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病原菌分析及预防对策论文_廖可荣

廖可荣

常德市妇幼保健院 湖南常德 415000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病原菌的特征以及有效的预防对策。方法 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于我院收治的73例患有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新生患儿,取其呼吸道内浓痰样分泌物,通过仪器进行病原菌的鉴定分析,并做药敏试验。结果 73例患儿细菌鉴定结果显示,91.78%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依次是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产气肠杆菌、醋酸不动杆菌,且对抗生素类药物广谱耐药,采用联合应用抗生素对患儿进行治疗,并配合人体免疫球蛋白进行辅助治疗,治愈患儿62例,有11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治愈率高达84.93%。结论 本次研究分析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最为常见,临床应采用综合治疗以防混合感染及发生多重耐药。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肺炎;新生儿;病原菌分析;预防措施

呼吸机相关肺炎是机械通气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指原本无肺部感染症状的患者,经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治疗48小时以上而出现的肺部感染,或者在原有肺部感染基础上,接受机械通气治疗48小时以后出现新的肺部感染情况[1]。严重者导致新生儿呼吸衰竭,危机患儿生命安全,同时增加患儿住院治疗时间以及住院治疗费用。为了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找出有效的预防护理方案,特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于本院儿科就诊的患有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73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于我院收治的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患者73例,男48例,女25例,入院时间为20min~7d,胎龄27~42周,平均年龄(35.8±7.1)周,所有患儿中有16例患儿出生体重为1500~2500g,有48例患儿出生体重为2500~4000g,有9例患儿出生体重多余4000g。有19患儿为早产儿,51例患儿为足月产儿,3例患儿为过期产儿。机械通气治疗前原发病类型:21例患儿表现为重度窒息,36例患儿表现为呼吸衰竭合并吸入性肺炎,10例患儿表现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6例患儿表现为肺出血。

1.2 方法

入院后采用气管插管方式进行机械通气,使用德国迪芬妮公司生产的小儿专用的高频振荡呼吸机辅助通气,通气时间为48到162h,机械通气期间根据患儿病情变化情况以及血气分析情况调节呼吸机参数,并对患儿进行翻身、吸痰、拍背、超声雾化、气管冲洗等呼吸道管理。

1.3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呼吸机相关肺炎的诊断依据[2],在进行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患儿肺部出现啰音或啰音加重,进行气管内吸痰治疗发现气管内分泌物出现由无至有、由少至多、由白色至黄色、由稀至粘稠的浓痰,X线片检查表现为进行性加重或新的肺部侵润影,进行外周血WBC检查结果超过10*109/L,个别患儿会表现出发热、气管内脓性分泌物或脓性分泌物增加,做气管内脓性分泌物的细菌培养检查显示有致病菌生长。

浓痰培养检查:进行机械通气治疗48小时后在气管插管操作下取浓痰样品,采用由美国生产的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样品的细菌鉴定及药敏反应。

1.4 数据处理

将收集的数据分别录入SPSS15.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分析,p<0.05时,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即(`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73例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儿浓痰样品培养检查结果显示细菌分布,如下表1显示:67例患儿显示革兰氏阴性杆菌,占91.78%,6例显示为革兰氏阳性球菌,占8.22%。其病原菌分布情况为:28例患儿显示有大肠埃希菌生长,占38.36%,12例显示有阴沟肠杆菌生长,占16.44%,10例有肺炎克雷伯杆菌生长,占13.70%,8例有铜绿假单胞菌生长,占10.96%,3例有产气肠杆菌中生长,3例有醋酸不动杆菌生长,3例有异型柠檬酸杆菌生长,均占4.11%,4例有细球菌生长,占5.48%,2例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占2.74%。

给予患儿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头孢曲松、苯唑青霉素等多种抗生素药物治疗5~7天,病情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其中采用联合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的患儿有5例,其余68例患儿均采用人体免疫球蛋白进行辅助治疗,连续治疗3~5天。本组研究共治愈患儿62例,有11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治愈率达84.93%。

3.讨论

研究表明[3],呼吸机相关肺炎是机械通气的并发症,死亡率高达30%以上,主要因机械通气、气管插管、吸痰时负压大等机械性创伤破坏呼吸道防御机制,引起咽喉部位分泌物、寄生菌进入气道,损伤纤毛上皮组织系统,降低气道的清除能力,影响分泌型免疫球蛋白功能所致。

谢锦金[4]认为机械通气时间太长、重复插管、反复吸痰、应用阿片类药物治疗是诱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高风险因素。由于新生儿自生发育不全免疫力偏低,容易诱发各种感染,尤其是下呼吸道感染是院内感染的频发部位。随呼吸道侵入性的治疗措施,例如采用气管插管、呼吸机治疗等容易破坏新生儿呼吸道粘膜,使非定居菌定植呼吸道而致病,同时因病房环境或器械消毒不彻底造成交叉污染,使新生儿的下呼吸道感染而引发呼吸机相关肺炎,这也是院内感染的主要途径[5]。张展等在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研究中表明,机械通气撤机时无菌操作留取患儿气管导管末端内分泌物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大多数病原菌可以通过染色体质粒或者基因介导等不同作用机制产生药物耐受性,金属碳青霉烯酶、Ampc活性酶、β-内酰胺酶以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可以使很大一部分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的抗菌活性降低或消失,细菌与抗菌药结合靶位、代谢形式、营养缺陷以及环境因素的改变均是影响病原菌产生药物耐受性的重要因素,所以针对大多数具有耐药性的致病菌,临床应采用综合防治的方式进行治疗[6]。

本研究结果表明,呼吸机相关肺炎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依次是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产气肠杆菌、醋酸不动杆菌。针对这些病原菌采用联合应用抗生素对患儿进行治疗,并配合人体免疫球蛋白进行辅助治疗,临床疗效达84.93%,效果显著。但是大多数病原菌都均有广泛的耐药性,尤其是头孢类抗生素药物。所以,使用预防性的抗生素已不能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盲目用药只会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以及菌群失调。因此,药敏培养在呼吸机相关肺炎的治疗中必不可少。目前,呼吸机相关肺炎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及预防,为降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采用机械通气治疗时应采用合理措施(如接触患儿前后净手、保持无菌操作、吸痰操作时轻柔彻底,重视呼吸机管理,以防呼吸机管道内凝水),避免发生交叉感染,同时有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减少预防性的药物使用,且在治疗时给予足够热量供应或人体免疫球蛋白等药物支持治疗。

总之,本次研究通过对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病原菌的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临床治疗以革兰氏阴性杆菌最为常见,临床应采用综合治疗以防混合感染及发生多重耐药。

参考文献:

[1]汤丽霞,韦中盛,许桂丹等.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病原菌调查及药敏分析[J].广西医学,2011,33(7):896-897.

[2]文静,刘玲,胡颦等.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病原菌的回顾性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2):107-109.

[3]潘兆军,韩良荣,刘石等.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2011,31(11):24-26.

[4]谢锦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肺炎临床分析及预防[J].中国医学创新,2014,(15):83-85.

[5]徐锦.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4,(3):240-242.

[6]张展,高子波,韩良荣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肺炎50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4,(12):1796-1797,1799.

作者简介:廖可荣,性别:女,出生年月:1974年3月,籍贯:湖南 常德,工作单位:常德市妇幼保健院,学历:本科,职务:主管护师。

论文作者:廖可荣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0

标签:;  ;  ;  ;  ;  ;  ;  ;  

简析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病原菌分析及预防对策论文_廖可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