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较快论文,农民收入论文,对策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增加农民收入是1999年党和政府经济工作的重心,增加农民收入既是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更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确保农村稳定的前提。要促进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必须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状况,分析阻碍农民收入增长的各种因素,研究农民收入增长规律,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农民收入增长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变化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1.从绝对量看,农民收入有大幅度增长,但波动很大。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1997年提高到2090.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4倍,年均增长8.1%,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160元,比上年增长4.4%。不过,农民收入的增长并非直线上升,其间既有跳跃, 也有徘徊。
2.从相对量看,农民收入增长存在两个滞后。首先是农民收入增长滞后于国民经济增长。从1978年到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1%,而这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比前者高出1.7个百分点。其次,农民收入增长滞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在改革开放初期,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差距有所缩小,两者的差距由1978年的1∶2.37缩小到1984年的1∶1.71,此后两者的差距逐步拉大,到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216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25元,两者之比为1∶2.51,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严重滞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
3.从结构上看,存在两个下降。一是随着农民收入的多样化,农业生产收入所占比重下降。1978年到1992年间,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由3.6%上升到30.8%,与此同时,农业生产收入由96.4 %下降到69.2%,1996年进一步下降到60%。农民收入的多样化、非农业收入的大幅度增长对促进农民整体收入水平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二是农民实物收入所占比重有所下降。随着农业生产及农村多种经营的不断发展,农产品商品率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日趋多样化,在农民的总收入中实物性收入所占比重逐步下降,而货币收入所占比重大幅上升。
4.从收入分布上看,农民收入分配差距存在两个拉大。其一是个人(农户)之间收入差距拉大,其二是地区之间收入差距拉大。改革开放以来,农民逐步摆脱生产队的束缚,生产经营自由度增大,由于农民的天赋、环境和机会不同,其收入水平也逐步拉开。
二、农民收入低水平以及增长趋缓的原因
1.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太小。农民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民,农业生产是农民的天职,农业生产收入乃是农民收入的主体。我国农业人口众多,耕地有限,户均耕地不足5亩,在这样小的生产经营规模上, 农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是不可能的。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太小,是农民收入低水平以及增长趋缓的根本原因。
2.农业生产投资不足。我国农业生产投资来源有三:农户、乡村集体和政府。改革开放以来,乡村集体对农业的投资大幅度减少,微乎其微。各级政府的投入从绝对量上看虽在增加,但与农业生产的需求相比,差距越来越大。农业生产投资不足,导致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跟不上,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严重落后,耕地退化,农业生产条件恶化,延缓了农民收入增长。
3.农产品市场狭小。农民的农业生产收入,首先是实物收入,即各种农产品收获量,其中一部分由农民直接消费掉,剩余的部分只有通过流通转化为货币,形成农民的货币收入,才有意义。这部分农产品究竟能不能转化为货币、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货币,除了受农产品种类、质量等制约外,更受农产品市场规模大小的制约。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农产品供给不断增加,但农产品需求市场却没有同步跟上,农产品销售日益困难。
4.农民负担过重。农民负担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农民承担的税费负担。农民负担的各种收费和乱收费过重,经常见诸报端,本文不再赘述。其次是生产费用负担。近年来在主要农产品价格没有多大提高的情况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一路攀升,给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增加了很大负担。如1985—198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仅增长5%, 而农资价格却上涨了25.7%,年均递增12.3%。进入90年代以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更快,1993、1994和1995年农资市场价格分别上涨了13.8%、21.6%和27.4%,1996年涨幅为8.4%。农资价格过高, 农民生产费用负担过重,是造成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5.城市化水平低,非农业人口太少。从经济学观点看,任何经济实体收入的不断扩大(或利润的持续增长),都有赖于其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业企业是这样,农户也是如此。所不同的是,随着工业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在工业领域就业的人口不断增加,而要使农户生产规模扩大,就必须不断减少农业人口。
三、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对策
