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扩大内需中的产业结构调整_扩大内需论文

论扩大内需中的产业结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扩大内需论文,产业结构调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00)04-0062-04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逐渐摆脱了短缺的束缚,但另一方面由于在经济的急速扩张中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长期忽视,也造成了我国经济呈现出了一定程度的“相对过剩经济”的特征。特别是近几年由于供给与需求结构失调矛盾的恶化,有效需求的严重不足,造成了物价指数的持续下跌并首次出现了物价水平的负增长,货币供应量增势乏力等。GDP在继1992~1993年第三次经济过热时期达到波峰之后连续6年下滑,国民经济明显活力不足,整个国民经济陷入了发展的低谷。因此有效地扩大内需,激活经济,使中国经济走出低谷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扩大内需过程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分析

解决扩大内需问题,仅仅采取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对需求进行刺激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对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供给的有效性来带动需求:

(一)扩张性财政货币政策的实施对需求的拉动效果不明显

为了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1998年出台了以扩大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为主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动用了两个1000亿元大规模地增加对基础设施、储备粮库、农林水利等公共设施的投资并在1999年再度动用两个600亿元,以期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强大的拉动力,带动经济的回升。同时还实施了连续7次的利率下调及开征利息税等货币政策以激活消费与投资方面的有效需求。

从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上述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确实初显了一定的成效:1998年顺利实现了GDP增长7.8%的预期目标,投资需求的增幅明显上升,各层次的货币供应量都有所回升。但从其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拉动效果来看则远不如我们所预期的那样显著:消费市场持续疲软,居民的最终消费率继续下跌,储蓄率仍保持较高的上扬趋势,企业和个人的投资意向仍旧清淡,1998年市场物价运行中各项指数均持续下跌,其中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8%,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2.6%,财政投资拉动经济的乘数效应出现乏力的尾声势态等,仍表现出明显的需求不足。这就表明在我国现有的经济条件下,仅通过从总量上增加投入来对经济进行刺激是不够的。

(二)有效需求的不足实质上是供需结构失调矛盾长期累积的结果

我国目前所存在的有效需求不足不是绝对的,而是需求总量不足而潜在需求巨大,供给总量过剩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的表现,是供需结构性失调长期积累的结果。市场急需的产品不具备首先扩张的生产条件,而处于“边际投入”状态的生产能力所能提供的产品大多数与市场需求不符合。比如,一方面,我国许多传统产业面临着生产能力过剩和市场需求疲软的艰难处境;而另一方面许多的外国产品和外资投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在国内的市场上的市场占有率却在不断扩大。对这种现象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占领我国市场的外国产品要么是国内不能生产的,如计算机芯片;要不就是国内虽然能生产但产品质量和性能不能满足使用要求的产品,如某些先进的电子元器件。所以外商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几乎不用价格竞争手段,“再贵也有人买”,这就说明并不是需求不存在,而是国内的生产与需求的不配套,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跟不上消费结构的变化,使得绝大多数的需求无法实现。因此,有效扩大需求的关键还是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产业结构调整是激活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

扩大内需包括扩大投资需求和扩大消费需求两方面。从两者对经济运行所产生的拉动作用来看,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拉动作用可能会很明显,但从再生产的角度来看,消费需求才是经济增长真正持久的拉动力量。投资需求在一定意义上只是消费需求的派生需求,其本身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持久的拉动力量。我国政府所采取的以扩大投资需求为主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拉动的效果不明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就是因为忽视了巨大的潜在的消费需求的刺激作用。

事实上尽管近几年来不论是居民消费率还是最终消费率(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都持续下跌,但储蓄率一直却保持着上扬的势头,这就说明居民手中并非“无钱可用”而是“有钱没用”。从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变动的长波周期来看,经过了近10年的积蓄准备期我国已经积累了巨大的消费升级势能。当前城镇正处在以“住、行”为主要内容的消费升级第二浪上升时期,农村则进入了家电普及率加速提升的消费升级第一浪。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会出现消费需求严重不足的现象呢?主要原因也是因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滞后。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消费行为也在发生着变化:行为更趋成熟化合理化,不再呈现为排浪式消费,而出现了消费需求结构的多层次化的特点。而与此同时我国现有产业结构水平的低层次化及产品结构构成的单一化使得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调整严重滞后于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使许多潜在需求难以形成现实消费点。因此根据消费结构的变化加快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激活消费需求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最终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

二 扩大内需过程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建议

(一)产业总体构成结构的调整

1.我国产业总体构成结构水平的现状分析。通过对我国目前三大产业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及其变化加速的特征和各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两大产业结构构成分析基本指标进行考察可知:1997年我国三次产业之间劳动力就业构成比为49.9:23.7:26.4。1981~1997年产业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速度为:第一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下降22.1%,平均每年下降1.3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上升7.4%,平均每年上升0.4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上升14.7%,平均每年上升0.29个百分点,1997年各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18.7%,而同期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49.2%,第三产业同类指标为32.1%。同国际产业结构水平进行横向比较,不难发现我国的产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低水平特征,大致只相当于工业化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产业结构构成水平,其中国内生产总值结构指标与美国19世纪80年代、日本20世纪30年代的水平最为接近,其相似性系数高达0.90以上。此外,第三产业所占份额显著低于世界上其他40个低收入国家水平,为典型的“二、三、一”型产业结构。

