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上的话,一只眼睛看纸的背面。”教师对文本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片断,挖掘,敲打,再敲打,才有了课堂精彩不断。而这一切都“功夫在诗外”,需要教师对文本的深入阅读,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才会从外在到内里、从表象深入内心,我想这也是每个语文教师所向往的一种教态吧,可是怎样才能细读文本去换来高效的课堂呢,笔者认为以立足文本“三面”去解读文本,这样的方式解读,可以打开的大门。
一、立足读者视角,陌生之面去阅读,读出自己的独特理解
我们要将自己视为一个读者,要沉下心来细读文本,要想方设法让自己读进去、读出形象、想进去、走出来、细品味,通过品析词句,让文章荡涤我们的心灵。
那作为一个读者我们首先要剖析题眼,体味文本言语意义背后的本色本香。
卡西尔说:“在这个人类世界中,言语的能力占据了中心地位。因此,要理解宇宙的‘意义’,我们就必须理解言语的意义。”而标题往往是作家向我们读者展示他的言语意义的重要“钥匙”。如读小学四年级上册的《蟋蟀的住宅》一文,“住宅”一词颇令人寻味,把蟋蟀不仅当作人来写,有禁会想:为什么不以蟋蟀的洞穴为题,蟋蟀的家为题呢,反复地品题,才发现“住宅”背后的温度——对蟋蟀的敬佩与喜爱之情。
再次抓住文本关键词句,体会对文本的完整的印象。
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课文中尤其一篇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文题,或开篇,或总结,或承上启下。找准以上切入点,通过精心设计,突破一点,就可以从整体感知课文,从而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
最后要“细读”文本,深入文本,捕捉文本的魅力。
其实文本字面意义并不深奥,就是仔细地、认真地阅读。古今中外,一切负责的、敬业的文章批评家都会赞同并实践细读;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文学教师,都要求学生细读。因为关于课文的一切独到的见解、高深的理论或教学的看似神奇的预设,从根本上说,主要是基于文本的细读与深入的理解。如果说,一般的人,非中文专业的人阅读文本,可以是随便翻翻,可以是大致浏览,人们很难也不会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那么对语文教师就不能这样,而是语文教师需要细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细读之后,一定要留下形象、留下语言、留下情感。如果我们仔细地阅读和品味语言文字,就会发现课文中有许多高度概括,内涵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对表达文章的主要内容起着很大的作用。如:四年上册的《白鹅》,课文是围绕一个关键词来写的,“好一个高傲的动物”的“高傲”,如果我们在解读时抓住这个“点”,那么在课堂教学上就可以引导学生纷纷从白鹅的叫声、步态、吃相来交流体会白鹅的高傲。
其实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喜欢文本,首先要先问自己喜不喜欢,而我们一定要用语文教师的敏感捕捉课文中的语言魅力。
二、立足作者对面,智慧之面阅读,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
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想要传达的意蕴的载体。这种意蕴可以是一种情绪、情感、情操,也可以是一种理解、理念、理论;可以是一种直白,也可以是一种婉曲;可以是对事物的认识,也可以是对人生的感悟;可以是一己有限的心得,也可以是济世博大的胸怀……
“作者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这是语文教师拿到教材文本,在进行解读时,首先要发出的究问。答案在哪里?一定在文本的本身。教参,只能是“参阅”。我们要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大脑来解读教材文本来自作者的规定性。
三、学生视角,个性之面阅读,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始终要把解读文本的能力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著名特级教师,中国小语教学的新生代人物孙双金老师在谈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曾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这确实是一句朴素的至理名言。然而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我们是不是只想到了我们是一名语文教师,是一名教者,该如何把你理解到的知识点教给学生?
教师不仅要考虑把教材文本教给儿童,还要设身处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儿童的心灵去亲近教材文本,用儿童的眼睛去发现教材文本中属于儿童文化创造的那些特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才能遵循教学最基本的规律。
低年级识字课教学,有的老师备课时(尤其是公开课)煞费苦心琢磨出来的方法新颖别致,可却根本不适合孩子们,基于这一点,我们必须紧紧把握住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延续始终。没有遵循规律的教学一定是低效的。
王崧舟说过,细读有法,但无定法。运用之妙,在乎一心。阅读文本的终极意义就是阅读自己。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你在这个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你的精神倒影有远,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远。因此,不是文本,而是你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决定着你的阅读。从这个意义说,阅读不是从文本开始,而是从“自己”开始,从“现在”开始。自我的提高才会有阅读文本的不断深化,才会给语文课堂得以最高效。
论文作者:黄文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1月总第2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9
标签:文本论文; 自己的论文; 课文论文; 蟋蟀论文; 是一种论文; 语文教师论文; 意义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11月总第224期供稿论文;