“着重从技术领域的角度和观点来探讨有关美的问题”[(22)]。笔者曾主张,技术美学是“研究人周围的环境、首先是劳动物质环境,以及劳动成果的审美改造和艺术改造的规律”的学科[(23)]。我国学者绝大部分采用技术美学的名称,也有人使用劳动美学和工业美学来称谓这门学科(例如,章斌《劳动美学》,1991年;郑应杰《工业美学》,1987年)。

国外一些著名美学家,如杜夫海纳、托马斯·门罗、卡冈、斯托洛维奇、竹内敏雄等都很重视技术美和技术美学的研究。在我国美学界,强调技术美学重要性的以李泽厚为最甚。他多次说,技术美学比文艺美学、哲学美学重要,“因为它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大问题,同时与我对美学的基本看法有关。”技术美“是社会美的核心和基础,它比自然美、艺术美重要得多。技术美在美学中的这种地位,以前注意得太不够了,论证得太少了。”[(24)]

如果把美学分成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两类的话,那么,技术美学属于应用学科。技术美学和理论美学(哲学美学)关系密切,理论美学指导着技术美学的发展,反过来,技术美学又丰富着理论美学的内容。美学不能在抽象思辨中得到发展,它应该不断总结人们的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的新鲜经验。如果说以前美学主要研究自然美、社会美的和艺术美,以及人们对它们的知觉,那么今天它也应该研究技术和生产中有关美的一切问题。

就像美是美学的中心范畴一样,技术美是技术美学的中心范畴。何谓技术美?我国学术界目前对技术美的本质理解,一般都采用客观社会性说(即人的实践活动和客观自然的规律性的统一或曰社会派)的观点。技术美是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在技术产品结构形式上的体现。我们欣赏现代建筑、赞叹宇航飞机、长江大桥、高速火车等,这不仅是欣赏形式美,而且能从中感受到社会巨大的前进力量和人类的目的性。也就是说,前进中的社会目的性取得了对象的合规律性的形式,善取得了真的形式。工业设计产品以其合规律性表明人的理智的力量,体现人们更加完善的需要,从而以新的社会意义丰富自己的审美价值[(25)]。所以,技术美在内容上具有合目的性、在形式上具有合规律性的特征,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的感性自由形式。

为了提高我国技术美学理论的研究水平,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密切联系工业设计的实践,克服理论研究中空对空的缺陷。朱光潜曾建议美学爱好者“最好学习一门性之所近的艺术:文学、绘画或音乐,避免将来当空头美学家或不懂文艺的文艺理论家。”[(26)]同样,技术美学理论是对工业设计原理的哲学概括,如果脱离工业设计,那么,技术美学理论就成为无本之木,这样的理论文章往往隔靴搔痒,显得底气不足,其研究者就会成为空头技术美学家。我国从事技术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是一直从事哲学美学研究的美学工作者,他们同工业设计的专职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基本上处在相互隔膜的状态中,彼此没有对话,没有交流。从知识结构看,技术美学理论的研究者一般都缺乏工业设计方面的知识和训练。即使对工业设计有所了解,也仅是从书本和国外资料上获得的,或者接触的是工业设计的最终成果,而不熟悉全过程,对其没有真凭实感。要改变这种状况,美学工作者必须和设计人员相结合,适当参与某个领域的工业设计过程。当然,这并不是要求美学工作者掌握具体的设计方法和表现技法,而是了解技术美的制作过程,学会对技术美作精细的分析,提高鉴赏水平,从而使理论研究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90年代初期,我国机电部曾经制定了机电产品现代设计试点项目共1401项。1991年机电部副总工程师郭志坚指出,“一些企业在完成这些项目的过程中,创造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尝到了甜头”[(27)]。如果美学家能够参与这样的工作,从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总结,那么,这样的技术美学理论对工业设计就会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促进工业设计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并引起众多企业对技术美学的兴趣。

技术美学的发展也为审美教育提出了新课题。现代人所使用的物品有98%是工业产品。这些物品遍布各地,充斥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它们都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着自己的物质存在。这些物品既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同时又不断产生新的消费者。它们既能够适应消费者的审美趣味,同时又培养、改变消费者的审美趣味,影响整个民族的审美心理。因此,人与物质环境在审美方面新的相互关系问题,就需要我们从新的角度予以探讨和回答。

注释:

(1)《中国当代美学》(张涵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指出,《现代科学之花——技术美学》(涂途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和《科学技术之光(科技美学概论)》(张相轮、凌继尧著,人民出版社,1986年)“是我国第一批全面介绍技术美学的专著”(第529页)。

(2)见张相轮、凌继尧:《科学技术之光(科技美学概论)》,第224页;涂途《现代科学之花——技术美学》,第106页;赖维铁《机电产品造型设计》,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第1页;明方成《工业造型设计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年,第4页;但是译文彼此有所不同。

(3)参见徐迅:《机器美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年,第18页;谢庆森主编《工业造型设计》,天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页。

(4)引自陈平主编《走向工业设计》,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1、4页。

(5)(6)(7)(9)(11)(12)(13)(14)(15)见张道一主编《工业设计全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第1011、1057、1064、1028、1059、1064、1064、6、6页。

(8)(21)见徐恒醇主编《实用技术美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第26、1页。

(10)(27)高敏、谢庆森主编《工业艺术造型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年,第Ⅵ、Ⅳ页。

(16)《列宁全集》中文版,第27卷,第237页。

(17)曹琦等编《人机工程设计》,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1页。

(18)(20)丁玉兰主编《人机工程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227页。

(19)(23)张相轮、凌继尧:《科学技术之光》,第198、166页。

(22)涂途:《现代科学之花——技术美学》,第24页。

(24)李泽厚:《走我自己的路》,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第376页。

(25)参见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91页。

(26)《朱光潜全集》,第5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335页。

标签:;  ;  ;  ;  ;  ;  ;  

中国技术美学研究_工业设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