1.减轻农民负担是当务之急。首先必须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重新界定和规范乡镇基层政府的职能,遏止乡镇政府职能无限扩张和无序化的趋势,使基层乡镇政府职能与财政收入能力相适应。乡镇基层政府职能应尽可能小,仅限于一般行政管理和维持社会治安以及为农业生产服务等基本职能,在缩小乡镇政府职能的同时,精简基层政府机构和人员。在重新界定乡镇基层政府职能的基础上,加快农业和农村费改税步伐,坚决将一部分收费项目(各种不合理的和一些虽属合理但容易导致农民负担过重的收费项目)取消;将一部分合理的必要的收费在适当提高农业税税负和扩大工商税税基的前提下,并入农业税和工商税收之中;对少数必不可少的行政性规费项目和罚没项目要建立科学而规范的制度,加强管理和监督;改革现行的基层政府财政管理体制,取消其他职能部门的收费权,基层政府的一切财政性收入全部纳入财政管理,加强乡级财政预算、强化预算约束。
其次,要减轻农民的生产负担。一方面要规范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秩序,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质量、价格的监督管理,必要时对农业生产资料实行限价政策,并辅之以政府对农资生产和经营企业的财政补贴;另一方面,对于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尤其是购买农机具等大型劳动资料,对于农民改良土地、兴修水利等生产活动支出,政府也应给予财政补贴。这些措施是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的一贯做法。
2.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是基础。农业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体,农业生产是农民增收的主战场。增加农民收入,任何时候都要围绕农业生产这一核心展开。
首先,要继续加大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开发与推广的投入。这一点中央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社会各界也形成了共识,关键是各级政府要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的决策,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其次,大力发展“一优双高”农业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在当前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且短时期内难以扩大的情况下,进一步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选择有二:一是发展“一优双高”农业,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
再次,支持并保护农民家庭副业发展。我国农民家庭副业历史悠久、多种多样,种植业和饲养业、主业和副业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是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这种生产经营方式使劳动和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现实意义。比如一个农户养几头猪、一头牛、几只羊、几十只鸡、鸭等,这种家庭饲养方式仍然提供着我国动物性产品的70%左右的产量。农户家庭副业是农业生产的必要补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源泉。
最后,以粮食流通体制和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为契机,在深化粮食收购运销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对其他农产品市场放开搞活,积极探索新的交易方式,减少中间环节,规范市场秩序,确保农产品“货畅其流”。
3.加快城市化步伐是根本出路。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发展相对于国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城市化水平很低。1998年,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30.4%,在世界各国中排100位以后。 我国的城市化又与工业化相脱离,没有工业化的城市和没有城市化的工业并存,更加剧了彼此发展的困难。今后要加快城市化步伐,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对城市化和工业化规律的认识。 无论从逻辑上看,还是从历史上看,近现代的工业和现代城市的发展都是一致的。几乎所有的经济学经典著作特别是马克思的《资本论》,都是将大工业与城市统一在一起看待的。大工业是城市的动力和内容,大工业发展必然集中于城市,城市是大工业的载体和形式,现代城市发展必然以大工业为动力。
(2)正确处理市场机制与政府职能的分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市场机制是资源配置的基础。资源配置包括行业之间的资源配置和地域之间的资源配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行业之间的资源配置已经主要由市场机制调节和引导。但是,在地域之间的资源配置,尤其是城乡之间的资源配置,仍然由政府垄断,排斥市场机制。比如A村的人在B市打工,即使干了十年,仍然是A村人,要想变成B市人,必须经过政府同意。在最需要市场机制的地方,市场机制迟迟难以进入。因此,我国的市场经济至今仍未到位。今后,加快城市化步伐,必须处理好政府职能和市场机制的分工,关键是政府要从竞争领域里退出来,让位于市场。
(3)把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与城市化紧密结合起来。 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客观上要求向城镇集中,而城镇的发展又迫切需要大工业的合力,乡镇企业(事实上是农村工业)已经积累起巨大的能量,正好为城市化提供最现实、最强大的动力。只有把乡镇企业和城镇发展这两股力量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动力,产生巨大的乘数效应,才能更好地加快两者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工业化与城市化相脱离、非农业人口与城市人口相脱离、农民既是工人又是农民,以及国民经济结构松散、粗放化等一系列深层次的社会经济问题。
(4)大力发展重加工业和装备工业。我国的工业化远没有完成, 大工业是两头发达、中间滞后,处于大工业起点的采掘业、冶炼业等相对发达,处于大工业最后环节的最终产品(消费资料)加工业相对发达,比如我国彩电、冰箱、VCD甚至火腿肠等生产严重过剩,但是, 处于大工业中间环节的重加工和装备工业(又称为工业的工业或者说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严重滞后,比如我国生产彩电、冰箱、VCD 以及火腿肠等的生产线和半成品需要大量进口。依靠大量进口机器设备和中间产品来生产最终产品的工业格局,是我国国民经济最大的弊端。重加工业和装备工业的严重滞后甚至缺位,是我国城市化水平低、农业人口众多、农民收入水平低乃至国内需求严重不足的根本原因所在。大力发展重加工业和装备工业是解决我国国民经济中一切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力量,也是加快城市化步伐,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转移农业人口,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