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偏瘫患者的中医针灸康复体会论文_牛雪茹

中风偏瘫患者的中医针灸康复体会论文_牛雪茹

(黑龙江省海员总医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0)

【摘要】目的:探讨中风偏瘫患者的中医针灸康复治疗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015年1月-2016年收治的35例中风偏瘫患者,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5例中风偏瘫患者经针灸康复治疗,治愈23例,好转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14%。结论:中医针灸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效果理想,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效率,患者自理能力提高。

【关键词】中风偏瘫;中医针灸;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7-0287-02

中风以中、老年人为多见,素体常有肝阳亢盛。其中脏腑者,突然昏仆,并伴有口眼斜、偏瘫等症,神昏时间较长,苏醒后有偏瘫、口眼斜及失语等后遗症。中风病常留有半身不遂等后遗症[1]。头针治疗偏瘫效果较好,并具有操作简便、经济、疗效明显等优点,深受群众欢迎。根据病情及症候不同,可选用身体上不同穴位。由于不同学者采用的穴位及手法不同,临床效果也不一致。选取我院收治的2015年1月-2016年收治的35例中风偏瘫患者,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方法效果满意,现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35例,其中男10例,女25例,年龄39~73岁,平均年龄60±3.5岁。病程最偏 1天,最长20天,平均13.5±2.5天。

1.2 方法

1.2.1头针 头针选择2.5~3寸的26~28号针。坐位,卧位和侧卧位均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明确诊断后,按照临床体征,选好刺激区。头皮消毒后,沿头皮斜向捻转进针,针剌在头皮下或肌层均可,达到该区的深度后,要求固定不提插。要达到固定针体的目的,一般要求做到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拇指固定,食指第一、二节呈半屈曲状,用食指桡侧面与拇指掌侧面捏住针柄,然后以食指关节不断伸屈,使针体旋转,每分钟捻200次左右,每次针体前后旋转30转左右,持续捻转1~2分钟,留针5~10分钟,用同样方法,再捻两次,即可起针。起针后应以棉球稍加按压针眼,以防出血[2]。瘫痪患者恢复慢者一般每天1次,10次为一疗程,休息3~5天即可开始笫2个疗程。个别患者有晕针现象。常表现为头晕、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发现这种情况应立即拨针,并让患者平卧休息,必要时可予对症处理。

1.2.2体针 上肢可取健侧肩髑、手三里、外关、合谷、鱼际;下肢按相同的理论取健侧的阳陵泉、足三里、悬钟等腧穴,均给予强刺激。尽量用电针,选疏波或疏密波,使肌肉产生有节律的收缩以促进中枢性瘫痪休克期的解除,使肌力、肌张力尽快恢复。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或完全恢复,肢体能够自由活动。好转: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肢体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活动;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见改善。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2.结果

35例中风偏瘫患者经针灸康复治疗,治愈23例,好转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14%。

3.讨论

中风偏瘫轻者可分为风痰阻络、肝阳化风等证;重者则为闭证及脱证。闭证、脱证中又须区别为阳闭、阴闭、阳脱、阴脱。风中经络半身不遂与肝阳化风半身不遂:前者由于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乃得以乘袭而发病;故可见发热恶寒、头痛、骨节痛、肢体拘急,脉浮或弦紧等风邪外感症候。后者多由肝肾阴虚,风阳内动,挟痰走窜经络而发病。故有肝阳偏亢、气血上逆之症状,如头痛眩晕,面红目赤,舌红,脉弦数等。

用“醒脑开窍”针法、传统针法、头针等均能对脑血管患者的血液流变等产生有益影响,如降低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加快红细胞电泳时间,降低红细胞压积及血小板聚集率,从而有助于改善脑血流。在动物实验性脑梗塞中,证明电针可使脑血管阻力降低,脑血流量增加,血氧和萄萄糖供给增加,脑组织损害程度减轻。同时还发现针刺对脑血管的这些作用是通过同侧颈交感神经实现的[3]。针刺能使部分(33%~84%)中风后遗症或脑梗塞患者的α波幅升高,指数增多,α段持续时间延长,慢波活动频率及长度减少。说明针刺可改善皮层抑制状态,增加脑血供及代谢,提高皮层细胞的电活动,促进脑功能恢复。通过对脑梗塞患者针刺治疗前后对比,发现针刺有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作用。针刺可改善脑血管患者的微循环,使患者毛细血管袢顶宽扩大,袢开放条数增加,袢延长,输入枝及输出枝均增宽,血流通过毛细血管袢时间缩短,形态学的清晰度增强,颜色由暗变红,血流态由缓慢、瘀积变成线粒流状。这些改变尤以“醒脑开窍”针法所得结果最明显。微循环的改善有助于肢体功能恢复,它与肌力关节功能的恢复呈正比。

松弛性瘫痪期多选用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此外,中医经络理论认为“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所以患侧取穴一直是人们最为常用的取穴方法。现有学者提出松弛性瘫痪期应在健侧肢体取穴,以提高患侧肌张力。由于此时患侧肢体处于弛缓状态,应以易化技术的方法提高肌张力,促进恢复的进程。而针刺是外周感觉输入的一种形式,利用健侧取穴强手法刺激可诱发低位中枢控制下的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的泛化性运动,以提高患侧的肌张力[4]。根据中医理论,是肝肾阴虚、血不养筋所致,治疗应该补益肝肾,养血柔筋,故应重视阴经穴位的应用。联系现代医学知识,偏瘫中共同运动的模式是以上肢屈曲、下肢伸展优势为主,因此,在治疗时则按促进技术的“避免刺激优势肌”的基本原则,上肢避开优势肌屈肌群,取位于伸肌群的患侧阳经腧穴(肩髑、手三里、外关、合谷、鱼际);下肢则避开优势肌伸肌群,取位于屈肌群的患侧阴经腧穴(三阴交、阴陵泉)或位于屈肌上的膀胱经腧穴(委中、承山)。

【参考文献】

[1]董偓.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60例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2011, 08(6):148-149.

[2]程松杨.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临床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2):91-92.

[3]陈晓东.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治疗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59): 167-168.

[4]吴丽丽.治疗中风偏瘫需要针灸与康复医学的结合探讨[J]. 医药前沿,2016(3):344-345.

论文作者:牛雪茹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1

标签:;  ;  ;  ;  ;  ;  ;  ;  

中风偏瘫患者的中医针灸康复体会论文_牛雪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