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是最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是促进人们求知欲望的强大动力。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我学”和“我要学”必然会得到不同的学习效果,这与兴趣有着直接的联系。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激发学生独立的探索思想,而这种探索思想有时跟活生生的情绪有机地联系着,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应贯穿于课堂的始终。我组织教学时,是这样尝试去做的:
一、优化导入过程,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开始就应设计适宜的导学情境,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新知的学习,使之在短时间内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
1.使用教具,“启”学生之“疑”。如教学《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节时,我课前准备好人体缺乏某些无机盐和维生素症状的录像资料,一上课先让学生看一遍,然后问:“这些人患的是什么病?见过吗?可治吗?你想深入了解吗?把学生的求知欲从未知推向了探求新知的高潮。此时我便结合当地富含维生素和各种无机盐的种类以及一些食物的食用方法,如炒菜什么时间放盐不易破坏碘的成分、什么菜宜轻炒、不应吃隔夜菜等,开展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
2.提出问题,“求”学生之“异”。引导学生展开多向思维,是激发创造热情的主要手段。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一节,便可先问:“人体是怎样将气体吸入的?”让学生感受到呼吸的存在,引起学生的直觉分析,提出各种猜测和假设。学生从不同角度发表各自的创见,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最棒的。这时我便因势利导:“你们想知道一个最合理的答案吗?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学生自信地点点头,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
3.运用周围事物,“引”学生之“趣”。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例如:一些学生参观过动物园、植物园;一些学生领略过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的风光;一些学生饲养过家禽家畜或种过稻、麦、果树、花卉;一些学生感受过传染病的痛苦;一些学生体验过野外观察动物行为的甘苦等。在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这些无形资源,通过相互交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优化讲解过程,培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得见的东西,而在于知识深藏的奥秘。”对于较抽象的问题,应让学生动手或教师自制课件等,使他们主动吸收信息,促使思维,培养兴趣。
1.动手操作,深化思维。如“练习使用显微镜”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低倍镜换成高倍镜,视野有何变化?应如何操作?何时用大光圈、小光圈?……这些困扰学生的问题,凭单纯的讲解是很难让学生明白的,只有多动手、多尝试、多发现,才能慢慢总结出答案。我把显微镜分到同学们当中,两人一台,按照课本中的要求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找出操作好的到讲台上演示,边演示边解说。学生的兴致很高,使学生从“手中之形”到“手技之巧”,体会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的浓厚兴趣。
2.锤炼语言,扣人心弦。如讲《血液》一节时,介绍了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该讲血红蛋白的特性了,我故作神秘地说:“血红蛋白有个小脾气,你们想知道吗?”学生马上把注意力高度集中:“什么小脾气?”后面的内容自然乐学且记得牢。讲解“白细胞”时,我没有按课本平铺直述,而是运用形象的语言:“白细胞虽然比红细胞少,但个头大,因此它是保卫人体的‘铁血战士’。当身体某处受伤,它就拔刀相助,冒着生命危险穿过大网——毛细血管网,然后聚集过来将细菌包围、吞噬。”我特意把“铁血战士”、“拔刀相助”等词语说得威严庄重一些,学生听得几乎入了神,自然对生物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3.自制课件,化难为简。如学习《开花和结果》中的“传粉和受精”时,我把整个过程制成了课件:从花药成熟散放出花粉,花粉落到柱头上萌发出花粉管,一直到受精完成结出果实,以及果实各部分的名称、由来,全部制成课件。学生边看课件边思考,强烈的求知兴趣与抽象的知识相碰撞,把形象的感性知识转化成了抽象的理性知识。
4.板书简练,体现主线。好的板书,并非是把课本上的内容整体地搬上黑板,而是把握内容主线,把重点和难点体现出来。它不仅可以点化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保持思路清晰、连贯、畅快。我在教学中喜板书简练,仅用数个字或几个符号和简易示意图,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余地,引导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比如,在复习《生物的遗传》时,我把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细胞分别用从小到大的椭圆表示出来,再用尖头表示基因控制生物性状,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
对照板书,学生们可自己小结学到了哪些知识,既培养了自学能力,又让学生们体验到了学会知识的喜悦,自然有学习的兴趣。
三、优化结尾,延宕兴趣
一堂课临近尾声,学生们的注意力往往会分散,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对教学方法要更加灵活,特别注意增加刺激物的新鲜度,做到曲折起伏。比如增加题目的趣味性,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协调动作。再如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安排有意义的小结,这样学生的积极情趣又会再次被调动起来。
总之,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充分激起、培养、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在乐学中学到了知识。
论文作者:高秋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7月总第17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5-4
标签:学生论文; 兴趣论文; 知识论文; 板书论文; 课件论文; 血红蛋白论文; 性状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4年7月总第175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