2.我国产业总体构成结构的调整方向。我国产业结构应尽快实现由“二、三、一”的低水平型向“三、二、一”[1]高水平型产业结构转换。这不仅是克拉克——配第定理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协调、有效、持续、高层次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有效激活内需的要求:首先,任何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水平都应当与人民的收入水平进而与需求结构相适应。我国在经过改革开放后二十几年的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1997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6.4%,相对于1978年的57.4%下降了11%;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55.1%,相对于1978年的67.6%下降了12.5%。这就意味着人们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大幅度下降,而对享受和发展型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却在大幅度提高,那么这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言则意味着人们对第一产业产品的需求比重相对下降,而对第二产业产品的需求比重相对上升。根据罗斯托对经济成长阶段的技术标准划分理论[1],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会对第二、三产业产品(尤其是第三产业产品)有更高更大的需求,而这些巨大的现实或潜在需求的满足就必定要求我们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使得供给结构与之相适应。

其次,从三次产业对需求拉动作用的特点来分析,也要求产业结构向“三、二、一”型转变:第一产业(农业)毕竟是低附加值、低产业关联度的产业,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乘数推动效应有限。第二产业,尤其是其中的某些高附加值、高关联度的行业(比如制造业、电子信息业等)的发展,由于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将会对投资需求产生十分强大的拉动作用。而第三产业则大多数都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可以容纳较多劳动力、兴办资金较少等特点。对于解决经济转轨时期难以避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吸纳第一、二产业的冗余劳动力,实现再就业,增强人们对经济前景的信心和收入预期进而刺激居民经济消费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战略产业的确立和发展

1.战略产业对需求的拉动作用。我国目前之所以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乏力、激而不活的经济状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能够迅速激活经济,对经济的发展能够产生强大拉动力的战略产业的支持。战略产业是指那些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社会需求,产业份额能迅速增长以至能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占有较高份额,对国民经济运行有着重要影响的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战略产业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它强调前瞻性。第二,具有较高的生产率水平[2]。这两点对于实现经济的长远发展和生产的迅速扩张进而实现需求中长期范围内的扩大将是十分重要的。

战略产业最大的特点是其具有很高的产业关联度,从技术上分析,战略产业通常与其他产业之间存在着很高的产业关联性,在投入产出表的消耗系数矩阵中这类产业所对应的行或列通常没有缺项,这就说明它与其他产业的联系范围很广,而且直接消耗系数都比较大,也就是说它与其他产业联系的强度也很大。正是由于这种关联使战略产业本身所具有的较高的生产率水平会很快传递到相关产业,产生强大的外部效应,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且这种外部效应还会通过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一级一级地波及下去,直到贯彻到各个产业之中从而使得各个产业的生产率水平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提高。所以在扩大内需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快战略产业的建立和发展以便通过产业链对其相关产业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实现迅速扩大投资需求的目标并最终实现消费需求的扩张。

2.战略产业的确立和发展。我们一般运用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等指标对关联度进行分析来确立战略产业,根据不同的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可以将产业分为四大类型,如图:[1]

我们一般选择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都较大的中间产品型产业作为战略产业,比如制造业、石油化学工业、建筑业等,这些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无论是前向关联还是后向关联程度都较高,它们的发展能够迅速地带动投资需求的扩大。

此外,高新技术产业也应该确立为我国的战略产业。21世纪产业革命将集中于信息、生物工程、制药等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对于有效激活经济,实现经济的再一次腾飞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以美国为例,80年代后期由于全球性生产能力过剩逐渐呈现、美国经济的发展也曾一度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但进入90年代以来,美国通过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使得美国经济再度保持了将近7年的快速发展。可见,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也是我国实现经济赶超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关键。

与此同时,上述产业又恰恰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最为薄弱的环节,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推进我国战略产业的发展:第一,加强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充分运用优惠贷款、税收减免等间接引导型产业政策予以支持。第二,拓宽所需资金的来源,除加大政府对专项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外,同时开辟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两种融资渠道,继续吸引和更好地利用外资。第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注重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不断完善技术市场,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

(三)围绕消费热点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在城镇,商品房(包括装饰业)、小轿车、电子信息产品、教育、医疗保健、旅游等服务消费将成为未来几年的消费热点与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就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这些产业。以住宅业为例,随着住房改革的深入,福利分房的取消,商品房必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但目前我国城镇居民住房的商品化率却不到30%,对于绝大多数城镇居民而言,制约商品房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商品的价格普遍偏高。为了形成合理的房价机制,促进商品房的消费,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除了要求政府削减各种对房地产开发商征收的名目繁多的税费外,作为房地产商本身也应该以开发经济适用的中低档住房为主,并尽快形成住宅建设、销售、售后的物业管理相互连接相互配套的合理机制。另外,还应该积极推进商品房二级市场的形成,容许旧有住宅上市流通,提高空闲住宅的周转率和实际利用率。

在农村,家电、农用机械产品、摩托车也将成为新一轮的消费热点,一方面我们要大力发展这些产业,注重产品结构的调整。比如家电,面对城镇市场基本饱和而农村需求巨大的情况,就应该调整生产线,着重生产符合农村市场的机型。另一方面针对农村销售网点不发达的情况,我们还应该下大力气发展农村商业,这样既有利于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也有利于农村消费的实现。

标签:;  ;  ;  ;  ;  ;  ;  ;  ;  ;  

论扩大内需中的产业结构调整_扩大内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